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水金关汉简(贰)》“浥城陬里”释读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肩水金关汉简(贰)》“浥城陬里”释读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肩水金关汉简(贰)》“浥城陬里”释读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肩水金关汉简(贰)》有一处地名的释读应存在问题,现抄录此条简文如下:
史王佐赦敢告之尉史浥城陬里大夫张恢自言群父骑将为居延司马取传与葆 73EJT24:249
此条简文中的“浥城陬里”应当为县名和里名,这里为了确保里名的完整性,则县名只能为“浥”或“浥城”,然而翻检《史记》、《汉书》并没有发现“浥”县或“浥城”县,所以可以排除“浥”县或“浥城”县的存在。笔者在《<肩水金关汉简(贰)>地名补释》[1]中曾对此提出疑义,不过只是从字体的构造上进行了直观的猜测,并没有确切的证据。《肩水金关汉简(叁)》有两处记载与此相类,现抄录简文如下:
《肩水金关汉简(贰)》“浥城陬里”释读月丙戌朔丙戍东乡佐赦敢告尉史温城陬里张调自言取传以令□
《肩水金关汉简(贰)》“浥城陬里”释读 73EJT24:570
《肩水金关汉简(贰)》“浥城陬里”释读温城陬里张□
《肩水金关汉简(贰)》“浥城陬里”释读 73EJT24:733
现在我们把这三条简文的图版附上,从而更好地说明“浥城陬里”的问题。从这三方木牍上,我们不难看到73EJT24:249中的“浥”字与73EJT24:570、73EJT24:733中的“温”字书写基本一致,左边同为三点水,右边73EJT24:249由于书写缘故,稍显不清楚,但是是否一定释读为“口”值得商榷,从三方木牍右边的下半部分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三者的一致性,“温”字右边下半部分本为“皿”,但是三者的书写全部与“巳”相同,这可以更加证实木牍73EJT24:249中的“浥”字应当“温”字的变形,应当是书写时存在的问题。
我们发现上述三条简文中城陬里的戍卒分别为张恢、张调以及张□,即三者皆为“张”姓。邢义田先生认为汉代存在聚族里居的现象[2],何双全先生利用出土的居延和敦煌汉简,对西北戍卒的乡里特征进行了分析:“戍卒士兵绝大部分来自乡里农村,有一个村里出一人者,也有出二人以上者,以一里一人为多。凡出者都有爵位,有年龄限制和身高标準。一里同时出二人以上者多为同姓人,可窥其当时乡里居民以姓氏家族为聚居地。”[3]孙兆华先生通过研究《肩水金关汉简(贰)》中的里名,认为可以肯定里名应当为“地缘组织与血缘组织的结合”[4]。由于以上三方简牍城陬里的戍卒皆为张姓,我们认为这应当不是巧合,而是反映了当时乡里聚族而居的情况,因而从这一方面也可以为我们侧面揭示“浥城陬里”与“温城陬里”应当为同一个地方。
此外还可以添加一条佐证,“浥城陬里” 和“温城陬里”的里名也完全一致,“城陬里”作为里名迄今为止只在这三处简文有所发现,虽然此条证据不是十分有力,但也可以作为旁证。
《肩水金关汉简(贰)》“浥城陬里”释读
73EJT24:249
《肩水金关汉简(贰)》“浥城陬里”释读
73EJT24:570
《肩水金关汉简(贰)》“浥城陬里”释读
73EJT24:733
(编者按:本文收稿时间爲2014年8月27日12:57。)
[1]赵海龙:《<肩水金关汉简(贰)>地名补释》,简帛网,2014年8月24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061。
[2]邢义田:《汉代的父老、僤与聚族里居》,《天下一家—皇帝、官僚与社会》,中华书局,2011年,第448-464页。邢义田先生虽然肯定了汉代聚族里居的现象,但是认为其中的原因是十分複杂的。
[3]何双全:《汉代戍边士兵籍贯考述》,《西北史地》1989年第2期。
[4]孙兆华:《<肩水金关汉简(贰)>所见里名及相关问题》,《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3301.html
以上是关于《肩水金关汉简(贰)》“浥城陬里”释读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