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九)》所收《举治王天下》,按照原整理者的意见,一共包含了“古公见太公望”、“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尧王天下”、“舜王天下”、“禹王天下”五小篇。[1]在这裏我们着重谈“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以下简称“《文王》”)的竹简编连问题(原整理者所编此篇竹简爲简4~21)。由于原简残缺严重,文义难明,我们所作的编连工作一定颇多臆测之处,对情节的复原亦多属悬想,仅供大家参考。
到目前爲止,对《文王》有关竹简归篇和简序调整的研究,贡献最大的是李松儒、侯乃峰和网名爲“鸤鸠”的先生。2011年7月,《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出版后,李松儒先生率先指出此书所收《成王既邦》简9、12、13、16与其他简的字迹有别,当归爲一组,可能属于整理者原来介绍的“《尚父周公之二》篇”。[2]2013年1月,《上博(九)》出版后,李先生以“松鼠”的网名在“简帛网”的论坛裏发表《有关上博九的字迹情况》一帖,指出《举治王天下》“简1—12、15、16、18、20、22、25、27、28字迹与《成王既邦》B组字迹(简9、12、13、16)特徵一致,应爲同一抄手所写”。[3]此前,侯乃峰先生以“汗天山”的网名在论坛上发言,“怀疑上博八《成王既邦》简9‘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市明之惪(德)亓(其)殜(世)也’当属于此篇”。[4]他们的意见都极富啓发性。
简27原整理者归入《舜王天下》篇,不知有何确据。李松儒先生在简帛网的论坛上指出简20+27的拼合,[5]虽未加说明,但从有关情况看无疑是正确的,详下文的论证。
简21首字原整理者误释爲“胃”,网友wqpch改释爲“䎽”读爲“问”。[6]“鸤鸠”先生在此基础上拼合了简13与简21,相关文句连读爲“文王曰:‘请䎽(问)日行。’”。[7]所说皆正确可从。
下面先写出按照我们的编连意见(吸收了李松儒先生和“鸤鸠”先生的两处正确编连)所排定的《文王》篇的释文(“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表示简文上下残缺),不能肯定当连读的简或编连组之间用换行表示,暂时无法编入本篇和不属于本篇的零简附于其后;然后依次说明这样编连的理由。
子访之,上(尚)父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与)词(辞)。文王曰:“日耑(短)而殜(世)悃(?困?)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4】
乃往,既见,𨟻(将)反,文王乃卑(俾[8])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11】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之,至于周之东,[9]乃命之曰:“昔者又(有)神【《上博(八)·成王既邦》16】顾监于下,乃语周之先祖,曰:‘天之所向,若或与之;天之所伓(背),若佢(拒)之。[10]’勿(物)又(有)所总,[11]【9】道又(有)所攸(修)[12],非天之所向,莫之能得。尚(尝)退而思之,亓(其)唯臤(贤)民虖(乎)?子爲我【7】得上(尚)父,载我天下;子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失)上(尚)父,𡊍我周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既言而上(尚)父乃皆(阶?)至。隹(唯)七年,文【5】王访于上(尚)父,曰:“我左串(患)右难,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吾)欲达中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持)道。昔我得中,殜=(世世)毋(无)又(有)后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悔)。隹(唯)【6】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持){市}明之惪(德),亓(其)殜(世)也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上博(八)·成王既邦》简9】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失)也;苑(怨?)并之衆人也,非能𣌭(合)惪(德)于殜(世)者也;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28】也,非天子之差(佐)也。请厶(私)之于夫子。昔者舜台(以)大𣌭(合?)[13]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10】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矣。”上(尚)父乃言曰:“夫先四帝、二王之【道】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16】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啓行五厇(宅),汤行三起。”文王曰:“道又(有)兽(守)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乎)?”上(尚)父曰:“黄帝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光,尧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舜】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啓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17】视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汤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善视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14]。”文王曰:“道又(有)要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乎)?”[15]上(尚)父曰:“敬人而新(亲)道,毋[16]自□而□[17]【人】[18]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14】
不智(知)亓(其)所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极)。”文王曰:“又(有)后(?)盍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乎)?”上(尚)父曰:“黄帝攸(修)三员(损?[19]),备(服)日行,习女智,[20]【19】于是用𨟻(将)安。”文王曰:“请问亓(其)【15】茖(略[21])。”上(尚)父曰:“黄帝攸(修)三员(损?)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18】埶(设)皆纪;四正受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任),五事[22]皆【20】李(理);正将(?状?)才(在)𡵂(美?微?),请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27】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五□一□二□。五㝅(?穀)不举,[23]亓(其)民能相分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余);三年不生粟,[24]五年亡(无)涷馁(?)者,此盍民之道也。”文王曰:“请【13】𦖞(问)日行。”上(尚)父曰:“日行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乎)?甬(勇?)以果、而潜(憯?)以成;高(?吝?)而均庶,远而方达;[25]此日行也。”■尧王天下……【21】
暂无法编入本篇: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安共以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12】
不属于本篇:
之道,寡人不能弌(一)安,而介𦁉(接?)弋(代)之。夫立(莅)民,[26]天下之难事也。或以兴,或以亡。公亓(其)𦘔(尽)之。夫【8】
我们从李松儒、侯乃峰先生已经提到的《上博(八)·成王既邦》几支可能与《文王》有关的简的编连问题谈起。
侯乃峰先生提到的《成王既邦》简9当接在《文王》简6之后,相关简文可连读爲:
隹(唯)七年,文【5】王访于上(尚)父,曰:“我左串(患)右难,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吾)欲达中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持)道。昔我得中,殜=(世世)毋(无)又(有)后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悔)。隹(唯)【6】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持){市}明之惪(德),亓(其)殜(世)也……【《上博(八)·成王既邦》简9】
《成王既邦》简9的“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过去不能确读,现在看来应即《文王》简6“吾欲达中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持)道”之“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持)”;“亓(其)殜(世)也”的说法也与“殜=(世世)毋(无)又(有)后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悔)”相应。“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持)明之德”即“持明德”,大概就是上文的“持道”,其义已足,“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下“市”字实嫌多余。“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从“寺”声,“寺”从“之”声;“市”亦从“之”声,二者古音极近。陈剑先生指出,《上博(六)·景公疟》简10“是皆贫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苦)约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疾”、《上博(六)·孔子见季桓子》简3“而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敷、布)尃闻丌(其)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词/辞)于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逸)人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乎)”中的“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尃”,因分别与其前的“约”、“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音近而误衍。[27]马王堆帛书《十六经·前道》“柔身以寺(待)之时”,陈剑先生指出“寺”从“之”声,与“之”又常作部分合文或重文用,因而“寺”后误衍“之”字。[28]“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与“市”的情况,跟上举诸例,尤其是《十六经》“寺”与“之”的情况十分相似,由此推测“市”字可能也是因与“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音近而产生的衍文。
在李松儒先生所指出的字迹与本篇一致的《成王既邦》B组简裏,简16上半段已残,其文并未提到“成王”或“周公”,无从证明必属《成王既邦》篇;我认爲也当归入《文王》篇,置于简9之前,相关简文可连读爲: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之,至于周之东,乃命之曰:“昔者又(有)神【《上博(八)·成王既邦》简16】顾监于下,乃语周之先祖,曰:“天之所向,若或与之;天之所伓(背),若佢(拒)之。”……
原整理者简9前接简8。简8说“之道,寡人不能弌(一)安,而介𦁉(接?)弋(代)之。夫立(莅)民,天下之难事也。或以兴,或以亡。公亓(其)𦘔(尽)之。夫”,其文自称“寡人”,称对方爲“公”,与《文王》的称谓不合,应该不属于本篇,当剔除。按照原整理者的编连,简8的“公”当指尚父,“夫顾监于下,乃语周之先祖”的主语应该也是尚父。但是从古书看,“顾监于下”者多爲具有神性的“天”或“上帝”(如《诗·大雅·大明》“天监在下”、《烝民》“天监有周”,《皇矣》:“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瘼)。”《尚书·高宗肜日》“惟天监下民”等),尚父只是一介“贤民”(即贤人,见简7),不可能有这样的职能,更不会具备“语周之先祖”的能力。将《成王既邦》简16置于《文王》简9之前,“顾监于下,乃语周之先祖”的主语就成了“有神”(可能就是指上帝),这无疑是合适的。
简9“勿又(有)所总”的“勿”,从文义看当读爲品物、人物之“物”。陈剑先生向我指出,“物有所总”与简7首句“道又(有)所攸(修)”句式一致,简7当接于简9之后。今从之。简9“道有所修”后接说“非天之所向,莫之能得”,也与简7“有神”对“周之先祖”说“天之所向,若或与之;天之所背,若拒之”扣得很紧密。
简7最末三字爲“子爲我”,这个“子”应该就是简5“子失尚父”之“子”,二简当连读爲:
……子爲我【7】得上(尚)父,载我天下;子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失)上(尚)父,𡊍我周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5】
“子爲我得尚父”与“子失尚父”对文。需要说明的是,据原整理者介绍,简7下端残;但从图版看,简7最末一字“我”下有第三道契口,本篇完简(如简5、6等)均以第三道契口上一字爲末字,且简7长度爲44.5釐米,与本篇完简的长度相当接近(如简5长45.5釐米,简6长45.8釐米),“我”下应无残字,此简与上、下平头的简5连读是没有问题的。
上举释文中的“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字左旁隶定爲“贝”,是权宜的办法(可与楚简“则”字“贝”旁省体的写法比较)。此字所从“且”原加“宀”旁,已有学者指出与本篇“祖”字所从“且”的写法相同。[29]此句有韵,“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当从“且”声,与“载我天下”之“下”皆鱼部字,本文初稿疑读爲“阻”,并从学者们的说法读“𡊍”爲“遂”或“遗”。[30]《诗·邶风·雄雉》:“我之怀矣,自诒伊阻。”毛传:“阻,难也。”《广韵·语韵》:“阻,忧也。”此句意谓得不到尚父,将给我周带来患难。陈剑先生认爲“𡊍”当从“苦行僧”(刘云先生网名)说读爲“坠”,[31]“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如确从“且”声,似可读爲“祚”(“且”、“乍”二声屡通),意谓得不到尚父,则周祚将坠失。此句如何释读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原整理者把简4首句释读爲“子访之上(尚)父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举)词(治)”,认爲“子”指文王;简5文王所说的话中有“子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失)上(尚)父”之语,原整理者认爲“子”係“文王谦称”。衆所周知,古汉语人称代词“子”从无第一人称的谦称的用法,原整理者的理解显然不确。原整理者解释“举治”爲“举民意,治天下,居安思危,居治虑乱,举政成治,举治民事”,也缺乏根据。从已经编定的《成王既邦》简16+《文王》简9+7+5+6+《成王既邦》简9来看,“乃命之曰”以下的话是文王对另一个人说的(此人显非尚父);简5的“子”应是文王对说话者的称呼。简4首句爲叙述语气,“子”前当有名姓在另简,可惜目前尚未发现,以下权且用“□子”指称之。从文义看,简4“访尚父”(“访之”的“之”指代尚父)的“□子”和简5“失尚父”的“子”应指同一人,大概此人奉文王之命去访尚父,请尚父出山,尚父不见他,所以文王有“子失尚父”之说。简4首句似当读爲“子访之,尚父与辞”,“辞”指推辞、辞谢。如此说可信,则原整理者定本小篇名爲“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定本篇名爲“举治王天下”,都是不妥当的。
《文王》篇的主体应爲“唯七年,文王访于尚父”的问答,其间似不容插入文王再次见尚父的内容;所以,有“乃往,既见,将反”等语的简11的位置很不好摆。我们初步推测简11与《成王既邦》简16係一简之折,但简11之下、《成王既邦》简16之上尚缺一段残简,现不知去向。简11长16釐米,第一道契口距上端1.5釐米。《成王既邦》简16长21.6釐米,第二道契口与第三道契口间距20.3釐米(此数值与《文王》篇简5第二、三道契口距离完全相合,可爲此简当归入本篇之证),第三道契口距尾端1.3釐米。参考本篇他简第一、二道契口之间距离一般爲22.3釐米,可知简11之下、《成王既邦》简16之上所残之简约长7.8釐米,缺字当不多。
从文义考虑,简11“乃往……”的主语可能不是文王,而是□子。简4载□子访尚父而遭辞,文王发了一通感慨,但应该不会很长;可能不久文王又因事召见了□子,所以□子“乃往,既见,将反”。以上内容大概就在简4残去的下半段以及其间所缺之简(可能只缺一支)裏。
以上诸简可以看作第一个编连组。
第二个编连组中,原整理者归于《舜王天下》篇的简28当归入本篇,置于简10之前;简10当置于简16之前,都是陈剑先生指出来的。
简28上下皆残,所存之文爲“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失)也;苑(怨?)并之衆人也,非能𣌭(合)惪(德)于殜(世)者也”;其“……也,非……也”的句式与简10开头的“也,非天子之差(佐)也”相合,这是简28当位于简10之前的理由。从简10称对方爲“夫子”看,这段话应该是文王讲的,所以其后接以“上(尚)父乃言曰”引出的简16作爲对文王的话的回应,是合理的。简10下残,简16上残,其间尚有缺简的可能性也无法完全排除。不过,简10文王的话裏既提到了舜,简16尚父所言“夫先四帝、二王”也包含了舜(详下文),彼此当有照应;从这一点看,简10、16大概不会相隔太远,而很可能是前后相序的。
原整理者所排简14的位置是有问题的,这从简13、14文句的连读就可以看出来。
据原整理者介绍,简13“上残,下平头”,简14“上平头,下残”,二简连读之处的话爲:
文王曰:“请【13】视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汤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善视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文王曰:“道又(有)要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乎)?”【14】
不但“请视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不辞,而且接连出现“文王曰”,也不合行文常理。
简14开头的“视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与接下来“汤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善视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的“视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文例相同,大概也是说与汤同类的人物的。从简16的“先四帝、二王”,简17的“啓行五厇(宅),汤行三起”来看,“视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很可能指啓而言,与汤正合“二王”之称。简17末尾说“黄帝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光,尧……”,与简14的“【啓】……(所缺之字可能爲“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视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汤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善视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同例,显然当连读。颇疑简17下部残去之字中,还有说舜的一句话;这样一来,黄帝、尧、舜、啓、汤,刚好凑成“夫先四帝二王”之数。文王问完“道有守乎”(见简17)后,紧跟着问“道有要乎”(见简14),也是很合适的。
第三个编连组简序的排定,除了简20+27、简13+21之外,基本上都是採纳陈剑先生的意见。
原整理者把简18排在简19之前,孤立地看似无不妥之处。但是,简19尚父说“黄帝攸(修)三员(损?),备(服)日行,习女智”,下文简21又有关于“日行”的详细问答,可见简19尚父的话应爲总起,简18的“上(尚)父曰:“黄帝攸(修)三员(损?),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则跟简21相似,係对“修三员”的专门论述。所以,简18、19的位置当互换。
简15“上平头,下残”,简18“上、下残”,简15下残处的碴口跟简18上残处的碴口似可咬合(见下图示):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
二简连读爲“文王曰:‘请䎽(问)亓(其)茖(略)。’”,进而引出尚父对“黄帝修三员(损?)”的解释,文义十分通顺。据原整理者介绍,简15长16.5釐米,第一道契口距上端1.4釐米,简18长13釐米,第二道契口距上残端7.8釐米;也就是说,将简15、18拼合,第一、二道契口之间的距离爲22.9釐米。本篇完简第一、二道契口之间的距离,如简5爲22.3釐米,简6爲22.5釐米,与22.9釐米的数值相近。这对于简15、18的拼合是有利的支持。既然简19当提到简18之前,简19与简15的相关文句便可连读爲“黄帝攸(修)三员(损?),备(服)日行,习女智,于是用𨟻(将)安”。
简20+《舜王天下》简27的拼合,由李松儒先生首发其覆。下面爲此说作些论证。原整理者正确释出的本篇简20“五事皆”的“皆”字,其“曰”旁残去大半,而简27被原整理者释爲“曰”的首字,其实正是这个“皆”字所残的形体,二者可以拼成一个完整的“皆”:[32]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简20)+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简27)=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
细审图版,简27“李”字右下有一句读符号,可知原整理者“李(齐)正(政)估(固)才(在)……”的读法非是。这段文字实当读爲“【□】埶(设)皆纪;四正受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任),五事皆李(理)……”,“李(理)”与“纪”皆之部上声字,正好押韵。总之,简27没有问题当移入《文王》篇并与简20相拼合。
简13+21的拼合是由“鸤鸠”先生提出来的,除了二简连读之处“请问日行”的证据,从简13本身的内容也可看出此简当归于本编连组。简13保存状况较差,残泐变形,有些字难以释读。原整理者释爲“此曷□止□也”的一句,陈剑先生改释“曷”爲“盍”,认出其下残字爲“民”、“也”上一字爲“道”(有关字形对比如下):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简13)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简19“盍”)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简13)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简13“民”)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简13)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简17“道”)
简19+15尚父所说“黄帝攸(修)三员(损?),备(服)日行,习女智,于是用𨟻(将)安”,係对文王“又(有)后(?)盍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乎)”的回答,这个“盍”无疑就是简13“此盍民之道也”的“盍”。所谓“修三员(损?)”等,当与“后(?)盍”或“盍”有关。如果像原整理者那样把简13放在别处,反而是不合理的。
简20+27有“四正”、“五事”之语,《管子·君臣》说:“四正五官,国之体也。”“四正不正,五官不官,乱也。”前面的“□设皆纪”可能也是就任官授爵之事而言的(疑“埶(设)”前一字可补“列”);[33]这些事与简13所说民生之事广义地可算作一类。但简20+27所说应爲正面之事,係“修三员(损?)”的有关内容,亦即所谓“后(?)盍”;简13所说应爲反面之事,“五穀不举”、“三年不生粟”而“其民能相分余”、“五年无冻馁者”,显然是办不到的,此即“盍民之道”。所以从行文逻辑看,简20+27当排在简13+21之前、简19+15+18之后。
第三个编连组的第一支简(即简19)开头一句“不知其所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的“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原整理者隶定其下部爲不成字的构件,高佑仁先生指出当是“止”,[34]侯乃峰先生读此字爲“极”,[35]均可从。“不知其所极”很像是讲“道”的(如《管子·心术上》说:“道在天地之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故曰部远而难极也。”又说:“道也者,动不见其形,施不见其德,万物皆以得,然莫知其极。”),而第二个编连组的最末几支简,就是论述“道有要”的。所以,我们还不能排斥简19可接于简14之后(即第二、三个编连组可连读)的可能性。但由于简14下端已残,二简连读毕竟缺乏文义上的确证,爲了谨慎起见,这裏仍将其分作两个编连组。
剩下的简12仅残存“安共以”三字,文义不明,不知当归于本篇何处,待考。
通过学者们和我们的重新整理,《文王》的内容是大致清楚的。此篇讲□子访尚父而遭辞(□子访尚父当是奉了文王之命,这在前面的缺简中应有交代),文王对□子下命,告诉他“有神”的话,让周之先祖以天之向背来决定对周的“与”、“拒”,强调“天之所向”的重要性;要得到“天之所向”的关键则在于任用“贤民(指尚父)”。大概文王是受命于天的,所以尚父不请自来。到了七年,文王访尚父,以“得中”、“持道”、“后(?)盍”、“修三员(损?)”、“日行”等事垂询于尚父。这是《文王》篇最爲核心的内容。我们建议此篇篇题似可改拟爲“文王访于尚父”。
最后附带谈谈《举治王天下》篇的问题。由于我们一时还想不到比较合适的题目来指称,只能姑且沿用原整理者所拟。经过几位学者的研究,现在大家已经逐渐清楚,《上博(八)·成王既邦》篇(不包括已经归入《文王》篇以及肯定不属于彼篇的简)的字迹、体裁、题材、用语、分篇章方式以及简的形制等方面跟《举治王天下》裏的五篇,特别是跟《古公见太公望》和《文王访于尚父》极似。所以“鸤鸠”先生已有“《举治王天下》与《成王既邦》很明显属一整体”之说。[36]不但如此,其实《成王既邦》在《举治王天下》中所处的位置也是可以推知的。
《文王访于尚父》前一篇爲《古公见太公望》,“古公”之“古”原写作“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原整理者认爲此人就是古公亶父。但据《史记·周本纪》,古公亶父是文王的祖父,跟太公望并非同一世代的人,他怎么可能去“见太公望于吕隧”[37]呢?“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即胡考、胡寿之“胡”的本字,陈剑先生指出这个“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公”应该读爲“胡公”,即陈国的始封之君胡公满。胡公满与武王同时代而比武王年幼,他去见太公望是合情合理的。由此可知《古公见太公望》故事的时代要晚于《文王访于尚父》。而《文王访于尚父》之后的三篇——《尧王天下》、《舜王天下》、《禹王天下》——的故事时代则早于《文王访于尚父》。看来,《举治王天下》内部的小篇大致是按从晚到早的时代顺序排列的,《成王既邦》无疑当列于《古公见太公望》之前,后者首简墨节之上所存“坪”字,也许就属于《成王既邦》。
《成王既邦》简1墨节之前还抄有属于上一篇的一句话:“四时,长事必至,西行弗来。”据“西行弗来”一语推测,此篇可能是讲周穆王的。穆王时代晚于成王,抄在《成王既邦》之前也符合《举治王天下》内部小篇的排列顺序。至于讲穆王的小篇之前是否还有其他篇章,只有随着上博简的进一步发表才能知道。
2013年1月9日草成
2013年1月11日改定
(编者按:[1]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九)》,图版61~95页、释文考释191~235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下文引《上博(九)》的内容不再出注。
[2]复旦吉大联合读书会《上博八〈成王既邦〉校读》文后评论,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2011年7月24日、9月2日。
[3]松鼠《有关上博九的字迹情况》,简帛网“简帛论坛”,2013年1月7日15:10: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045。
[4]简帛网“简帛论坛”《〈举治王天下〉初读》帖子下“汗天山”2013年1月6日09:58发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026" >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当与《上博(六)·孔子见季桓子》简5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爲一字,其右半不识。原整理者误释爲“设”。
[15]“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要”二字的隶释,从苏建洲《初读〈上博九〉劄记(一)》,简帛网,2013年1月6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776。
[16]“毋”字之释从简帛网“简帛论坛”《〈举治王天下〉初读》帖子下“鸤鸠”(网名)2013年1月6日的发言: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776。
[17]“而”前后二字当爲同一字,或释读爲“信”,待考。
[18]“道”属上读,补“人”字,并从陈剑先生说。
[19]“员”疑读爲“损”,蒙苏建洲先生、陈剑先生分别见告。
[20]“女智”之“女”,我怀疑可能与“刑(型)于女节”(见马王堆汉墓帛书《十六经·顺道》)之“女”同意。陈剑先生则怀疑“女”当作“母(毋)”,即“习无智”。
[21]从陈剑先生读。
[22]“汗天山”(侯乃峰先生网名)2013年1月6日在简帛网“简帛论坛”《〈举治王天下〉初读》帖子下所写本篇释文裏,已释此字爲“事”,但打了个问号。见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026(?穀)”字左半多残,原整理者释“杀”,此从陈剑先生释。楚简多以“㝅”爲“穀”(如《上博(六)·孔子见季桓子》简14“不飤(食)五㝅(穀)”)。
[24]此字原作
《上博(九)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原整理者释“鱼”,于字形、文义皆难通。我们认爲应是“粟”字。古书屡言“生粟”,《管子·治国》:“不生粟之国亡,……粟也者,民之所归也。”《商君书·去彊》:“国好生粟于境内,则金、粟两生,仓、府两实,国强。”“三年不生粟,五年无冻馁者”与上句“五穀不举,其民能相分余”对举。
[25]“达”字从单育辰《佔毕随录之十六》释,简帛网,2013年1月9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798#_ftn4。“日行乎”以下词句的释读、断句,从陈剑先生说。
[26]“立”读爲“莅”,从“鸤鸠”(网名)说,简帛网“简帛论坛”《〈举治王天下〉初读》2013年1月6日15:16发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026page=3。
[36]简帛网“简帛论坛”《〈举治王天下〉初读》帖子下“鸤鸠”(网名)2013年1月11日发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026举治王天下》“文王访之于尚父举治”篇编连小议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