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王玉蛟:“朕”在先秦时期的指代问题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楚辞-王玉蛟:“朕”在先秦时期的指代问题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王玉蛟:“朕”在先秦时期的指代问题
“朕”在先秦时期的指代问题[1]
(首发)
王玉蛟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摘要:长期以来,学者们都认为“朕”在先秦时期可以指代普通民众,秦统一后才将其收归皇帝专用。但是,据对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中“朕”用例的调查和分析显示,“朕”在先秦时期也并非指代普通民众,而是地位显赫的贵族阶级的专利。
关键词:朕;先秦;指代;贵族阶级
“朕”作为第一人称代词,一向被认为在先秦时期是普通人的自称代词。汉·蔡邕《独断》卷上:“朕,我也。古代尊卑共之,贵贱不嫌,则可同号之义也。”《尔雅·释诂下》:“朕,我也。”《郭璞注》:“古者贵贱皆自称朕。”也就是说,在先秦时期,“朕”作为第一人称代词与其它第一人称代词没有什么区别,适用于任何人。杨伯峻、何乐士在《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中也认为:“‘朕’本是一般人的自称代词。《离骚》‘朕皇考曰伯庸’。”[2]然而,通过我们对出土材料和传世文献的调查和分析,此种说法欠妥。
一、出土文献
出土文献方面,我们选择甲骨文、简帛材料为例进行调查。考虑到在秦朝及以后的漫长封建社会里,“朕”成为皇帝的专用自称代词,故这个阶段的语料无研究价值,因此,选材皆出自先秦时期的语料。
(一)甲骨文
甲骨卜辞,是中国现在可知的最早的典籍,全面清理“朕”在甲骨卜辞中的指代内容,对于研究其在整个先秦时期的指代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我们以《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3](简称《总集》)为底本进行整理研究,发现“朕”凡30见,除去因残缺不能清楚理解其义者[4],其余全部指代商王。如:
(1)庚辰卜 宾贞 朕刍于斗。(《总集》152正)
(2)贞 朕刍于丘
楚辞-王玉蛟:“朕”在先秦时期的指代问题。(《总集》152正)
(3)庚辰卜 王侯其立朕使人。(《总集》1022乙)
(4)甲戌卜 王余令角妇载朕事。(《总集》5495)
(5)甲辰王卜 …羌弗…朕事二月。(《总集》6599)
(6)庚子卜 王贞 …循朕允于…(《总集》7258)
(二)简帛材料:
在简帛材料中,我们以最新公布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5](简称《清华简(壹)》)为语料进行统计分析,凡17见。其中有5例指代“王”,12例指代包括祭公在内的“公”,无一例表示臣子或小民。举例如下:
1.指代“王”的用例:
(1)朕闻周长不贰。(《程寤》6)
(2)朕疾病甚。(《保训》2)
(3)朕闻兹不旧,命未有所延。(《保训》10)
2.指代“公”的用例:
(1)谋父朕疾惟不瘳。(《祭公》3)
(2)公若曰:“呜呼!朕寡邑小邦……”(《皇门1》)
(3)朕魂在朕辟昭王之所。(《祭公》3)
二、传世文献
近年来,虽然出土文献的数量越来越多,并且以其失真性较小的优势备受学界关注,但是为了避免因材料局限而导致的结论不科学,我们进一步扩大调查范围,在传世的先秦文献中选取了5部重要作品作为调查对象,分别为:《诗经》、《左传》、《论语》、《国语》、《楚辞》[6],对其中出现的“朕”的用例进行穷尽性搜集和分析。
1.《诗经》分析
《诗经》中共出现4例“朕”,全部指代“王”。
(1)无易由言,无曰苟矣,莫扪朕舌。[7](《毛诗·大雅·抑》)
(2)缵戎祖考,无废朕命。(《毛诗·大雅·韩奕》)
(3)夙夜匪解,虔共尔位,朕命不易。(《毛诗·大雅·韩奕》)
(4)于乎悠哉,朕未有艾。(《毛诗·周颂·访落》)
2.《左传》分析
《左传》中共出现2例“朕”,全部指代“王”。
(1)王曰:“……往践乃职,无逆朕命。”《《左传·僖公》》
(2)王使刘定公赐齐侯,命曰:“……无废朕命。”(《左传·襄公》
3.《论语》分析
《论语》中共出现2例“朕”,全部指代舜帝。
(1)舜亦以命禹曰:“朕躬有罪,无以万方。”(《论语卷十》)
(2)舜亦以命禹曰:“万方有罪,罪在朕躬。”(《论语卷十》)
4.《国语》分析
《国语》中共出现3例,全部指代“王”。
(1)吾闻之大誓,故曰:“朕梦协朕卜,袭于休祥,戎商必克。”(《国语卷三》)
(2)启乃心,沃朕心。(《国语卷一七》)
例(1),韦昭注曰:“朕,武王自谓也。”例(2)引用武丁的话,故,“朕”指代“武丁”。
5.《楚辞》分析
《楚辞》中共出现8例,全部指代“屈原”。如:
(1)朕皇考曰伯庸。《楚辞卷一·离骚》
(2)回朕车以复路兮。《楚辞卷一·离骚》
(3)敖朕辞而不听。(《楚辞卷四·九章》)
(4)朕幼清以廉洁兮。(《楚辞卷九·招魂》)
其实,屈原与楚王同姓,属于当时显赫的贵族阶级,即便是后来被罢黜流放之后,屈原仍旧心怀被重新重用之心,直至楚国灭亡之时,才心灰意冷,自沉汨罗江。以这样的忠君思想而论,屈原在思想意识里不可能抛开自己的贵族身份,故,他所自称的“朕”也应当看作是贵族阶级的自称。
总上,我们将上述语料中“朕”出现的次数以及其指代的内容总结如下:
指代内容
文 献
王
贵族(包括公、屈原)
出土
文献
甲骨文
23
—
《清华简(壹)》
5
12
传
世
文
献
诗 经
4
—
左 传
2
—
论 语
2
—
国 语
3
—
楚 辞
—
8
总计
39
20
观察上表,我们可以得知,“朕”指代“王”占总出现次数的66.1%,而指代贵族阶级则占33.9%,没有发现表示普通民众的用例。
三、小 结
通过以上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的二重论证,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先秦时期,“朕”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并不是普通人的自称之词,而是地位显赫的王公贵族的专利品,带有鲜明的阶级色彩。
那么,为什么从古至今学者们一致认为“朕”在先秦时期是全民适用的自称代词呢?笔者认为有以下两点原因:
1.误读字典、辞书的解释。
如:《尔雅·释诂下》:“朕,我也。”《郭璞注》:“古者贵贱皆自称朕。”其实,《尔雅》是一部用近义词作注的辞书,它用“我”解释“朕”,只能说明“朕”和“我”的理性意义相同或相近,并不能说明二者在色彩意义上也相同。郭璞大概就是受此影响而武断地注释为“古者贵贱皆自称朕。”其实,“朕”作为第一人称代词一直内含尊崇、倨傲的感情色彩,这也是它一直被贵族阶级占用的重要原因。因此,那些认为当时的普通民众能自称“我”的同时也可以自称“朕”的想法是没有理据的。另外,在当时,贵族阶级除了自称“朕”之外,他们也大量使用“我”,这也是《尔雅》用“我”训释“朕”的一个重要依据。如:
(1)王固曰 吉我…(《总集》376反)
(2)俾我众勿违朕言。(《清华简·尹诰》3)
(3)是故周文公之颂曰:“……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国语卷一》)
但是,这并不能反向推理为:普通民众除了自称“我”之外,还自称“朕”。
2.把贵族阶级同普通民众混为一谈。
根据上文的材料显示,在先秦时期,“朕”确实没有像后世的封建社会那样被最高统治者独占,贵族阶级也同样可以使用,如屈原、祭公等。也正因为此,大量学者坚定地认为当时“朕”也可以为老百姓使用。如杨伯峻、何乐士在《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中认为:“‘朕’本是一般人的自称代词。”他举的例证即为:《离骚》“朕皇考曰伯庸。”但,屈原和楚王同姓,在楚国是显赫的贵族。祭公更不必多说,他在周朝曾出任顾命大臣,官位极其显赫,就连周天子都对他礼让有加,如:
王曰:“……我亦惟有若祖祭公,修和周邦,保乂王家。”王曰:“公称丕显德,以余小子扬文武之烈,扬成、康、昭主之烈。”王曰:“呜呼,公,汝念哉!逊措乃心,尽付畀余一人。”[8]
因此,我们不能由屈原、祭公自称“朕”而推断它就是普通人的自称代词。
其实,从“数”的范畴来看,“朕”作第一人称代词只表示单数,这与“吾”、“我”等第一人称代词明显不同,体现了它指代内容的唯一性,这种唯一性也体现了其使用者的尊贵性。另外,在先秦时期,第一人称代词并不只有“朕”一个,而秦始皇为了凸显自己的皇权选用“朕”作为专用,想必也不是偶然的。
参 考 文 献
[1]周玉秀《<逸周书>的语言特点及其文献学价值》[M].中华书局,2005.2.
[2]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修订版)》[M].语文出版社,2001.8.
[3]张显成《简帛文献学通论》[M].中华书局,2004.10.
[4]黄盛璋《古汉语的人身代词研究》[J].中国语文,1963.
[5]张玉金《春秋时代第一人称代词研究》[J].语言研究,2008.4.
注 释:
[1]该问题在拙作《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人称代词研究》曾简单涉及,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简帛网。
[2]参看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语文出版社,2001.8,第104页。
[3]姚孝遂主编,中华书局影印,1988.2第一版。
[4]因残缺不能理解其意者共计七例,分别为《总集》4314、5015、016、5017、5018、5019、9150。
[5]《清华简(壹)》经整理小组鉴定为战国中期偏晚的作品,属于先秦语料。
[6]这五部作品以汉籍全文检索系统(第二版)为底本,陕西师范大学研发。
[7]《孔疏》:“言王无得轻易于此言语之教令,无得言曰,我出言苟且如是矣。”据此,可认定“朕”指代“王”。
[8]节选自《清华简(壹)·祭公之顾命》,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上海文艺出版集团中西书局出版2010年12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