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
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
孟蓬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昨天参加《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成果发布暨学术座谈会,听了李学勤先生的介绍或大家的讨论,心情激动不已。回家后粗读一遍,成札记二则,现呈请读者教正。
一.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
《繫年》有一新字,凡三见,其形如下: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简30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简31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简32
整理者隶定为“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解释说:“‘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从奚得声,‘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从次得声,可读为‘奚齐’。奚齐,骊姬之子。”
生按:整理者对“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字右半采用了描摹的办法,盖因其字之不能确识。综合形、音两方面因素考虑,疑该字右半即奂、夐等字所从的声符“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字。侯马盟书中“改换”的“换”字作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奂)、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寏)等形,[1]故“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字可以隶定为“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古音“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声与奚声相通,故“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字所从的“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实际上也可以看作奚字基础上添加的声符。换句话,“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字是一个双声符字。
《说文·廾部》:“奂,取奂也。一曰大也。从廾,夐省。”小徐本作“夐省声”,段注从之,并说:“铉本去声字而爲之说,不知古音故也。”《说文·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部》:“夐,营求也。从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从人在穴上。《商书》曰:高宗梦得说,使百工夐求,得之傅巖。”[2]实际上奂夐上部均从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二者皆从之得声。《说文·玉部》:“琼,赤玉也。从玉,敻声。璚,琼或从矞。璚,琼或从矞。瓗,琼或从瓗。琁,琼或从旋省。”段玉裁于“璚,琼或从矞”下注曰“巂声也(当为矞声也,涉下文巂字而误——笔者)。矞爲敻之入声,角部觼或作鐍,此十四部与十五部合音之理。”于“瓗,琼或从瓗”下部注曰:“巂声也。又此十四部与十六部合音之理。《虫部》蠵亦作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说文·虫部》:“蠵,大龟也,以胃鸣者。从虫,巂声。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司马相如说:蠵从夐。”《説文·角部》:“觼,环之有舌者。觼或从金、矞。”段注:“矞声也。”《集韵·屑韵》:“《説文》:觼,环之有舌者。或作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鐍,通作觖。”
奚声字古音一般归入支部,也有归脂部者。夐声字一般归耕部,也有归元部者。[3]下面我们主要通过音转实例看一下夐声及与其相通的各声符与支部字和奚声的关係,从而为我们的观点提供佐证。
夐声与夬声相通,夬声与圭声及其他支部字相通。《楚辞·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汉书·扬雄传》:“徒恐鷤䳏之先鸣兮。”颜注:“䳏,鴂字也。”《说文·艸部》:“茥,缺盆也。从艸,圭声。”以缺训毁,亦为声训。《广韵·霁韵》:“后汉大尉陈球碑有城阳炅横,汉末被诛,有四子,一姓炅,一姓昋,一姓桂,一姓炔。”古书中此类记载很多,一般是易其字而不易其音,桂之于炔,犹田之于陈,棘之于枣也。《周易》之“夬卦”,《归藏》作“规卦”。《说文·穴部》:“窥,小视也。从穴,规声。”《周易·丰卦》:“闚其户,阒其无人。”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闚”作“闺”。又《周易·观卦》:“闚观,利女贞。”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闚”作“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仪礼·士冠礼》:“缁布冠,缺项。”郑注:“读如有頍者弁之頍。”《集韵·蟹韵》:“䍉,器缺也。”《说文·肉部》:“胑,体四胑也。从肉,只声。肢,胑或从支。”《说文·土部》:“毁,缺也。从土,毇省声。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古文毁,从壬。”壬即人形之变,毁本从儿声,古音亦当在支部。夐声与巂声相通,巂声与圭声相通。《说文·隹部》:“巂,巂周,燕也。从隹,山象其冠也。一曰蜀王望帝婬其相妻,慙,亡去,爲子巂鸟。故蜀人闻子巂鸣,皆起云望帝。”子巂即子规,即杜鹃也。《说文·穴部》:“窥,小视也。从穴,规声。”《周易·丰卦》:“闚其户,阒其无人。”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闚”作“闺”。又《周易·观卦》:“闚观,利女贞。”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闚”作“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
夐声与巂声相通,巂声与开声、奚声相通。《说文·目部》:“䀘,蔽人视也。从目,幵声。读若携手。”《吕氏春秋·季夏》:“腐草化爲蚈。”高诱注:“蚈,马蚿也。蚈,读如‘蹊径’之蹊。”《礼记·问丧》:“鸡斯徒跣。”郑注:“鸡斯当为笄纚,声之误也。”《史记·五帝本纪》:“登鸡头。”《正义》引《括地志》作“笄头山”。
夐声与巂声相通,巂声与圭声、奚声相通。《说文·糸部》:“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维纲中绳也。从糸,巂声。读若画,或读若维。”《说文·言部》:“讗,言壮皃。一曰数相怒也。从言,巂声。读若画。”画字古音一般归支部,故常与圭声字相通。《释名·释书契》:“画,挂也,以五色挂物上也。”《说文·手部》:“挂,画也。从手,圭声。”《说文·耒部》:“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册又可以划麦,河内用之。从耒,圭声。”[4]应劭《风俗通义》:“街,携也,离也。四出之路,携离而别也。”《集韵·齐韵》:“畦,或作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说文·言部》:“謑,耻也。从言,奚声。䜁,謑或从奊。”《说文·黾部》:“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水虫也,薉貉之民食之。从黾,奚声。”《说文·黾部》:“鼃,虾蟇也。从黾,圭声。”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鼃音义相通。《水经注·钟水注》:“鸡水,即桂水也。鸡圭声相近。”《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蚖方》:“湮汲一咅(杯)入奚蠡中。”又:“即复奚蠡,去之。”又《治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方》:“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以奎蠡盖其坚(肾)。”整理小组注:“奎蠡,即奚蠡,见上第九十七行注一。”《淮南子·俶真》:“于是万民乃始慲觟离跂。”注:“觟读徯径之徯。”从同源词看,《集韵·霁韵》:“慀,恨也。”《说文·心部》:“恚,恨也。从心,圭声。”慀恚音义相通。
夐声与冋声、荧声相通,冋声、荧声与圭声相通。《说文·冂部》:“冂,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冂。象远界也。凡冂之属皆从冂。冋,古文冂从囗,象国邑。坰,冋或从土。”《说文·辵部》:“迥,远也。从辵,冋声。”《广雅·释诂一》:“夐,远也。”王念孙《疏证》:“夐之言迥也。”《说文·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部》:“夐,营求也。从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从人在穴上。《商书》曰:高宗梦得说,使百工夐求,得之傅巖。”其中“营”字是声训。而睘声古音也荧声相通。《韩非子·五蠹》:“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厶。”《说文·厶部》:“厶,姦衺也。韩非曰:苍颉作字,自营爲厶。”《诗·齐风·还》:“子之还兮。”《繫年》第19简:“大败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师)于睘。”整理者注:“卫师败绩之地,《左传》云‘荧泽’,《纪年》作‘洞(泂)泽’,‘荧’、‘泂’皆匣母耕部。”[5]《说文·火部》:“烓,行竈也。从火,圭声。读若冋。”《礼记·月令》:“腐草为萤。”《说文·虫部》:“蠲,马蠲也。从虫、目,益声。勹,象形。《明堂月令》曰:腐艸爲蠲。”《诗经·小雅·天保》:“吉蠲为饎。”《周礼·秋官·蜡氏》、《仪礼·士虞礼》郑注引《诗》作“圭”。《广雅·释诂三》:“圭,洁也。”《吕氏春秋·尊师》:“临饮食,必蠲洁。”高注:“蠲读曰圭。”
楚简中奚声字与顷声相通,顷声与圭声、冋声相通。上博简《民之父母》:“君子以此皇(横)于天下,奚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奚耳而听之”,《孔子闲居》与《孔子家语·礼论》皆作“倾耳而听之”。“奚”即“倾”之借字,支耕相转。顷声字亦与圭声字相通。《礼记·祭义》:“故君子顷步而弗敢忘。”郑注:“顷读为跬,声之误也。”跬,或作蹞。《说文·高部》:“䯧,小堂也。从高省,冋声。廎,䯧或从广,顷声。”《礼记·中庸》:“衣锦尚絅。”《释文》:“絅,本又作顈。”
根据《说文》及传世典籍提供的这些声音线索往上推,我们可以找到古文字材料中一些从“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声字形的较早写法。
金文有“寏”字,其形如下: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师寏父作季姞簋,《集成》06.3705[6]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师寏父盘,《集成》06.10111
金文有“巂”字,其形如下: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达盨盖[7]
金文有“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字,其形如下: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小克鼎,《集成》05.2796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小克鼎《集成》05.2798
战国竹简中多有从“巂”之字,如“纗”字作: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楚文字编》第735页[8]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楚文字编》第514页
不难看出,这些字都从“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或“冏”。古文字中加口不加口无别,所以“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或“冏”可以看作一个构件的变体。这几个字在隶楷阶段都仍多从“冏”而不从“㕯”,实际上是上有所承的,《说文》分析为“㕯”声不符合字形演变序列中早期的字形。[9]实际上,这几个字所从的“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或“冏”在较早的时候本来有不同的来源,[10]但在西周金文及其后的古文字资料中,这些字形都经过了重新分析,或者说经历了变形声化,可以看作从“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或“冏”得声的字。据《说文》的字形解释初文之构意或据初文之字形否定《说文》之谐声分析都是不可取的。
回过头来再看侯马盟书的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及从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的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奂)、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寏)诸字,我怀疑“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字除去人形的部分,可以看成对金文“寏”字所从声符“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或“冏”的改造,亦即《说文》“象远界”的“冂(冋)”字,仍然用作声符。《说文·目部》:“夐,营求也。从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从人在穴上。《商书》曰:高宗梦得说,使百工夐求,得之傅巖。巖,穴也。”许慎把“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看作“穴”是对字形所做的重新分析,其中包含着声音的因素。古音矞声与穴声相通。《说文·玉部》:“琼,赤玉也。从玉,敻声。璚,琼或从矞。”又《走部》:“𧾣,走意也。从走,夐声。读若繘。”《说文·㕯部》:“矞,以锥有所穿也。从矛,从㕯。一曰满有所出也。”《诗·小雅·小旻》:“谋犹回遹。”《释文》:“《韩诗》作鴥。”《诗·秦风·晨风》:“鴥彼晨风。”《释文》:“鴥,韩诗作鹬。”《韩诗外传》八引“鴥”作“鹬”。
二.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年
《繫年》简133、134:“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年,倝(韩)緅(取)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魏)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击)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率)𠂤(师)回(围)武昜(阳),以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郜)之师。”[11]“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年,新蔡简之‘王孙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异文作‘王孙厌’。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年,亦见清华简《子仪》。‘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应读为‘厌’,与‘荐’音近可通。《尔雅·释言》:‘荐,再也。’荐年即再一年。”[12]
生按: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年为下一年,或第二年,应无疑义。但典籍似不见“荐年”或“再年”表示下一年的词例,故整理者读法容有可议。我们认为,“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年”当读为“翊(翌昱)年”。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字一般认为从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孴)声,应该没无问题。《说文·孨部》:“孴,盛皃。从孨,从曰。读若薿薿。一曰若存。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籒文孴,从二子。一曰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即奇字㬜。”但从出土竹简来看,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字楚人读入盍部,除了整理者所举新蔡简之异文外,尚有《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六)·竞公疟》之“𡥨(摄)”字可证。[13]由于从汉语语言学史上看,-m(p)与-n(t)、-ng(k)尾更容易,所以《说文》所记录的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孴)字的薿、存、晋三种读音应该看成转音。也就是说,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或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之本音当在盍部。今就其转音求之,不若就其本音求之。翊(翌昱)本从立声,其本音当在缉部,故可与盍部之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相通。翊(翌)或读入职韵,昱或读入屋韵,均为其转音,是晚些时候才发生的变化。
《说文·羽部》:“翊,飞皃。从羽,立声。”段玉裁注:“汉《郊祀歌》:‘神之来,泛翊翊。甘露降,庆云集。’师古曰:‘翊音弋入切。又音立。’按翊字本义、本音仅见于此,经史多假爲昱字,以同立声也。《释言》曰:‘翌,明也。’《尚书》五言‘翌日’,皆训‘明日’。一言‘翌室’,训‘明室’。天宝闲尽改爲‘翼’。凡《尚书》‘翼’字训‘敬’、训‘辅’,与训‘明’者溷同无别,自衞包始。汉、魏、晋、唐初,皆有‘翌日’,无‘翼日’,郭璞、𤣥应、李善引《尚书》皆作翌日。自同其字又同其音,以七部立声之字,读一部异声之与职切,字书、韵书承譌袭缪,小颜弋入、力入之音无有採者矣。又《吴都赋》云‘翋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广韵》:‘翋𦑶,飞也。力荅、徒合二切。’翋同翊,此亦翊之本义本音也。”
段氏认为“翊(翌)”作“翼”皆出于唐人所改,恐不一定,但从立声之字本在缉部而转入职韵或屋韵,则是毫无疑义的。缉盍两部字往往与之职部字相通,故翊(翌)之与翼,犹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之与薿也。
[1]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编:《侯马盟书》,第323页,文物出版社,1978年。
[2]《说文》解说字形有误。夐上部与奂部相同,应该看作声旁。夐实际上是个双声字,“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奂字的声旁)、“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皆声。《集韵·屑韵》有“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字,也是双声字,即在“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上添加“夬”字为声符而成。古音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声夬声相通。颇疑“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字本从目,夬声。下部“攴”旁乃“夬”之讹。戴侗《六书故》云:“别作䀗。”应该是有道理的。
[3]说详陈复华、何九盈:《古韵通晓》第66页、第37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4]段注本改“册又”为“卌叉”,我则怀疑当作“四叉”。“四”字古或作“
孟蓬生:清华简《繫年》初札(二则)”,与“册”字形近。
[5]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下册第144-145页,中西书局,2011年。
[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第六册,3706号,中华书局,1988年。以下简成《集成》,不再注明。
[7]见张长寿《论井叔铜器》所附拓片,《文物》1990年第7期,第33页。
[8]李守奎:《楚文字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9]“冏”与“㕯”字形相近,不排除字误的可能。不过,它们在许慎的时代读音跟“㕯”的读音十分相近,所以《说文》认为这几个字“㕯”声,也是有可能的。
[10]如矞字的初文也许只是象矛及其下部的“錞(镦)”或“鐏”形。巂字的下部本来是象鸟分叉的尾部,参程少轩《试说“巂”字及相关问题》,《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二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11]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下册第196页,中西书局,2011年。
[12]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下册第200页注二三,中西书局,2011年。
[13]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六)》“图版”第27页,“释文”第18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