邺城是如何在历史上销声匿迹的?

我国有八大古都之说,分别是西安、南京、北京、洛阳、开封、杭州、安阳、郑州,这八个古都中,西安、北京、南京、洛阳等大家都很熟悉,而安阳对有些人来说相对比较陌生,它为何也是八大古都之一呢?郭沫若曾有句话能非常精炼地说明这个原因: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


安阳,古称相、殷、邺、彰德等,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地处豫、晋、冀三省交界处,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太行山,中、东部为平原。安阳东邻濮阳,西壤长治,南接鹤壁、新乡,北临邯郸,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先后有商朝、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在安阳建都,素有“七朝古都”之称。

说起安阳,其实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殷墟,这个名气实在太大了,世界闻名。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中华民族最早使用的文字,司母戊鼎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而这些都是代表着古老而先进的华夏文明。殷墟即我国商朝后期都城遗址,位于安阳市殷都区小屯村,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使得这里作为殷商的都城有据可考,更有说服力。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把酒问月》中抒发感慨: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明月万古如一,而人类世代更替,特别是随着朝代的更迭,地方行政区划不断变化。如今,许多人在谈论安阳与邺城的关系时,有人认为“安阳”比“邺”的历史更悠久,也有朋友解释在战国秦汉时期“安阳”的兴起比“邺”要晚一些。安阳城与邺城到底有什么样的纠葛呢?邺城与磁县有没有关系呢?

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话说战国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安阳与邺城的关系。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奄(今山东曲阜)迁都于殷(河南省安阳市区小屯村),到公元前1046年帝辛亡国,历经12王255年的统治,为中国商代晚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商亡之后,殷都为墟。周灭殷后,分畿内之地为邶、鄘、卫3国,殷墟隶属卫。到了春秋战国时代,漳河洹河流域先后兴起了两个重要城市,一个是邺,一个是安阳。

古邺城位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17.5千米的三台村及其以东,南距今河南省安阳市约20千米。邺城始建于春秋齐桓公时代,后属晋,战国初年邺地属魏,后属赵。自齐桓公筑邺,邺址未变,其地即今古邺三台遗址。秦汉时期,邺在地理上对于历史的发展起了重要的影响。秦军据此攻赵,汉高祖于此置魏郡,东汉灵帝时为冀州治,曹操于此建魏都,将之营造为事实上的政治中心,邺成为北方中心城市。此后,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皆定都于此。

东汉末年,袁绍在邺地初治州城,讲究规整,奠定了邺内城外郭的基本格局。曹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形成了主要建筑沿中轴线左右对称、街区呈棋盘状的邺城城制。邺城的规划继承了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心的规划设计思想,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把中国古代一般建筑群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扩大应用于整座城市,这种布局形式对此后的都城规划,如隋唐长安城等有重大影响。

直至北北朝末年,邺地不仅是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是当时全国最富庶繁华的地区,邺城也成为最著名的大都会。邺城的经济发展、都城建设以及遗留至今的众多石窟造像、北朝大墓等文物古迹,共同见证了邺城昔日的辉煌。

漳河洹河流域稍后于邺兴起的另一个城市就是安阳。一般认为,《史记•秦本纪》所载,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秦将王龁攻拨魏“宁新中”,改名“安阳”,即今天安阳名称的由来。至此,安阳之名始见史册。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始置安阳县,隶属邯郸郡。相州(安阳的另一旧称)之置,始于北魏。东魏建都邺城,改相州为司州,北齐改为清都郡,置尹,北周武帝灭北齐,复名相州。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杨坚下令焚毁邺城,并徙相州、魏郡、邺县治所及邺民于邺南20千米之安阳城,安阳城遂为相州、魏郡、邺县治所。宋初相州隶属河北西路,并置彰德军节度。金章宗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彰德升为府,明、清仍称彰德府。

位于今河南省安阳市、河北省磁县、临漳县一带的漳水十二渠,是战国时期魏国邺地开凿的一组引水渠道,是黄河流域最早见诸记载的大型农田灌溉工程,在中国水利史上极具重要地位。

针对河北临漳与河南安阳关于邺城扯不清的关系,历史学者认为,杨坚毁邺城,不仅移相州、邺县的治所于安阳,且移其人民于安阳,按照城市沿袭而言,邺之后身乃为河南安阳而非河北临漳。殷都废而邺都起,邺都衰而相州继,相州改而彰德立,古都文明的薪火,在安阳这片土地上传承不断,安阳成为“七朝古都”。

邺城哪里去了?

邺城的辉煌十分短暂,所有的一切,在不久后戛然而止。

了解中国历史的人一定知道,在古代,我国北方有一座规模仅次于长安、洛阳的大都市——邺城。

历史上的邺城,曾先后作过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多个朝代的首都,对早先的中国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

但是,这样一座举世瞩目的大都市,为何后来销声匿迹了呢?历史上,不论是长安还是洛阳,都屡经战火,却又获得了重生。只有邺城,完全失去了存在感。这究竟怎么回事?

邺城在哪里?

邺城,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境,由南北两座相连的城池组成。即邺北城、邺南城。邺北城自东汉建安十八年,213年,由曹操在旧城基础上开始营造。是为曹魏五都之一。后为后赵、冉魏、前燕都城。东魏时,兴建邺南城。为东魏、北齐都城。

具体来说,邺城主城区,位于今河北省临漳县城西南二十公里的漳河北岸,再向南十八公里,即今安阳市城区。即,从北向南,磁县县城、临漳县邺城、安阳市区。

邺城的历史

商时期,宰相伊尹流放其商王太甲于此地,时曰桐。

春秋时期,齐桓公修筑邺城,战国时,属魏,战国初期,魏国为首要强国,邺县县令西门豹治邺的故事,非常著名。

汉帝国时期,邺城是魏郡治所。

东汉末年,袁绍以邺城为根据地,邺城成为冀州州治。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自封为魏公,定魏国都城于邺城。曹操在旧城基础上,修建邺北城,东西七里、南北五里,位于漳水北岸。

曹丕篡汉,迁都洛城,邺城为魏郡郡治,并为曹魏五都之一。

西晋时期,避晋愍帝司马邺之讳,于314年改名临漳。

后赵时期,335年,石虎迁都于此,复改为邺县。

十六国时期的后赵、冉魏、前燕,皆定都于此。

东魏时期,迁都邺城,置司州,即,东魏皇宫位于邺县县城,县城加上外围,为邺县。司州,魏郡,邺县。

东魏于漳水南岸,营建邺南城,东西六里、南北八里,规模大于北城。534年,荡阴县、安阳县,并入邺县,邺县面积扩大。安阳县并入邺县,直到590年重置安阳县,近六十年时间。

北齐代魏,仍定都于邺城,邺城之盛,至此为最,坐拥天下之精华,是当时世界上最为繁荣的都城。

北周灭齐,改司州为相州,北周都城是长安,因此,邺城不再是都城,但仍为相州州治、魏郡郡治。

北周末,权臣杨坚,在都城长安进行篡位活动,北周重臣、相州总管尉迟迥,威望素著,据邺城起兵,反抗杨坚,

尉迟迥所管辖的相、卫、黎、毛、洺、贝、赵、冀、瀛、沧各州,其弟之子尉迟勤所管辖的青、胶、光、莒各州,全都跟随尉迟迥起兵,其军数十万。北周的荥州刺史、邵公宇文胄、申州刺史李惠、东楚州刺史费也利进、东潼州刺史曹孝达,亦各自据其州,响应尉迟迥。尉迟迥又向北联络突厥,向南联络南陈,答应割让长江、淮河一带的土地与南陈。

一时之间,声势颇盛。

北周大丞相杨坚,拜北周名将、郧公韦孝宽为元帅,率军讨伐邺城叛军,又派心腹、大丞相府司录高颎(JIONG,三声)作为监军,督战各路人马。

尉迟迥之子、北周魏安公尉迟惇,率军十万,驻于沁水东岸,韦孝宽率军,隔河对峙,尉迟惇自作聪明,想引官军渡河,半渡而击之,遂后撤,引官军来攻,韦孝宽趁机快速渡河,迅猛进攻尉迟军,尉迟惇大败。韦孝宽一路攻到邺城城下。

尉迟迥、尉迟惇父子,集中全部兵力,共十三万人,在邺城城南列阵,尉迟勤也率兵五万,自青州赴援。老将尉迟迥,久历戎行,顶盔贯甲,上阵厮杀,其部皆关中子弟兵,全力随他奋力作战,韦孝宽大败。

邺城的男女百姓好事,出城观战,高颎见之,遂想出一招损招,他和韦孝宽整顿败兵,突然向围观的百姓冲去,乱砍乱杀,百姓大乱,冲乱了尉迟迥人马,尉迟军散乱,官军趁势进攻,杀敌无数,尉迟迥只得退回邺城。官军反败为胜。就凭高颎这阴损一招,日后他被杨广所杀,不冤。

尉迟迥退到北城固守,韦孝宽纵兵攻城,尉迟迥在城楼指挥,射杀官军,但仍是遮拦不住,官军如潮水般登城,尉迟迥眼见大势已去,愤而自杀。尉迟勤、尉迟惇等,逃出城去,向山东方向逃跑,都被官军追击生擒,处决。 尉迟迥从起兵到失败,共计两个多月。

后来唐时期,尉迟迥的从孙尉迟耆福为库部员外郎,经他申请,唐为尉迟迥平反。

杨坚平乱后,为彻底消灭反杨势力,防止复燃,遂下令将邺城焚毁,相州、魏郡、邺县三级治所,及邺民,迁至安阳城,邺城被毁弃。590年,邺县改为临漳县,不再重要,重置安阳县,以安阳县城为相州州治,自此,安阳城取代邺城,成为河内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1

漳河畔的邺城

在今天的太行山腹地,有一条河流分开了河北、河南两省,这条河便是漳河。当年仅次于长安、洛阳的大都市——邺城,便在漳河北岸的临漳县附近。

东周惠王十九年(公元前658年),春秋第一任霸主齐桓公,在“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之后,为了巩固霸业,在漳河边修筑了邺城。到春秋战国之交,此地为魏文侯所控制。

当时,魏文侯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南),派鼎鼎大名的西门豹去治邺。西门豹在邺,整饬吏治、劝课农桑,使这座边境城市一下子繁荣起来。

战国后期,邺曾一度归属赵国,并更名为“宁新中”。到秦设郡县之后,改“宁新中”为安阳县——这也是“安阳”这个地名,第一次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魏郡,治邺。终两汉之世,邺城一直是河朔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而在东汉末三国初,邺城迎来了一位大人物——曹操。

2

从曹魏到北齐,逐步走向辉煌

如果说,西门豹是第一个让邺城闻名于世的名人的话,那曹操便是赋予邺城灵魂的人物。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五月,汉献帝封曹操为魏公,建魏国,都邺城。这座邺城(即邺北城),经过曹操的大规模改建,逐渐走向辉煌。在曹丕称帝之后,邺城作为陪都,是当时北方最重要的城市之一。

五胡十六国时期,中原大乱,而邺城却先后作过后赵、冉魏、前燕的都城。在这期间,后赵石虎曾对邺城进行过大规模的扩建,使邺城呈现出比曹魏邺城更辉煌的景象。

到东魏天平元年(公元534年),东魏丞相高欢,自洛阳迁都邺城,并修造了邺南城,从此,便形成了南北两城并存的局面。当时的邺城,无论城市面积还是人口的规模,都超过了长安,成为中国北方与洛阳相媲美的大都市。

高欢营建的邺城,其后为北齐政权用作都城。这座邺城(主要是邺南城),专门突出封建帝都的威严礼仪,同时兼顾经济生活实用的需要,分别建设了宫城、内城、外郭城三重城垣,对后来的隋大兴城(唐长安城),以及日本早期都城藤原京的规划、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是,邺城的辉煌十分短暂,所有的一切,在不久后戛然而止。

3

邺城古都,付之一炬

公元575年,北周武帝大举伐齐,到577年正月,北周军队攻破邺城,追虏高纬、高恒父子,北齐灭亡。当月,周武帝宇文邕下令,撤毁邺城北齐宫殿等建筑。不过,对于邺城的其他建筑,以及邺城的基本格局,宇文邕都没有加以破坏。

三年后,年幼的北周静帝继位,杨坚辅政。屯驻在邺城一带的相州总管尉迟迥不满杨坚的专擅,举兵反叛。当时,赵、魏之士赢粮景从,不数日便聚集了十余万人。同时,宇文胄、石逊等人纷纷起兵响应,赵王、陈王等五王也在长安谋划反叛。

杨坚当机立断,内诛毕王、赵王、越王,外命韦孝宽讨伐尉迟迥。最后,终于将这场政治风云镇压下去。

这件事深深地触动了杨坚,所谓“一山不容二虎”,北方长期的东西对峙,形成了长安、邺城两大政治中心。尉迟迥便是以北齐都城邺城为基地,起兵反叛,如果邺城仍在,那“赵魏之士”就随时都可能东山再起。

为了自己的江山长治久安,杨坚下定决心:彻底毁灭邺城。

于是,在斩杀反叛的尉迟迥之后,杨坚下令,将邺城居民全数迁徙到安阳。毁废邺城及其邑居。完成这两步后,杨坚下令:一火而焚之。杨坚的这把火不知烧了多久,但当这把火平息下来的时候,一座历经1200余年的城市,彻底从华北消失了。

4

漳河改道,分隔两省

在北齐邺城被焚毁的几个月后,杨坚代周建隋,是为隋文帝。隋朝在原邺地设相州,治安阳。从此,历史上的邺城已经名存实亡,而地方性的中心,则由临漳一带,移到今天的安阳附近。

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宋神宗下诏,废邺而建邺镇。自此,有着1700余年历史的“邺城”,寿终正寝。

细心观察你会发现,邺城与安阳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点,恐怕对很多研究历史的人来说,都会觉得惊讶。

临漳县七子湖

今天,河北、河南两省之间,隔着一条漳河,安阳属于河南,临漳则属于河北邯郸。当年的邺城,就在临漳县附近,怎么会和漳河南岸的安阳扯上关系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漳河改道了。

漳河

历史上,漳河河道在山丘地区一直无变化,东出丰乐镇和讲武城后,常于平原地带泛滥改道。但在清代以前,漳河长期流经古邺城,出邺城之后再转向东北。

明末清初,漳河多次改道,形成了今天的河道。而这条漳河,不仅将临漳、安阳一分为二,还分隔了河北、河南两个省。普通人绝难相信,分属两省的临漳、安阳,在古代竟然会同属邺城管辖……

漳河上的桥,桥两边分属河南、河北

5

邺城:一半在河北一半在河南

在漳河改道之前,邺城、安阳同在漳河南岸,两地互动频繁。

许多人只知道,殷墟位于今天的安阳,却不知安阳这座城市,与古代的邺城联系紧密。

2009年12月27日,安阳举行了西高穴曹操高陵考古发现新闻发布会,一时间,曹操高陵考古发现成为社会及媒体关注的热点。新发现的墓,到底是否为曹操的高陵,众说纷纭,至今仍是大家争论的焦点。

关于曹操高陵的真假,不在本文探讨之列。但是,曹操高陵在安阳境内这一点,却能让我们捕捉到安阳与邺城之间的联系。

当年,汉献帝封曹操为魏公,建魏国,都邺城。曹操死后,葬在邺城郊外,即今天安阳北至临漳县一带。

一条漳河,因为向南改道,将临漳、安阳分隔开来,也因此,让许多关注过邺城的人产生了疑惑:那座曾经的大都市——邺城,究竟去了哪里?

其实,在杨坚焚毁邺城之后,邺城的书籍、资料、文物,都随着邺城居民迁到了安阳,可以说,安阳在一定程度上是邺城的继承者。只不过,因为今天的安阳在河南,邺城遗址(河北邯郸临漳县附近)在河北,所以才引起了诸多误会。

但很遗憾,杨坚的那一把火,将邺城一千多年的苦心经营,付之一炬。这座曾与长安、洛阳并驾齐驱的城市,再也没有恢复往日的辉煌……

安阳取代了邺城

邺城位于漳河以北,安阳位于黄河以北。

邺城虽然辉煌一时,说起来是安阳取代了邺城,但实际上,安阳比邺城的历史更早,从更早的历史来看,是安阳在战国至南北朝时期,暂时沉寂了一段,暂时失去中心地位,但在之前和之后,安阳都是河内地区的中心。

早在黄帝同盟时期,颛顼、帝喾两位酋长,皆定都于今安阳市内黄县境。

商王国时期,前1300年,商王盘庚统治时期,都城从“奄”(位于今山东省境内)迁到“北蒙”(今安阳),改称“殷”,史称“盘庚迁殷”,此后,殷成为商王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商王国在殷,共传八代十二王,历时254年。近代,殷墟遗址,出土了十余万片甲骨文、上万件青铜器,包括著名的后母戊鼎、五十余座宫殿遗址,发现有宫殿区、王陵区、平民区、铸铜遗址、手工作坊以及大型祭祀场等等。

商王国是世界公认的中华历史上的首个王国。

商朝初期因水患和战乱而频繁迁都,最终在盘庚十四年都城迁至安阳后才基本稳定下来,史称盘庚迁殷。从盘庚迁殷开始,至商朝灭亡,安阳做了商朝273年的都城殷。在有史料记载,有考古证实的都城中,安阳可以说是最古老的都城,它若不能列入八大古都,恐怕就说不过去了。

春秋战国时期,安阳一带,先后属卫国、晋国、魏国、赵国。“安阳”之名,始于战国后期,秦昭王在位期间,秦军攻占此地,改名安阳。

春秋战国时期,因安阳地理位置太重要,成为各诸侯国激烈争夺的对象。起初是卫国的领地,后被晋国吞并,三家分晋后,安阳先是被魏国所占,后来又到了赵国手中。战国末期,始改称安阳。

秦王国升级为秦帝国,实行郡县制,今安阳一带,始置安阳县,秦末,分属河内郡和邯郸郡。河内郡位于黄河以北,邯郸郡位于河内郡以北。

西汉时,安阳分属河内郡和魏郡(治所邺城,即今安阳北)。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安阳一带是袁绍的势力范围,官渡之战袁绍落败,安阳一带成为曹操的势力范围,曹操以邺城为大本营,发展自己的势力。

213年,曹操称魏王,以邺城为都。不过,曹丕即位后,将都城迁至洛阳,邺城地位依然非常高,作为陪都存在。

自战国至南北朝,邺城是河内一带的首府,安阳敬陪末座,默默无闻,还一度被并入邺县。

西晋灭亡于八王之乱以及五胡乱华,之后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邺先后成为后赵、冉魏、前燕三国的都城。公元319年,羯族首领石勒建立后赵,在灭前赵以后,登基称帝。石勒死后,侄子石虎篡位,于335年迁都邺城(今河南安阳北至河北邯郸临漳南)。石虎死后,他的几个儿子为争帝位互相残杀,石虎的养孙冉闵逐渐坐大,独揽大权。冉闵于350年称帝,改国号为魏,史称冉魏。石虎之子石祗也在襄国(今河北省邢台市襄都区)称帝,一山不容二虎,内战爆发。石祗被手下大将刘显所杀,后赵灭亡。刘显在襄国称帝,被冉闵攻杀,前燕乘机兴兵南下,杀冉闵,冉魏灭亡。前燕随后将都城迁至邺城。

南北朝时期,北魏统一北方,在安阳一带设相州。后来北魏分裂成东魏、西魏,西魏建都长安,东魏以邺城为都。东魏朝政被权臣高欢把持,高欢死后,其子高洋于550年篡位,改国号为齐,史称北齐,依然以邺城为都。再后来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周静帝时,丞相杨坚想篡位,就先收拾不和自己一条心的,其中就有相州总管尉迟迥,之后杨坚派人一把火烧了邺城。

杨坚废邺城之后,安阳重新成为河内地区的首府。之后安阳便沉寂下来,不过在隋朝末年,安阳一带也闹出不小的动静。隋帝国隋炀帝在位期间,实行郡县二级制,废相州,存魏郡,治安阳,领安阳等十一县。隋末,魏郡滑县一带,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起义,是隋末农民起义的主力。瓦岗寨就在安阳境内的滑县,翟让就是滑县人。

唐朝建立,改魏郡为相州,领安阳等八县。唐太宗分天下为十道,相州隶属于河北道。

唐后期藩镇割据,相州属魏博节度使管辖。

宋时期,相州隶属河北西路,并置彰德军。

金时期,相州升级为彰德府,领安阳等四县。

元时期,彰德府隶属于中书省。

明清时期,彰德府领安阳等六县、以及磁州。

1912年,民国成立,安阳仍为彰德府治所。1913年,改彰德府为安阳县。1949年,安阳县升级为安阳市。

1986年,安阳市扩大,濮阳市属的内黄县、滑县划归安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