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化工艺-安徽南陵西周硫化矿冶铜技术初探

硫化工艺-安徽南陵西周硫化矿冶铜技术初探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硫化工艺-安徽南陵西周硫化矿冶铜技术初探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安徽南陵西周硫化矿冶铜技术初探

南陵位于安徽省芜湖市南44公里,其民俗殊异于他县者,历年祀“工山神”。稽之县乘,则有宋代知县郭荛《申免工山坑冶札子》一文云:“自六朝至唐,南陵号为坑冶之地。”查南陵置县,肇自梁武503-548年在位,两汉时为丹阳郡春谷、芜湖、宣城县地,曾置全国唯一之铜官于此。战国时属楚国边郡“陵阳”。西周、春秋均为吴越辖地。先秦史料屡有“江南金锡”、“吴越之金锡”、“陵阳之金”的记载。汉代为“丹阳铜”的主要产地,梁朝则是“梅根冶”的所在。建国以来,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内蒙古西林大井、湖北大冶铜录山、湖南麻阳等地发现过若干采掘、冶炼氧化铜矿的遗址,而“吴越地区”却从来未见报道。为了解这一历史悬案,我们对皖南地区的一些产铜地点进行了徒步踏查。先后发现各朝代、各类型的古代采矿、炼铜遗址40余处,它们集中分布于南陵大工山区,范围达400平方公里,其中戴镇乡江木冲西周冶铜遗址面积1.5平方公里,文化层厚1-2米,炼铜弃渣堆积总量在50万吨以上。1988年至1991年,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先后对南陵大工山区的江木冲、塌里牧、沙滩角、刘家井、西边冲等地进行考古发掘,发现各类遗迹26处,其中西周至唐代的炼铜竖炉19座,硫化矿焙窑4座、采矿井3座。江木冲炼炉遗迹14C测定年代为公元前775年,沙滩角古矿井测定年代为公元前805年。由此,我们对西周硫化矿炼铜技术进行了分析。
炼炉结构 南陵地区的炼铜炉皆为竖炉,由炉基、炉缸和炉身三部构成。经复原,从炉缸底到炉顶部高1.2-1.5米,料柱1-1.2米,容积约0.35立方米。炉缸截面呈椭圆形,长轴长90-100厘米,短轴长60~70厘米,高30-35厘米。炉壁厚25-45厘米。炉缸一端设有“金门”,以排放炼渣和铜液。炉缸以下为“炉基”。顺长轴方向筑有“风沟”,从而构成炉下空腔,以利于防潮和保温。风沟长2.5、宽0.6、深0.4米。竖炉在不同部位,使用了不同配方的耐火材料,主要有网状红土、高岭土、石英砂、铁矿石粉等。目前尚未发现鼓风设备。
焙烧设施 西周遗址未发现专门用于焙烧的设施,但在炼炉周围往往有十几乃至几十平方米的“硬面”,厚20-40厘米,是用石英砂粒、炼渣颗粒和铁矿石粉加水浇筑成的混凝土面层,可能是用作堆烧硫化矿的堆烧场。此外,废弃的炼铜炉也可兼作焙烧炉。
燃料熔剂 燃料和溶剂因时代不同而各有差异,西周冶铜用青冈栎(Cyclobalanpsisglanca)木炭作燃料。汉代以后用当地采掘的煤作燃料——这是迄今全国发现最早使用煤作工业燃料的例证。熔剂主要是二氧化硅,西周采集河床中的石英卵石,汉代以后则专门开采石英石。
冶铜工艺 我国古代冶铜生产有湿法(胆铜法)与火法两种,而后者则是普遍使用的方法。火法炼铜的实质是铜矿石逐步富集成铜的过程,它有三种工艺:一是将氧化铜矿(孔雀石、黝铜矿、蓝铜矿)与木炭熔剂配伍,分批加入熔炉,在摄氏1100度左右的气氛中,还原成金属铜。二是先将硫化铜矿物(黄铜矿、辉铜矿、斑铜矿)进行氧化焙烧,在摄氏750-800度的条件下,与空气中的氧起作用,变金属硫化物为金属氧化物(即焙烧法),然后再入炉熔炼,还原成金属铜。三是将硫化铜矿直接入炉炼成冰铜,再将冰铜重复熔炼,使之逐步富集成金属铜。以上三种工艺实质上只是两种熔炼过程,即“还原熔炼”和“冰铜熔炼”。
还原熔炼:上述一、二种工艺属此类。其原理是氧化亚铜被一氧化碳还原成金属铜(Cu2O+CO=Cu+CO2)。其工艺虽然简单,但炼渣中的铜损失较大,矿料来源也较贫乏,是青铜时代初期的获铜方法。
冰铜熔炼:上述第三种工艺属此类。其原理是铜对硫具有除锰以外的最大亲合力,易于形成高温下稳定的化合物。并且硫化亚铜与硫化亚铁易于以任何比例互熔,形成铜和铁的复式硫化物——冰铜。冰铜熔炼虽较还原熔炼复杂,但弃渣中的铜损失较小。更重要的是硫化矿的蕴藏量要比氧化矿丰富得多,故大规模的冶铜生产,必须仰仗于硫化矿的开采和使用。
1977年,安徽贵池出土了一批东周青铜器,其中有7件铜锭。80年代初,华觉明、张敬国等对这批铜锭进行了分析,其化学成分为铜64.88%、铁34.35%、硫2.03%,结论:冰铜锭。这一发现,把我国使用硫化矿冶铜技术的发明时间,向前推至“春秋晚期至战国初期(约公元前4-5世纪)。而1984年南陵江木冲西周冶铜遗址上发现的冰铜锭及冶铜竖炉,则将这一技术的发明时间又上推了400余年(约公元前8-9世纪)。
为了进一步证实发明这一技术的可靠性,中国科技大学科学史研究室研究生穆荣平在李志超先生的指导下,根据冶铜学的原理,对南陵江木冲西周冶铜遗址各文化层采集的11个古炼渣标本,用化学元素成分分析;扫描电镜定量分析和X射线衍射仪定性分析等测试手段,利用炼渣中铜和硫赋存状态的差异,以及铜、硫比值的差异,来辨别样品是硫化矿冶炼所弃的冰铜渣,还是用氧化矿或死焙烧硫化矿冶炼所弃的还原渣。
分析结果发现,南陵大工山区西周时已进行了大规模的炼铜作业,其炼铜技术相当高明;工人们不仅掌握了熔炼硫化矿成铜的工艺,在生产过程中,还掌握了冰铜富集熔炼技术,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使用硫化矿炼铜并采用硫化矿——冰铜——铜工艺的地区。
(资料来源:《中国文物报》)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09612.html

以上是关于硫化工艺-安徽南陵西周硫化矿冶铜技术初探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