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栋:“变”有“呕吐”义探因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赵家栋:“变”有“呕吐”义探因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赵家栋:“变”有“呕吐”义探因
“变”有“呕吐”义探因*
赵家栋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表“呕吐”的“变”是“
赵家栋:“变”有“呕吐”义探因”之“恶心呕吐”义为古代字典词典韵书习训。
赵家栋:“变”有“呕吐”义探因
赵家栋:“变”有“呕吐”义探因、
赵家栋:“变”有“呕吐”义探因。
赵家栋:“变”有“呕吐”义探因;探因
中古文献典籍中,特别是医学和佛教文献,时见有表“呕吐”义或义位的“变”。并常构成“变吐/吐变”、“变呕/呕变”、“变逆”、“变病”等语词。下面就酌举文献中数例。
“变”单用表示“呕吐”义的情况,主要见于唐义净的译经。如:
(1)沙门,汝等作不净事,或唾诸床席,或上变下泻。(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随意事》23/1046c[1])
(2)时飞乌先患癞病,既食果已,药病相当,即上变下泻,不能自持。(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24/302c)
“变吐/吐变”的用例有:
(3)是故我今欲令如来久住于世,不入涅槃。譬如饥人,终无变吐。(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12/373c)
(4)若疑腹有宿食叉刺齐胸,宜须恣饮熟汤,指剔喉中,变吐令尽,更饮更决,以尽为度。(唐义净撰《南海寄归内法传》54/224a)
(5)胤丹之体,特忌猪肉、酒醉,变吐无所不至,于余食并无妨废。(《云笈七签》卷78)
(6)母至婚家,因饮酒变吐。顺恐中毒,乃尝其吐。(《太平御览》卷414)
(7)注者,住也,言其病连滞停住,死又住阳旁人也。人有临尸丧,体虚者则受其气,停经络府藏,若触见丧柩便即动,则心腹刺痛,乃至变吐,故谓之丧注。(《巢氏诸病原候总论》卷24)
(8)儿啼未定,气息未调,乳母忽遽以乳饮之,其气尚逆,乳不得下,停滞胸膈,则胸满气急,令儿呕逆变吐。(同上,卷4)
(9)譬如有人,已得美食。食讫已后,吐变此食,弃之于地,复欲还吃,可得以不?(隋阇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3/750a)
“变呕/呕变”用例有:
(10)黄帝曰:“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何也?”(《黄帝素问灵枢经》卷9)
(11)太阴厥逆,胻急挛心痛引腹治主病者,少阴厥逆虚满呕变下泄清治主病者。(同上,卷12)
(12)寒气因水发,清谷不容间,呕变反肠出,颠倒不得安,手足为微逆,身冷而内烦,迟欲从后救,安可复追还。(晋王叔和《脉经》卷7)
“变逆”和“变病”的用例有:
(13)霍乱有三名:一名胃反,言其胃气虚逆,反吐饮食也;二名霍乱,言其病挥霍之间便致缭乱也;三名走哺,言其哺食变逆者也。(《巢氏诸病原候总论》卷22)
(14)其鼠如家鼠,色小黄,近穴溲溺,气甚辛辣,使人变逆呕吐。牛马得此气,多疲卧不起而大汗。(唐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志》卷39)
(15)病为何等?有头病,有腹病,有耳病,有鼻病,有口病,有唇病,有舌病,有咽喉病,有哕病,有变病,有下病,有热病,有淋沥病,有颠病,有咽瘤病,有寻寻病,有骨节病,有皮病,有肪病,有血热病,有痰病。是亦余若干,皆从猗生。(东汉安世高译《四谛经》1/815a)
(16)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腋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少阴太阳舌下血者。其变病,刺郄中血者。(《黄帝内经素问》卷7)
此外敦煌医药文献写本中也有“变吐”和“呕变”用例。P.3378V《杂疗病药方》:“又,疗九种心痛:蛔虫冷气,先从两肋胸背撮痛,欲变吐方。”P.2882V《杂疗病方残卷》:“食物不消,终朝呕变,腹内坚结。”
王绍峰先生在《初唐佛典词汇研究》第四章第一节“初唐佛典词汇的构词理据与考源”之“变”条下,对初唐义净译经中“变吐”、“变出”及“上变下泻”的用例进行考察,认为“变”表“吐、呕吐”义的构词理据是:“变”的本义就是改易,人们所呕吐的东西,不管是秽物还是腻气,相对于原先吞咽的东西来说,其性质性状大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了,所以这个“改易”义的“变”也就顺理成章地引申出了作为“呕吐”义的“变”了[1]P244-245。谭代龙先生《试论“变”有“呕吐”义及其原因》一文,运用中古汉译佛经及中土文献,特别是中医典籍中的用例,考察“变”单用和“变吐/吐变”、“变呕/呕变”、“变逆”等连用格式中的“变”皆有“呕吐”义,并指出“变病”是由于呕吐引起的人体的一种病理反应。作者在充分考察用例的基础上归纳出“在中古时期,‘变’有‘呕吐’义”,结论可信。然对于“变”有“呕吐”义的原因,谭先生从文献中“变除”组合用例中的“变”表示变革掉某些不好的东西得到启示,提出了一种可能的解释:“‘变’的基本意义是变化、改变,就事物的变化趋势和结果来看,有的向好的方向变,有的则向坏的方向变。变坏了的东西可以抛弃或革除。这对我们理解‘变’有‘吐’义有帮助,因为把东西从口中吐出,也是一种抛弃,只不过是一种有特定方式和内容的‘弃’。”谭文认为这种引申是一个词义系统向另一个词义系统转移:“‘变’的‘吐’义可以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义位,因为它已经从一个词义系统(变、更、改等)转移到了另一个词义系统(变、呕、吐等),其单用的例句说明了这种转移是成功的,已经完成了言语事实向语言事实的过渡。”[2]我们认为二君的理据分析尚有商榷的余地,谭说是在王说的基础上进一步的阐发,探讨变的组合关系中的词义引申。诚然,并列结构中两要素的语义在双向同化作用下,“变除”组合中“变”有“除”义是可能的。“变”由其基本意义“变化、改变”——“抛弃或革除”——“呕吐”引申途径,在语义逻辑上也是可以说得通的,然而语言中的词义引申是渐进的过程,不是跳跃式的(不是突变的),且引申理据应该具有普遍性。也就是说“变”由其基本意义“变化、改变”引申有“抛弃或革除”义时,“变”与“抛”、“弃”、“革”、“除”就在“抛弃或革除”意义上构成聚合关系,“变”引申有“呕吐”义,按其引申理据来说,“抛”、“弃”、“革”、“除”也可引申有“呕吐”义,然而据笔者考察,文献中“抛”、“弃”、“革”、“除”并没有用作“呕吐”义的用例。因此这种尝试性解释很难令人信服。
然而“变”何以与“呕吐”发生了意义上的关联呢?我们先看下面有关“变吐”、“反吐”的用例:
(17)母至婚家,因饮酒变吐。顺恐中毒,乃尝其吐。(《太平御览》卷414)
(18)吾念往昔,五百世中常为狗身饥饿穷困。虽经多身,唯两得饱满。一者有人饮酒大醉道侧反吐,我行遇见获一饱。(唐慧详集《释门自镜录》51/803b)
(19)贪欲不善等诸随烦恼,令心扰动。故彼先应取彼诸法为过患想,由此增上力故。于彼心不流散,故名寂静。云何最极静,谓失念故。即彼二种暂现行时,随所生起。然不忍受,寻即反吐,故名最极静。(唐释元晓撰《起信论疏》44/222b)
以上各例中,例(17)是谭文原引的,比照例(18)、例(19),“变”、“反”分别与“吐”组成同义并列复合词“变吐”、“反吐”,其表达意义应该是相同的,皆表示把食物等从口中吐出,特别是例(17)和例(18)都表示因饮酒而呕吐,可知“变吐”、“反吐”义同,“变”与“反”可视为异文。“反”有“呕吐”义是由其“胃反/反胃”义引申而来,且常与吐连用,“胃反/反胃”是由胃气虚逆引起的,故“变吐”、“反吐”、“变逆”与“逆欧(呕)”同义。
“反吐”起初是偏正组合,由于组合同化使“反”受到“吐”沾染而有“呕吐”义,“逆”有“呕吐”义当与“反”引申理据相同。“吐”表示一般意义的“吐”,与“喝”义相对,如:吐唾沫、吐口水。《说文·口部》:“吐,写也。”《玉篇·口部》、《广韵·姥韵》皆云:“吐,口吐也。”这一意义的“吐”音“他鲁切”。而特指“呕吐”义的“吐”,是一个不及物动词,《广韵·暮韵》:“吐,欧也。”音“汤故切”。显然表“呕吐”义的“吐”是区别于一般正常生理现象的“吐”,即由于恶心反胃而导致的。为了表意上的准确性,表“呕吐”义的“吐”常被一些表“反常,反逆”义的语素修饰限定构成“变吐/吐变”、“反吐/吐反、“吐逆/逆吐”等复合词。又由于胃反恶心是吐动作之前或伴随的生理现象,二者受组合同化或称词义沾染规律的影响,“变”、“反”、“逆”皆沾染有“呕吐”义,“变”、“反”、“逆”这一词义沾染式的引申也是同步引申的体现。表示一般意义的“吐”,其义位与“出”相当。在中医理论上一种非正常的“出子(产子)”为“变出”或简为“变”,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诊式·出子》:“甲怀子六月矣,白昼与同里大女子丙斗,甲与丙相捽,丙偾庰(?)甲。里人公士了救,别丙、甲。甲到室即病腹痛,自宵子变出。今甲裹把子来诣自告,告丙。”又“其一式曰:令隶妾数字者某某诊甲,皆言甲前旁有干血,今尚血出而少,非朔事也。某尝怀子而变,共前及血出如甲。”前文用“变出”,后文则单用“变”。其引申理据当与“变吐”相同。古人认为女子的月经也是不好的“出”,故也单用“变”字,《说文·女部》:“姅,妇人污也。《汉律》曰:‘见姅变不得侍祠。’”《骈雅·释名称》:“姅变,月事也。”清褚人获《坚瓠三集·月事》:“陈眉公《群碎录》云:‘姅变,妇人有污也;姅变,月事也。’”佛典中也见表示“呕吐”义的“变出”,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目得迦》:“时有苾刍饮非时浆,喉中腻气,遂即变出,生恶作心。”(24/450c)
文献中“变”常与“反”通借。“反”、“变”音近义通,“反”上古音为并母元部,“变”上古音为帮母元部,“反”与“变”古籍中常通用,《诗·齐风·猗嗟》:“四矢反兮,以御乱兮。”陆德明释文:“反,《韩诗》作变。”王引之《经义述闻·国语下·上帝不考》:“上帝不考,时反是守。家大人曰:反,犹变也。”《群经平议·礼记四》:“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俞樾按:“反,犹变也。”《列子·仲尼》:“夫回能仁而不能反。”张湛注:“反,变也。”《淮南子·原道训》“时之反侧”,《文子·道原》作“时之变侧”。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北朝丧乱之余,书迹鄙陋,加以专辄造字,猥拙甚于江南。乃以百念为忧,言反为变,……如此非一,遍满经传。”敦煌写本S.338《正名要录》列有“变”的讹俗体“
赵家栋:“变”有“呕吐”义探因
赵家栋:“变”有“呕吐”义探因、
赵家栋:“变”有“呕吐”义探因,P.2011《王仁昫刋谬补缺切韵一·愿韵》:“
赵家栋:“变”有“呕吐”义探因。”《集韵·愿韵》:“
赵家栋:“变”有“呕吐”义探因
赵家栋:“变”有“呕吐”义探因、
赵家栋:“变”有“呕吐”义探因,《博雅》:吐也。或从辩,通作
赵家栋:“变”有“呕吐”义探因,芳万切。《博雅》吐也。通作
赵家栋:“变”有“呕吐”义探因,孚愿切。吐也。通作
赵家栋:“变”有“呕吐”义探因,吐也。”《玉篇·口部》:“
赵家栋:“变”有“呕吐”义探因,吐也。”余云岫《古代疾病名候疏义》卷七:“
赵家栋:“变”有“呕吐”义探因
赵家栋:“变”有“呕吐”义探因、
赵家栋:“变”有“呕吐”义探因、
赵家栋:“变”有“呕吐”义探因
赵家栋:“变”有“呕吐”义探因、
赵家栋:“变”有“呕吐”义探因,
赵家栋:“变”有“呕吐”义探因
赵家栋:“变”有“呕吐”义探因、
赵家栋:“变”有“呕吐”义探因皆从辡得声,然典籍中变常与从辡得声的辩、辨通借。《礼记·礼运》:“故国有患,君死社稷谓之义,大夫死宗庙谓之变。”郑玄注:“变,当为辩,声之误也。辩,犹正也。”一本作“辨”。辩、辨古字通。《大戴礼记·文王官人》:“变官民能,历其才艺。”王引之《经义述闻·大戴礼记下》:“变读为辩。辩,徧也;历,相也。言徧授民能以官而相度其才艺也。”《敦煌变文集·捉季布传文》:“朕缘争位遭伤中,变体油疮是箭痕。”三国魏嵇康《家诫》:“人有相与变争,未知得失所在,慎勿预也。”戴明扬校注:“变借为辩。《广雅》:辩,变也。”《商君书·禁使》:“夫物至则目不得不见,言薄则耳不得不闻;故物至则变,言至则论。”蒋礼鸿锥指:“变、辨字通。”《庄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郭象注:“御六气之辩者,即是游变化之涂也。”郭庆藩集释:“案辩与正对文。辩读为变……辩、变古通用。”《龙龛手镜·口部》(高丽本):“
赵家栋:“变”有“呕吐”义探因、
赵家栋:“变”有“呕吐”义探因(俗),音辩。”由于
赵家栋:“变”有“呕吐”义探因
赵家栋:“变”有“呕吐”义探因、
赵家栋:“变”有“呕吐”义探因的字形不常用,字用实践中常借用常用字“变”。中医典籍和佛典的用例正是这种情况的反映。
要之,表“呕吐”的“变”是“
赵家栋:“变”有“呕吐”义探因
赵家栋:“变”有“呕吐”义探因、
赵家栋:“变”有“呕吐”义探因。
赵家栋:“变”有“呕吐”义探因0831赵家栋:“变”有“呕吐 ”义探因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10772.html
以上是关于赵家栋:“变”有“呕吐”义探因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