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张宇卫:《飞诺藏金》〈新造柲冒〉「」字小考

文化-张宇卫:《飞诺藏金》〈新造柲冒〉「」字小考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文化-张宇卫:《飞诺藏金》〈新造柲冒〉「」字小考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张宇卫:《飞诺藏金》〈新造柲冒〉「」字小考



《飞诺藏金》〈新造柲冒〉「
文化-张宇卫:《飞诺藏金》〈新造柲冒〉「」字小考」字之讹。因此「
文化-张宇卫:《飞诺藏金》〈新造柲冒〉「」字小考」跟音「嚣」的「𠈬」应该没有关係。《古文四声韵》所引「在」字、「覆」字古文,恐怕都存在讹误,不能信据。其他各家的说法也都没有太坚实的证据,本文暂从白于蓝先生把「板
文化-张宇卫:《飞诺藏金》〈新造柲冒〉「」字小考」释读爲「鞭箠」。
若「
文化-张宇卫:《飞诺藏金》〈新造柲冒〉「」字小考」理解为「箠」,「箠」是一种前端有尖刺的鞭子,近日,井中伟〈錣策、钉齿镳与镝衔——西元前2千纪—前3世纪中西方御马器比较研究〉一文,[5]举证了考古出土的实物,证明「箠」确实存在端刺。这种器物,又可作「椯」,《说文》:「箠也。从木耑声。一曰椯度也。一曰剟也。」;「𥬲」,《说文》:「箠也。从竹朵声。」;「笍」:「羊车驺箠也。箸箴其耑,长半分。从竹内声」;「錣」,《淮南子.脩务训》:「今有良马,不待策錣而行,驽马,虽两錣之不能进,为此不用策錣而御,则愚矣」等。而「椯」(端歌)、「𥬲」(端歌)、「笍」(端月)、「錣」(端月)、「箠」(禅歌),韵母方面,属于歌、月的通转;声母方面,禅母在古音上与舌音接触密切。确立了「箠」的造型,拿此来对应此一器型,似乎找不出其中关係。因此便需要转向思考包山楚简的材料。
关于包山「
文化-张宇卫:《飞诺藏金》〈新造柲冒〉「」字小考」字,罗小华已有整理,如汤余惠释为「
文化-张宇卫:《飞诺藏金》〈新造柲冒〉「」字小考」之古文、何琳仪释「
文化-张宇卫:《飞诺藏金》〈新造柲冒〉「」字小考」、白于蓝释「绥」、刘信芳释「杸」、刘国胜读「旞」、时兵读为「旃」等。[6]其中又以刘信芳根据曾侯乙墓相同文例推论「
文化-张宇卫:《飞诺藏金》〈新造柲冒〉「」字小考」与曾侯乙墓的「杸」是同一器物,此说法藉相同文例推论是值得思考的,刘刚便认同此一思路,但认为「杸」、「
文化-张宇卫:《飞诺藏金》〈新造柲冒〉「」字小考」古音远隔,故云:
上文已经指出「
文化-张宇卫:《飞诺藏金》〈新造柲冒〉「」字小考」可读为「锤」,而「垂」声字与「叕」声字可通,《说文》:「
文化-张宇卫:《飞诺藏金》〈新造柲冒〉「」字小考,疾悍也。从女,叕声。读若唾」《诗.曹风.侯人》「何戈与祋」,《礼记.乐记》郑注引「祋」作「缀」,《礼记》正义引崔灵恩集住云「祋」本亦作「缀」。是「
文化-张宇卫:《飞诺藏金》〈新造柲冒〉「」字小考」、「
文化-张宇卫:《飞诺藏金》〈新造柲冒〉「」字小考」、「
文化-张宇卫:《飞诺藏金》〈新造柲冒〉「」字小考」可以读为「祋」。[7]
进而引李家浩之说,认为包山简261「一戈,二
文化-张宇卫:《飞诺藏金》〈新造柲冒〉「」字小考□」、简269「一
文化-张宇卫:《飞诺藏金》〈新造柲冒〉「」字小考」即包山出土的三件「殳」;李家浩之说,徵引如下:
225号、290号二殳都是积竹柲,柲的首端套圆筒形铜帽,铜帽顶端有圆纽。柲的前端圆形,后段八棱形,其上套两个八棱弧形铜箍,尾端套八棱形鐏。225号殳柲红漆。通长319.2釐米。290号殳柲红漆地上绘黑彩,中部残损,残长280釐米。[8]
此段文字大抵徵引自《包山楚墓》的出土报告,报告上除了介绍2:225、2:290有箍的殳之外,尚有对2:403号的无箍殳描述:
铜质帽、鐏,积竹柲。首端套一圆形铜帽,帽上端饰凸棱一周,顶端凸出一圆纽。积竹柲前端截面圆形,后段截面八棱形,外髹黑漆。尾端套一八棱铜鐏,鐏上部饰凸棱一周。通长163、帽长5.8、鐏长4.4釐米。[9]
关于2:225、2:290、2:403的图形,可参附图三、四,三器殳与《飞诺藏金》此器相似,唯此器非出土,未知是否存有铜箍;从图片上看来,其首端的铜帽并无凸棱周,鐏部则与包山楚墓的殳一样,存在着凸棱一周,且可能也是八棱之形(从图片只能看到三棱);铜帽一样有凸出的圆纽,这圆纽根据包山楚墓整理者指出2:225号的圆纽「纽上残留有一丝带,结死结」[10]的线索,故此器原本应该繫有丝带一类之物。至于此器的长度,对照:
(2:225)帽:8釐米;鐏:6.8釐米
(2:290)帽:8釐米;鐏:6.8釐米
(2:403)帽:5.8釐米;鐏:4.4釐米
〈新造柲冒〉记有「通高21.7釐米;口径2.4釐米」,仅言通高,未见帽、鐏的分别长度,本文藉由附图,分别丈量其长度(不包含圆纽),得出比例为7.5:10.8,以比例计算约得帽8.9釐米、鐏12.8釐米,都比《包山楚墓》三件殳来得长(唯《包山楚墓》未见口径的记录,无从比较),可能与「
文化-张宇卫:《飞诺藏金》〈新造柲冒〉「」字小考」字有关。且「殳」,《说文》:「以杸殊人也。《礼》:『殳以积竹,八觚,长丈二尺,建于兵车,车旅贲以先驱』」,印证上文提到「
文化-张宇卫:《飞诺藏金》〈新造柲冒〉「」字小考」器与兵事相关的论述。
最后,谈一下「殳(禅侯)」、「垂(禅歌)」的声韵问题,上文提到刘刚认为此二字古音远隔,然而声母上,二者实同,需解决的是韵母问题,古音侯部与歌部,未必不能通假,程少轩〈试说战国楚地出土文献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韵现象〉一文曾提到此一问题,罗列于下:
古音学家将歌月元三部合口部分的主元音构拟爲[o],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他们发现元部合口部分与侯东部关係密切。雅洪托夫举了「短用豆作声旁」,「蕞、最用取作声旁」、「疃用重作声旁」、「寇用完作声旁」四个例子。董珊先生引用张富海先生的观点,认爲「上古音原来读如东部的某些字,在后来有读如合口元部音的」,如「窾」与「孔」是一组同源词。目前看到的能与侯屋东三部产生联繫的元部字,的确都是合口字。包山简中,人名「李瑞」(包山简22)又写作「李逗」(包山简24)。此例可以看作歌月元三部合口字主元音与侯部主元音(一般构拟爲[o])相近的强证。[11]
上文已提到「箠」(禅歌),其相关字:「椯」(端歌)、「𥬲」(端歌)、「笍」(端月)、「錣」(端月),此些字都是合口的歌、月部,其与侯部的主要元音相同,通假是有可能存在的。这件〈新造柲冒〉的公布,确实增加了出土物与简牍之间的对应,成为很有力的佐证。但对于殳上的结构尚未知,依包山简「
文化-张宇卫:《飞诺藏金》〈新造柲冒〉「」字小考(蒙)[12](旄)首」的记录,只能推知大概而已,尚待更多材料补充。
附图一

文化-张宇卫:《飞诺藏金》〈新造柲冒〉「」字小考
附图二

文化-张宇卫:《飞诺藏金》〈新造柲冒〉「」字小考
附图三

文化-张宇卫:《飞诺藏金》〈新造柲冒〉「」字小考
附图四

文化-张宇卫:《飞诺藏金》〈新造柲冒〉「」字小考
(8:有箍殳[2:225];9:有箍殳[2:290];10:无箍殳[2:403])



[1] 宛鹏飞:《飞诺藏金》(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12),页28-30。
[2] 陈颖飞:〈从楚简的「卜(从辶)」、「俈」、「囗」等职官看楚国的这一系列机构〉,武汉大学简帛网2009-06-20
[3] 有学者提到董珊认为“自甲司马”“自甲率”“左行议率”可能都是不同级别的军吏。参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2825&page=e。董珊先生《战国题名与工官制度》一书未能得见,姑誌于此。
[4] 刘洪涛:〈郭店《穷达以时》所载百里奚事迹考〉,武汉大学简帛网2009-02-28。
[5] 井中伟:〈錣策、钉齿镳与镝衔——西元前2千纪—前3世纪中西方御马器比较研究〉,《考古学报》2013年第三期,页297-324。
[6] 罗小华:《战国简册所见车马及其相关问题》(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11),页162;汤余惠:〈包山楚简读后记〉,《考古与文物》1993年第二期;何琳仪:《战国文字声系》(北京:中华书局,1998),页881;白于蓝:〈郭店楚墓竹简考释(四篇)〉,《简帛研究二OO一》,页193—195;刘信芳:《包山楚简解诂》(台北:艺文印书馆,2003),页310;刘国胜:《楚丧葬简牍集释》(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03),页70;时兵:〈释楚简中的「
文化-张宇卫:《飞诺藏金》〈新造柲冒〉「」字小考」字〉,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2008/5/24。
[7] 刘刚:〈楚铜贝「
文化-张宇卫:《飞诺藏金》〈新造柲冒〉「」字小考朱」的释读及相关问题〉,《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五辑)》(2013.9),页451。
[8] 李家浩:〈包山楚简的旌旆及其他〉,《着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李家浩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页269-270。
[9] 湖北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墓(上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10),页207
[10] 同上注,页206。
[11] 程少轩〈试说战国楚地出土文献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韵现象〉,《简帛》第五辑(2010.10),页141-160。程氏在注中提到张富祥的观点来自于郑张尚芳:〈上古韵母系统的四等、介音、声调的发源问题〉,《温州师範学院学报》1987年第四期。其实东部、元部同源问题,龚煌城早在《从同源词的研究看上古汉语音韵的构拟》(Die Rekonstruktion Des Aitchinesischen Unter Beruecksichtinuag Von Wortverwandschaften)(慕尼黑大学博士论文,1974)已经列有专节论述。
[12] 李家浩:〈包山楚简研究(五篇)〉,《第二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香港中文大学,199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