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

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

(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


清华简六《郑武夫人规孺子》:[1]

……如及三岁,幸果善之,孺子其重得良8臣,四邻以吾先君为能叙;如弗果善,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
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吾先君而孤孺子,其罪亦足数也。邦人既尽闻之,孺子10

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
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吾先君而孤孺子”之“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
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整理者注:“《广雅·释诂一》:‘病也。’此指爲难。”[2]
按:与“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
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吾先君而孤孺子”相似的文句也见于以下文献:
《国语·晋语》“二十六年献公卒”章:“二十六年,献公卒。里克将杀奚齐,先告荀息曰:‘三公子之徒将杀孺子,子将如何?’荀息曰:‘死吾君而杀其孤,吾有死而已,吾蔑从之矣!’里克曰:‘子死,孺子立,不亦可乎?子死,孺子废,焉用死?’荀息曰:‘昔君问臣事君于我,我对以忠贞。君曰:“何谓也?”我对曰:“可以利公室,力有所能,无不爲,忠也。葬死者,养生者,死人复生不悔,生人不愧,贞也。”吾言既往矣,岂能欲行吾言而又爱吾身乎?虽死,焉避之?’”注:“死畜吾君也。”
《吕氏春秋·悔过》:“先轸言于襄公,曰:‘秦师不可不击也,臣请击之。’襄公曰:‘先君薨,尸在堂,见秦师利而因击之,无乃非爲人子之道欤?’先轸曰:‘不吊吾丧,不忧吾哀,是死吾君而弱其孤也。若是而击,可大强。臣请击之。’”
《淮南子·道应训》:“当此之时,晋文公适薨,未葬,先轸言于襄公曰:‘昔吾先君与穆公交,天下莫不闻,诸侯莫不知。今吾君薨未葬,而不吊吾丧,而不假道,是死吾君而弱吾孤也。请击之!’襄公许诺。”
我们把相似的语句摘录出来对比如下:

《郑武夫人规孺子》:“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
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吾先君而孤孺子”
《国语·晋语》“二十六年献公卒”章:“死吾君而杀其孤”。
《吕氏春秋·悔过》:“死吾君而弱其孤也”。
《淮南子·道应训》:“是死吾君而弱吾孤也”。

以下一一分析对应的词语。
《郑武夫人规孺子》“吾先君”,对应《国语·晋语》、《吕氏春秋·悔过》、《淮南子·道应训》的“吾君”,后几种文献所提及的“吾君”从上下文意看,都是指死去不久的国君,如《国语·晋语》“吾君”指“晋献公”,《吕氏春秋·悔过》、《淮南子·道应训》“吾君”都指晋文公。
“孺子”对应“其孤”、“吾孤”。《书·金縢》:“公将不利于孺子。”孔传:“孺,稚也。”《玉篇》子部:“孺,稚也,少也。”孺子即少子。《国语·晋语》:“太子曰:‘君赐我以偏衣、金玦,何也?’里克曰:‘孺子惧乎?衣躬之偏,而握金玦,令不偷矣。孺子何惧!夫爲人子者,惧不孝,不惧不得。且吾闻之曰:“敬贤于请。”孺子勉之乎!’君子曰:‘善处父子之间矣。’”韦昭注:“孺子,少子。”《说文》子部:“孤,无父也。”段玉裁注:“孟子曰:‘幼而无父曰孤。’”《礼记·王制》:“少而无父者谓之孤。”《郑武夫人规孺子》“孺子”郑庄公年少而丧父,可与“少而无父”之“孤”对应。
孤,对应杀、弱,可知“孤”用作具有负面意义的动词。《国语·吴语》:“以心孤句践”韦昭注:“孤,弃也。”
《郑武夫人规孺子》“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
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国语·晋语》、《吕氏春秋·悔过》、《淮南子·道应训》皆作“死”。“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
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字简文作:
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
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
左从歺,右从人,从次。欠、次作爲偏旁时义近换用,如“既”字,《亘先》5号简作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
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从次,而《亘先》9号简作 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
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从欠。《说文》:“欠,张口气悟也。象气从人上出之形。” 王筠《释例》:“人之欠伸,大抵相连卬首张口而气解焉。气不循其常,故反之以见意也。”
字从歺从人从次会意,爲死字异体。《说文》歺部:“死,澌也,人所离也。”从人从次(欠),表示一个有呼吸的人。先秦时期认定人死的一个重要标準是,是否有呼吸,即是否绝气。如《仪礼·既夕礼》:“士处适寝,寝东首于北墉下。有疾,疾者齐,养者皆齐,彻琴瑟。疾病,外内皆埽。彻亵衣,加新衣。御者四人,皆坐持体,属纩以俟绝气。男子不绝于妇人之手,妇人不绝于男子之手。乃行祷于五祀。乃卒。”《礼记·丧大记》:“疾病,外内皆埽。君、大夫彻县,士去琴瑟。寝东首于北牖下。废床,彻亵衣,加新衣,体一人。男女改服。属纩以俟绝气。男子不死于妇人之手。妇人不死于男子之手。”《管子·枢言》:“管子曰:‘道之在天者日也,其在人者心也。’故曰:‘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有名则治,无名则乱,治者以其名。’”《释名·释丧制》:“人始死气绝曰死。死,澌也,就消澌也。”
对于“死”在文句中的语意,《国语·晋语》“二十六年献公卒”章“死吾君”韦昭注:“死畜吾君也。”《集解》注引汪远孙说:“吾君,谓献公,孤,谓奚齐。献公死,奚齐见杀,是死吾君而杀其孤也。《内传》襄二十一年,祁愬盈于宣子曰:‘吾父死而益富,死吾父而专于国,有死而已。吾蔑从之矣。’‘死吾君’、‘死吾父’语意正同。韦解不得其语意。”又引吴曾祺曰:“谓因吾君既死而杀其孤也。”[3]
《郑武夫人规孺子》“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
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死)吾先君而孤孺子”,大意是因吾先君已死而弃其少子。  


《子産》简7:
子産不大宅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
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域)。不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
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建)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
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台)寝,不勑(饰)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
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美)车马衣裘,曰:“勿以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
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巳(也)。
“台寝”上一字,简文作:
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
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
整理者隶定作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
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读爲建,指出,“‘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
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字从 ‘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
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有省笔,在此读爲见母元部之‘建’。” [4]
赵平安先生认爲这个字是“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
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郭店楚墓竹简·缁衣16)、“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
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 新蔡葛陵楚墓竹简零189)的进一步省变。字中部分上下各省一笔,可以隶作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
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其中间部分是琮的象形,象形琮字已见于甲骨文,用爲人名、地名或国族名,当读爲崇。简文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
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可以读爲崇,简文读爲“子産不大其宅域,不崇台寝,不饰美车马衣裘。”[5]
今按:字从宀从止,中间所从爲巠之省形,古文字从“巠”之字作:
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
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上博《周易》24     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
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新蔡甲三390
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
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 曾侯乙64         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
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包山268
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
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中间所从与包山楚简268“经”右部极爲接近。字当读作经。《诗·大雅·灵台》:

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

提及“经……台”,与简文“经台寝”文例同相。“经始灵台”之“经”与“经之营之”之“经”意义同。《尚书·召诰》:“惟太保先周公相宅。越若来。三月。惟丙午朏。越三日戊申。太保朝至于洛。卜宅。厥既得卜。则经营。越三日庚戌。太保乃以庶殷。攻位于洛汭。越五日甲寅。位成。”提及“卜宅”之后即开始“经营”洛邑。
后世文献保留了“经台寝”之“经”的训诂材料,如《国语·楚语》“灵王爲章华之台,与伍举升焉”章:
“故先王之爲台榭也,榭不过讲军实,台不过望氛祥。故榭度于大卒之居,台度于临观之高。其所不夺穑地,其爲不匮财用,其事不烦官业,其日不废时务。瘠硗之地,于是乎爲之;城守之木,于是乎用之;官僚之暇,于是乎临之;四时之隙,于是乎成之。故周诗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夫爲台榭,将以教民利也,不知其以匮之也。若君谓此台美而爲之正,楚其殆矣!”
引用《诗·大雅·灵台》,其中“经始灵台”一句,韦昭注曰:
经,谓经度之,立其基址也。天子曰灵台。
《左传》昭九年:
冬。筑郎囿。书时也。季平子欲其速成也。叔孙昭子曰。诗曰。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焉用速成。其以剿民也。无囿犹可。无民其可乎。
杜注:“言文王始经营灵台,非急疾之,衆民自以爲子义来劝乐爲之。”可知经有经营,经度之义。
简文“子産不大宅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
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域),不经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
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台)寝,不勑(饰)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
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美)车马衣裘”, 从三个方面描述子産作爲郑国执政,不求奢华。不经,与不大、不饰幷言,可知“不经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
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台)寝”指不过度经营台寝。
楚简还有一个从“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
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之字,见于包山楚简126-127号简:
东周之客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
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许)𦀚至(致)作(胙)于𦸗郢之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
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岁)夏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
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之月癸卯之日,子左尹命漾陵之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
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大夫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
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察)州里人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
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鎆之与其父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
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年同室与不同室。大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
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痎、大驲尹匝(师)言胃(谓):阳鎆不与其父阳年同室。鎆居郢,与其季父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
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连嚣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
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必同室。大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
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痎内氏(是)等(志)。
“季父”下一字作:
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
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
何琳仪先生释爲“宗正”合文,即“宗正”,见《玺汇》0092,官名[6]。史杰鹏先生认爲:简文不可能将两个官名排在一起。此字隶作从余从止从邑之字,读爲舒。春秋舒国、汉舒县故城在今安徽庐江县西。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
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连嚣即舒县连嚣[7]。刘信芳先生隶作从宗从正从邑,读爲“宗”,古国名。在今安徽庐冮、舒城一带[8]。
按:此字可分析爲从宀从止从邑,从“巠”省声,可读作“陉”。学者们曾对包山楚简所见的“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
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陉)”做过分析,如徐少华先生指出[9]:
我们认爲当即《春秋》僖公四年齐桓公率诸侯之师伐楚所次之“陉”。……其地望,西晋杜预注说:“陉,楚地,颍川召陵县南有陉亭”;《后汉书·郡国二》汝南郡“召陵”县司马彪原注:“有陉亭”,梁人刘昭补注曰:“《左传》僖四年齐伐楚,次陉,杜预曰在县南。”汉晋召陵县,在清代郾城县(即今河南郾城县)东三四十里[10],则位于召陵县南之故陉亭、春秋之“陉”当不出今河南郾城县东南、漯河市以东地带,简文之“陉”当即此。
楚地之“陉”,文献中又作“陉山”,《春秋》经、传所记齐师所次之陉,《史记·楚世家》作“陉山”即爲明证,其爲春秋以来楚国北境要塞之一,战国时期更是楚魏韩争夺的重点。据《史记》的《楚世家》和《魏世家》记载,公元前329年楚威王死后,“魏闻楚丧,伐楚,取我陉山”,《史记集解》引徐广曰陉山“在密县”;《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陉山在郑州新郑县西南三十里。”与徐广说相同,其后的《元和郡县志》、《读史方舆纪要》等均作此说[11],皆误。新郑原爲郑都所在,韩哀侯二年(公元前375年)灭郑,幷由阳翟徙都于新郑,此后直至爲秦所灭,韩一直以此爲都,魏所取楚之陉山,决不可能在韩都近旁30里处,而应是春秋齐师伐楚所次之陉山,即汉晋召陵县南之陉亭。
吴良宝先生指出“陉”当以河南郾城说较爲可信[12]。
从上揭论述可知“陉”在今河南郾城县东南、漯河市以东地带。史料中除陉外,还有陉山、陉塞等名称,大概都是指同一个地域。《战国策·楚策》载:“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其中“陉之塞”,《史记·苏秦列传》径作“陉塞”。从简文“陉连嚣”已知陉已置县,但置县年代不清楚。县有“悬隔”、“悬远”之义,最先出现于列国的边境要地。从这个角度看,地处近郾城县的陉塞是楚国北部要地,置县时间很可能较早。

附记:小文曾在李学勤先生主编、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出土文献》第10辑(中西书局2017年)发布。此次第二部分增加包山简相关字的讨论,略有修订。小文在修订过程中曾得到郑威先生指教,谨致谢忱!

 [1]编联从尉侯凯先生意见。参看尉侯凯:《清华简六〈郑武夫人规孺子〉编连献疑》,简帛网2016年6月9日。
[2] 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中西书局2016年
[3]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第289页,中华书局2002年。
[4]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中西书局2016年,第140页。
[5] 赵平安:《清华简(陆)》文字补释(六则)》,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网,2016年4月16日。
[6]何琳仪:《包山楚简选释》,《江汉考古》1993年第4期,第58页。
[7]史杰鹏:《关于包山楚简中的四个地名》,《陜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5辑,第140页,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
[8]刘信芳:《包山楚简解诂》第118页,台北艺文印书馆2003年1月。
[9]徐少华:《“包山楚简”地名数则考释》,《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第102、103页。
[10]原注:参阅《大明一统志》卷26, 开封府古迹“召陵城”条; 《读史方舆纪要》卷47, 许州郾城县“召陵城”条;《大清一统志》卷218, 许州古迹“召陵故城”条。华按:《大明一统志》和《读史方舆纪要》说召陵城在郾城“县东45里”,而《大清一统志》说在“县东35里”。据考古调查,在今郾城县东30余里的召陵乡召陵村有一座春秋至两汉古城遗址, 当即古召陵之所在, 其道里与《大清一统志》所载一致。
[11]原注:参阅《元和郡县志》卷8,河南道郑州新郑县“陉山”条;《读史方舆纪要》卷47, 河南开封府新郑县“陉山”条。
[12]吴良宝:《战国楚简地名辑证》第180页,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
(编者按:本文收稿时间为2017年8月17日22:31。)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2548.html

以上是关于读清华简六札记(二则)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