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九》初读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上博九》初读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上博九》初读
(屏东教育大学通识教育中心)
(一)成王为成濮之行
1.简1:本简所谓的「
《上博九》初读」,都应改释作「
《上博九》初读」,即楚简中常读作「文」之字。可参陈剑先生:〈甲骨金文旧释「尤」之字及相关诸字新释〉《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中心集刊》第四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0)。
2.简5:「也」应释作「已」。
3.简5:所谓的「悊」其上半其实就是「杀」字,楚简「杀」字作「
《上博九》初读」(三德/简12)、「
《上博九》初读」(天子建州乙˙简5),与之相比惟「攴」改作成「戈」而已。[1]
(二)灵王遂申
1.简4:「亭」字应释作「京」[2],该字近期讨论颇为热烈,字与《上博五˙三德》简7、21以及《清华一》简2、4之「京」字同,相关字形的讨论可参曹方向先生〈小议清华简《繫年》及郭店简中的“京”字〉[3]、赵平安先生〈京、亭考辨〉[4]。
2.简3、4:「或(又)弃其策安(焉)」,「策」字原整理者隶定作「
《上博九》初读」读作「策」,其实该字就是「策」。[5]
(三)陈公治兵
1.简1:「楚邦少安,君王安,先居灾乱之上…」原考释者并将「先居」释为「先代」,此处当改句读为「楚邦少安,君王安(焉)先居灾乱之上…」,「焉」训「乃」,「居」即「处」,楚邦稍安,楚王于是先至灾乱之上视察。[6]
2.简2:「英」,当从「艸」、「甫」声,即「莆」见曾侯乙墓竹简(简142、143),同篇也有同从「甫」旁写法的「郙」(简3)可以参酌[7]。而简文「先君武王与郧战于莆寞」,这讲的应该就是蒲骚之战,「莆」当读「蒲」,简文「蒲寞」即「蒲骚」之异名。[8](在此之前汗天山先生在释文中已直接将该地名写作「蒲寞」[9])
3.简5与简15缀合[10]:
至于仇(?)人之间,将出师,既斯军,左右【4】司马进于将军,命出师徒,将军乃许诺。左右司马……【5】之,师徒乃出,伓(背)军而阵,将军后出安(焉),名【15】
「进于将军」原整理者认为是「左右司马要在将军前面」,但这么一来后面的「将军乃许诺」便很奇怪,将军对于兵力的部属,有实质的决断权,无须向任何人承诺。将军所以「许诺」,必定是有人向他提出军事建言,因此「左右司马进于将军」的「进」,应理解为进言、进见的「进」。「既斯(?)军」表示这已是要开战的节骨眼了,左右司马前去告诉将军,请求派出「师徒」,于是将军答应,有了将军的首肯,简15才云「师徒乃出」。[11]由是观之,简5应与简15缀合,「命出师徒...将军乃许诺...师徒乃出」是此简得以缀合的关键字,简文残断处大概还有二至三字的补字空间。
4.简8「女(如)内(纳)王卒而毋止师徒,毋亦善乎?」「女」疑应读作「如」。沈培:〈由上博简证“如”可训为“不如”〉,武汉大学简帛网,2007年07月15日。[12]
5.简12:「有所谓一,有所谓
《上博九》初读」,「
《上博九》初读」原整理者读「专」,从文义上看读「断」为妥,「
《上博九》初读」即《说文》「断」之古文[13],简文「一」者专一,「断」者果断。
6.简20「右左..」后残,但仍依文例在「左」字后补「」字。[14]
(四)举治王天下
1.简9:应读为「天之所向,若或与之,天之所伓(背),若拒之。」[15]
2.简33:苏建洲先生指出简14的「
《上博九》初读」应为「
《上博九》初读」[16],甚是。简33亦见一例[17],文例为「深
《上博九》初读固疋(疏),有功而弗废。」「深疐」这文例不免让人想起文例相近的中山王方壶铭文「疐爱深则贤人亲」,该「疐」字学者读法甚多[18],一时难定,楚简中「疐」字可以确定的读法有「实」、「质」、「窒」等。[19]
3.简14:「汤修善见设」。所谓的「修」字肯定有问题,左半从人,可信,但右半完全不是「攴」的结构,读至简17「黄帝
《上博九》初读光」始知与「
《上博九》初读」定为同字,该字左从人,右半则为上「来」下「人」结构,即「
《上博九》初读」之省,简14之文义待考。简17文例是在称颂黄帝,「釐」字在金文中多用为吉祥祝福之语,简17疑应读为「釐光」,「釐」训「福」。[20]
4.简19:「
《上博九》初读」字下半从「止」,原释不识,隶定成一奇怪部件。[21]
5.简29:苦行僧先生指出简23的「厚」字当爲「重」[22],甚是。该篇简29「禹王天下,备(服)深恒厚」的「厚」,就字形上看,显然也是重「主」声的「重」字,古文字「石」旁的「口」形时常省略,这样写法的「重」字,可以参考望山2.28(两例)、望山2.2、郭店〈成之闻之〉简39、上博〈缁衣〉简22。[23]
(五)邦人不称
1.简1:「天加祸于楚邦,吾君寻(?)邑。」「寻」字下一字明显非原释所谓的「邑」,笔者怀疑是「出」字。这讲的就是吴师入郢,昭王出奔之事。[24]
2.简3:「亡随」应改释为「曲随」。[25]
3.简3:「三战而三首」的「首」,过去已多见,沈培先生有专文(〈试释战国时代从「之」从「首(或从「页」)」之字〉,武汉网,2007 年 7 月 17日,后收入《「2007 年中国简帛学国际论坛」论文》,(台北:台湾大学中文系主办,2007 年 11 月 10-11 日)。)一般读作「止」,即获胜得虏之义,这边读「首」肯定有问题。[26]
4.简5:「将必死,可以师为?」明显当读为「何以师为?」[27]
5.简7:「智周」从残迹来看疑当为「昔周」。[28]
6.简8:「世承邦」之「世」,原考释者作「
《上博九》初读」,其实字从「
《上博九》初读」从「口」、从「
《上博九》初读」,此读「世」[29]。(相同写法见于〈举治王天下〉简28亦读「世」)。
7.简13:「吾岂敢以尔乱邦」,「岂敢」二字皆从「殳」不从「攴」。[30]
(六)史蒥问于夫子
1.简2:开头「既之」,首字不是「既」字,左半从「歹」,从文义来看,这个字跟死有关。[31]
2.简7:所谓的「
《上博九》初读」疑是从车、呈声之字。[32]该字下一字当为「畋」,原释解作从「主」声,明显字形兜不上。[33]
3.简3:开头的「必」字,原书隶定作提手旁,应是笔误,实是从「才」。[34]
4.简3:「禹汤举自」原释所谓的「举」,下半明显从「子」,实为「学」字。[35]
5.简4开头的「启」,左半从「耳」,右半不知。[36]
6.简6:「纳与
《上博九》初读」,原考释者释为「
《上博九》初读」训作「赌」,这个字楚简常读作「货」,《郭店˙语丛三》「内(纳)
《上博九》初读(货)也」,文例与此相近可参。[37]
7.简7:疑句读为「美宗室,驱◎畋◎,举狱讼,易所以失」,值得注意的是「举」字上有墨点,或有提醒作用。[38]
8.简8「其为之」的「其」当是「而」,简末亦当改释作「见其所欲而」。[39]
(七)卜书
1.简2:简文「是谓陷」,所谓的「陷」字近年大量出现(见〈庄王既成〉简1的沈尹子茎),此处应改释为「
《上博九》初读」,读「沈」。简3还有从「
《上博九》初读」从「邑」之字,早见于包山简85,此处读作「少沈」。[40]
2.简3:所谓的「㫃+末」,字当从「髟」,见〈成之闻之〉简22,〈曹沫之阵〉简52。相关考释参林澐先生:〈说飘风〉,《于省吾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6 年 9 月),页7-11。简文字形上从「髟」下从「末」。[41]
3.简2:原考释者释作「
《上博九》初读」的右旁,其实是「色」字,可以参考〈史
《上博九》初读留问于夫子〉篇简8的「颜色」合文。[42](蒙苏建洲先生、程少轩指出陈剑先生已有相同意见,程少轩先生于〈《上博九•卜书》校读(草稿)〉更进一步读为「火」。」[43])
(编者按:[1]以上三条参武汉大学简帛网学术讨论区,〈读《成王为城濮之行》札记〉,第1楼,2013年1月5日07:49。
[2]参武汉大学简帛网学术讨论区,〈〈灵王遂申〉初读〉,第0楼,2013年1月5日08:06。
[3]曹方向先生:〈小议清华简〈繋年〉及郭店简中的“京”字〉,武汉大学简帛网站,2012年1月2日。
[4]赵平安先生:〈京、亭考辨〉,《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论文》,2012.10.23-25,上海复旦大学,页256-266。
[5]参武汉大学简帛网学术讨论区,〈〈灵王遂申〉初读〉,第7楼,2013年1月5日16:22。
[6]参武汉大学简帛网学术讨论区,〈〈陈公治兵〉初读〉,第0楼,2013年1月5日08:22。
[7]参武汉大学简帛网学术讨论区,〈〈陈公治兵〉初读〉,第1楼,2013年1月5日08:26。
[8]参武汉大学简帛网学术讨论区,〈〈陈公治兵〉初读〉,第23楼,2013年1月6日11:16。
[9]参武汉大学简帛网学术讨论区,〈〈陈公治兵〉初读〉,第23楼,2013年1月6日08:32。
[10]参武汉大学简帛网学术讨论区,〈〈陈公治兵〉初读〉,第26楼,2013年1月6日13:39。
[11]参武汉大学简帛网学术讨论区,〈〈陈公治兵〉初读〉,第24楼,2013年1月6日12:31。
[12]参武汉大学简帛网学术讨论区,〈〈陈公治兵〉初读〉,第29楼,2013年1月6日15:20。
[13]参武汉大学简帛网学术讨论区,〈〈陈公治兵〉初读〉,第2楼,2013年1月5日08:48。
[14]参武汉大学简帛网学术讨论区,〈〈陈公治兵〉初读〉,第11楼,2013年1月5日17:38。
[15]参武汉大学简帛网学术讨论区,〈〈举治王天下〉初读〉,第1楼,2013年1月5日09:16。
[16]参武汉大学简帛网学术讨论区,〈〈举治王天下〉初读〉,第12楼,2013年1月5日15:34;又见苏建洲先生〈初读《上博九》劄记(一)〉,武汉大学简帛网,2013年1月6日。
[17]参武汉大学简帛网学术讨论区,〈〈举治王天下〉初读〉,第15楼,2013年1月5日18:08。
[18]参武汉大学简帛网学术讨论区,〈〈举治王天下〉初读〉,第34楼,2013年1月6日22:28。
[19]参武汉大学简帛网学术讨论区,〈〈举治王天下〉初读〉,第34楼,2013年1月6日22:28。
[20]参武汉大学简帛网学术讨论区,〈〈举治王天下〉初读〉,第29楼,2013年1月6日 20:38。
[21]参武汉大学简帛网学术讨论区,〈〈举治王天下〉初读〉,第31楼,2013年1月6日21:16。
[22]参武汉大学简帛网学术讨论区,〈〈举治王天下〉初读〉,第6楼,2013年1月5日12:43。
[23]参武汉大学简帛网学术讨论区,〈〈举治王天下〉初读〉,第33楼,2013年1月6日22:05。
[24]参武汉大学简帛网学术讨论区,〈邦人不称札记〉,第16楼,2013年1月5日20:10。
[25]参武汉大学简帛网学术讨论区,〈邦人不称札记〉,第1楼,2013年1月5日09:32。
[26]参武汉大学简帛网学术讨论区,〈邦人不称札记〉,第2楼,2013年1月5日09:38。
[27]参武汉大学简帛网学术讨论区,〈邦人不称札记〉,第12楼,2013年1月5日19:21。
[28]参武汉大学简帛网学术讨论区,〈邦人不称札记〉,第13楼,2013年1月5日19:39。
[29]参武汉大学简帛网学术讨论区,〈邦人不称札记〉,第14楼,2013年1月5日19:50。
[30]参武汉大学简帛网学术讨论区,〈邦人不称札记〉,第19楼,2013年1月5日20:44。
[31]参武汉大学简帛网学术讨论区,〈〈史[艸留]问于夫子〉初读〉,第0楼,2013年1月5日21:00。
[32]参武汉大学简帛网学术讨论区,〈〈史[艸留]问于夫子〉初读〉,第2楼,2013年1月5日10:19。
[33]参武汉大学简帛网学术讨论区,〈〈史[艸留]问于夫子〉初读〉,第3楼,2013年1月5日 10:21。
[34]参武汉大学简帛网学术讨论区,〈〈史[艸留]问于夫子〉初读〉,第6楼,2013年1月5日21:19。
[35]参武汉大学简帛网学术讨论区,〈〈史[艸留]问于夫子〉初读〉,第7楼,2013年1月5日21:27。
[36]参武汉大学简帛网学术讨论区,〈〈史[艸留]问于夫子〉初读〉,第9楼,2013年1月5日21:37。
[37]参武汉大学简帛网学术讨论区,〈〈史[艸留]问于夫子〉初读〉,第12楼,2013年1月5日21:51。
[38]参武汉大学简帛网学术讨论区,〈〈史[艸留]问于夫子〉初读〉,第13楼,2013年1月5日22:02。
[39]参武汉大学简帛网学术讨论区,〈〈史[艸留]问于夫子〉初读〉,第15楼,2013年1月5日22:12。
[40]参武汉大学简帛网学术讨论区,〈〈卜书〉初读〉,第0、1楼,2013年1月5日10:50。
[41]参武汉大学简帛网学术讨论区,〈〈卜书〉初读〉,第2楼,2013年1月5日11:02。
[42]参武汉大学简帛网学术讨论区,〈〈卜书〉初读〉,第5、6楼,22:55。。
[43]参武汉大学简帛网学术讨论区,〈〈卜书〉初读〉,第0楼,2013年1月6日00:55。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3595.html
以上是关于《上博九》初读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