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清华简一《程寤》的“何畏非厉”

释清华简一《程寤》的“何畏非厉”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释清华简一《程寤》的“何畏非厉”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释清华简一《程寤》的“何畏非厉”

(枣庄广播电视台)

清华简一《程寤》第8-9简云(释文用宽式):

“于呼!何监非时?何务非和?𥚸非彣?何【8】保非道?何爱非身?何力非人?【9】”[1]

整理者注:“𥚸读为‘褢’,《说文》:‘藏也。’此云韬光养晦。”[2]
按:“𥚸”读“褢”非是,当读“畏”,《老子》今本、帛书乙本“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郭店简乙本“畏”均作“𥚸”是其证。这种“何某非某”的句子,大概是周人比较常用的说话方式,在《逸周书》各篇中常见。与《程寤》“何畏非彣”之句相类的还有:
《逸周书·小开》:“汝何异非义?何畏非世?何劝非乐?”
又《大开武》:“夙夜战战,何畏非道?何恶非是?”
与《程寤》对照,《大开武》的“何畏非道”可能本与《程寤》的“何畏非彣,何保非道”同,是两句话,因为原简残缺或传抄脱误,缺了“彣何保”三字,拼为一句成了“何畏非道”。
其“何恶非是”可能也相当于《程寤》的“何监非时”,“是”、“时”通用。[3]盖“是(时)”为不好之事物,或厌恶之,或以之为鑒,意思大致相似。
《小开》里的“何异非义”疑相当于《程寤》的“何务非和”,朱佑曾云:“何异,当作‘何翼’,敬也。”[4]如此,则《程寤》之“务”疑当读为“睦”或“穆”,训“敬”。《说文》:“睦,……一曰敬和也。”段注:“古书‘睦’、‘穆’通用,如《孟子注》‘君臣集穆’、《史记》‘旼旼睦睦’、《汉书》作‘旼旼穆穆’是也。‘穆’多训 ‘敬’,故于‘睦’曰‘敬和’。”“义”、“和”古音相近。“何睦非和”盖言除了和睦还有什么可尊重的,即《左传·昭公五年》:“重之以睦”之意。
《小开》的“何畏非世”即相当《程寤》的“何畏非彣”,但“世”、“彣”均非可畏之事物,何言“畏”?实在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很可能是文字有问题。
《程寤》相当于“彣”字原简文作:
释清华简一《程寤》的“何畏非厉”
释清华简一《程寤》的“何畏非厉”
此字从“文”,但恐非“彣”字,包山简的“文坪夜君”之“文”或作“彣”,字形是“释清华简一《程寤》的“何畏非厉”
释清华简一《程寤》的“何畏非厉””(2.203),战国玉印上的写法是“释清华简一《程寤》的“何畏非厉”
释清华简一《程寤》的“何畏非厉””,[5]均在“文”右旁相当于人右臂的笔画上加两斜笔表示“彡”,楚简文字中的“彰”、“彫”等字也都是用两短丿表示“彡”,无作一短丨者;上博简《孔子诗论》有用为“文”的字作“释清华简一《程寤》的“何畏非厉”
释清华简一《程寤》的“何畏非厉””(1.20),《楚系简帛文字编(增订本)》将此字形隶“彣”字下,[6]按此字形或作“释清华简一《程寤》的“何畏非厉”
释清华简一《程寤》的“何畏非厉””(6.11),是从文、从口,学者指出“所加‘口’当为饰符”,[7]当是也。如果必定依形而言,亦当即“呅”字,《集韵·上声五·十八吻》以为是“吻”之或体,古音当与“文”同,释为“彣”恐非是。
《程寤》中的这个字形,是在“文”右边加一短丨,与“彣”所从的“彡”绝不类,它应该是楚简中常见的“释清华简一《程寤》的“何畏非厉”
释清华简一《程寤》的“何畏非厉””字的异体,甲骨文中已见(如合19798、19817、19946正等,均用为贞人名),隶定作“释清华简一《程寤》的“何畏非厉”
释清华简一《程寤》的“何畏非厉””,是在人形的“大”右臂上加一竖笔而成,《程寤》的该字写作从“文”,“文”、“大”古文皆作人形而形近,或抄书这偶然笔误为“文”,会意实同。
在楚简文书中“释清华简一《程寤》的“何畏非厉”
释清华简一《程寤》的“何畏非厉””常用为神名的字,曩释“太”,然此字亦非“太”,它在楚简文字中作为声旁时与“大”互用,是因为音近之故,绝非一字,先秦典籍中“大”即“太”,古或用“泰”,《说文》云“泰”是“从廾从水,大声。夳,古文泰。”其古文盖即省形,段玉裁言“谓‘太’即说文‘夳’字”,可信,“太”又“夳”之省形,“太”这个形体的来源与“释清华简一《程寤》的“何畏非厉”
释清华简一《程寤》的“何畏非厉””无关。
董珊先生指出楚简中的神名“释清华简一《程寤》的“何畏非厉”
释清华简一《程寤》的“何畏非厉””应当读为“厉”,[8]其说可从。清华简六《郑文公问太伯》的所谓“太伯”之“太”字也作“释清华简一《程寤》的“何畏非厉”
释清华简一《程寤》的“何畏非厉””,春秋时期郑国无称“太伯”之名臣,笔者认为是用为“洩”,所谓“太伯”当作“洩伯”,即郑国的正卿洩驾,《左传》中称之为“洩伯”(《隐公七年》);[9]清华简七《越公其事》简61中有人名“释清华简一《程寤》的“何畏非厉”
释清华简一《程寤》的“何畏非厉”甬”,胡敕瑞先生指出“就是传世文献中的‘舌庸’‘曳庸’、‘洩庸’、‘泄庸’。”[10]其看法与笔者不谋而合。
释清华简一《程寤》的“何畏非厉”
释清华简一《程寤》的“何畏非厉””字可能是“曳”之本字,《说文》:“曳,臾曳也。从申丿声。”段注:“臾、曳双声,犹牵引也。”其本字在人形“大”的右臂上加一短竖笔表示臾曳之意,兼从“大”声。而这个字主要是个会意字,就象“犮”字是在“犬”上加一横笔或斜笔,表示臾曳,《说文》言“从犬而丿之,曳其足则剌犮也”,情况类似。
疑“曳”所从的“㐅”形笔画本是从“释清华简一《程寤》的“何畏非厉”
释清华简一《程寤》的“何畏非厉””的右臂截取而来,又加“𦥑”为义符,表示双手牵引之意,许慎言“从申”恐非是。《说文》又云:“臾,束缚捽抴爲臾。从申从乙。”其中“抴”当作“曳”,二字古通用(二者当是古今字关係,“曳”是古字,“抴”是今字)。[11]“臾”本从𦥑从人,象双手捽曳人形,许慎言从申从乙,亦非。
“曳”与“列”通用,“列”与“厉”故音同亦通用,[12]故楚简中用“曳”为“厉”;“曳”与“洩”、“洩”与“洩”均通用,[13]故“曳”用为洩(泄)驾、洩(泄)庸之“洩(泄)”。在古音中,“曳”、“世”、“大”、“泰(太)”都是月部的舌音字,读音相近,所以每相通假,其作为声旁的字经常通假或通作互用。
回到《程寤》上,“何畏非释清华简一《程寤》的“何畏非厉”
释清华简一《程寤》的“何畏非厉””当读为“何畏非厉”,古训“厉”为恶、为危、为严、为猛、为烈、为疾病、为恶鬼,[14]此均可畏也;又“畏”通“威”,[15]“厉”是严厉之意,古书里常“威”、“厉”并举,如:《礼记·表记》:“不厉而威。”《荀子·议兵》:“威厉而不试。”《文子·精诚》:“威厉以诚。”《说苑·政理》:“昔者君子导其百姓不使迷,是以威厉而不至。”盖严厉则有威而可畏,《贾子·容经》:“有威而可畏谓之威”,故《荀子·王制》云:“威严猛厉而不好假道人,则下畏恐而不亲。”“何畏非厉”即“非厉何畏”,意思是除了严厉还有什么可畏惧的。
《小开》里的“何畏非世”,“世”字前人解为世禄、世代之“世”,[16]实有不安。根据《程寤》可知,“世”即相当于《程寤》的“曳(厉)”,古从“世”声之字与“曳”或从“曳”声之字通假者甚多,[18]盖“世”、“曳”书、喻旁纽双声、同月部叠韵,读音相近之故。《小开》之“世”疑即“抴”的省文或假借,“抴”与“曳”同字,在《小开》里亦当读为“厉”,均文意圆通。
 [1]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西书局2010年,136页。
[2]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139页注[四〇]。
[3] 高亨纂着,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会典》,齐鲁书社1989年,407页【时与是】条。
[4] 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240页引。
[5] 汤余惠主编:《战国文字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613页引。
[6] 滕壬生:《楚系简帛文字编(增订本)》,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803页。
[7] 李守奎、曲冰、孙伟龙:《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五)文字编》,作家出版社2007,435页。
[8] 董珊:《楚简中从“大”声之字的读法(二)》,简帛网2007-07-08.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94
[9] 王宁:《清华简六〈郑文公问太伯〉之“太伯”爲“洩伯”说》,简帛网2016-05-08.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547
[10] 胡敕瑞:《“太甬”“大同”究竟是谁?》,复旦网2017/4/26. 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3009
[11] 《古字通假会典》,636页【抴与曳】条。
[12] 《古字通假会典》, 630页【列与曳】条、【列与厉】条。
[13] 《古字通假会典》,637页【曳与洩】条、635-636页【泄与洩】条。
[14] 阮元主编:《经籍籑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692页。
[15] 《古字通假会典》,502页【畏与威】条。
[16] 《逸周书汇校集注》,240-241页。
[18] 参《古字通假会典》,634-637页“世字声系”。又:白于蓝:《战国秦简简帛古书通假字彙纂》,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511-512“世字声系”。

(编者按:本文收稿时间爲2017年9月11日23:57。)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2534.html

以上是关于释清华简一《程寤》的“何畏非厉”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