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八卦-苏芃:敦煌写本《天地开闢已来帝王纪》考校研究

伏羲八卦-苏芃:敦煌写本《天地开闢已来帝王纪》考校研究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伏羲八卦-苏芃:敦煌写本《天地开闢已来帝王纪》考校研究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苏芃:敦煌写本《天地开闢已来帝王纪》考校研究


敦煌写本《天地开闢已来帝王纪》考校研究
(首发)
苏芃
南京师範大学文学院
[ ] 敦煌写本《天地开闢已来帝王纪》不见于传世文献,自从发现以来相关研究较少。本文重新校录该写卷,并在此基础上围绕其内容性质、留存神话传说的研究价值、俗字等问题展开探讨。
[关键词] 《天地开闢已来帝王纪》;校录;考证
一、《天地开闢已来帝王纪》概述
(一)、《天地开闢已来帝王纪》叙录
《天地开闢已来帝王纪》不见于传世文献,在敦煌文献中现存四件,分别是P.2652、P.4016、S.5505、S.5785。兹叙录如下:
1、P.2652
首完尾残,首题“天地开闢已来帝王记一卷”,起于“昔者天地未分之时”,讫于“夏后氏姓”。残卷爲卷轴装,共计94行,行20字左右,其中13行有双行小注,有界栏。写卷下端有多处残缺,平均隔两行就出现一处圆形破损,每处破损约2——3字,据这种残损情况,可以推断是在卷成卷轴时被破坏的。该卷背爲“丙午年洪润乡百姓宋□□借券”及“诸杂谢贺”。有研究者依据该卷不避“民”字,定爲归义军时期抄本。[1]
2、P.4016
卷首残缺,起于“皇生尊卢皇”,讫于卷末,尾题“天地开辟已来帝王记一卷”、“维大唐乾祐三年庚戌岁正月贰拾伍日写此书一卷终”。因爲我们无法目见原卷,仅从图版反应的装帧形式上看,极有可能是敦煌文献里常见的一种册子本。[2]按照传统古籍装帧的名称定义来看,这种“册子本”叫“粘叶装”,流行于唐末、五代时期,宋代张邦基《墨庄满录》里有相关记载。[3]现存8叶半纸,每叶中间有折痕,沿折痕将一叶纸分爲左右两个半叶,每半叶7——8行不等,行14字左右,其中17行有双行小注,残卷共计209行。据尾题“乾祐三年庚戌岁”判断,残卷的抄写时间爲公元950年。
3、S.5505
首完尾残,首题“天地开闢已来帝王记一卷”,起于“昔者天地未分之时”,讫于“十二头作十二月变爲一岁,故有大小”之“大”字。从原卷图版反应的装帧形式上看,有可能是册子本。现存1叶半纸,共计28行,行20字左右。第1叶中间有折痕,折痕左右爲两个半叶,每半叶9行;第2叶仅存右半10行,末行爲双行小注。有研究者依据该卷不避唐讳,定爲归义军时期抄本。[4]
4、S.5785
首尾俱缺,起于“望得甘美者”之“者”字,讫于“字重华”。现存1纸,正背连写,各7行,共计14行,行23字左右,有界栏。因爲仅存一纸残片,其装帧形式很难準确论断,从图版反应出的这叶残纸外观看,很像是和P.4016形式相近的册子本。有研究者判断该卷抄于归义军后期。[5]
(二)、前人研究情况述评
前人对《天地开闢已来帝王纪》的关注相对不多,笔者所见主要有以下的几种。
1988年《敦煌学辑刊》第1、2期合刊上曾经发表郭锋的《敦煌写本<天地开闢以来帝王纪>成书年代诸问题》,这篇文章首次对《天地开闢已来帝王纪》的抄写年代、原书成书时代及作者,原书的性质及内容特色等问题作了十分详尽的考辨,并且全面系统地作了录文和简注,爲其后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2001年吕微《神话何爲——神圣叙事的传承与阐释》[6]一书专闢一个章节针对敦煌文献中的《天地开闢已来帝王纪》探讨了“佛典之影响与伏羲女娲故事的转变”;2004年柯杨发表《敦煌遗书中有关伏羲神话的记载与甘肃民间活态神话之比较》一文[7],该文结合甘肃地区现存民间神话中的伏羲、女娲故事与《天地开闢已来帝王纪》进行了比较研究。2006年陈斯鹏在《文史哲》第6期(总第297期)上发表《楚帛书甲篇的神话构成、性质及其神话学意义》一文,该文主要是考辨先秦时期楚帛书甲篇神话的构成和性质,其中利用《天地开闢已来帝王纪》的资料论证了“我国洪水遗民故事与印度文化”的关联。这三种研究成果爲我们深刻地揭示了《天地开闢已来帝王纪》在神话学、民俗学领域的重要史料价值。
2002年,郑阿财、朱凤玉着《敦煌蒙书研究》[8],其中第三章探讨了“敦煌写本知识类蒙书”,在考察《杂抄》、《孔子备问书》时,与《天地开闢已来帝王纪》作了比较研究。
此外,张弓主编的《敦煌典籍与唐五代历史文化》上卷“史地章”和马培洁在《社科纵横》2008年第2期上发表的《敦煌写本<天地开闢以来帝王纪>浅谈》都对《天地开闢已来帝王纪》形式、内容、性质、价值意义等作了考证论述。
比较以上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我们发现这些有关《天地开闢已来帝王纪》研究几乎都是以郭锋先生的录文作爲基础的,郭先生的研究可谓筚路蓝缕功不可没。但是,由于当时使用的原卷胶卷或图版不清晰等研究条件的限制,加之二十多年前国内敦煌文献整理水平整体不成熟等因素的影响,郭先生的录文也存留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并没有引起研究者的足够重视。
于是,我们不揣浅陋,尝试在郭先生录文基础之上重新作一校录。校读之余,尚对残卷性质、留存神话传说的研究价值、俗字等问题怀有愚见,今并附文后,浅尝辄止,求正于方家。
、校录
凡例
1、新录文以P.4016爲底本,参校P.2652、S.5505、S.5785,P.4016残缺的部分用P.2652、S.5505补齐。底本的讹误在录文里修正,出《校勘记》说明。原卷中使用的字形儘量保持原貌。原卷的抄写不分段,爲了便于阅读,录文依照文义进行分段。
2、郭锋先生的原录文在《校勘记》里简称“《录文》”。
3、录文中补充的文字用[ ]标示,脱文和未识字用□标示。
4、录文正文使用宋体字,P.2652、P.4016、S.5505原卷中的双行小注采用楷体文字,以示区分。
5、原卷中的重文符号用“=”标示。
昔者天地未分之时,若风若云。既分之后,未有君臣,复无帝主。百劫始有圣帝,自称配罗皇。乃有九头十八眼,治经廿万年,遂即灭矣。其次复有九皇而治。九皇者,配罗皇生容成皇,容成皇生大庭皇1,大庭皇生赫头皇,赫头皇生雄隆皇,雄隆皇生平统皇,平统皇生尊卢皇2,尊卢皇生白马皇,白马皇3生粟隆皇,粟隆皇4生犁连皇,犁连皇5生汉中皇,汉中皇6生伏羲皇。伏羲7号为三皇而治8,伏羲为9天皇,神农为地皇,祝融为人皇。三皇之后,遂有五帝而治10者,少11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此五帝。遂有夏禹、殷12、周、秦、汉、魏、晋。
校勘记:
1大庭皇:《录文》据S.5505录作“大达皇”,查考原卷S.5505作“
伏羲八卦-苏芃:敦煌写本《天地开闢已来帝王纪》考校研究”,P.2652作“
伏羲八卦-苏芃:敦煌写本《天地开闢已来帝王纪》考校研究”,皆“庭”字俗写。
2 尊卢皇:《录文》据S.5505录作“兽庐皇”,郭锋先生简注:“兽庐皇,诸书均作尊庐皇,当是。S.2652写卷亦作尊卢皇。”今核S.5505、P.2652、P.4016皆作“尊卢皇”,无作“兽庐皇”者,S.5505字形作“
伏羲八卦-苏芃:敦煌写本《天地开闢已来帝王纪》考校研究”,亦是“尊”字。 另,“简注”所言S.2652,当是P.2652之误。
3 P.4016无“白马皇”三字,据S.5505、P.2652补。
4 P.4016无“粟隆皇”三字,据S.5505、P.2652补。
5 P.4016无“犁连皇”三字,据S.5505、P.2652补。
6 P.4016无“汉中皇”三字,据S.5505、P.2652补。
7 “伏羲”,P.4016无,S.5505有、P.2652作“伏羲皇”,据补“伏羲”二字。
8 《录文》此句失录。
9 P.4016“为”作“皇”,据S.5505、P.2652补。
10 P.4016无“而治”二字,据S.5505补。P.2652作“遂有五=常帝=者”,疑此处“常”爲“帝”字误写而衍。
11 少,P.4016作“小”, S.5505、P.2652皆作“少”,“小”可通“少”。
12 殷,P.2652作“慇”。


宗略录,宗显在后1条问曰:伏羲已前,九皇之时,有何轨範2
答曰:九皇之时,虽有3人民,复无日月,虽戴4光明,递相照曜而行。天子光照一千里,诸侯光照八百5里,卿6大夫光照五百里,大富长者光照三百里7,贫穷下贱人8光照一百里。无9光明者为地所使,今时奴婢是也。复10百劫,天遣神人,诣南海之中,採取明11月神珠及以12七宝合作日月,天13下如此始得明晓。尔时人民,正当抅楼14秦仏出现之世,寿命三千15年,饮风食露,乘空1617行,自受18快乐。复19百劫,地遂生肥,甘甛殊美,香气彻天。尔时人民,闻之香气下来,相共食之,人身沉重,不得昇天。复20百劫,人民转多,食不可足,遂相欺夺。强者得多21,弱者得少,地肥神圣22化为草棘。人民饥困23,递相食噉,天知24此恶,即下洪水蕩25除,万人死尽,唯有伏羲得存其命26,遂27称天皇丞后。
校勘记:
1 宗略,P.2652作“守略”。宗显,P.2652作“原显”。P.4016“显”下补“人”字,“在”下补“于”字,其余各卷均无“人”、“于”二字。
2 範,S.5505、P.2652皆作“则”,P.4016作“範”。
3 P.4016无“虽有”二字,据S.5505、P.2652补。
4 虽戴,P.4016作“虽戴”, P.2652作“唯载”, S.5505作“唯戴”。
5 八,P.4016作“一”,S.5505、P.2652皆作“八”,作“一”误。百,P.4016此段皆写作“伯”。
6 卿,《录文》误作“乡”。
7 三百里:《录文》“三百” 误作“二百”。
8 下贱人,P.4016无,P.2652作“下贱”, S.5505作“下贱人”,据补。
9 《录文》“无”前有“黑”字,检各个原卷均无。
10 逕,《录文》作“遥”,误,原卷字形作“逕”,据下文文例判断亦当爲“逕”。
11 明,《录文》失录。
12 以,《录文》误作“次”。
13 天,《录文》误作“光”。
14 楼,P.4016作“接”, P.2652作“搂”。“抅楼秦佛”即拘留孙佛,又作俱留孙佛、鸠楼孙佛、拘留秦等,译爲所应断已断、灭累、成就美妙等,是过去七佛中的第四尊佛名。
15 千,S.5505作“万”, P.2652此处残缺。
16 乘空,《录文》误作“无定”。
17 S.5505作“如”,《录文》从此。
18 受,P.2652作“爱”,当是“受”字之讹。
19 逕,《录文》作“遥”,误。P.4016作“自”,S.5505、P.2652皆作“逕”,据前后文例可知作“逕”爲胜。
20 逕,P.4016作“至”,S.5505、P.2652皆作“逕”,据前后文例用法知作“至”当爲“逕”之误。
21 得多,P.4016作“多得”,误倒。
22 地肥神圣,P.4016作“地配神农圣”,S.5505、P.2652皆作“地肥神圣”。
23 困,S.5505作“国”,P.2652作“忍”。
24 知,P.4016作“之”,P.2652作“知”,字相通用。
25 蕩,P.4016作“汤”。
26 得存其命,P.4016作“有得存命”,P.2652作“得存其命”。
27 遂,《录文》误作“进”。


问曰:太昊伏羲,是何处人,姓何字谁,有何轨範1
自故开闢2变化,人谁为始?
[答曰:]3劫烧以来,天皇为始4
问曰:天皇之时,阿谁造作?
[答曰:]天皇十二5头,兄弟十二人,治化一6万八千年,遂即灭矣。卅日变为火,廿日变为水。已后7人法之,十二头作十二月8为一岁,故有大小9,此之是也。
校勘记:
1 P.2652脱“有何轨範”的“何”字。範,S.5505、P.2652皆作“则”。
2 开闢,P.4016无,S.5505、P.2652皆有,据补。
3 据文例补“答曰”,下同。
4 始,S.5505误作“治”。
5 二,《录文》误爲“廿”。
6 一,《录文》脱。
7 《录文》“人”字前多一“有”字,P.2652、P.4016皆无,当是衍文。
8 P.2652“为”前有“变”字,疑爲衍文,P.4016、S.5505皆无。
9 《录文》作“□日大小”,P.4016作“故曰大小”,P.2652作“故有大小”,S.5505此处漫漶不清,字形似“有”。
问曰:天皇之后1,谁复治化?
[答曰:]地皇丞之。地皇时2何所造3?地皇之始,山川初立,日出扶桑4,日月未明,星辰未置5,昼夜昏冥,此之是也6
[问曰:]地皇之时,治化何似?
[答曰:]地皇7,有8一身9一头,兄弟十一人,治逕一万年,遂即灭矣,后人于是法之,以十一月为冬至。自此已来,法之不絶之时也10
[问曰:]地皇之后,治化何似11
[答曰:]祝融为人皇丞后,此12之是也。
问曰:人皇之时,治化何似?
[答曰:]人皇九头,与日月合宿13。治三千六百年,遂即灭矣。兄弟九人,各住一州。已14后人因而此15立九州,取之治道。以三16百六十日为一岁,此之法者17也。
[问曰:]人皇之后,谁伏治化?
[答曰:]伏羲为18天皇丞后,此19之是也。20
问曰:伏羲之后,治化何似?
[答曰:]伏羲之时,未有礼仪,逢男为夫,逢女为妇,人无尊卑,走及禽兽。乳21毛食血,居无宅兆之地。22
校勘记:
1 P.4016“后”前有“时”字,当是衍文,P.2652无。
2 《录文》脱一“时”字。
3 P.2652“造”后有“作”字。
4 《录文》原作“山川□□出□□”,今据P.2652、P.4016知当是“山川初立,日出扶桑”八字。
5 置,《录文》误作“亮”。
6 P.2652无“此之是”三字。
7 地皇,《录文》作“地皇之时”,P.2652作“地皇”, P.4016作“地之时”。
8 P.2652无“有”。
9 《录文》“一”前有“十”字,P.2652此处残缺, P.4016无“十”字。
10 之时,《录文》作“是”。 P.2652无“之时也”。
11 治化何似,P.2652作“谁伏化治”。
12 P.2652“之”前有“此”字,据补,P.4016抄脱。
13 《录文》作“□”处理,核P.2652、P.4016原卷,此爲“宿”字。
14 已,P.2652作“以”。
15 《录文》作“因而出”,误。P.2652作“因此始即”,P.4016作“因而此”。
16 三,P.2652抄脱。
17 者,P.2652作“是”。
18《录文》作“□”处理,核P.2652、P.4016原卷,此爲“为”字。
19 《录文》“此”前误衍“若”字。
20 该句P.4016作“伏羲为天皇丞为后之也”,今据P.2652及前后文例校改。
21 乳,《录文》作“茹”。
22 《录文》作“居无宅□之地”,P.2652作“居无宅正是也”,P.4016“宅”后一字字形作“
伏羲八卦-苏芃:敦煌写本《天地开闢已来帝王纪》考校研究”,当是“尔”字。
19 和顔悦色,《录文》误作“和亲治色”,P.2652作“和悦色”。
20 雄鹿牡力,《录文》作“□□□□”处理。“牡”或是“壮”字。
21 苦者,《录文》误作“咎者饮之”。
22 《录文》“乐者”后衍“饮之”二字。
23 P.2652“息”字后有空格,疑此处原有脱文。
24 和昏定礼,P.2652“昏”作“婚”,《录文》误作“初□廷礼”。
25 P.2652作“天下法则,此之也矣。”


问曰:须弥山高1下、广长、周匝,里数几许?
答曰:须弥山高三百六十万里2,下有海水,深3三百三十4六万里。金刚山遶周匝,团圆亦三百三十5六万里。东面有6天,日月遶7山运转,一日一夜8照四天下。山上有五色云9及金、银、璧玉、瑠璃、水精,七宝奇10异之物,光曜天下。须弥山,北1112游其上旋者也。
校勘记:
1 P.4016无“高”字,据P.2652补。
2 P.2652无“须弥”二字。“三百六十万里”原卷可能有误,当是“三百三十六万里”。
3 P.4016无“深”字,据P.2652补。
4 三十,P.2652作“卅”。
5 同上。
6 《录文》误作“者”,P.2652 、P.4016皆作“有”。
7 P.2652“遶”后有“须弥”二字。
8 《录文》误作“昼夜”,P.2652 、P.4016皆作“一日一夜”。
9 《录文》误作“玉色龙”,P.2652 、P.4016皆作“五色云”。
10 《录文》误作“珍”,P.2652作“奇”,P.4016此字漫漶不清,字形与“奇”相近。
11 《录文》误作“比”,P.2652 、P.4016皆作“北”。
12 《录文》作“□”处理。P.2652此字漫漶不清,P.4016字形作“
伏羲八卦-苏芃:敦煌写本《天地开闢已来帝王纪》考校研究”,当是“斗”字。


问曰1:崑仑山复何似?
答曰:崑2仑山者,东面有水精3,南面有白玉,西面有水银,北面有瑠璃,中央有金城九重,上下十二零4,是老5君游戏之处,6谁人得到?亦有金银玉阙,奇异珍宝,数千万种。上有一桑树,=7上有一公鷄,日出而鸣,天下震动,衆鸡悉从8而鸣应之,感也。
校勘记:
1 P.4016无“问曰”二字,今据P.2652及文例补。
2 崑,P.2652字形作“
伏羲八卦-苏芃:敦煌写本《天地开闢已来帝王纪》考校研究”。
3 《录文》“精”后衍一“精”字,原卷皆无。
4 零,P.4016字形作“
伏羲八卦-苏芃:敦煌写本《天地开闢已来帝王纪》考校研究”。P.4016原字形作“
伏羲八卦-苏芃:敦煌写本《天地开闢已来帝王纪》考校研究”,当是“老”字之讹。
6 P.4016此处当有脱文;P.2652此处残,“谁人”前有字形似“几”,亦可能爲“九”,待考。
7 =,此处爲重文符号。
8 从,P.4016无,据P.2652补。


问曰1:山南是何天,广长几许,人民何似?
答曰2须弥山南面有阎浮提国,纵3广卌万里。中有十二小国,亦有大国十八。国中有八种人,恶口、两舌、能闘战,人长八、九尺,亦有五、六尺。受命4一百岁。言语不同,人死入岳5。其日从东出,向西没,日中南,6此国也。
校勘记:
1 P.4016无“问曰”二字,今据P.2652及文例补。
2 P.4016无“答曰”二字,今据P.2652及文例补。
3 纵,P.2652作“衆”。
4 受命,P.4016本作“受得”,“得”后有删除符号“卜”,又在其下补“命”字。P.2652作“受得”。《录文》作“受得命”,认爲“受”当通“寿”,或是。
5 岳,P.2652作“狱”。
6 照,P.4016无,当脱,据P.2652补。“照此国也”,《录文》脱。


问曰1:西是何天,广长几许,人民何似?
答曰2:须弥山西,有瞿3耶尼国,纵广四十八万里,中有千种人,言语不同,人长五十尺,受命一千岁。衣食自然,有钱而薄食,用不可尽。其日4从南出,向北没。
校勘记:
1 P.4016无“问曰”二字,今据P.2652及文例补。
2 P.4016无“答曰”二字,P.2652起此处至下文“山东是何天,广长几许,人民何似”大段文字抄脱,今据文例结合P.4016补。
3 瞿,《录文》误作“翟”。瞿耶尼,又名“俱耶尼”、“瞿伽尼”等,佛教须弥山西方之大洲名。
4 日,P. 4016原抄爲“人”,后加删除符号,改作“日”。


问曰:山北是何天,广长几许,人民何似?
答曰1:须弥山北2欎单越国,广长四十八万里,中有万种人,各长十丈3,受命一千岁,食衣自然。粳米长七寸,正似恒河沙,食不可尽。人死亦有葬埋。其日从西出,向东没,周而复始。
校勘记:
1 P.4016无“答曰”二字,今据文例补。
2 《录文》“北”后有“有”字,P.4016原卷无。
3 丈,P.4016原作“仗”。


问曰:山东是何天,广长几许,人民何似?
答曰1:须弥山东,汙坠2国,纵广卌3万里。中有千种人,各长一丈八尺,受命一4百岁,衣食自然,无闘战之心。其日从北出、向南没。
校勘记:
1 P.4016无“答曰”二字,今据P.2652及文例补。
2 “仏”,P.2652作“仏”,P.4016作“何”。“仏”即“佛”,作“何”恐爲形讹。佛教须弥山东方大洲爲东胜身州,又译作“弗于逮”、“弗婆提”、“毗提诃”等。
3 《录文》作“四十”。P.4016作“卌”,P.2652作“四十八”。
4 一,P.2652作“二”。


问曰:日广1长几许,形皃2何似?
答曰:日是3火龙之精,有四头,披金银璧玉,乌4有十六5足,=长一千里,热如火,周匝一万八百里,有金暖日光,是以天下热。
问曰:月广长几许,中有何光?
答曰:月是6水龙之精,有四头,披金银七宝璧玉,周匝一万一千六百里,亦有十八足,=7一千里,冷如冰,中有虾8及兔子,此之是也。
校勘记:
1 日广,P.4016抄脱,今据P.2652及下文文例补。
2 形皃,《录文》作“□□”处理。形,P.4016作“刑”,P.2652作“形”。
3 日是,P.4016无,据P.2652补。
4《录文》作“鸟”,误。
5 六,P.2652作“八”。
6 月是,P.4016作“月者是”,P.2652作“月是”。
7 足长,P.4016作“足下有”,P.2652作“足长”。
8 䗫,P.2652作“蟇”。


问曰:伏羲何所制作,受命几许?
答曰:伏羲龙身,姓风,名王。能造衣裳1,定日月星辰,成立万物,推其阴阳,以成冬夏。尔2时人民,顽愚质朴,未能分别礼仪,未有五穀、衣裳、田宅、屋舍3,巢居穴处4,逢男为夫,逢女为妇。万物未俻,仰瞻5天下以造天下八卦6伏羲伏牛乘化马7,受命一万八千8岁,乃则变为9天地、百䖝10、禽兽11、龙蛇、鱼鳖、金银、珠玉,政万物欲生12未祥13龙言,号曰伏羲也。
校勘记:
1 裳,P. 2652作“甞”。
2 尔,P.4016作“余”,当是“尒”字之讹,今据P.2652校改。
3 《录文》误作“室”。P.4016作“宅”,P.2652作“舍”。
4 巢居穴处,《录文》误作“穴居巢处”。
5 仰瞻,《录文》作“□□”处理。
6 卦,P. 2652作“挂”。
7 伏羲伏牛乘化马,P.2652作“伏羲牛乘马”,《录文》“乘”误作“叶”。
8 千,P.2652作“百”。
9 为,P.2652作“化”。
10 䖝,《录文》误作“卉”。
11 P.2652 、P.4016皆作“禽兽”,《录文》误作“兽禽”。
12 生,P.4016无,今据P.2652补。
13 祥,P.2652作“详”。“政万物欲生未祥龙言”,不明句意,或是抄写有脱误。


问曰:神农有何圣德?
答曰:神农皇帝,牛头1、马面、鸟足、人形2,手执精零3之杖,历涉七十二山,口尝百草,遇毒草者死4,近好草者5生。到上6党牛7头山农石之中,杂树上得五穀,枣树上得大小豆8,梨9树上得大麦,杏树上得小麦,桃树上得稻穀,榆树上得麻,荆树上得粟。将来交人佃种10,传世至今不絶。受命八千岁,遂即灭矣。其次复11有祝融,为人皇丞其后也。祝融为三皇,能销石取铁,造作铛釜、鐤镬12,因此出13熟食也。
校勘记:
1 牛头,P.4016无,今据P.2652补。
2 形,P.4016作“刑”,P.2652作“形”。
3 《录文》误作“积零”。精,P2652作“
伏羲八卦-苏芃:敦煌写本《天地开闢已来帝王纪》考校研究”。《录文》作“台殿”,并标问号存疑。
13 载,P.2652、S.5785作“年”。
14 P.2652“将”后爲“身”字,之后几字残泐。P.4016脱“身投海海”五字,据S.5785补正。
15 一大,P.4016作“丈”,P.2652、S.5785皆作“一大”,据改。
16 《录文》“遂即”后有“灭矣”二字。
17 帝喾,P.4016无,据P.2652补。S.5785无“高辛”。
18 P.4016“帝”和“九”字误倒,据P.2652、S.5785改。
19 “别”P.4016无,S.5785有,P.2652作“分别”,“分”当是涉上文产生的衍文。
20 以特, P.4016无,P.2652、S.5785皆有,据补。《录文》无。“特”或是“时”之讹。
21 尧,P.2652作“尧舜”,P.4016、S.5785皆无“舜”字,“舜”当是衍文。
22 孙,P.2652残缺,P.4016作“子”,S.5785作“孙”。
23 辅,P.2652作“甫”, P.4016作“
伏羲八卦-苏芃:敦煌写本《天地开闢已来帝王纪》考校研究”,“辅”的类化俗字,S.5785作“辅”。
24 《录文》误作“井”。
25 刑,P.2652作“形”。
26 于,P.2652残缺,P.4016无,据S.5785补。
27 舜,P.4016无,P.2652残,据S.5785补。《录文》“舜”后衍一“虞”字。
28 帝舜,P.4016作“舜”,P.2652、S.5785皆作“帝舜”。
29 P.4016原卷“阳”前有“奴”字,后有删除符号,《录文》“高”后衍“奴”字。S.5785脱“阳”字。
30 为,《录文》作“□”处理。
31 教,P.4016无,据P.2652补。
32 此处P.4016“夏”“禹”二字倒文,据P.2652和文意改。
33 成,《录文》作“氏”,P.4016原卷字形作“成”,疑此处有脱文。
34 《录文》误作“安”。
35 汤,P.4016无,据文例补。
36 姓,P.4016原卷作“性”,据文义和文例改。
37 人,P.4016作“之”,当是“人”之讹字,据文义改。
38 《录文》误作“里”。
39 《录文》误作“火”。
40 《录文》误作“国”。
41 《录文》误作“后”。
42 复,P.4016原作“伏”,当是“复”的同音借字。
43 □,此处当有脱字。
44 《录文》“九十七”后误衍一“年”字,P.4016原卷无。


问曰:三皇、五帝、夏、殷、周、秦、汉、晋,治政所□1月多少2,祚蒙开误,未审伏羲因何得3续人位?
答曰:伏羲、女娲,因为父母而生,为遭水灾,人民死尽,兄妹二人,依龙上天,得存4其命。见天下荒乱,唯5金岗天神,教言可行阴阳,遂相羞耻,即入崑仑山藏身,伏羲在左巡行,女娲在右巡行,契许相逢,则为夫妇,天遣和合,亦尔相知。伏羲用树叶覆面,女娲用芦花遮面,共为夫妻。今人交礼,戴昌粧花,因此而起。怀娠日月充满,遂生一百二十子,各认一姓。六十子恭慈孝顺,见今日天汉是也。六十子不孝义,走入藂野之中,羌故穴6巴蜀是也。故曰:得续人位。其崑仑山,共天相连,名须弥山,盖当天地7之中正。尔时虽然礼未同,复可劫,渐始充俻。何名一劫?崑仑山上有神城,纵广八里,方圆正等。天上有圣人掷芥子,满此城中,是8为一劫。此是须弥山也。
校勘记:
1 所□,《录文》作“所成”。P.4016原卷作“
伏羲八卦-苏芃:敦煌写本《天地开闢已来帝王纪》考校研究”,前一字应爲“所”,后一字漫漶不清。
2 疑该句有脱文。
3 得,《录文》失录,据P.4016补。
4 存,P.4016原卷作“在”,应爲“存”字之讹,《录文》作“存”。
5 《录文》误作“惟”。
6 穴,《录文》误作“六”。
7 地,《录文》失录,据P.4016补。
8 是,《录文》失录,据P.4016补。


问曰:日月谁转,江河谁涓,经年不绝?
答曰:阿修罗主,四手八脚,在须弥山,左手把日,右手把月。晨起之时,东照沛于坠国。日中之时,南照阎浮提国。日没之时,西照瞿耶尼国。夜半之时,北照欎单越国。一日一夜,照四天下。沛于坠国,土1纵广四十八万里,中有海水深三十六丈,阿修罗王入裏,不没2脚踝。崑仑山者,天之主也,十高,去地十里,圆方正等。下有四洛池,皆是出水之源,自余小水,皆出土底3地下,盘廽六十万里,还来相就4。山东有一石龙,一身两头,举头高百丈5,伏地饮水,江海竭。水从后入,向前吐山6,即为东海。初出三千7百道,流散入底8,下地盘廽六十万四千里,入于东海。山南有石马,一身两头,形9长千尺,泉从背入,口中吐10出,即为南海。初出分为五百道,合流即为西河,三万四千里,入于西海。山北有石像,一身五头,泉从背入,口中吐出即为河,亦入北海。有解云:不长高,百川归海,周廽遶人,从遂向天流,复从而下,终而复始,若不而此即绝矣,岂得长流?
校勘记:
1 土,《录文》失录,据P.4016补。
2 《录文》误作“浸”。
3 《录文》误作“远”。
4 就,《录文》作“□”处理。
5 丈,P.4016本作“尺”,旁小字改作“丈”。
6 山,当爲“出”字之误。
7 疑此处有脱文或衍文。
8 《录文》误作“座”。
9 形,P.4016原卷作“刑”。
10 吐,《录文》失录,据P.4016补。


问曰:天下有几种人?
答曰:天下国土广活,古者数亦难尽。其显异国人,余者不陈。其师子国政东壹万里有阴豪山,其中有女国,无元1男子,其国有圣水池,其人入中洗浴,便即有娠。其人大耳,身长二丈,本无衣裳,用耳盖其形2躰。服卧一耳铺之,一耳覆之,起则左右掩带,充为衣服。其人饮风食露3,不能言语。受命得一千载4
校勘记:
1 元,《录文》误作“兄”。
2 形,P.4016原卷作“刑”。
3 《录文》误作“饮食风露”,P.4016原卷本作“饮食风露”,但“食”和“风”之间有倒文符号。
4 《录文》误作“岁”。


天地开辟已来帝王记一卷
1大唐乾祐三年庚戌2岁正月贰拾3伍日写此书一卷终
校勘记:
1 《录文》作“唯”,P.4016原卷作“维”。
2 《录文》误作“戍”。
3 《录文》作“廿”,P.4016原卷作“贰拾”。


三、相关问题的研讨
(一)性质再判断
《天地开闢已来帝王纪》一书的性质,前人曾有不少颇具见地的认识,如郭锋曾断言它“象是一本与《帝王世纪》一类杂史书有传承关係的、讲述天地开闢以来先民史记的通俗小册子。”[9]郑阿财、朱凤玉的《敦煌蒙书研究》中更是直接把它和敦煌蒙书《杂抄》、《孔子备问书》、敦煌文书P.3155的相似之处作了对比研究。[10]马培洁在比较它和敦煌蒙书关係后认爲“敦煌遗书中的《天地开闢以来帝王纪》,以记述民间神话、传说爲主,又夹杂了一些佛教知识,显得比较浅显通俗,具有啓蒙读物的性质。”[11]我们基本同意以上观点,《天地开闢已来帝王纪》应该就是通俗读物,而且具有小类书的性质,这可以从另外几点证据来证明。
第一,《天地开闢已来帝王纪》不仅和敦煌蒙书《孔子备问书》有许多相似的内容,它和敦煌文书P.3155、P.3665也有相似之处。
现将P.3155中与《天地开闢已来帝王纪》相类的部分摘录如下,残缺和漫漶不清处用□标示:
……得三千六百□,兄弟九人,各处九处,是以后人因此即立九州,取之治道,故以三百六十日爲□□
孔子问曰:人皇之后,有谁承之?
老子答曰:有伏羲承之。
孔子问曰:伏羲之后,治化何似?
老子答曰:□有伏羲,逢男爲夫,逢女爲妇,无有尊卑,走及𤢌狩,乳毛食血,不立礼仪而治。
孔子问曰:伏羲之后,有谁承之?
老子答曰:神农代之。
孔子曰:神农之时,何以治化?
老子答曰:神农之时,□至甚明,嘱梦天老授教,寤后遂祭羊头山□山,亲尝百草,哲破脣口,得五内溃烂,一日之中,逢着七十二般毒药,逢生草,往往相解,赖逢生草,往往解得,存大性命。择得五穀,教人播种,以济人命。
孔子问曰:神农之后,有谁代之?
老子答曰:神农没后,祝融承之。但祝[融][12]治化,𤢌狩转少,人民渐多,食肉皆不得足,其中乃出七十二贤,竸修风礼,角造贡献。有燧人鑚木出火,曜日之光。然祝融多识观见,石间有铁即烧石矿,铸灌铛釜吹作熟,救𤢌狩之命。后生勾龙,能平水土,立爲社稷,至今奉之,此祝融之德,化出其火,教人煮熟五穀,令人食之,济活性命,亦令人少食肉,以救𤢌狩之命。
孔子问曰:祝融之后,有谁代之?
老子答曰:有轩辕代之。
孔子问曰:轩辕之时,何所造作?
老子答曰:轩辕号称黄[13]帝,造置城墎,制立衣服,调牛耕种,乘马代步,造立饮食,贮积穀财,拟后灾俭。召人居城,去山就平,置立宅舍,尊卑有别,风化始存。黄帝没后,颛顼代之。
孔子问曰:颛顼之时,治化何似?
老子答曰:颛顼之时,造立殿堂。遭旱五载,沉身投海,海神不受,乃有大鱼从海而出于堓侧,天赐甘雨,以救帝命。以此论之,故称其贤。颛顼没后,帝喾治化,亦称黄帝之后,始画饰法,变衣五色,男女异路,弔凶问吉,迎送以时,人礼具备。帝喾之后,帝尧代之。帝尧之时,始颛顼法律,天下巍巍如山,堂堂如岳之处,皆得成就。时有皋陶辅[14]之,始狱篱解约有事之人。帝尧没后,帝舜代之。
孔子问曰:帝舜之时,治化何似?
老子答曰:帝舜之时,敦厚教礼以义,风俗敬兴,凤凰来仪,又感圣瑞。帝舜没后,禹王代之。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P.3155和《天地开闢已来帝王纪》行文、内容都如出一辙,只是P.3155是以孔子和老子问答的形式,而《天地开闢已来帝王纪》问答时大都省去了具体的人名。
从抄写形式看,在问答体的敦煌文书P.3665中,答语皆用双行小字,这和同爲问答体的《天地开闢已来帝王纪》P.2652、P.4016、S.5505十分相似。仔细阅读其内容,我们发现这种看似问答形式的文书,实际上双行小字的答语几乎都是对正文大字所提问题的诠释。
敦煌文书P.3155、P.3665,王三庆《敦煌类书》曾经收录,分别定名爲“《节本珠玉抄》甲”和“《节本珠玉抄》乙”[15],把它们归爲类书的範畴。《天地开闢已来帝王纪》和它们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应该和它们是性质相似的一类书。
第二,《天地开闢已来帝王纪》不仅杂糅佛教知识,有段话中还提到了“老君”,原文如下:
问曰:崑仑山复何似?
答曰:崑仑山者,东面有水精,南面有白玉,西面有水银,北面有瑠璃,中央有金城九重,上下十二零,是老君游戏之处,谁人得到?
“老君游戏之处”的“老”,由于郭锋先生的《录文》误录成了“光”,一直被研究者忽视,显然这应该就是道教奉爲教主的太上老君。这段崑仑山的描述多见于佛典中对须弥山的记载,这里用中国的崑仑山替代了印度神话中的须弥山,强调“是老君游戏之处”,下文又云“其崑仑山,共天相连,名须弥山”,可见“崑仑山”和“须弥山”发生了混同。《天地开闢已来帝王纪》杂糅了佛教和道教知识,其涵盖的内容非常驳杂。
第三,从《天地开闢已来帝王纪》现存4个卷号中相对最完整的一部分P.4016来看,它的装帧形式是“粘叶装”,即唐末、五代时期一种方便携带和阅读的册子本,法藏敦煌文献中习见。这种装帧大都是个人所使用的文本,不会是正规的典籍。
综合以上这三个方面,我们认爲《天地开闢已来帝王纪》无疑就是一种带有小类书性质的通俗读物,很有可能被当作蒙书一类的民间教材使用。从现存几个残卷的字体来看,或许就是儿童习写的抄本。
(二)留存神话传说的研究价值
《天地开闢已来帝王纪》里留存了大量神话和传说,有的和传世典籍有所吻合,有的不见于传世典籍,有的可以在民间歌谣里追寻其遗迹。比如对杜康造酒的描写就非常细緻:
问曰:阿谁造酒,百姓忻乐,供饮同欢,或有忿怒也。
答曰:昔杜康家有一贱人名吉利,在夜田营作,残余并麦饭置于树孔中,计于五六日,麦饭生衣,变作麦麴。遇天大雨得水淹之后,时黍饭残不尽者,写着树孔。后计三五日,树下香,遂即食之,合迷荒。君子饮之,以得自将。小人饮之,闘乱猖狂。自尔已来,遂成甘味,传相効法,因此即有造酒。
我们知道,西晋时期的江统曾在《酒诰》一文中提出过发酵酿酒法,但是由于该文失传,今天只能从《北堂书钞》徵引的一段文字窥见其大略:“酒之所兴,乃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有饭不尽,委余空桑,本出于此,不由奇方。”[16]
《天地开闢已来帝王纪》对造酒过程的描述,与“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非常相近,而且显得更爲详尽。
又如对伏羲女娲爲兄妹的记载,《天地开闢已来帝王纪》也非常详实,其中有一段值得重视:
伏羲、女娲,因为父母而生,为遭水灾,人民死尽,兄妹二人,依龙上天,得存其命。见天下荒乱,唯金岗天神,教言可行阴阳,遂相羞耻,即入崑仑山藏身,伏羲在左巡行,女娲在右巡行,契许相逢,则为夫妇,天遣和合,亦尔相知。伏羲用树叶覆面,女娲用芦花遮面,共为夫妻。今人交礼,戴昌粧花,因此而起。怀娠日月充满,遂生一百二十子,各认一姓。六十子恭慈孝顺,见今日天汉是也。六十子不孝义,走入藂野之中,羌故穴巴蜀是也。故曰:得续人位。
这段文字,虽然杂糅了佛典掌故,但是其间有些记载,我们在现在少数民族传唱的歌谣里依然可以寻见相似的脉络。
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转引并转述了《楚风》第四期李本贤、郑德宏翻译整理的湖南瑶族古歌“发习东奶”中有关伏羲兄妹婚配的一则故事:
“……围着大树绕圈捉,若是哥哥追着我,妹拉哥哥把亲合。……”(《发习东奶》)
哥哥追妹妹,从“日出追到日落”,“绕了一天没追着”。后来是乌龟献计,教哥哥突然迎面拦截,这样,妹妹自然就落入了哥哥的怀抱,兄妹二人成了婚配。[17]
这和“伏羲在左巡行,女娲在右巡行,契许相逢,则为夫妇”的故事结构异曲同工,二者之间跨越了千余年的时空距离,但其间的渊源关係显而易见。
以上仅举两例,实际上这类神话与传说在《天地开闢已来帝王纪》里还存留不少,它们对于神话学、民俗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研究都有宝贵的史料价值,值得深入探索。
(三)写卷所见敦煌俗字、讹字问题
现存的四个敦煌写卷《天地开闢已来帝王纪》保存了大量的敦煌俗字,有的字形见诸黄征先生《敦煌俗字典》,可爲补充例证;有的字形很特别,《敦煌俗字典》未收录;有的是抄写讹误造成的。针对其间几个字形,罗列讨论如下:
1、精: A、
伏羲八卦-苏芃:敦煌写本《天地开闢已来帝王纪》考校研究 (P.4016水“精”七宝),C、
伏羲八卦-苏芃:敦煌写本《天地开闢已来帝王纪》考校研究(P.2652“崑”仑山者)
按:A、B两字是两个卷号抄写同一处文字的异文。A字即从“山”从“昆”的“崑”,B字从“山”从“骨”,把“崑”字所从的声符“昆”替换成了“骨”,从这点看,这个字应该不是抄写者随意爲之的错字,而应该是“崑”的异写,因爲从读音上判断,“昆”和“骨”读音十分相近。“昆”,《广韵》“古浑切”,属魂韵;骨,《广韵》“古忽切”,属没韵。二者都是见母字,在《广韵》里“没韵”又正是“魂韵”对应的入声韵,所以我们可以推断抄写的人“昆”、“骨”两个音是不分的。此外,这个从“山”从“骨”的字不见于传世字书。
4、饭:A、
伏羲八卦-苏芃:敦煌写本《天地开闢已来帝王纪》考校研究(P.4016在州“上”郡),E、
伏羲八卦-苏芃:敦煌写本《天地开闢已来帝王纪》考校研究”。又,P.4016“遂于殷汤”的“殷”写作“
伏羲八卦-苏芃:敦煌写本《天地开闢已来帝王纪》考校研究0540敦煌写本《天地开闢已来帝王纪》考校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11331.html

以上是关于伏羲八卦-苏芃:敦煌写本《天地开闢已来帝王纪》考校研究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