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
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
雷燮仁
【提要】本文在清代学者段玉裁和当代学者裘锡圭先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各方面的证据,论定今从“执”得声的字,如“贽”、“挚”、“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絷”、“騺”、“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騺”、“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慹”、“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謺”、“蛰”、“垫”,除极少数具体语境中的“挚”、“絷”,几乎全部本从“埶”得声,因隶变后“埶”、“执”字形几乎相同,且“埶”、“执”古音月、缉两部相近,而讹从“执”得声,同时全面整理传世古书和出土文献中的通假例证,将与“埶”有着通假、同源关係声符列表扩大了近一倍,校订、训释了三十多部古书中近百处字词、文句,其中大部分已误“埶”为“执”。
前言
“埶”的初文作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像穜植之形,乃“艺”的本字。“执”的初文作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像人的双手被桎梏,乃“拘执”的“执”的本字。隶变后,“埶”、“执”字形极为相似,从古至今,经常误“埶”为“执”。今者如简体字“热”、“势”,即以“执(执)”代“埶”。古书中误“埶”为“执”之例,前人在校勘古书时多有论及,如王念孙《读书杂志》就曾指出一些。《管子·明法》“以执胜也”,王念孙按引刘曰:“执当作埶。”《墨子·鲁问》“越人因此若执”,王念孙按:“执当爲埶。埶即今势字。”孙诒让《札迻》也指出《申鑒·时事》“执不俱是”的“执”乃“埶”之讹,读为“势”。出土文献中误“埶”为“执”的例子,如马王堆竹简《十问》:“夜半之息也,觉牾(寤)毋变侵(寝)形,探(深)余(徐)去执,六府(腑)皆发,以长为极。”原整理小组读“执”为“势”。《淮南子·脩务》“各有其自然之势”注:“势,力也。”“深徐去势”意谓呼吸要深而徐缓,不要用力[1]。新出《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已从裘锡圭先生说,径释为“埶”读为“势”。
传世古书和出土文献中误“埶”为“执”现象其实是相当普遍的。裘锡圭先生《古文献中读为“设”的“埶”及其与“执”互讹之例》[2]、《再读古文献中以“埶”表“设”》[3]就辨识出传世古书和出土文献中大量误“埶”为“执”之例。之前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段注”)也曾指出,今本《说文》从“执”的字,很多都是“埶”之讹,并据此校改《说文》多处,但段说并未得到广泛认同。受这些精见卓识的启发,我对传世古书和出土文献中的“执”字及从“执”得声的字做了一些研究,结论是几乎所有从“执”得声的字,各方面的证据都显示实从“埶”得声;古书中不少“执”字也都是“埶”之讹。这一结论对我们校读古书很有益处。
在论述“埶”、“执”讹误之前,我们先看“埶”与其它声符之间的通假、同源关係。“埶”古音疑纽月部,是个非常活跃的声符,与多个声符都有通假例证:
——“埶”与“世”、“枼”。《诗·鄘风·君子偕老》:“是绁绊也。”《说文·衣部》“亵”下引“绁”作“亵”。《书·盘庚中》:“其有众咸造,勿亵在王庭。”玄应《一切经音义》十五引“亵”作“媟”。《荀子·荣辱》:“憍怈者,人之殃也。”杨倞注:“怈与媟同,慢也。”《说文·女部》段注:“媟,今人以亵衣字为之,亵行而媟废矣。”《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上采春秋,下观近势”,“势”即“世”。
——“埶”与“设”,裘先生文中有大量例证,此不赘录。
——“埶”与“圼”。《周礼·考工记·轮人》:“则无槷而固。”郑玄注:“槷读如涅。”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十六经·姓争》:“夫天地之道,寒涅燥湿,不能并立。”“涅”读为“热”[4]。
——“埶”与“叕”。《史记·张耳陈余列传》:“吏治榜笞数千刺剟。”司马贞《索隐》:“刺剟,《汉书》作‘刺爇’。”
——“埶”与“夬”。《文选·潘岳〈藉田赋〉》“挢裳连襼”李善注:“郭璞《方言》注曰:襼即袂字也。”《晋书音义·列传卷二十五》:“襼,与袂同。当作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複襦也。”
——“埶”与“制”。《礼记·仲尼燕居》:“军武功失其制,”《孔子家语·论礼》“制”作“势”。
——“埶”与“臬”、“鼻”。《周礼·考工记·匠人》:“置槷以县。”郑玄注:“槷,古文臬假借字。”《仪礼·士冠礼》:“布席于门中闑两阈外。”郑玄注:“古文闑为槷。”《说文·瓦部》:“甈或作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易·困》:“于臲卼。”《说文·出部》“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下引作“槷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按“臲卼”、“槷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即“倪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杌陧”之倒文,不安也,异文又作“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卼”、“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臲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劓刖”等。“劓”乃《说文·刀部》“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之或体。古书中“臬”与“艺”亦多通用。
——“埶”与“日”。南越王墓龙节“馹”作“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李家浩先生谓“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乃“埶”之初文“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之省[5]。战国古玺则假“圼”为“馹”[6]。而“圼”与“埶”亦有通假关係。
——“埶”与“至”。《说文·金部》:“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读若至。”
——“埶”与“肆”。《礼记·表记》:“安肆曰偷。”郑玄注:“肆或为亵。”
——“埶”与“必”。《穆天子传》“密山”作“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山”。李家浩先生谓“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 从“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乃“埶”之省[7]。按“圼”亦与“密”通。《太平御览》卷五百八十引《尔雅》舍人曰:“(管)中声者精密,故曰篞。篞,密也。”
——“埶”与“内”。《礼记·郊特牲》:“然后焫萧合羶芗。”《诗·大雅·生民》毛传引“焫”作“爇”。
——“埶”与“尔”、“尔”。《书·皋陶谟》:“归格于艺祖。”《尚书大传》“艺祖”作“迩祖”,《公羊传》隐公八年何休注引“艺”作“禰”。《白虎通·巡狩》引“艺祖”作“祖禰”。“柔远能迩”金文作“柔远能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即“埶”之初文。古书中“尔”又作“尔”。
——“埶”与“弋”。《周礼·考工记·匠人》:“置槷以县。”郑玄注:“故书槷作弋。杜子春云:‘槷当爲弋。’”此义项的“弋”通作“杙”。
——“埶”与“儿”。《礼记·礼运》:“故功有艺也。”郑玄注:“艺或为倪。”《易·困》:“于臲卼。”陆德明《释文》载《音训》:“臲卼,晁氏曰:‘古文作倪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而《说文·出部》引“臲卼”作“槷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
——“埶”与“廉”。战国兵器题铭中的“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皮”、“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相如”,黄盛璋先生认为“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皮”即“廉颇”,李家浩先生肯定了这一观点,谓“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亦“埶”之省。《广韵·盐韵》“燅”下引《说文》或体作“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说文·炎部》云“燅”从热省。李家浩则认为“燅”从“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即“埶”之省得声,或体“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则从“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得声。而《说文·见部》从“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得声的“覝”“读若镰”。[8]
——“埶”与“鲜”。上博楚竹书《容成氏》简二一:“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禹)肰(然)句(后)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始)行以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俭),衣不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媺(美)……”整理者认为“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即“亵”字,疑读为“鲜”[9]。按“鲜”可通“肸”,如《史记·鲁周公世家》:“作《肸誓》。”裴骃《集解》引徐广曰:“肸一作鲜、獮。”司马贞《索隐》:“《尚书大传》作《鲜誓》。”是“鲜”、“獮”相通之证,而“尔”与“埶”通假之例前已列举。
以上与“埶”有着同源、通假关係的声符按古音,分属多部:
月部:世 设 圼 叕 制 夬 臬
叶部:枼
质部:鼻 涅 日 至 肆 必
缉部:内
脂部:尔 尔
职部:弋
支部:儿
谈部:廉
元部:鲜
分布不可谓不广。这些同源通假例证将是我们接下来分析、论证的重要基础。
一
段注把今本从“执”的不少字,都校改为从“埶”。我们把《说文》原文和段氏的校改批注全部辑录如下: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礼巾也。从巾埶声。篆体二徐皆作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大徐曰从执,小徐曰执声,皆误。今正。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输芮切。十五部。今不见经典,恐亦帨之或体。然《广雅》已兼收帨、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矣。
暬,曰狎习相嫚也。嫚者,侮易也。《小雅》:“曾我暬御。”传云:“暬御,侍御也。”《楚语》:“居寝有暬御之箴。”韦云:“暬,近也。”暬与亵音同义异,今则亵行而暬废矣。从日埶声。今本篆作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埶声作执声。《五经文字》亦误。今正。私利切。十五部。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至也。以双声叠韵释之。从女埶声。各本作执声,篆作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非也。今正。从执则非声矣。脂利切。十五部。《周书》曰:大命不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周当为商,字之误也。《西伯戡黎》文。陆氏《释文》云:“挚本又作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是陆氏所见《尚书》有作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者。某氏传云“至也”,与许说同也。读若埶同。锴本作执,误。今正。一曰《虞书》雉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此别一义,谓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即贽字,引《尧典》“一死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以明之。郑康成曰:“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之言至,所以自致。”是其义相近。《虞书》当作《唐书》,详禾部。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马重皃也。《晋世家》:“惠公马騺不行。”即《左传》“晋戎马还泞而止”。今本《史记》作騺,伪字也。《秦本纪》作马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不误。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部曰:“樊,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不行也。”今本亦伪騺。《庄子·马蹄篇》:“闉枙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曼。”崔云:“拒枙顿迟也。”今刻《释文》亦伪从执,而《集韵》、《类篇》不误。车之前重曰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马重曰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其音义一也。《广雅》:“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駤,止也。”駤即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从马埶声。各本埶讹为执,篆体上从执,则失其声矣。今皆正。陟利切。十五部。亦勅利切。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抵也。抵者,挤也;挤者,排也。车抵于是而不过,是曰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如马之不前如樊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详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部。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与车重之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轾、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本各义,与輖又殊音,而《集韵》总合为一字,误矣。小徐引《潘岳赋》“如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如轩”,今按潘作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不作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也。从车埶声。陟利切。十五部。
輖,重也。谓车重也。《小雅》:“戎车既安,如轩如轾。”毛曰:“轾,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也。”《考工记》:“大车之辕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郑曰:“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輖也。”《士丧礼》:“轩輖中。”郑曰:“輖,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也。”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轾同字,輖双声。许书有輖、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而已。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者,依声记事字也。轩言车轻,輖言车重,引申为凡物之轻重。故《礼经》以之言矢。《周南》假輖为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字。故毛传曰:“輖,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也。”而说《诗》者或以本义以释之。从车周声。职流切。三部。
从上引段注来看,段氏校改的依据主要有三:一是异文。如今本《说文》作“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者,陆德明《释文》云又作“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今本《说文》作“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者,《国语·楚语下》作“暬”;《史记·晋世家》作“騺”者,《秦本纪》作“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二是音义同源关係。如车重曰“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轾”,马重曰“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车抵不前曰“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马止不前曰“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三是谐声分析,所谓从“执”则“失其声矣”。还要指出一点,段注引书时言“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阮刻《十三经注疏》作“贽”、“挚”、“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段注于《说文·手部》“挚”字,并没有校改为从“埶”。而“贽”、“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则不见于《说文》。
应该说,段注的这些校改是颇有道理的,但并没有被广泛接受。如《汉字古音手册》、《故训彙纂》等,仅吸收“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暬”等字的校改成果,其他各字仍然被认为是从“执”而非从“埶”得声。我认为,除了极少数用于具体语境的“挚”、“絷”,几乎所有今从“执”得声的字,各方面的证据都显示实从“埶”讹从“执”得声。下面我们把这些字分成几组来讨论。
先看一组字:“贽”、“挚”、“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絷”、“騺”、“蛰”。这组字,古书多通假,详情请参见高亨、董治安编纂《古字通假会典》第705-706页【挚与絷】、【挚与贽】、【挚与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挚与鸷】诸条。这一组字所从的“执”乃“埶”之讹这一结论,我们拟从几个方面来证明。
先看人名异文。《经籍纂诂·寘韵》:“《吕览》向挚,《淮南·氾论》作向艺,《通典》作高势。”是从“执”的“挚”为正,还是从“埶”的“艺”、“势”为正,这组异文自身不能提供答案。但另一组人名异文显示,另一个名为“挚”者,一定是“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之误。《经籍纂诂·霁韵》:“《史记·鲁世家》真公濞,《索隐》引《世本》作挚,或作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别本作鼻,邹诞本作嚊。《诗》《正义》引《史记》作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汉书·律曆志》作埶。”《说文》云“劓”乃“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之或体,而“臬”与“埶”多有通假,且《汉书·律曆志》正作“埶”,可证用为人名“挚”者,本从“埶”,讹从“执”。如作“执”,则无由与“鼻”通假。
再看通假关係。如“挚”可与“至”声通假,参见《古字通假会典》第563-564页【至与挚】、【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与挚】、【致与挚】条。而从“埶”得声的“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说文》云“读若至”。《说文·金部》:“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羊箠,耑有铁。从金埶声。读若至。”段注认为“錣”即许之“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字。《淮南子·氾论》:“是犹无镝衔橜策錣而御馯马也。”高诱注:“錣,揣有箴也。”《淮南子·道应》:“倒杖策,錣上贯颐。”高诱注:“策,马捶。端有针以刺马谓之錣。”《广韵·鎋韵》:“錣,策端有铁。”《说文·竹部》:“笍,羊车驺箠也。箸箴其耑,长半分。”《集韵·薛部》:“笍,羊箠。端有铁。”又《祭韵》:“笍,或作錣。”“内”、“叕”与“埶”通假之例前已列举。“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小徐作“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不少《说文》学家认为作“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为正,详见《说文解字诂林》“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字所列《段注订》、《句读》、《读若考》之说。如从“执”,则无由与“錣”、“笍”音近义同。故“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是确凿无疑从“埶”不从“执”的,其“读若至”,与“挚”与“至”声多有通假,绝非巧合。
与“埶”多有通假的“日”、“圼”、“枼”声字,也有与“至”通假或辗转相通的例证。与“日”声字通假者,如南越王墓龙节“馹”作“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从“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即“埶”之省得声,而“馹”又作“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从“至”得声。与“圼”声字通假者,如《周礼·秋官·司刑》“墨罪五百”郑玄注“先刻其面,以墨窒之”陆德明《释文》:“窒,本又作涅,同。”与“枼”声字辗转相通者,如《说文·马部》云“骘读若郅”,而《文选·丘希範〈与陈伯之书〉》“朱鲔涉血于友于”李善注:“涉与喋同。《春秋合诫图》曰:‘战龙门之下涉血相创。’”如淳《汉书注》曰:“杀血滂沱为喋血。”张铣注亦曰:“杀人流血曰涉。”这是“至”与“步”通而“步”又与“枼”通之例。
“臬”、“艺”、“槷”、“质”皆指射箭用的準的。《说文·木部》:“臬,射準的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艺殪仆”裴骃《集解》引徐广曰:“射準的曰艺。”《小尔雅·度器》:“正中者谓之槷。槷方六寸。”《集韵·屑韵》:“臬,《说文》:‘射準的也。’或作槷。”《诗·小雅·宾之初筵》“发彼有的”毛传:“的,质也。”《周礼·考工记·弓人》:“利射革与质。”《周礼·夏官·司弓矢》:“王弓弧弓以授射甲用革椹质者。”《大戴礼记·投壶》:“质参既设。”《荀子·劝学》:“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韩非子·说林上》:“而独以吾国为智氏质乎。”《韩非子·存韩》:“则秦必为天下兵质也。”“质”皆指射的。而“质”又与“挚”、“贽”通假。《孟子·滕文公上》:“出疆必载质。”《荀子·大略》:“错质之臣不息鸡豚。”《战国策·秦策四》:“吾将还其委质。”《盐铁论·裦质》:“委质为臣。”《汉书·孝宣王皇后传》:“深念奉质共脩之义。”《左传》僖公六年“许男面缚衔璧”杜预注:“以璧为质。”“质”皆“贽”之假借。焦循《孟子正义》:“贽、挚、质三字通。”《周礼·考工记·函人》:“锻不挚则不至。”郑玄注:“贽,谓质也。”《左传》昭公十七年“少皞挚”,《逸周书·尝麦》作“少皞质”。
从上举通假例证来看,尤其是以“质”通“臬”、“艺”、“槷”例之,与“质”相通假的“贽”、“挚”所从的“执”,当是“埶”之误。“埶”通“质”,与“埶”通“鼻”、“涅”、“日”、“至”、“肆”、“必”一样,都是月质旁转。
分析这组字中某些字的词义来源,也不难得出其本从“埶”的结论。《公羊传》襄公二十七年:“夫负羁絷。”“羁絷”即“羁绁”。《说文·系部》:“绁,系也。从系世声。《春秋转》曰:臣负羁绁。緤,绁或从枼。”“绁”本义绳索,凡繫人繫物,皆谓之“绁”。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七“絷绁”注:“所以絷制畜牲者皆曰绁。”故“绁”有繫、绊、羁、缚之义,与古书中“絷”之故训正合。《文选·嵇康〈幽愤诗〉》“絷此幽阻”吕向注:“絷,繫也。”《诗·小雅·白驹》“絷之维之”毛传:“絷,绊也。”《文选·张衡〈思玄赋〉》“絷騕褭以服箱”旧注:“絷,羁也。”《资治通鑒·唐纪四十八》“夜絷地牢”胡三省注:“絷,缚也。”凡训为繫、绊、羁、缚的“絷”字,应该本从“埶”,通“绁”、“緤”。
“絷”又作“馽”。《左传》成公二年:“韩厥执絷马前。”《说文·马部》“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绊马足也。从马囗其足。《春秋传》曰:韩厥执馽马前。”段注:“足字依《韵会》补。《糸部》曰:绊者,马繫也。是为转注。《小雅·白驹》传曰:‘繫,绊也。’《周颂·有客》笺同。《庄子》‘连之以羁馽’,即此字。”又云:“囗象绊之形。隶书作馽,失其意矣。”则“絷”之初文象绁绊马足之形。作“絷(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则为形声字,以“埶”为声符,通“绁”。而马足被绁绊之形与人之手足被桎梏之形有相通之处,而“埶”、“执”形音皆近,故“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讹误为“絷”且习以为常。如从“执”,则无由与“绁”相通。
又如“鸷”字,《说文·鸟部》云“击杀鸟也”,即鹰雕之类的猛禽。《玉篇·鸟部》:“鸷,猛鸟也。”鹰雕之类的兇猛之禽何以称“鸷”?《说文·阜部》:“陧,危也。从阜从毁省。徐巡以为‘陧,凶也’。贾侍中说:‘陧,法度也。’班固说:‘不安也。’《周书》曰:‘邦之杌陧。’”据《后汉书》,徐巡受业于卫宏、杜林,习古文《尚书》;贾侍中受古文《尚书》于涂恽。“陧,法度也”即言“陧”通“臬”、“艺”。“陧,不安也”即言“陧”通“倪”、“槷”,前已徵引通假例证。而徐巡说“陧,凶也”,实“陧,危也”之引申。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二十八“凶祸”引《韩诗外传》云:“凶,危也。”而“陧,不安也”也是“陧,危也”之引申。《战国策·西周策》“窃为君危之”高诱注:“危,不安也。”故兇禽谓之“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从“埶”得声,与“陧”音义同源。
如同“挚”、“贽”等通“至”、“致”,“鸷”亦通“恎”。《广雅·释诂三》:“……恎、愎、鸷、忮,很也。”王念孙《疏证》:“鸷,亦恎也。”《史记·酷吏列传》:“冯翊殷周蝮鸷。”《管子·五辅》:“下愈覆鸷而不听从。”“蝮”、“覆”通“愎”。“愎”、“鸷”皆很也,说详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吴汉传》:“其人勇鸷而有智谋。”李贤注:“凡鸟之勇锐、兽之猛悍者,皆名鸷也。”实“勇鸷”即“勇恎”、“勇很”。《尚书·匈奴列传下》:“外国天性忿鸷。”颜师古注:“鸷,很也。”实“忿鸷”通“忿恎”,义同“忿很”,又音近作“忿懥”、“忿疐”、“忿懫”。《礼记·大学》:“身有所忿懥。”郑玄注:“懥,或作疐、懫。”而“质”通“艺”亦通“贽〈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都证明“鸷”也当从埶得声。
“鸷”有时也以“鸢”、“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代之。《尔雅·释鸟》:“鸢,鸟丑,其飞也翔。”邵晋涵《正义》:“鸢,《说文》作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鸷鸟也。”《诗·小雅·四月》:“匪鹑匪鸢。”朱熹《集注》:“鸢,亦鸷鸟也。”“鸢”有时也省作“弋”。《大戴礼记·夏小正》:“十二月,鸣弋。弋也者,禽也。先言鸣而后言弋者,何也?鸣而后知弋也。”王聘珍《解诂》:“弋,谓鸷鸟也,鹰隼之属。缴射曰弋。十二月,鹰隼取鸟,捷疾严猛,亦如弋射,故谓之弋。《月令》曰‘冬季之月,征鸟厉疾’是也。”《后汉书·安帝纪》:“鸷鸟将用。”李贤注:“鸷鸟,谓鹰鹯之类也。”《逸周书·时训》:“鸷鸟厉疾。”朱右曾《集训校释》:“鸷鸟,鹰隼之属。”王聘珍以“弋射”解“鸢”,我则认为“鸢”与“鸷〈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犹如“杙”与“槷”,都有着音义同源关係。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鸷”本从“埶”讹从“执”得声。
出土文献中的用字情况,也为证明这组字本从“埶”讹从“执”提供了不少有利证据。比如“挚”字,见于银雀山汉墓竹简《六韬·七》:“挚以事,啗以利饵,争心乃起,其亲乃止。”此在传本为《武韬·三疑篇》,宋本作:“设之以事,玩之以利。”整理者注说:武威所出《仪礼》汉简借“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埶)”为“设”,“埶”、“挚”古音相近,疑简文“挚”亦当读为“设”[10]。参照裘锡圭先生所举大量读为“设”的“埶”误为“执”之例,竹简“挚”当本从“埶”讹从“执”,故今传本作“设”。又如《马王堆汉墓帛书[叁]·战国纵横家书》“割挚马免而西走”,《战国策·赵策》作“割挈马兔〈免〉而西走”,蔡伟先生认为“挚”亦当作“摰”,与“挈”同音假借[11]。如作从“执”,则无由与“挈”相通。关于“埶”与“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相通,我们下面还要谈到。再如“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字,见于上博简《性情论》。简三:“所善所不善,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也。”[12]简六:“勿(物)之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者胃(位)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13]“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皆读为“势”,证明段注将今本作“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者校改为“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与出土文献正合。
以上,我们从不同角度论证了“挚”、“贽”、“絷”、“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鸷”本从“埶”讹从“执”得声。以此为“支点”,我们再来看另一组字:“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騺”、“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
《说文·车部》:“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抵也。”但《广雅·释诂四》则作“低也。”陈衍《说文辨证》:“当训低而不训抵,抵为低字传写之误。”王念孙《广雅疏证》:“轾、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挚并通。”《集韵·至韵》:“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或作轾、輖、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通作挚。”王筠《句读》引《玉篇》:“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与轾,前顿为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后顿曰轩。”《淮南子·人间》:“道之置之前而不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错之后而轩。”《周礼·考工记·辀人》:“今夫大车之辕挚,其登又难。”郑玄注:“挚,輖也。”孙诒让《正义》:“《广韵·释诂》云:‘輖、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低也。’惠栋云:挚本轩轾字,或作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仪礼·既夕礼》:“轩輖中亦短卫。”郑玄注:“輖,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也。”陆德明《释文》:“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本又作贽。”是“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又作“贽”、“挚”,且通“轾”、“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等从至得声的字,其所从的“执”显然係“埶”之讹。
“騺”还有止而不前之义。《管子·小问》:“止之以力,则往者不反,来者騺距。”王念孙《读书杂志》:“騺、距,皆止也,言来者止而不前也。”《庄子·马蹄》“騺曼”,《集韵·至韵》云“马距扼迟顿皃”,亦以“距”释“騺”。今按“騺”训止而不前者,通“駤”。《广雅·释诂三》:“駤,止也。”王念孙《疏证》:“騺,与駤同。”冯登府《三家诗异文疏证补遗·鲁诗·青蝇》“至于藩”条云:“止、至音义并同。”故马止不前曰“騺”、曰“駤”。这也为“騺”本从“埶”得声增添又一力证。
《广韵·至韵》:“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车前重也。”《集韵·至韵》:“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车重也。”《说文·马部》则云“騺,马重皃。”桂馥《义证》:“馥谓马重易陷,陷则益重。”《史记·晋世家》:“惠公马騺不行。”司马贞《索隐》:“騺,谓马重而陷之于泥。”段注认为车之前重曰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马重曰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即以“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騺”音义同源,是可信的。前已论证“騺”、“驇”本从“埶”讹从“执”得声,则“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亦当如是。
二
前已证明,今从“执”得声的“贽”、“挚”、“絷”、“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鸷”以及“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騺”、“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等字,实本从“埶”讹从“执”得声。这一新的认识对我们校读、理解古书很有用处。
我们先看《尚书》中的“勿亵”、“出执”、“不挚”等词。《尚书·盘庚》:“其有众咸造,勿亵在王庭。”“勿亵”,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五“媟嫚”注:“《尚书》‘咸造忽媟’,孔安国曰:‘媟,恨也。’”段玉裁《古文尚书撰异》:“忽者,字之误。亵本作媟,亵盖卫包所改也。其引孔传亦与今本不同。”杨筠如《尚书覈诂》云:
按“勿亵”,古成语,《说文·出部》:“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不安也。《易》曰‘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又作“杌陧”,《秦誓》:“邦之杌陧”。《说文》“梼杌”作“梼柮”,杌、柮、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通用。陧、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亦通用字。一作“出埶”。《召诰》:“徂厥亡出埶。”勿、出古同部,故又转为“勿亵”也。[14]
又云:
“出执”,同门裴字海先生谓即“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说文》:“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不安也。《易》曰‘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陧’。”一作“杌陧”,古杌、柮通用。如《左传》之“梼杌”,《说文》作“梼柮”,即其证。陧、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古亦通用。是也。
这两段注释中的“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字,都是“槷”之误,是从古至今“埶”常常讹误作“执”的实例。杨氏读“勿亵”为“杌陧”,颇有见地,新出《尚书》注释类大多採用杨说。但杨氏同时读“出执”亦为“杌陧”,则信从者不多。其引《召诰》“徂厥亡出埶”,今本皆作“出执”,杨氏改“执”为“埶”,未言何据,殆以“执”即“埶”之讹。
前言部分已徵引古书中“杌陧”、“倪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之种种异文。“陧”、“槷”皆有不安之义。《说文》引班固说云“陧”即不安也。《广韵·屑韵》:“槷,危槷。”《改併四声篇海·木部》引《余文》:“槷,杌槷不安。”“槷”又同“楔”。《类篇·木部》:“槷,木楔也。”《周礼·考工记·轮人》:“直以指牙,牙得则无槷而固。”郑玄注引郑司农云:“槷,樧也。蜀人言樧曰槷也。”“槷”又通“闑”,指门橛。《集韵·薛韵》:“闑,《说文》:‘门梱也。’或作槷。”《正字通·木部》:“槷,门中橜也。”上述三个义项的“槷”字,都有讹作“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之例。《集韵·薛韵》:“陧,杌陧不安,或作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集韵·薛韵》:“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木楔也。”《薛韵》又云:“楔,《周礼》从执。”方成珪《考证》:“当云‘从埶’。”《中论·虚道》:“听不过阈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之内,而闻千里之外。”《仪礼·士冠礼》:“布席于门中闑两阈外。”《汉书·王莽传上》“思不出乎门阈”颜师古注:“阈,门橛也。”《中论》“阈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连言,“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当是“槷”之讹,通“闑”。
表危而不安义的“槷”又作“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周礼·考工记·轮人》:“毂小而长则柞,大而短则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郑玄注:“郑司农云: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读为槷,谓辐危槷也。玄谓大而短则毂末不坚,小而长则菑中弱。”孙诒让《正义》引戴震云:“槷同陧。”戴震《考工记图补注》:“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者,车行危陧不安。”如同“槷”有讹作“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者,“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亦或讹作“挚”。《集韵·屑韵》:“陧,或作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臲、挚、棿、倪。”“挚”即“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字讹,通“槷”、“陧”。
我们举了这么多表危陧不安义的“槷”、“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其所从的“埶”讹作“执”之例,足以证明《召诰》“出执”完全可以视为“出埶”即“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槷”之讹省。“陧”、“槷”训危而不安,而“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扤”、“阢”也皆有危义。《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紫茎”裴骃《集解》引郭璞曰:“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摇也。”《广雅·释诂一》“扤,动也”王念孙《疏证》:“扤之言扤陧也。”“阢”,《说文·阜部》云“石山戴土也”,《广雅·释诂四》则云“高也”。《玉篇·阜部》:“阢,亦作峞。”《释名·释言语》:“危,阢也。阢阢不固之言也。”山高而危,山高而“阢阢不固”而危,故“阢”亦有危而不安之义。“阢陧”又作“倪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正言倒言无别,也证明“陧”、“槷”与“阢”、“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同义而连言。故《说文》“槷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亦可倒言为“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槷”,《尚书》作“出执〈埶〉”,乃“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槷”之省。
《书·西伯戡黎》另有“大命不挚”一语:
今我民罔弗欲丧,曰:“天曷不降威?”大命不挚,今王其如台?
《史记·殷本纪》则作
曰:“天曷不降威?大命胡不至?”今王其奈何?
《论衡·艺增》云:“民之望天降威与天命之至,急欲革命去暴主也。”可见汉代普遍读“挚”为“至”。故《说文》“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下引作“《周书》曰:大命不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读若挚同。”《西伯戡黎》这段话乃祖伊对商纣王所言。祖伊首先对商纣王说:“天子,天既讫我殷命,格人元龟,罔敢知吉。”“格人元龟,罔敢知吉”句,《论衡·卜筮篇》解之为:“纣,至恶之君也。当时灾异繁多,七十卜而皆兇。故祖伊曰:‘格人元龟,罔敢知吉’。贤者不举,大龟不兆,灾变亟至。何则,人心神意同吉凶也。”祖伊又接着说:“非我先王不相我后人,惟王淫戏用自绝,故天弃我,不有康食,不虞天性,不迪率典。”《史记》简言为:“故天弃我,不有安食,不虞安食。”裴骃《集解》引郑玄云:“使不得安食,逆乱阴阳,不度天性,傲很明德,不修教法者。”“修”应该是“循”之讹。“不循教法”应是解释“不迪率典”。“率典”,注家多读“律典”。“迪”应通“蹈”,即“循规蹈矩”之“蹈”,亦同“循”。接着祖伊说了前面所引的那段话。“天曷不降威”是祖伊引民众所言。从《史记》所引、《论衡》所解来看,汉人普遍认为“天命不降威,大命不至”都是民众所言,祖伊仅附以“今王其如台”之问。
汉人对《尚书》的理解常有不确之处。从前引表危陧不安义的“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讹作“挚”来看,颇疑“大命不挚,今王其如台”为祖伊总括之言。不少《尚书》注释类书籍也是这样理解和标点的。“大命不挚”即“大命丕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古书中“大命”有时指天命,有时指国运。《书·盘庚》:“懋建大命。”屈万里《尚书集解》:“大命,《诗》《书》中习见之成语,谓国运也。”[15]“不”同“丕”,传世古书和出土文献习见。“大命丕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即“大命丕陧”,“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陧”皆用危之本义,言国运非常危殆,故祖伊问曰“今王其如台”。而商纣王却回答说:“我生不有命在天?”满不在乎。
把“大命不挚”的“挚”视为本从“埶”,并非我的首创。于省吾《尚书新证》云“挚”乃“艺”之讹,因《吕氏春秋》“向挚”《淮南子》作“向艺”为证,并以“艺”通“迩”。“‘大命不艺’者,大命不近也。《诗·云汉》‘大命近止’,文例有反正耳。”[16]言“艺”有近、止之义,与言“挚”通“至”、“至”有止义并无不同,故赞同、採信于省吾新说者寥寥。
综上,《尚书》“勿亵”、“出执〈埶〉”即“杌陧”,惶恐不安。“勿亵在王庭”即不安、躁动在王庭。“徂厥亡,出执”言民众逃亡之后,惶恐不安。而“大命不挚〈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即国运丕危,故微子问商纣王该怎么办(“其如台”)。这一系列新的释读和理解,都源自我们对“挚”本从“埶”讹作“执”,以及古书中大量“埶”字和从“埶”得声的字讹从“执”这一新的认识。
如同表惶恐、不安义的“槷”、“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有误“埶”为“执”作“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挚”者,古书中还有一个也表惶恐、不安义且从“埶”得声的字,同样讹作从“执”得声。《说文·心部》:“慹,怖也。从心执声。”《心部》又云:“怖,惶也。”“惶,恐也。”“慹”即惶恐、不安之义,其所从的“执”显然也是“埶”之讹。
“慹”在古书中又义不动貌。《庄子·田子方》:“孔子见老聃,老聃新沐,方将被髮而乾,慹然似非人。”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云:“慹,不动貌。”“慹”又作“贽”。《集韵·缉部》:“贽,不动貌。通作慹。”《庄子·在宥》:“云将见之,倘然立,贽然立。”陆德明《释文》引李颐云:“贽,不动貌。”前已证明“贽”本从“埶”讹从“执”得声,而“慹”与“贽〈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通,也证明“慹”所从的“执”为“埶”之讹,与表惶恐义的“慹〈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通“陧”正合。至于“慹”为何有不动貌之义,我们在讨论“埶”通“摄”、“慑”时再来分析。
《孟子·万章上》:“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赵歧注:“热中,心热恐惧也。”朱熹《集注》则云:“热中,燥急心热也。”这里的“热”,很有可能通“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中”即中心惶恐不安,赵歧注云“心热恐惧也”,略得其义,但不精準。朱熹云“热中”即“燥急心热也”,则是望文生义。“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与“热”,犹如“戁”与“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诗·商颂·长发》:“不竦不戁。”毛传:“戁,恐也。”《说文·心部》:“戁,敬也。”徐锴《繫传》:“戁,今《诗》作熯。”“熯”即古“然”字。据《汉书》颜师古注,古“然”字亦作“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是“戁”、“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相通。
有关“挚”从“埶”不从“执”得声的新的认识,可以帮助我们更準确地理解古书中某些“挚”字的含义。《文选·张衡〈两京赋〉》:“青骹挚于韝下,韩卢噬于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末。”刘良注:“挚,执也。”李善注则引薛综曰:“挚,击也。”前言“挚”训击,后言“噬”,似乎薛综的理解更合情理,实则刘良与薛综之说都有问题。薛综注:“青骹,鹰青胫者。”刘良注:“韝,臂韝,着以擎鹰。”鹰着立于臂韝,非手所擎执,训“挚”为“执”肯定不对。李白《赠新平少年》:“羁绁韝上鹰。”“挚〈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应该通“绁”,繫也。《后汉书·盖勋传》:“夫绁食鹰鸢欲其鸷。”李贤注:“绁,繫也。”“青骹挚〈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于韝”即鹰雕羁绁、繫立于臂韝。鹰若要击杀猎物,须飞离臂韝,翱翔天空,岂有击杀于韝下之理。故薛综谓“挚,击也”,也与文意不符。
从“埶”得声的“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通“质”,又因“埶”、“执”形音皆近而讹误为“贽”、“挚”,这一新的认识有助于校订、理解古书中的“执心”、“执性”等词:
父子不同,执心各异。《列女传·赵将括母》
臣窃见琅琊王望、楚国刘旷、东莱王扶,皆年七十,执性恬淡,所居之处,邑里化之,脩身行义,应在朝次。 《后汉书·刘平传》
《汉语大词典》云“执心”、“执性”“犹秉性”。今按“质”有稟(秉)性之义。《淮南子·说林》:“石生而坚,兰生而芳,少自其质,长而愈明。”高诱注:“质,性也。”《礼记·礼器》:“礼,释回,增美质。”郑玄注:“质,犹性也。”孔颖达疏:“礼非唯去邪而已,人有美性者,礼又能益之也。”《列子·天瑞》:“太素者,质之始也。”张湛注:“质,性也。”故古书中有“质性”连言之例。《汉书·佞幸传》:“质性巧佞,翼姦以获封侯。”《说苑·建本》:“仪状齐等而饰貌者好,质性同偏而学问者智。”《后汉书》云“执性恬淡”,《汉书》云“质性巧佞”,句式相同而文义相反,“执性”应该即“埶性”之误,通“质性”,而“执〈埶〉心”亦当读为“质心”。
“质”有当义。《礼记·聘仪》:“介绍而传命,君子于其所尊而弗敢质。”郑玄注:“质,谓正自相当。”《诗·小雅·小旻》:“发言盈庭,谁敢执其咎。”郑玄笺:“谋事者众,訩訩满庭,而无敢决当是非,事若不成,谁云已当其咎夷者。言小人争知而让过。”后以“执咎”称敢于建言,不怕任过。今按“执咎”义同“当咎”,“执”很可能乃“埶”之讹,通“质”训当。
“质”还有质问、质正之义。《广雅·释诂二》:“质,问也。”《太玄·数》:“爰质所疑。”范望注:“质,问也。”《后汉书·献帝纪上》:“臣下懦弱,莫敢执正夏侯之议。”“执正”即质问、质正之义。“执”也很可能乃“埶”之讹,通“质”。《大戴礼记·文王官人》:“质不断。”王聘珍《解诂》:“质,谓人有所质正也。”
“埶”与“至”或从“至”得声的字相通,且“埶”常常讹误为“执”,有助于理解古书中某些“执”字和从“执”得声的字的準确含义。这里举几个例子。
《书·顾命》记载成王驾崩,康王即位,臣子、诸侯迎王而册命之。礼毕,“诸侯出庙门俟”。接着:
王出在应门之内。太保率西方诸侯,入应门左;毕公率东方诸侯,入应门右。皆布乘黄朱。宾称奉圭兼币,曰:“一二臣卫,敢执壤奠。”皆再拜稽首。
这里记载的是各路诸侯宾客对刚登基的康王行“称奉圭兼币”之礼。《说文·玉部》“玠”字引此语,“圭”上有“玠”字。“币”,谓币贡。《周礼·天官·大宰》“四曰币贡”郑玄注:“币贡,玉马皮帛也。”《仪礼·士相见礼》“凡执币者不趋”贾公彦疏:“玉马皮圭璧帛皆致币。”古时臣见君,必有所质,所质之物称之为“质”、“贽”、“挚”,而“致质(贽、挚)”这一动作亦称“质”、“致”、“贽”、“挚”。所“贽”者,玉帛为最高等级。“玠圭”即“玉”,“币”即“帛”,“各以其所贵为挚”(《周礼·天官·大宰》“九曰物贡”郑玄注引郑司农云)。诸侯称奉玠圭与币帛之后,说:“一二臣卫,敢执壤奠。”应该与“称奉圭兼币”一事有关。吴闿生《尚书故》云:“郑《礼记》注:‘奠,犹献也。’壤奠,犹言土贡。”“土贡”即《周礼·天官·大宰》之“物贡”。“各以其所贵为挚”,“玠圭”与“币帛”即土贡之所贵者,故云“敢执壤奠”。“执”应係“埶”之误,通“质”或“致”,不能理解为握持之义的“执”。
《左传》成公十三年:
成子受脤于社,不敬。刘子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
“膰”、“脤”之义有二解。一说宗庙祭肉,熟者曰“膰”亦曰“胙”,生者曰“脤”亦曰“祳”;一说宗庙之肉曰“膰”,社稷之肉曰“脤”。《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宋,先代之后也,于周为客。天子有事,膰焉;有丧,拜焉。”“有事”即“祭祀”,“膰”用为动词,致膰、致脤也。《孔子家语·子路初见》:“若致膰于大夫。”《左传》僖公九年:“王使宰孔赐齐侯胙,曰:‘天子有事于文、武,使孔赐伯舅胙。’”《国语·齐语》则云“天子使宰孔致胙于桓公。”《史记·周本纪》云显王九年致文、武胙于秦孝公,三十五年致文、武胙于秦惠公。考之《春秋》经、传与史书,周天子祀祖,于同姓诸侯致胙,于夏、商二王之后致胙,于异姓诸侯之有大功者致胙,于参与祭祀之卿大夫亦致胙,如《孔子家语》之“致膰于大夫”。“受脤”一词见于《左传》者,除上举成公十三年例,尚有:
帅师者,受命于庙,受脤于社,有常服矣。闵公二年
立于朝而祀于家,有赋于军,丧、祭有职,受脤、归脤。昭公十六年
《说文·示部》:“祳,社肉,盛之以蜃,故谓之祳。”古代出兵前祭社。诸侯祭社,以祭肉颁赐诸人,谓之“受脤”。大夫祭社,以祭肉奉归于公,谓之“归脤”。说参俞樾《茶香室经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者有致膰、致胙之礼;戎者于出兵前祭社,亦有受脤、归脤之礼。故《左传》所谓“祀有执膰”,“执”当为“埶”之误。“执〈埶〉膰”即“致膰”。《汉书·五行志中之上》亦云“祀有执膰”,係沿用《左传》之误,“执〈埶〉膰”亦为“致膰”。如读“执”如字,则“执膰”与“受脤”不类。且膰、胙置于俎上,非与祀之大夫“执”之而祭。“执”为“埶”之误,似可论定。
三
《老子》:“盖闻善摄生者,陵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兵革。”“摄”,马王堆帛书本作“执”。传世文献中也有“摄生”作“执生”之例。如嵇康《宅无吉凶摄生论》:“是以善执生者,见性命之所宜,知祸福之由来。”“执”古音章纽缉部,“摄”古音书纽叶部,声纽同属舌上音,缉叶两部亦不乏通假例证,故通假类工具书都认为“执”、“摄”音近相通。但是全面分析与“聂”有关的通假关係,不难发现这种看法是有问题的。
“聂”声与“枼”、“尔”、“弭”、“耴”等声符均有通假例证。与“枼”通者:《礼记·少仪》“聂而切之为脍”郑玄注:“聂之言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也。”《内记·内则》“细者为脍,大者为轩”郑玄注“所谓聂而切之也”陆德明《释文》:“聂,又作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淮南子·主术》:“足蹑郊兔。”《太平御览》卷二八六引“蹑”作“蹀”。《淮南子·俶真》:“足蹀阳阿之舞。”《文选》注引“蹀”作“蹑”。与“尔”通者:《集韵·叶韵》:“籋,亦作镊、鑈、銸。”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凡胁持物,以竹曰籋曰箝,以铁曰鑈曰钳曰钻曰銸,苏俗谓之镊子。”《论语·先进》:“摄乎大国之间。”俞樾《群经平议》云:“摄,犹籋也。”《说文·囗部》:“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下取物缩臧之。从又从囗。读若聂。”“聂”,小徐作“籋”。与“弭”通者:《周礼·春官·小祝》“大丧赞渳”郑玄注:“故书渳为摄。杜子春云:‘当为渳。’”与“耴”通者:除前举“镊”与“銸”,又如“耴”与“聂”、“摄”。《淮南子·地形训》:“夸父耽耳在其北方。”高诱注:“耽或作摄。”王念孙《读书杂志》谓今本作“耽”乃“耴”之误,《山海经·海外北经》“耴耳”作“聂尔”
“枼”、“尔”皆与“埶”音近而通假,前已举出大量例证。“弭”、“弥”互通,而“尔”又常与“埶”相通。“耴”与“埶”的关係,由于辨识出“絷”本从“埶”得声,也已明朗。《左传》成公二年:“韩厥执絷马前。”《说文·马部》“馽”下引“絷”作“馽”。《公羊传》襄公二十七年:“夫负羁絷。”陆德明《释文》:“絷本又作馽。”“絷”、“馽”俱与“辄”通假。《左传》昭公二十年:“盗杀卫侯之兄絷。”《公羊传》、《穀梁传》“絷”并作“辄”。《穀梁传》昭公二十年:“卫为之辄。”陆德明《释文》:“辄本亦作絷。”《说文·马部》:“馽读若辄。”
“聂”与“枼”、“尔”、“耴”声相通,而“枼”、“尔”、“耴”又与“埶”声相通,且古书中“埶”大量讹误为“执”,使我们完全有理由怀疑,“摄生”作“执生”者,“执”乃“埶”之讹。月、叶两部关係密切。如“亵”的异文“媟”古音即属叶部。“聂”古音泥纽叶部,与“埶”有着普遍通假关係的“圼”古音亦属泥纽。因此从音理上说,“埶”与“聂”完全可以通假。
最终证实与“聂”通假的“执”实乃“埶”之讹者,是我们前已证明本从“埶”讹从“执”得声的“慹〈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字。《文选·刘琨〈劝进表〉》“抗明威以摄不类”李善注引《汉书议》:“摄,静也。”《广雅·释诂四》:“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静也。”王念孙《疏证》云:
《汉书·严助传》:“天下摄然,人安其生。”孟康注:“摄,安也。”音奴协反。《庄子·田子方篇》:“慹然似非人。”郭象注云:“寂泊之至也。”《释文》:“慹,乃牒反。”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摄、慹声义皆同。
“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摄、慹〈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声义皆同”,是“聂”与“埶”音近通假的确证,且“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与“埶”音义也非常密切,如上举“焫”与“爇”。
与“聂”通的“埶”讹误作“执”这一发现,可以帮助我们辨识古书中大量误“埶”为“执”之例。
《汉书·陈万年传》:“豪强执服。”颜师古注:“执,读曰慹。”《诗·周南·执竞序》陆德明《释文》引韩诗云:“执,服也。”马瑞辰《传笺通释》:“执、慴、慹,古通用。”《释名·释姿容》:“执,摄也,使畏摄己也。”这些“执”字都是“埶”之讹,通“摄”、“慑”。“摄”、“慑”俱有服义。《说文·心部》:“慑,失气也。从心聂声。一曰服也。”《淮南子·氾论》:“声慑四海。”高诱注:“慑,服也。”《史记·刺客列传》:“吾曩者目摄之。”王念孙《读书杂志》谓:“摄,读为慑。”“慑”又作“惵”。《逸周书·官人》:“临摄以威而气惵惧。”《大戴礼记·文王官人》作“临摄以威而易慑。”王念孙《读书杂志》谓“慑与惵同义”。《广雅·释言》:“慑,服也。”王念孙《疏证》:“《秦策》云‘赵楚慑服’,《史记·项羽纪》‘诸皆謵服’,《汉书》作‘詟服’,《陈咸传》作‘执服’,《朱博传》作‘慹服’,并字异而义同。”“埶”通“慑”、“惵”,而“慑”、“惵”皆有服义,故“埶服”连言,讹误作“执服”。
慹〈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
《庄子》中“慹”字除见于《田子方》、《在宥》,亦见于《齐物论》:
喜怒哀乐,虑歎变慹,姚佚启态,乐出虚,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
陆德明《释文》:“乐者洛。慹,之涉反。司马云:不动貌。”成玄英疏:
喜则行于舞忭,怒则当时嗔恨,哀则举体悲嚎,虑则抑度未来,歎则咨嗟以往,变则改易旧事,慹则屈服不申,姚则轻浮躁动,佚则奢华从权,启则情欲开张,态则浇淫妖冶。
“慹则屈服不申”,显以“慹”乃“慹服”之“慹”,与司马彪云“不动貌”异。宣颖《南华经解》(?)则云:“慹多怖。”则以“慹”为《说文》训怖之“慹”。治《庄子》者,大抵不出以上之说。王先谦《庄子集释》、刘武《庄子补正》、曹础基《庄子浅注》主“慹”乃“不动貌”之说。王先谦说:“动止交接,性情容貌,皆天所赋。”以“慹”训不动即止,以“变”训动。刘武以“喜怒哀乐虑歎”皆心所发之情也。云“虑歎变慹”句的意思是说:“若思虑慨歎,则情动于中,而变其不动之心矣。”这种理解以“变”为动词,实与上下文意不合。前言“喜怒哀乐”,后言“姚佚启态”,都是四种感情、性情状貌并言,“虑歎变慹”亦当如是。“变”、“慹”乃两者并列,非“变其不动之心”之意。曹础基以“慹”“指心神不动,犹今说无动于裏”。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则以“慹”即《说文》训怖之“慹”。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以怖惧释“慹”,又引褚伯秀《庄子通义》(按,该书是朱得之通义、褚伯秀纂微)之说:“‘慹’则畏惧而不敢动。”是想调和训不动与训怖之说。今按“慹〈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有服义,乃“慑”之假借;“慹〈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有静而不动之义,乃“摄”、“?”之假借;“慹〈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有怖义,乃“陧”之假借。这种调和是徒劳无用的。
刘武《庄子补正》引《荀子·正名》“性之喜怒哀乐谓之情”,又引《文字·下德》“人之情,思虑聪明喜怒也”,谓“喜怒哀乐歎虑”均心所发之情也。《庄子》将“喜怒哀乐”、“虑歎变慹”、“姚佚启态”并列,应该指的都是人的种种性情表现。如以“慹”训怖即惶恐不安之义,颇疑“变”应读为“欢忭”之“忭”。《书·尧典》“黎民于变时雍”,《汉书·地理志》引“变”作“卞”,孔宙碑则作“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段玉裁《古文尚书撰异》:“亓即今之卞字,弁之变体。弁盖蕃之叚借字,古音弁读如盘。”杨筠如引段说,读“变”为“卞”,以《尔雅·释诂?》(按,查无,《五音集韵》?)“卞,乐也”当之,其字又作“忭”。“变〈卞〉慹〈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陧〉”连言,犹“喜怒”、“哀乐”连言。当然,以“慹〈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义静止不动而“变”义变动不停,亦犹“喜怒”、“哀乐”连言。两相比较,似以“慹〈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义惶恐不安为长。
在论述“鸷”义猛禽的音义来源时,我们指出其与《说文》所载徐巡曰“陧,凶也”有关。鹰鹯之类的兇猛之禽何以名“鸷”,古书中还有其他一些说法。《楚辞·离骚》:“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王逸注:“鸷,执也,谓能执服众鸟,鹰鹯之类也。”《后汉书·盖勋传》“夫绁食鹰鸢欲其鸷”李贤注引《广雅》曰:“鸷,执也。”这里的“执”也是“埶”之讹。鹰鹯兇猛,能“埶(慑)服”众鸟,故名之为“鸷(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这与前论“鸷”从“陧,凶也”取义得声并不矛盾。兇猛者,方能使他者慑服、惧怕。
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十六经·正乱》:“黄帝身禺(遇)之(蚩)尤,因而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擒)之……充其胃以为鞫(鞠),使人执之,多中者赏。”整理小组注疑“执”读为“蹋”。《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而去病尚穿域蹋鞠。”司马贞《索隐》:“今之鞠戏,以皮为之,中实以毛,蹴蹋为戏。”刘向《别录》:“蹴鞠者传言黄帝所作。”现在看来,“执”应是“埶”之误,读为“蹀”或“蹑”,与“蹋”同义。《说文·足部》:“蹑,蹈也。”《文选·嵇康〈与山巨原绝交书〉》“赴蹈汤火”刘良注:“蹈,蹋也。”
“执〈埶〉”通“蹑”、“蹀”,应该就是《说文》“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字之省。《说文·足部》:“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足也,”徐锴《繫传》:“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足燮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然连蹋也。今俗作蹀。”“燮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即“躞蹀”。《楚辞·九章》:“众踥蹀而日进兮。”“踥蹀”又作“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蹀”、“躞蹀”、“啛蹀”。洪兴祖《补注》:“踥蹀,不行貌。”“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又或作“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字彙补·足部》:“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与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同。”显然,今本《说文》作“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者,乃“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之讹。
《说文·言部》:“謺,謺讘也。”“謺”也应该本从“埶”讹从“执”,通“喋”“谍”、“讘”。《说文·言部》:“讘,多言也。”《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岂斆此啬夫谍谍利捷给哉。”司马贞《索隐》:“谍谍,《汉书》作喋喋,口多言。”
古书中“执事”一词习见,多指职掌其事之人或官员,如《书·盘庚下》:“呜呼!邦伯师长百执事之人,尚皆隐哉。”孔颖达疏:“其百执事谓大夫以下,诸有职事之官皆是也。”《左传》中,“执事”指对对方的敬称。如《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杜预注:“言执事,不敢斥尊。”但有些“执事”,很有可能乃“埶事”之讹,“埶”读为“摄”。
《周礼·天官·大宰》:“九曰闲民,无常职,转移执事。”郑玄注引郑司农云:“闲民,谓无事业者,转移为人执事,犹今佣赁也。”《周礼·天官·大府》:“凡官府都鄙之吏及执事者。”孙诒让《正义》:“执事谓非专职,暂来治事者。”“暂来治事者”即摄代其事者。这些“执事”的“执”字是否也是“埶”之讹,通“摄”训代,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史记·蒙恬列传》:
及成王有病甚殆,公且自揃其爪以沉于河,曰:“王未有识,是旦执事,有罪殃,旦受其不祥。”
颇疑这里的“执事”也是“埶事”之讹,读为“摄事”。《史记·周本纪》:“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鲁周公世家》亦载:“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摄行政当国”简言即“摄事”。《礼记·明堂位》“昔者周公朝诸侯于明堂之位”郑玄注“周公摄王位”孔颖达疏:“摄,代也。”周公还政于成王,成王亲政临朝,则称“用事”。《鲁周公世家》:“及成王用事,人或谮周公,周公奔楚。”
《逸周书·謚法》:
执心克庄曰齐。
“执心”比较费解。潘振云:“执持其心。执,竞也。主竞而言,心敬则色容能庄,表裏如一,故曰齐。齐者,肃也。”既释“执”为执持,又云“执,竞也”,莫衷一是。我怀疑“执”乃“埶”之误,“执心”即“摄心”,“摄”训安或敛。心安、心敛则色容端庄、行为庄肃,故謚之曰“齐”。“齐”有庄义。《诗·大雅·思齐》“思齐”陆德明《释文》:“齐,本亦作斋。斋,庄也。”《广韵·皆韵》:“斋,经典通用齐也。”《礼记·玉藻》:“君子之容舒迟,见所尊者齐遬。”《别雅》卷五:“齐遬,齐肃也。”郑玄注:“齐遬为谦敬之貌。”王引之《经义述闻》:“齐,亦遬也。”“遬”,古“速”字,与“肃”通。《尔雅·释诂下》:“肃,速也。”“齐”、“肃”皆训庄、敬。王引之《经义述闻》读“难”为“戁”。“齐难(戁)”即肃敬、庄敬。
《礼记·曲礼上》:“坐必安,执尔颜。”郑玄注:“执,犹守也。”这里的“执”也很可能即“埶”之讹,通“摄”。“摄”有安、敛之义。“摄”训安者,如前引《汉书·严助传》“天下摄然”。《诗·大雅·既醉》:“摄以威仪。”孔颖达疏:“摄者,收敛之言。”“执〈埶〉尔颜”即安静、收敛尔颜。《诗·大雅·抑》:“视尔友君子,辑柔尔颜。”“辑柔尔颜”即“和柔安颜”之义,与“执〈埶,通摄〉尔颜”意思相近。
前引《论语·先进》“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俞樾《群经平议》读“摄”为“籋”,我们引以为“聂”声与“尔”声相通之证。何晏《集解》引仓曰“摄,迫也”,皇侃疏同。朱熹《集注》则云“摄,管束也”。比较而言,俞樾之说似乎更为可信。这种用法的“摄”字,又见于贾谊《新书·容经》,只不过“摄”作“执”:
古者圣王,居有法则,动有文章;位执戒辅,鸣玉以行。
“位执戒辅”和“鸣玉以行”分别跟“居有法则”和“动有文章”相应,但“位执戒辅”句的意义不好理解。裘锡圭先生疑此句“执”字也是“埶”的误字,当读为“设”,并引《新书·保傅》中的一段话,“疑《容经》的‘位设戒辅’,即指朝廷之位,于王之前后左右设置道、辅、拂、承之事。可能由于道、辅、拂、承的主要任务是戒过辅善,所以《容经》省称为‘戒辅’”。裘先生同时又审慎地认为,“位设戒辅”的“位”也有可能本作“立”,就当站立讲,与《明堂之位》的“成王中立”相应。我认为“位执戒辅”完全可以理解为“位摄乎戒辅之间”,简言即“位摄戒辅”。关于“位摄戒辅”的準确含义,我们在讨论“埶”通“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介”时还有更加详细的分析
四
“埶”、“尔”关係密切,前已举例说明,出土战国和秦代文字资料中,都出现了一个从埶从虫的字。字见《陶徵》211页、《陶彙5·384》,即秦封宗邑瓦书,别处暂未见,用为落款处“大田佐敖童曰未史曰初卜~史羁手司御心志是霾封”。有学者认为这个字就是“蛰”字,本从埶得声,后讹为执声[17]。但也有学者认为此字乃是“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字,所从“云”旁讹误作跟它形近的“虫”[18],或者不排除“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艺)”所从的“云”乃“虫”之变体的可能[19]。之所以把从埶从虫的那个字往“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艺)”字上靠,恐怕主要由于传统认为“蛰”从执得声,古音归缉部。《诗·周南·螽斯》三章押“揖蛩”,也似乎说明“蛰”确从执得声,古音归缉部,与月部的“埶”古音有差距。
“埶”、“尔”关係密切,前已举例说明,典型例证如“柔远能迩”的“迩”,金文即作“埶”。“尔”声与“尼”声亦多通假。《诗·邶风·泉水》“饮饯于禰”,《仪礼·士虞礼》郑玄注引“禰”作“泥”。《书·高宗肜日》“典祀无丰于昵”陆德明《释文》引马融云:“昵,考也,谓禰庙也。”近现代研治《尚书》的学者多认为“昵”即“禰”字或体。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四亲庙最近为父庙,故称之为昵。”刘逢禄《今古文尚书集解》则云“昵”是“禰”的假借字。而“禰祖”又作“艺祖”。《书·尧典》“格于艺祖”陆德明《释文》:“艺,禰也。”而“昵”、“暱”音义相同。《说文·日部》:“暱,日近也。从日匿声。《春秋传》曰:私降暱燕。昵,暱或从尼。”《左传》隐公元年:“不义不暱。”《周礼·考工记·弓人》郑玄注引“暱”作“昵”。《说文·黍部》下引“暱”作“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从日得声。而“日”声与“埶”声亦有相通之例,如南越王墓龙节从埶省声的“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通“馹”。再如“埶”声与“弋”声相通之例如“槷”通“杙”,而匿声亦可通弋声,如“匿”、“慝”通“忒”。因此从各方面的证据来看,埶声与匿声完全有通假之可能。
近读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知《说文》实有埶声与匿声相通之例证。《说文·匸部》:“匿,亡也。从匸若声。读若羊驺箠。”段注云:
此有讹夺,当云“读若羊箠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之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金部》曰: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者,羊箠耑铁也。说详《金部》。“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读若至,至古音同质。“匿”读若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即读若质也,古亦读尼质切,在十二部(引者按:即真部+质部),不在一部也(引者按:即之部+职部)。今音乃女力切。
“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是确凿无疑从“埶”得声的字,前面已有详细分析。知“埶”可通“匿”,则不难理解“暬”与“暱”之间的音义关係。《说文·日部》“暱”、“暬”二字相连。“暱,日近也。”但《诗·小雅·菀柳》“无白暱焉”毛传、《左传》闵公元年“诸夏亲暱”杜预注及《尔雅·释诂下》皆云“暱,近也”。又:“暬,日狎习相嫚也,从日埶声。”(此据段注校改)依《说文》,“暬”之音义同“亵”、“媟”。但《国语·楚语上》“居寝有暬御之箴”韦昭注:“暬,近也。”表近义的“暬”,与同表近义的“迩”、“禰”、“埶”、“艺”、“昵”、“暱”,是一组音同音近的同源词。《诗·小雅·雨无正》“曾我暬御”毛传:“暬御,侍御。”朱熹《集传》改释为“近侍也”,更加準确。
“蛰〈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本从埶得声,古音当归入月部。《诗·周南·螽斯》三章押“揖蛰〈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应属缉月合韵。《易·旅》押“位快逮”,《涣》押“处大位害”。“快”、“逮”、“外”、“大”、“害”古音都属月部。“位”,段玉裁据《说文》,认为“位”是会意字,因此“立”、“位”不同声,“立”声在第七部入声韵即缉部,“位”声在第十五部入声韵即物部。可是段氏在《说文》“位”字下注云:“古文书‘位’作‘立’,古文《春秋》‘公即立’为‘公即位’。古音立位同部,盖古音十五部与八部多合韵。”古音学家今多以“位”字从立得声而归于缉部,如李方桂即把“立位”处理为同声。《易》押“位快逮”、“处大位害”也是缉月合韵。
《尔雅·释诂上》:“蛰〈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静也。”《庄子·天运》“蛰虫始作”陆德明《释文》即引《尔雅》释“蛰〈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为静也。《尔雅》邢昺疏:“蛰者,藏伏静处也。”以“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训静为藏匿义之引申。此说很可疑。同样表藏、匿义的“藏”、“匿”、“伏”都没有引申出静义。《广雅·释诂四》:“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静也。”以“爇”通“焫”例之,则训为静的“蛰〈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与同训静的“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似为通假、同源关係,如同“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同“笍”。内声属缉部,埶声属月部,缉月旁转,故《诗》、《易》有缉月合韵之例。
《国语·楚语上》云“居寝有暬御之箴”,“暬御”一词又见于金文。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簋(集成3976):“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从王征,伐荆楚,有得。”“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即“暬御”,职官名,见于《尚书·立政》者,则作“艺人”。
《立政》是周公对成王讲如何设立官长职位,如何组织政权机构,以及如何用人行政诸大端,是周初为筹画建立国家机器的一篇重要政治文献。周公认为“立政”也就“任人、準夫、作牧”三事,然后提出一长串职官设置建议,其中包括“艺人、表臣”等。顾颉刚认为,“艺人”是居官的技术人员,如卜、祝、乐师、工师之流。俞樾《群经平议》认为“艺”当读为“暬”,与《尧典》“艺祖”之“艺”同。“艺人”者,暬御之人也。此“艺人”犹上文之“左右携僕”,下云“表臣百司”,犹上之百府庶常,但有内外臣之别耳。于省吾《尚书新证》则认为:伪孔传谓“以道艺为表干之臣”,纰缪已极;蔡沈《书集传》训“艺人”为“卜祝巫执技以事上者。表,外也”,也似是而非。于氏肯定俞说读“艺”为“暬”,且认为“表”乃“封”之讹。“封臣”即“封人”。《左传》隐公元年“为颍各封人”杜预注:“封人,其封疆者。”《荀子·尧问》:“缯丘之封人”杨倞注:“封人,掌疆界者。”《立政》所言“大都小都、艺人封臣”,均相对为文。今天看来,俞樾的说法是正确可信的。“艺人”即“暬御之人”,即近侍,与“表臣”正相里表,实无改“表”为“封”之必要。
《诗·周南·螽斯》“宜尔子孙,蛰蛰兮。”毛传:“蛰蛰,和集也。”此以缉部的“辑”、“集”读月部的“蛰〈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古书“辑”、“集”多通用。《尔雅·释诂上》:“辑,和也。”“和集(辑)”同义连言。朱熹《集传》则谓“蛰蛰,亦多貌”,殆因上言“薨薨”、“绳绳”、“揖揖(集集)”都训众、多之义。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则谓“蛰蛰”当读为“卙卙”。《说文·十部》:“卙卙,盛也。”殆以“蛰”读如“什”例之。今按“蛰蛰”、“卙卙”音近义通。李贺《感讽五首》之五“蛰蛰垂叶厚”王琦注:“蛰蛰,多貌。”表多义、多貌的“蛰蛰”,因“蛰”从埶得声,又通“苨苨”、“泥泥”、“柅柅”、“濔濔”。《广雅·释训》:“苨苨,茂也。”《诗·大雅·行苇》“维叶泥泥”陆德明《释文》:“张揖作泥泥,云草盛也。”王先谦《诗三家集疏》:“鲁作柅,韩作苨。”《文选·左思〈蜀都赋〉》“总茎柅柅”刘逵注:“柅柅,盛茂貌也。”王念孙《广雅疏证》:“《大雅·行苇篇》‘维叶泥泥’,《潜夫论·德化篇》作‘柅柅’,并与‘苨苨’同。”《易·姤》“繫于金柅”陆德明《释文》:“柅,《说文》作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王肃作抳,子夏作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蜀才作尼。”《诗·齐风·载驱》:“重辔濔濔。”毛传:“濔濔,众也。”“蛰蛰〈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与“卙卙”,“蛰蛰〈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与“苨苨”、“泥泥”、“柅柅”、“濔濔”都是音近义同、义通的同源词。
《韩非子·有度》:
远在千里之外,不敢易其词;势在郎中,不敢蔽善饰非。
俞樾《群经平议》认为“势在郎中”的“势”应读为“居寝有暬御之箴”的“暬”。裘锡圭先生则怀疑这个“势”字应该读为“设”。“设在郎中”的文例与《荀子·儒效》“设在本朝”、《墨子·耕柱》“设之于卿”相近。郎中为近侍之臣,《韩非子》中屡见此称。我们认为俞樾读“势在郎中”为“暬在郎中”的意见是对的。“暬在郎中”即“近在郎中”。“远在千里外,不敢易其辞”与“近在郎中,不敢蔽善饰非”乃相对而言。“郎”通“廊”。《韩非子·十过》:“集于郎门之垝。”《史记·乐书》“郎”作“廊”。《战国策·韩策三》:“今臣处郎中。”鲍彪注:“郎,廊同。”“廊”,廊庙也。《战国策·秦策一》:“式于廊庙之内。”《文选·李陵〈答苏武书〉》:“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远在千里之外”与“近在廊庙之中”正相对。“势在郎中”的“郎中”,与近侍之臣名“郎中”者,并非一词。
今本《逸周书·皇门》中也有一个“势”字,用法同“势在郎中”的“势”:
我闻在昔有国誓王之不绥于卹,乃维其有大门宗子势臣,内不茂扬肃德,讫亦有乎,以助厥辟,勤王国王家。
清华简《皇门》则作(释文用宽式):
我闻昔在二有国之哲王则不恐于卹,迺惟大门宗子埶臣,懋扬嘉德,迄有宝,以助厥辟,勤卹王邦王家。[20]
今本之“势臣”,过去有种种理解[21]。简本作“埶臣”,整理者李均明先生读“埶”为“迩”,“迩臣”即近臣。同篇“媢夫有埶无远”,“埶”、“远”相对,证明“埶臣”读为“迩臣”是正确可从的。“迩”(或省作尔)、“暬”、“暱”、“昵”音同或音近相通。《释名·释言语》:“尔,昵也;昵,近也。”这也证明我们把“势在郎中”理解为“近在廊庙之中”是正确的。
知“埶”声、“匿”声可通假,也就不难理解《墨子》和《吕氏春秋》中的两个用法比较特殊的“执”字。
《墨子·尚贤中》云:
《诗》曰:“告女忧卹,诲女予爵,孰能执热,鲜不用濯。”则此语古者国君诸侯之不可以不执善承嗣辅佐也。譬之犹执热之有濯也,将休其手焉。
孙诒让《墨子闲诂》云:
王(念孙)云:“善,谓善待此承嗣辅佐之人,即上文所云‘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仕之以事,断予之令’也。盖‘善’上不当有‘执’字,涉上下文‘执热’而衍。”案:王说非也。“执”犹亲密也。《曲礼》云“执友称其仁也”,郑注云:“执友,志同者。”《吕氏春秋·遇合篇》云“故嫫母执乎黄帝”,《列女传·辨通篇·齐钟离春传》云“衒嫁不售,流弃莫执”,“执”并与亲义近。此“执善”亦言亲善也。
吴毓江《墨子校注》云:“唐本‘执’作‘埶’。疑当为‘埶’,即古‘势’字。《法言·问神篇》云:‘盖势诸名卿可哉也。’李注云:‘势,亲也。’”关于“盖势诸名卿可哉也”句,吴氏的断句与理解都有误,应以裘锡圭先生的新说为准。但他引“势,亲也”这条故训,应该是有意义的。吴氏进一步证成了孙说。孙氏云“执犹亲密也”,吴氏引《法言》李轨注“势,亲也”,实今本作“执”者乃“埶”之讹。“埶”与“势”都通“暱”。《尔雅·释诂下》:“暱,近也。”郭璞注:“亲近也。”今犹言“亲暱”。
《吕氏春秋·遇合》云:
若人之于色也,无不知悦美者,而美者未必遇也。故嫫母执乎黄帝,黄帝曰:“历女德而弗忘,与女正而弗衰,虽恶奚伤?”
“故嫫母执乎黄帝”句,高诱注云:“黄帝说之。”俞樾《诸子平议》引《诗·执竞》陆德明《释文》引韩诗曰:“执,服也。”以“执”为服事之义。然“执,服也”的“服”乃“慑服”之“服”。俞氏据以立论的基础就错了。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注》在俞樾的基础上再加引申,同样不可信。刘师培《》以《论衡·逢遇篇》与“执”对应处作“进”,以为“执”字本作“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即进御,亦不解“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实当作“暬”)之準确形、音、义。今知“执”乃“埶”之讹,声近通“暱”义同“亲”,愈觉孙说执準确不易。
《尚贤中》“不可以不执善承嗣辅佐也”句后又云:“譬之犹执热之有濯也,将休其手焉。”“执热”对应前引《诗·大雅·桑柔》“孰能执热,鲜不用濯。”今本“孰”作“谁”,“鲜”作“逝”,“用”作“以”。“鲜”作“逝”,应属同音假借关係。前言部分已徵引上博简《容成氏》“亵”通“鲜”之例,接下来章节中我们还要专门讨论“埶”声与“折”声相通。
《桑柔》这两句诗,理解上小有分歧。毛传:“濯所以救热也,礼亦所以救乱也。”郑笺:“逝,犹去也。其为之当如手持热物之用濯。谓治国执道当用贤者。”毛传本诸《左传》。襄三十一年《传》引此诗而解之云:“礼之于政,犹热之有濯。濯以救热,何患之有?”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认为当以郑笺以濯喻用贤为是。“执热”,自来以持释“执”,如赵歧《孟子章句》所云:“言谁能持热,而不以水濯其手。”段玉裁《经韵楼集·诗“执热”解》曰:“寻诗意,‘执热’言触热、苦热,濯谓洛也。濯训涤,沐以濯髮,浴以濯身,洗以濯足,皆得云濯。此诗谓谁能苦热而不澡浴以濯其体,以求凉快者乎。郑笺、《孟子》赵注、助注、《左传》杜注皆云‘濯其手’,由泥于‘执’字耳。”马瑞辰不同意段氏新说,引《公羊传》隐公七年“不与夷狄之执中国也”何休注:“执者,治之也。”谓“执热”即“治热”,亦如“救热”。《吕氏春秋·劝学》“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高诱注:“救,治也。”《左传》及毛传“濯之以救热”,正以“救”字释经文“执”字,言谁能救热而不以濯也。
从《墨子》“不可不执〈埶,通暱,义近、亲近〉善承嗣辅佐也”句接言“譬执犹执热之有濯也”来看,颇疑《桑柔》“执热”执“执”亦为“埶”之讹,义为近。“谁能埶热,鲜不用濯”是说谁能靠近热源,而不奋力用谁濯浴其身,(以解其热)。盖因已告汝忧卹并高汝以爵,当尽忠辅佐国君。所以说古代的国君、诸侯必亲善那些承嗣和辅佐国君之贤人,这样就象靠近热源却身体得到濯浴清凉一样,哪里还用得上他自己的手呢?不知这样理解,是否符合墨子原意。
《韩诗外传》中也有一个疑似表近义、通“迩”、“暱”的“埶”讹作“执”之例。其卷六云:
百姓劫则致畏,怠则傲上,执拘则聚,远间则散。
“执拘”一词又见于《书·酒诰》:“群饮,汝勿佚,尽执拘以归于周,予其杀。”“执拘”同义连言,即今言拘捕。“拘捕则聚,远间则散”很费解。“则聚”与“则散”为对文。“劫则致畏”与“怠则傲上”也是相对为文,“致畏”即“傲上”的反面。《说文·力部》:“劫,人欲去以力胁止曰劫。或曰:以力止去曰劫。”《史记·高祖本纪》“因劫众,众不敢不听”司马贞《索隐》引《说文》则曰:“劫,以力胁之云劫也。”“怠”义懈弛、墯缓。“百姓劫则致畏,怠则傲上”是说百姓为力所劫胁则致畏,稍有懈弛则傲上,语义正相对。“执拘则聚,远间则散”也应该如是。如以“执”为“埶”之讹,通“迩”、“暱”,则“埶”、“远”正好相对为文。《广雅·释诂一》:“拘,隔也。”王念孙《疏证》:“拘之言拘碍也。《庄子·秋水篇》云:‘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拘”有隔义,乃拘碍、隔碍之义的引申。而“间”亦有隔义。《汉书·西域传下》“间以河山”颜师古注:“间,隔也。”《战国策·燕策二》“臣间离齐赵”吴师道注:“致隙曰间,间,隔也。”《管子·君臣上》“则百姓与之间”尹知章注:“间,谓隔碍不通也。”如果以“拘”、“间”同义而解之,则“埶(迩、暱)隔则众,远间则散”并非语义相对,不通。从文意来看,“拘”应该即“间”的反面,到底应该读释为哪个字,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五
《说文·衣部》有从衣埶声的“亵”字,也有从衣执声的“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字:“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重衣也。从衣执声。巴郡有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江县。”王念孙《读书杂志》:“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与亵不同字。亵,亲身之衣也,从衣埶声,读若漏泄之泄。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重衣也,从衣执声,读若重叠之叠。《汉纪》及《文选》竝作‘短褐之袭。’”
所谓“短褐之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短褐之袭”,《汉书·叙传上》作“短褐之亵”,颜师古注:“亵,谓亲身之衣也。”此谓“亵”通“暬”,近也,则“短褐之亵”的“亵”从埶不从执。萧该《汉书音义》引《字林》曰:“亵,裏衣也。”《说文·衣部》:“衷,裏亵衣。”“短褐之亵”的“亵”如为裏衣,则自当从“埶”不从“执”。但颜师古同时亦引一说云:“衣破坏之余曰亵。”《小学蒐佚·字书》:“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叠积也。”《慧琳音义》卷六十四“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被”注引《文字集略》云:“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犹襞捲衣也。”《玄应音义》卷十六“卷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注亦云:“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襞也。”说明对“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字音义,古时确有不同理解,《说文》云“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 从执得声,或为其一。
王筠《说文句读》已经指出,训为重衣的“
淮南子-雷燮仁:误“埶”为“执”及相关问题考辨”,《广雅》引《字林》作“褹”,云“複襦也”。《方言》卷四:“複襦,江湘之间或谓籋、褹。”(按,所查版本作:複襦,江湘之间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