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赵家栋:敦煌变文疑难疑义字词考释

文化-赵家栋:敦煌变文疑难疑义字词考释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文化-赵家栋:敦煌变文疑难疑义字词考释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赵家栋:敦煌变文疑难疑义字词考释


敦煌变文疑难疑义字词考释
赵家栋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结合中土文献和佛经材料对敦煌变文中的部分语词校注及待考词语 “细辛”、“心点点”、 “摧滞”、“解涌曏”等作了尝试性的延证考释,以补现今敦煌变文语词考释的不足。
关键词:敦煌变文; 细辛; 摧滞; 心点点
对敦煌变文中的疑难词语的考释,前辈学者已经作出了巨大的成绩。在识读张涌泉、黄征二位先生的《敦煌变文校注》(以下简称为《校注》)过程中,笔者不揣浅陋,对《校注》中语词校注及待考词语作了尝试性的延证考释。然笔者研习敦煌文献时间不长,在其延证考释中难免有寡证难明、晦涩不通的之处,烦请博雅之士教正。
[囗](迴)地轴
《伍子胥变文》:“开山川而[囗](迴)地轴,调律吕以辩(变)阴阳。驾紫极以定天阙,减(感)黄龙而来负翼。”(1·3[1])
《校注》:徐校:“‘地轴’上疑脱一字。”按:脱字当为“迴”。《陈书·高祖本纪上》:“公迴兹地轴,抗此天罗,曾不崇朝,俾无噍类。”《唐律疏议·长孙无忌<进律疏表>》:“遂使五楼之群,争迴地轴;十角之旅,竞入天田。”《全唐诗外编·褚遂良<春日侍宴望海应诏>》:“萦波迴地轴,激浪上天潢。”皆其证。《庾子山集注·贺平邺都表》:“握天枢,秉地轴。”倪璠注引《括地象》:“昆仑之山,横为地轴。”
按:依《校注》脱字处为“迴”。然考校上下文意,此处补“迴”字于意欠安。“迴”有“运转、旋转”之义,下三句“调律吕以辩(变)阴阳”、“驾紫极以定天阙”、“减(感)黄龙而来负翼”皆表示顺承关系,上句“开山川而[囗]地轴”缺文处若补入“迴”字,则“开山川”与“迴地轴”只是一般的并列关系,这与文意不协。再有《校注》引例中的“迴兹地轴”和“争迴地轴”喻指撼动改变天地纲常、对抗朝廷法纪。而《伍子胥变文》之“开山川而[囗](迴)地轴,调律吕以辩(变)阴阳。驾紫极以定天阙,减(感)黄龙而来负翼。”是接着“南有楚国平王,安仁治化者也。王乃朝廷万国,神威远振,统领诸邦。外典明台,内升宫殿。南与(以)天门作镇,北以淮海为关;东至日月为边,西与(以)佛国为境。”来说的,故楚平王不可能“迴地轴”——撼动改变天地纲常、对抗朝廷法纪,相反应是建立天地纲常、朝廷法纪,以达到“安仁治化”。正如梁·简文帝在《南郊颂序》中所说:“纬天维,理地轴,移尧风于末俗,反淳正于区中。”《全唐文》卷148颜师古文:“圣帝膺期,愍彼颠覆。始建天柱,初安地轴。万难毕夷,群凶尽戮。芒芒率土,俱荷亭育。”结合文意,再比照《校注》引倪璠注引《括地象》:“昆仑之山,横为地轴。”私意昆仑之山可横为地轴,那么“开山川而[囗]地轴”缺文当也补一字义为“建立、树立”。按“为”“安”、“理 ”“建”“竖”和“成”皆有此义,至于一定要补入何字则不必强于定夺,窃以为补入“安”或“成”较胜。
珰珠
《伍子胥变文》:“臣闻秦穆公之女,年登二八,美丽过人:眉如尽月,颊似凝光;眼似流星,面如花色;发长七尺,鼻直颜方,耳似珰珠,手垂过膝,十指纤长。愿王出敕,与太子平章。傥若得称圣情,万国和光善事。” (1·12)
《校注》:“珰”字原卷左从“才”,右似“惠”行书,似为“档”之变,通“珰”。伯二六五三《韩朋赋》有“齿如珂珮,耳如悬珠”之语,又古乐府《焦仲卿妻》有“耳着明月珰”句,意与此近。
按:原卷作“
文化-赵家栋:敦煌变文疑难疑义字词考释”形,“才”乃是“穗”字形左上角“禾”旁残存。“穗珠”即为“ 随珠”,唐五代西北方音第四摄wi韵乃是《广韵》脂支微合韵。“穗”邪母至韵,“随”邪母支韵。至是脂韵的去声,唐五代西北方音中去声与平声音长相近,只是音高的不同。“穗”与“随”音相近,故可相借。随珠指随侯之珠。传说中随侯所得的宝珠。具体指传说古代随侯姬姓诸侯见一大蛇伤断,以药敷之而愈,后蛇于江中衔明月珠以报德,因曰随侯珠。事见《韩非子·和氏》及《淮南子·览冥训》。又晋干宝《搜神记》卷二十“隋侯珠”:“ 隋县溠水侧,有断蛇丘。隋侯出行,见大蛇,被伤中断,疑其灵异,使人以药封之。蛇乃能走。因号其处‘断蛇丘’。岁馀,蛇衔明珠以报之。珠盈径寸,纯白,而夜有光明,如月之照,可以烛室。故谓之‘隋侯珠’,亦曰‘灵蛇珠’,又曰‘明月珠’”。汉·张衡《西京赋》:“流悬黎之夜光,缀随珠以为烛。”唐·韩愈《通解》:“将欲齐之者,其不犹矜粪丸而拟质随珠者乎?”珠、珰同义,明月珠和明月珰实为一物。随珠也是一种明月珠,只是比一般明月珠珍奇贵重,方能显得秦穆公之女的高贵。总之,无论从字形特点及文意推断,此处“
文化-赵家栋:敦煌变文疑难疑义字词考释(穗)珠”应为“随珠”,文意稍安。
细辛
《伍子胥变文》:“其妻遂作药名 [诗]问曰:‘妾是伍茄之妇细辛,早仕于梁,就礼未及当归,使妾闲居独活。”(6·4)
《校注》:细辛,草药名。祝鸿杰,褚良才校:上“‘细辛’二字,当属下句。‘细’与‘婿、’‘ 辛’与‘幸’谐音。”按:古人称妻为“细君”,又谐之以“细辛”,故二字不属下读。《游仙窟》:“遣小婢细辛酌酒。”即以“细辛”为女子名。下句“早仕于梁”上盖省略或漏脱“荡子”二字,下面韵文有“只缘荡子事(仕)于梁”句可证。“于梁”谜面为“余粮”,为草药喻余粮之省。
按:“细辛”依祝、褚校属下句不误。“细辛”谐指“婿身”,药品“细辛”又名“细身”(东北),“辛”为心母真韵,“身”为审母真韵。唐五代西北方音中审心二母相近,[2]故“辛”、“身”音同。“细”与“婿”音亦相近,《龙龛手镜·耳部》:“
文化-赵家栋:敦煌变文疑难疑义字词考释、聟,二今音细,女夫也,与
文化-赵家栋:敦煌变文疑难疑义字词考释同。”可知
文化-赵家栋:敦煌变文疑难疑义字词考释(婿)读为细。揆之文意,因为婿身早仕于梁,所以才只“就礼未及当归,使妾闲居独活。”至于《校注》中称古人或称妻为“细君”,其“细”为“小”,“细君”当为“小君”。再有《游仙窟》中“婢女细辛”当指“婢女小辛”,以“小~”称婢女,唐宋小说中习见,只是这里的“~”偶然用“辛”字罢了。再有“细辛(婿身)”作下读,这样六字为句,这首药名诗或四字为句,或六字为句,每句只含一个药名,如“细辛 ”属为上句,则“妾是伍茄之妇细辛”就为八字,而“早仕于梁”也不含药名,不合整首药名诗的体例。“婿身”一词早在《世说新语》中就有用例,《世说新语·假谲》:“公报姑云:“‘已觅得婚处,门地粗可,婿身名宦尽不减峤。’”
喻摧林
《伍子胥变文》:“ 江水淼漫波涛举,连天沸或浅或深。飞沙蓬勃遮云汉,清风激浪喻摧林。”(7·7)
《校注》:喻摧林,疑当作“摧喻(榆)林。”榆林为塞名,秦长城所在,蒙恬于此“垒石为城,树榆为塞”,因以为名,《汉书·韩安国传》、《卫青传》皆有记载。云汉指天上银河,榆林指地上长城,故可为对。
按:《校注》以榆林指地上长城再与天上银河相对似较迂曲。此处“喻摧林”应与“风激浪”相对, “喻”似为“雨”之借,《广韵》去声遇韵有“喻”“雨”,又一为以母,一为云母,又唐五代西北方音云以二母已合流为喻母,故可得相借。“风”与“雨”相对。传世中土文献和佛典中常有雨摧用例,且常常与风相因成文。如:
1.若有异学谤正法者,是诸人等力能摧伏,犹如雹雨摧折草木。 (东晋·释法显译《大般涅槃经》367c/12[3])
2.彼赤眼善解方术即便化作大庵没罗树,开花结实,具寿舍利弗,为大风雨摧树拔根 ,须臾散灭。(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药事》24/140c)
3.用五种甘露药作曼拏罗,以彼天像安曼拏罗中。用香华饮食如法供养,恭敬旋遶至七日内,降大风雨摧山拔树等。(北宋·法贤译《金刚萨埵说频那夜迦天成就仪轨经》21/312b)
4.风飘碧瓦雨摧垣,却有邻人与锁门。(《全唐诗》卷686:吴融《废宅》)
5.春又过,那更雨摧风挫,留得浅红三两朵。(《全宋词》卷246:吕胜己《谒金门》)
6.巫峡连天水,章台塞路荆。雨摧渔火焰,风引竹枝声。(《全唐诗》卷406:元稹《答姨兄胡灵之见寄五十韵》)
7. 曲池风碎月欹岸雨摧沙。(《佩文韵府》卷二十一“雨摧沙”: 张斛《回文诗》)
可知“飞沙蓬勃遮云汉,清风激浪喻摧林” 说的是“沙遮云汉”、“风激浪”、“喻(雨)摧林”三种自然现象,句式结构整齐,因修饰词的有无及七言诗句格式的要求,故“风激浪”、“喻(雨)摧林”杂糅成 “清风激浪喻摧林”一句。
摧滞
《伍子胥变文》:“属逢天暗,云阴 叆叇,失路傍徨,山林摧滞。”(10·1)
《校注》:滞,丁卷作“碍”。“滞”、“碍”义同,亦皆入韵。《说文》:“滞,凝也。从水,带声。”此即从“带”声。”
按:“摧滞”当为“摧折”。滞,丁卷作“碍”,可能抄写者不明“摧滞”中的“滞”是“折”之借,用与“滞”字义相同的“碍”换写。古籍中从折得声的字常与从带得声的字相借。《集韵·祭韵》:“逝,或作遰。” “遰”又作“滞”,《礼记·内则》:“右佩玦管遰。”陆德明释文:“徐作滞。”《易·大有》:“明辨遰也。”郑玄注:“遰,读如明星晢晢。” 陆德明释文:“王廙作晣,又作哲字。郑本作遰。陆本作逝。虞本作折。”《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凤漂漂其高遰兮,夫固自缩而远去。”李隐注:“遰,音逝也。”《文选贾谊<吊屈原文>》正作“逝”。简文中“折”、“带”同,从此音之字可以通用。《诗·陈风·东门之杨》:“昏以为期,明星晢晢。” 汝简[4]S126:“晢”作“慸”。《诗·邶风·谷风》:“宴尔新婚,不我屑以。毋逝我梁,毋发我笱。”汝简S034:“逝”作“慸”。古“慸”、“逝”同音,故“慸”借作“逝”。又《诗·邶风·静女》:“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 汝简S050:“逝”作“慸”。“摧折”用于表林木被毁坏、折断,敦煌变文中也有用例,《李陵变文》: “血流满市,枉法陵母,日月无光,树枝摧折。”此外,中土文献及佛典中常见:
1.无不摧折者;万钧之所压,无不糜灭者。(《汉书·贾山传》)
2.遮楼又拂桥,被人摧折好枝条。(唐·李山甫《柳》诗之四)
3.父母惊起相谓,睒行取水经久不还,将无为毒虫所害。擒狩飞鸟音声号呼不如常时,四面风起树木摧折,必有灾异。(梁·僧旻宝唱等撰集《经律异相》53/51c)
4.龙王嗔忿作诸神力,暴风疾雨雷电霹雳,山岩崩倒树木摧折。(同上, 53/85b)
5.如彼风吹,能令有情我慢憍醉纵逸,峰林摧折堕落。(唐·天竺三藏达摩流支译《佛说宝雨经》 16/299a)
6.暴井,人入断气。如入深泥,滞不可出。如山暴水,驶流吹漂,树木摧折。(唐·释道撰《法苑珠林》53/713c)
7.五百醉象,奔逸唐突。树木摧折墙壁崩倒,哮吓大吼向于如来。(后汉·失译《大方便
报恩经》3/147 b)
8.风大,无色无形不可显现,而能发动万物示众殊状,或摇振林木摧折破裂出大音声。(唐·婆诃罗译《大乘显识经》12/180a)
9.山王自然倾摇,狂风奋发,林木摧折,箫索枯悴,骇异于常。(元魏·达磨菩萨译《大
涅盘经》1/205b)
10.诸苾刍虽取果食不令看守,遂致摧折而便荒秽。频毘娑罗王见林摧折,问左右曰:“此
没罗林是谁园树。” (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 24/433b)

文化-赵家栋:敦煌变文疑难疑义字词考释

文化-赵家栋:敦煌变文疑难疑义字词考释

《佛说阿弥佗经讲经文》:“他家净土端正,释迦世界
文化-赵家栋:敦煌变文疑难疑义字词考释咤
文化-赵家栋:敦煌变文疑难疑义字词考释。
”(686·2)
《校注》:此句费解。原校:“‘
文化-赵家栋:敦煌变文疑难疑义字词考释’不知何字。”又“
文化-赵家栋:敦煌变文疑难疑义字词考释”字未见字书所载,查原卷作“
文化-赵家栋:敦煌变文疑难疑义字词考释 ”,可疑项楚校云:“详味文意,‘释迦世界’应是与上句反义对比,则‘释迦’有误应作‘娑婆’,下文有‘娑婆世界不堪居’之语。‘
文化-赵家栋:敦煌变文疑难疑义字词考释叱
文化-赵家栋:敦煌变文疑难疑义字词考释’也应与上句‘人端正’反义对比,应是形容丑陋,‘
文化-赵家栋:敦煌变文疑难疑义字词考释’字应是‘瘿’字形误。‘叱
文化-赵家栋:敦煌变文疑难疑义字词考释’应是形容瘿巨大貌,俟再考。”
按:项校“释迦”为“娑婆”,是。“
文化-赵家栋:敦煌变文疑难疑义字词考释叱
文化-赵家栋:敦煌变文疑难疑义字词考释”当依《校注》本作 “
文化-赵家栋:敦煌变文疑难疑义字词考释咤
文化-赵家栋:敦煌变文疑难疑义字词考释”。“
文化-赵家栋:敦煌变文疑难疑义字词考释”乃是瘿之俗写。 “咤
文化-赵家栋:敦煌变文疑难疑义字词考释”应是指瘿怒生于颈喉之象,为丑陋之象。项校为“形容瘿巨大貌” ,近是。“瘿”为“颈瘤”。《说文·疒部》:“瘿,颈瘤也。”段玉裁注:“颈瘤则如囊者也。”《玉篇·疒部》:“ 瘿,颈肿也。”《惠琳音义》卷三十八“瘿病”注:“瘿,颈肿,气结病也。”《集韵·清韵》:“瘿,颈疾。”《吕氏春秋·尽数》:“轻水所多秃与瘿人。”高诱注:“瘿,咽疾。”说文·口部》:“咤,喷也,咤怒也。”“咤”有“怒 ”义,而怒义亦可引申有“张伸”义。《史记索隐》说:“咤音宅,与‘磔’同。”引《通俗文》云:“引伸曰磔。”“ 瘿咤”其倒文为“咤瘿”,义同“怒瘿”,而“怒”亦可与“磔”对文见义,表“张开”义,唐韩愈孟郊《斗鸡联句》: “磔毛各噤
文化-赵家栋:敦煌变文疑难疑义字词考释,怒瘿争碨磊。”“
文化-赵家栋:敦煌变文疑难疑义字词考释”原校不知何字,其实 “
文化-赵家栋:敦煌变文疑难疑义字词考释”见于文献,“
文化-赵家栋:敦煌变文疑难疑义字词考释”义为“咽喉、颈项”,《集韵·麻韵》:“
文化-赵家栋:敦煌变文疑难疑义字词考释,咽也。”《说文·口部》: “咽,嗌也。”《释名·释形体》:“咽,又谓之嗌,气所流通扼要之处也。”《玉篇·口部》:“咽,咽喉也。”玄应《众经音义》卷二十五释《阿毘达磨顺正理论》第三十一卷“鬼胭”:“ 又作咽,同。一千反。胭,喉也。北人名颈为胭也。”《易林》:“青牛白咽。”及韩愈《华山女》诗:“白咽红颈长眉青。”中的“咽”皆为“项”义。“汉·扬雄《太玄·数》:“九体,一为手足,二为臂胫,三为股肱,四为要,五为腹,六为肩,七为
文化-赵家栋:敦煌变文疑难疑义字词考释喖,八为面,九为颡。”《集韵·模韵》:“喖,咽喉。”依照《太玄》文例,手足,臂胫,股肱皆为并列结构,则“
文化-赵家栋:敦煌变文疑难疑义字词考释喖”亦为并列,喖为咽喉,
文化-赵家栋:敦煌变文疑难疑义字词考释为颈项。依中国传统中医理论,“瘿”是因怒气郁结而生。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瘿候》:“瘿者,由忧恚气结所生。”史书有因怒生瘿记实,《三国志·魏志·贾逵传》:“然太祖心善逵,以为丞相主簿。”南朝宋裴松之注引《魏略》曰:“逵前在弘农,与典农校尉争公事,不得理,乃发愤生瘿,后所病稍大,自启愿欲令医割之。”瘿怒生于颈项,乃为丑陋之貌。北魏杨衔之《洛阳伽蓝记·景宁寺》:“所谓阴翟云民不知瘿之为丑。”正与上文“他家净土端正”之“端正”相对,“端正”为英俊、漂亮义。三国吴康僧会编译《六度集经》卷二《布施度无极章·须大拏经》:“后有鸠留县老贫梵志,其妻年丰,颜华端正。 ”(3/9a)西晋竺法护译《生经》卷三《佛说国王五人经》:“第三人嗟叹端正,以偈颂曰:‘端正最第一,色相难比伦,众人观颜貌,远近莫不闻。’”(3/87c)又卷四《佛说变悔喻经》:“复现女人,颜貌端正,色相第一,姿曜炜炜,众类无逮。” (3/99b)又作“端政”,后汉支娄迦谶译《般舟三昧经》卷上《问事品》:“端政姝好,于众中颜色无比。”(13/903b)
解涌曏
《维摩诘经讲经文(一)》:“无限那罗众,神通解涌曏。”(765· 1)
按:“解涌曏”,《校注》未注,黄征列入新待质录。这里“那罗”指“那罗落多诸疫鬼”, 三国吴支谦译《撰集百缘经》卷二《佛救济度缘》:“时那罗落多诸疫鬼,杀害民众。各竞求清,塞天善神,悕望疫病渐得除降。”(4/209c)那罗”与“神通”相对,“神通”指各路神仙。“无限众”和“解涌曏”都指“聚集很多” 。“无限众”表“众多”义自不待言,“解涌曏”当作“蟹涌乡”,“解”与“蟹”相通,《吕氏春秋·恃君》:“非滨之东,夷秽之乡,大解,陵鱼。”《山海经·海北经》“大解”作“大蟹”。《易·说卦》“为蟹”,焦循章句云:“蟹,犹解也。”孙诒让《札迻·说苑·复恩》“蟹堁者宜禾”下按曰:“蟹即解之借字。”“曏”借为“乡”,《广雅·释言》“曩,乡也”王念孙疏证:“曏于乡同。”又《仪礼·士相见礼》:“曏者吾子辱使某见。”胡培翚正义:“此经作曏,为正字,或作乡,作响,作向,皆古字通用。”渔村水乡江海水暴涨,特别涨潮后,螃蟹最多,渔民纷集而来拾蟹。宋傅肱《蟹谱》下篇记载:“济郓居人,夜则执火于水滨,纷然而集,谓之蟹浪。”“蟹浪”当与“蟹涌”相较。“神通蟹涌乡”当指各路神通似退潮时水乡捕蟹者纷集众多。
心点点
《妙法莲华经讲经文(三)》:“请佛坐禅心点点,圣贤息念坐澄澄。”(733·11)
《校注》:点点,袁宾谓系“敛敛之误”。疑未确。从字形上看,疑为“默默”之误书。
按:黄征将“心点点”列为新待质录。“点点”与“澄澄”相对为文,“点点”亦与“澄澄 ”义近。此处“点点”应为“湛湛”之借。“湛湛”常与“澄澄”相对,南宋智昭编次 《人天眼目》卷三“要诀(山堂淳)”:“湛湛一壶风月。坐彻威音那畔。澄澄满目烟光。不萌枝上花开。”(48/320c)“湛湛”也可与“澄澄”连用,南宋了悟等编《密庵和尚语录》卷一:“有祖已来,未尝容易以禅道佛法。 指示学者,谓之学道快捷方式。只要当人去却今时,向父母未生已前,混沌未分之际,直截担荷。如龙得水,似虎靠山。一切处澄澄湛湛,一切处生杀自由,一切处自能生风起草。”(47/980a)这里“一切处澄澄湛湛”正是就学“禅道佛法”而言,与讲经文“请佛坐禅心点点,圣贤息念坐澄澄”所指相类。宋绍隆等编《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四:“遍界全彰胜相,纤洪长短。黑白方圆,一一绝罗笼,处处无回互,澄澄湛湛,密密堂堂。”(47/732c)又卷十五:“但于一切时令长在,勿使走作。湛湛澄澄,吞烁群象。”(47/784a)湛,《广韵》上声豏韵“徒减切”,定母。点,《广韵》上声忝韵“多忝切”,端母。忝韵和豏韵皆为咸摄,定母是浊音,仄声韵,相拼清化为不送气的清音则为端母。“湛”有澄清貌之义。《文选·谢混 <游西池>诗》:“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李周翰注:“湛,澄。”唐王揆《长沙六快》诗:“衡峰排古清,湘水湛寒绿。”“湛湛”亦表清明澄澈貌。《艺文类聚》卷八引晋庾肃之《水赞》:“湛湛涵绿,清澜澄濬。”南朝梁江淹《清思》诗之三:“秋夜紫兰生,湛湛明月光。”元无名氏《陈州粜米》楔子:“湛湛青天则俺识,三十六丈零七尺。“心湛湛”,佛典中亦有用例,如隋天台沙门灌顶撰《观心论疏》卷四: “次复思惟若心定有即是常见。若心定无即是断见,即计心亦有亦无,即发一品定心湛湛。亦有亦无见心明净,即谓为道因。”(46/613a)又:“复次如上检责求心不得,即发一重空解。定心湛湛空见逾明,尚不见心。岂有百界千如者乎。”(46/612c)
含潭
《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人脂碎肉和铜汁,迸肉含潭血里凝。”(1034·20)
《校注》:原校:“戊卷‘潭’作‘漂’。”项楚校:“作‘潭’作‘漂’皆费解,应是‘ 膘’之讹,此处即指上句之‘人脂’也。”按:项校近是。
按:项校乃理据不足。“含潭”乃是“
文化-赵家栋:敦煌变文疑难疑义字词考释嘾”之俗写。《说文·
文化-赵家栋:敦煌变文疑难疑义字词考释部》:“
文化-赵家栋:敦煌变文疑难疑义字词考释,嘾也。草木之花未发函然,象形。读若含。” 段玉裁注:“下象承花之茎,上象未放之蓓蕾”徐灏注笺:“花之菡萏谓之
文化-赵家栋:敦煌变文疑难疑义字词考释,芙蕖花最大,遂专其名。
文化-赵家栋:敦煌变文疑难疑义字词考释即菡萏之合声,其小者谓之蓓蕾。”又《说文· 口部》:“嘾,含深也。”徐锴系传:“嘾者,含也,草木花未吐,若人之含物也。” “迸肉”指伤口里的“肌肉”向外鼓凸,即所谓皮开肉绽之貌,其形象人口中含物,也似未放之蓓蕾,类似于菡萏。 “
文化-赵家栋:敦煌变文疑难疑义字词考释嘾”当为描摹“迸肉”之形,验之文意甚为顺洽。
参考文献
[1]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增补定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2]黄 征 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M].北京 :中华书局.1997.
[3]黄 征.《变文字义待质录》考辨.中古近代汉语研究(第一辑)[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项 楚. 敦煌文选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5]蒋冀骋.敦煌文献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Explaining the Complicated Words in Dunhuang Bianwen
Zhao-Jiadong
Abstract: Applying to the secular literature and Buddhist scripture,we explain the Complicated words in Dunhuang Bianwen,such as Xixin(细辛)Cuizhi(摧滞),Xindiandian(心点点),Xieyongxiang(解涌曏), and make up the insufficient of explaining words in Dunhuang Bianwen.
Keywords: DunhuangBianwen(敦煌变文); Xixin(细辛); Cuizhi(摧滞); Xindiandian(心点点);



[1]括号内“·”前后的数字分别为《校注》中页数和该页行数。下同。
[2]参见邓文宽、荣新江《敦博本禅籍录校》附录三《斯5475《坛经》方音通假字表》,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又可参罗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史语所集刊》甲种之十二,1933年。
[3]本文所引佛典均用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本。 “/”前后的数字分别表示册数和页数, a,b,c分别表示上中下栏。下同。
[4]安徽阜阳城西南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考古发掘《诗经》残简,《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发掘简报》,安徽省文物工作队、阜阳地区博物馆,阜阳文化局,《文物》1987年第8期。《阜阳汉简诗经研究》,胡平生、韩自强,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年版。
点击下载word版:

文化-赵家栋:敦煌变文疑难疑义字词考释0552敦煌变文疑难疑义字词考释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11315.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赵家栋:敦煌变文疑难疑义字词考释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