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肩水金关汉简(壹)》初读札记之一

中国古代史-《肩水金关汉简(壹)》初读札记之一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中国古代史-《肩水金关汉简(壹)》初读札记之一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肩水金关汉简(壹)》初读札记之一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2011年8月24日承甘肃省简牍研究保护中心邀约参加甘肃省第二届国际简牍学研讨会,报到之日即收到热腾腾的一份厚礼-由保謢中心等单位共同主编,中西书局出版的《肩水金关汉简(壹)》厚厚三巨册。打开一看,喜出望外。
第一,印刷编排之精美清晰,远远超过以往所有西北汉简出版物。这也是西北汉简第一次同时有彩色和红外线全部图版。在编排上彩色和红外线图版各为一册,另有释文一册;但为读者阅读方便,两册图版完全同式,同页码,并在各简图版之后紧接录有依简文格式之释文,极便于翻查、对照和阅读,功德无量。此外,极值得称道的是红外线图版採用了最新式的红外线扫描仪,不但字迹较彩色图版清晰明锐甚多,而且完全避免了过去如《居延汉简补编》和《二年律令与奏谳书》等书红外线图版,因光源不均匀又须拚接照片而造成的简影明暗相间的现象。其图版印製效果几已不输日本出版的日本木简图录。
第二,这一册收录1973年出土金关简二千三百五十一枚,有不少极有价值的新内容。全书共将出五册,出齐之后,必能为肩水、居延和敦煌汉简的出版和研究奠下另一块重要的基石。
第三,出土简依出土探方归类,同探方者编在一起,这是较好的编排方式。较可惜的是没有探方位置图,不知各探方之间的关係,本册也未附金关考古报告,简的出土层位资料阙如。全书将出五册,或许主编者计划在最后一册附上考古报告吧。
三巨册实在太重,会议后因计划赴他地参访,遂託邮局寄送回台湾。不意回台三天,即收到书,其快速令我十分惊异。但也就迫不及待,好好阅读一番。为表示对主编者和赠书者的敬意和谢意,不揣粗陋,急急略书一二阅读心得,以冀抛砖引玉。以下稍作分类,依页码及简号为序。
1. 释文小议
(1)73EJT1:123 「元康四年十一月
中国古代史-《肩水金关汉简(壹)》初读札记之一
中国古代史-《肩水金关汉简(壹)》初读札记之一至五年□(右侧有刻齿数)
中国古代史-《肩水金关汉简(壹)》初读札记之一
中国古代史-《肩水金关汉简(壹)》初读札记之一原简字形确如所释,但如参照其他居延简,则知此字即「约」字。
「约至」为汉世贳买契约中常词,其例甚多。张俊民在简帛网发表的释文
已指出为「约」字。
(2)73EJT5:73:「以所带剑对欧种戍卒王奉亲肩背皆青黑雍种广中国古代史-《肩水金关汉简(壹)》初读札记之一
中国古代史-《肩水金关汉简(壹)》初读札记之一各半所得以会」
按此简红外线图版清晰。第一个「种」字,仅存右侧的「重」,左侧的「禾」
仅剩横笔一小点,从下文第二个完整的「种」字可知,「欧种」的「种」为
「种」字无疑。「欧种」何指?现有「种」为人名,或「种」即「中」、「撞」
等不同的意见。我认为「种」应即「肿」,「欧种」即殴打戍卒王奉亲,以
致其肩背发肿,后文「青黑雍种」即「青黑癕肿」指发肿处的颜色,「广袤」
指受伤发肿处的大小。原释文中国古代史-《肩水金关汉简(壹)》初读札记之一
中国古代史-《肩水金关汉简(壹)》初读札记之一」字,从臼,不妥。方勇〈读肩水金关汉
简劄记二则〉(武汉大学简帛中心简帛网)已正确指出「对」应作「首」,
中国古代史-《肩水金关汉简(壹)》初读札记之一
中国古代史-《肩水金关汉简(壹)》初读札记之一」应作「袤」,不赘。
(3)73EJT6:40:「肩水候 除平陵归□里公大夫
永光四年正月壬辰符 大女□□长七尺… 」
按此简部分文字残损,余清晰。「除」字稍有残损,从余笔看,疑应作「候」。
此候应即指简头的肩水候。候为平陵某里之人,爵为公大夫。此符右侧有
一刻齿。又接连的6:41、42牍,EJT3:89也都是符,也都有刻齿。可见
符皆有供合符之刻齿。较特别的是EJT6:41牍面上没有「符」字,但左
侧有刻齿,刻齿下有剖半之字约五字左右(EJT6:41B)。
(4)73EJT6:42:「•兄妻屋兰宜众里井君任年廿一
子小男习年七岁
兄妻君之年廿三 车一两用□
…」(文长,不具引)
按原简清晰。两「兄」字书法完全相同,第一行「兄」字上无点,「•」应
删。
(5)73EJT8:110:「传谨案户籍藏□官者□□□□□
言之 」
按此简红外线图版较清晰。「户籍藏□官者」,缺释一字左侧尚有笔划可见,据简73EJT9:35「户籍藏乡官者」可知,此缺字必为「乡」字。
(6) 73EJT9:267B最下一栏最后一行「日中表二通」应作「日中表一通」。
红外线图版「一通」二字十分清晰。
二. 字词小议
1. 张中
73EJT1:54:「弘农郡陕仓□里蔡青 葆养车骑马一匹騩牡左剽齿五岁高五八寸半名曰张中 大奴□昌 ㄢ」
蔡青养车骑马一匹,名曰「张中」。除车骑马有名,传马亦皆有名。敦煌悬泉置汉简有传马名籍,名籍着录传马牡牝、年龄、毛色、身形特色及高度外,也着录其名,有「全□」」、「葆橐」、「黄爵」、「仓波」、「佳□」、「铁柱」、「完幸」、「蒙华」等名。[1]《三国志‧吕布传》谓「布有良马曰赤兔。」裴注引《曹瞒传》谓「时人语曰:『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唐昭陵八骏也都各有二字专名,此一传统已可明确上溯至汉世。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竹简中简142-209主要记载车辆之马匹,马匹随毛色和花纹各有其名,唯各马似乎并没有专名。[2]马而取名,一方面显示对马的重视和情感,另一方面或亦与马匹的管理有关。唐代官马皆烙印,即出于管理的需要,或可参考。[3]
2. 訾家
73EJT1:57「汤 以訾家为吏迎事觻得」
73EJT1:173「□将訾家车广都」
沈刚《居延汉简语词汇释》中曾列出金少英等五家对「訾家」不同的说法。[4]归结起来,有两说:一则从《说文》,訾通赀,乃「小罚以财自赎也。」一则指豪富有资财之人或之家。本简谓「以訾家为吏」,可知此「訾家」与赀罚无涉,实指有一定訾产之人,其訾产数量符合为吏的基本财产标準。我过去曾讨论过为吏的财产条件,这里又多了一条证据。[5]此外,居延简中多见訾家出车牛为公家运输。讨论已见另文,不赘。[6]
3 .胡骑秦骑
73EJT1:158:「所将胡骑秦骑名籍」
73EJT1:176:「宣曲胡骑苏大已坐贼杀」
1:158简字迹已模糊,幸而红外线图版清晰,释文无误。1:176简清晰,释文可从。多年前曾与初世宾等先生商榷居延简及文献中的「秦胡」。[7]这次在兰州召开的甘肃省第二届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初先生依据1:158简并穷列几乎所有文献和出土简及与他不同的另约十家学者之说,作了更进一步的论证,维持初衷,认为秦胡「为秦时之胡人入汉,今已“汉化”,以示与匈奴胡相区别。但也可能为总称,即秦时文明程度接近于汉的东胡、楼烦、义渠、乌氏、月氏诸戎胡。」[8]自1983年初先生发表高见以来,引发多达十家为文议论,可见在材料有限的情况下,任何一说都不免推测,不易完全说服众人。金关新发表的这两条,私意以为恐怕仍无法结束争论。较可说的是「胡骑秦骑」都有名籍而分列,又有驻在长安宣曲观的「宣曲胡骑」第一次出现在简牍中,所谓胡骑在当时必特指非汉之外族骑兵,不同于秦骑。我的一个猜测是所谓秦骑,或指由「秦胡」组成之骑兵,而秦胡或指胡化的汉人而非汉化的胡人。过去我曾试图论证汉世之胡汉观念,是以文化区别胡汉。在居延这样的边地,胡人入汉而汉化,汉人入胡而胡化都是常事。凡汉化者即被视同汉人,胡化者即目为胡人。胡化的汉人被视为胡,却因不是真正的胡,特名为秦胡,而与胡骑并列各有名籍。过去大家比较注意胡人如何汉化,较疏忽也较少承认汉人也会胡化。初先生在新作中说「前举所有“秦胡”皆无汉人胡化之蛛丝马迹。」我在旧作中曾举了不少汉人胡化的例子,也举了秦胡所表现的胡风,这里不再重複了。
又简73EJT7:93「马千属国骑千五百留 / 苣㆓火即举追毋出塞□」也是一条珍贵的材料。过去我们完全不知属国胡骑的规模,此条谓属国骑一千五百,多少透露了一些信息。此简右侧还有一行字,约五字左右,释文失录。
4. 骊靬
73EJT1:199:「闰月丙申骊靬长乐亡移书报府所」(削衣)
按:此简左侧虽稍残,字迹清晰,释文可从。唯「乐」字张德芳释作「东」。[9]73EJT1:315「乐昭年」、73EJT5:10「千奉里徐乐」、之「乐」字书法和此简几出一辙,可证释「乐」较确。
73EJT4:98A:「和宜便里卅三岁吴氏故骊靬苑斗食啬夫迺神爵二年三月庚寅以功次迁为」
73EJT4:98B:「史元破羌将军史迹迹过过过何一步入兰入天」
按:此简当为文书简废弃后被利用于习书。A、B面笔迹不同。此简张德芳曾引用,唯
仅引用了A面。
73EJT9:127:「骊靬尉史当利里吕延年㆓廿四」
按:此简红外线图版较清晰,释文可从。
这几年因为有心人有意炒作,西汉中期曾有罗马士兵在今甘肃永昌,即汉代骊靬县建城一说,轰动一时。甘肃已有不少学者如刘光华、张德芳等已为文驳斥。张德芳除了曾引用以上三金关简,还引用了更多金关简中和骊靬有关的,证明骊靬实为早已存在的一县,和罗马士兵建城云云毫不相干,可谓铁证如山,无须再驳。[10]
5. 八月案比
73EJT3:4:「年八月□遣案比更封如律令敢言之
□□□□□□□□□□□□」
按:此简字迹清晰,可惜左侧一行太残,不可释。金关第三号探方出土简有本始、神爵、永光、河平、永始、元延、绥和、建平者,以元延为最多,全属西汉中晚期。可见本简当亦属西汉中晚期。这是第一次在简牍资料中出现如此明确八月行案比的记录,证实《后汉书》所谓八月案比,应已行于西汉。这一点我曾据张家山《二年律令》简论证过,但律令反映的仅是规定,这一条则反映了实际施行,意义不同。可惜简残,不能多说。又过去我认为案比仅涉及人口户籍的变动,不涉土地财产。此简「更封」二字不禁使人怀疑案比是否也涉及田地封界变动的登记。期待今后有更多的材料出土或公布,可以作进一步讨论。
6. 居延守左部游徼
73EJT3:115:
「 轺车乘马二匹驳□齿五岁高五尺
居延守左部游徼田房年卅五岁
三寸」
按:此简彩色图版仅部分清晰,红外线十分清晰,简左右侧稍残,释文可
从。唯「驳」字原简右侧不甚清晰,或亦可作「駮」;「驳」下一字作「手
+北」,待释。此简居延是指居延县或居延都尉不明。其下有左部游徼一职,
不曾见于它简。居延简曾提到居延有游徼如简299.21「居延守游徼徐成」,
132.39「殿 居延左尉义游徼左褒督真」。金关简有「居延守右尉游徼」
(73EJT9:1)和「□行右尉事守游徼」(73EJT9:7)。此简「行」字前尚有残笔可见,很像「延」字的最下方一笔,即居「延行右尉事守游徼。游徼本为乡官,在乡啬夫之下。按以上简,则居延县或都尉下可能有左、右部游徼。东汉永兴二年李孟初神祠碑有「南部游徼」,可参。
7 . 九月上计
73EJT4:99:「 河平二年九月壬子居延库守丞贺为转 九月
□王严
上计大守府」
按此简红外线图版较清晰。传世文献提到「计断九月」,本简清楚证实西汉
确行九月上计之制。原简「转」字左旁不清,或应为「传」字。居延和悬
泉简中多有「某某人为传」文例,金关简73EJT6:27A亦见「居延令博为
传」。「为传」或「当为传」,意即当取通行凭证-「传」。
8. 书式
73EJT4:137:「□□□某家大福某顿首㆓幸」(削衣)
敦煌卷子中留下不少唐代书仪,我以前曾注意汉代公文书的书式。这些都
是帮助我们了解古来文书格式的重要材料。这一件削衣文字不全,但「某
家」、「某顿首顿首」的形式和语气,不禁使我相信这是汉代私人书信的「式」
或后世所谓「书仪」的一部分。张俊民先生〈悬泉汉简所见文书格式简〉
一文收录很多悬泉出土珍贵,甚至完整的汉代文书格式简,可确证汉代各
种文书式的存在。[11]
9. 大元郡中都县
73EJT5:61:「 大车一两
大元郡中都县阴角里陶史
黄犗牛一」
此简彩色和红外线图版皆清晰。《汉书•地理志》太原郡有中都县,可知此
「大元」即「太原」无疑。
10. 材官
73EJT5:66:「右扶风虢材官临曲里王弘 □□□十□□(竹简)」
按此简红外线图版较清晰,「□□□十□□」与「王弘」二字间有甚大间距,
且笔迹不同。原释文未空格,欠妥。
这是在居延和敦煌简中第一次见到材官。过去在青海大通上孙家寨115号汉墓中曾出土和军事有关的木简近四百枚,其中有简提到材官,[12]可见文献中的材官,确有其事。近年新出里耶秦简中有材官,山东银雀山西汉初墓出土可能为战国着作的《守法守令篇》中也见材官,可见材官之名自战国秦、齐已有。东汉印章中有「材官将军章」[13]材官之制延续既广且久,而西汉中至东汉中期边地简牍文书中不多见,原因何在,待考。
11. 助府令史
73EJT5:76:
「七月丙戌张掖肩水都尉安世丞循谓候官写移及史迁行塞举
书到务备少数它如大守府书律令 掾汉昌属迁助府令史充光」
按此简部分简面发黑,红外线图版十分清晰,少数字笔划残损,以致释
文「少数」的「数」字,「充光」的「充」字较难确认。此简简末有掾汉
昌,属迁署名,另有助府令史一职十分值得注意。此职为何,在居延新
简发表以前,资料极少,没有人论及。居延新简发表后,似乎也没有人
注意。居延新简有以下各条:
EPT16:6「□□察□史书毋犯者四时
? ∕掾章守卒史充助府令史霸 ( 简上沾染红色 )」
EPT51:189B「掾临卒史平助府佐嘉」
EPT51:657B「鼗?兼掾临属霸书佐音助府佐□」
EPT52:96「十二月乙丑张掖大守延年长史长寿丞覀下居延都尉县承书
从事下当用者如诏书律令∕掾段昌卒史利助府佐贤世」
EPT52:768「史□助府令史」
EPT59:293「事下官县承书从事下当用?
?□助府史武韦佐钦」
10.32 「三月丙午张掖长史延行大守事肩水仓长汤兼行丞事下属国农部
都尉小府县官承书从事下当用者如诏书∕守属宗助府佐定」
按汉代边隧有所谓的「助吏」,陈梦家在论张掖部都尉组织时,曾提到助
吏。可惜那时资料仅有一二,后来我曾为文稍作讨论,唯仍多不明。疑
「助府令史」当连读,为一职。陈梦家曾列举汉简中曾出现的十五种令
史,独未列助府令史。[14]现在我们知道除有助府令史,还有助府佐;佐
应在令史之下。问题是助府的「府」为何?目前尚缺确证,但以简10.32
为例,此简即有名的元康五年诏书简册的末简,末简上提到「张掖长史
延行大守事」,「肩水仓长汤兼行丞事」,长史和丞俱为郡太守之属,可见
「府」应指张掖太守府。但太守府中本有令史,和助府令史关係如何? 还
待更多材料才能进一步讨论。
12. 掾谭令史赏
73EJT6:23AB:
「阳朔五年正月乙酉朔庚戌犂阳丞临移过所遣厨佐
闾昌为郡送遣戍卒张掖居延当舍传舍从者如律令」
「犂阳丞印
/掾谭令史赏」
按此简红外线图版较清晰,释文基本可从。此简署名的掾谭可以说是居延简中的「名人」,有关他的简多达四十枚。李振宏和孙英民曾据四十枚简指出甲沟(甲渠)掾谭从居摄到光武建武年间,任甲沟(甲渠)候官的掾最少二十五年。[15]根据此简,则知他任掾职更可上溯十余年,到成帝阳朔五年或鸿嘉元年(西元前20年)。令史赏则见于居延新简「建武三年候粟君责恩爰书」(EPT22.35)。如果二「赏」确为同一人,[16]有趣的是阳朔五年(西元前20年)赏已是令史,但建武三年(西元27年)时,也就是四十七年后,他却仅是尚待真除或代行职务的「守令史」。这是怎么一回事?待考。不论如何,汉世地方吏佐不论掾或令史,可久任达三四十年,非常值得重视。这是特例或常态? 如能汇集更多个案,值得进一步研究。
13. 葆聟
73EJT6:41A:「 后起隧长逢尊妻居延广地里逢廉年卅五
广地 子小女君曼年十一岁 大车一两
葆聟居延龙起里王都年廿二 用马二匹
用牛二
(左侧有刻齿)」
按此牍彩色与红外线图版皆清晰,释文无误。葆聟为简中首见。「聟」
字不见于《说文》,后世辞书以为係「壻」之俗字。《康熙字典》引《王
羲之•如聟帖》:「取卿为女聟。」由此简可知,聟字早已存在,而且其
义应即壻。早已刊布过的金关甘露二年追捕丽戎御史书(73EJT1.1)即有
「取不审县里男子字游为丽戎聟」。聟即壻无疑。
葆聟之葆,是自睡虎地秦简出现「葆子」一词以来,秦汉简中陆续见到
各种被称为「葆」或「保」的人,应是一种具法律意义的身份。金关简
中即有「保同县某某」(73EJT6:31)、「葆妻某某」(73EJT6:51)、「万岁里公乘藉忠年卌八 为姑臧尉徐严葆,与严俱之官 正月庚午入 丿」(73EJT6:52)。可见「保」或「葆」是指一种身份,与「聟」不连读成词。其意为壻某某具「葆」的身份。王都二十二岁应即后起隧长逢尊夫妇的女壻。其所以称「葆聟」,疑因其女仅十一岁,不及龄,须待十三、四而后可嫁。葆既为动词,也为名词;葆者,保也;葆壻,或先定亲以保其女,或为其女之保。如此,葆聟或指尚未成婚之壻。
14. 魏郡魏右尉
73EJT6:94:「魏郡魏右尉公乘杜陵富成里张赣年卌八长八尺□」
按此简彩色和红外线图版皆清晰,释文可从。《汉书•地理志》魏郡有魏
县,魏县原注:「都尉治」。由此简可知,魏郡都尉可能一度分左右尉。
15. 百(柏)人太守?
73EJT6:106:「卒魏郡百人大守 封遣定陶□」
按此简彩色及红外线图版都清晰。第一字「卒」上半部全不可见,从残笔看疑应作「上」,指上郡。百人,疑即《汉书•地理志》赵国条下的「柏人」。近日北京大学公布所藏西汉中期简《赵正书》谓「秦王出游天下,还,至白人而病」。[17]此白人即柏人无疑。白、柏、百相通,柏人即此简之百人。百人后有「太守」二字,疑百(柏)人或曾一度立郡,而文献失载。否则此条难解。此简疑应读作「上、魏郡、百人太守…封遣定陶□」。
16. 刻齿 “>”或“<” 表数字 “十”
73EJT7:15:「入麦小石卌石 三月乙酉宋少翁受张功(左侧有刻齿四个)」
按此简完整,字迹清晰。此简左侧有等距,保持完整「>」形的刻齿四个。
日本学者籾山明曾指出刻齿代表数字,「>」代表「十」。[18]此简内容涉及
麦小石卌石,正符合刻齿数和代表的意义,正可以证实籾山氏之说。
17. 罢戍卒
73EJT7:23:「阳朔五年三月甲申朔己亥句阳长立移过所县邑
为国迎四年罢戍卒当舍传舍邮亭从者」
边简中屡见「罢卒」,但此条特别重要。第一,因为有明确纪年,第二,
阳朔五年迎回四年罢戍卒,完全证明传世文献所载,汉世戍卒戍边一岁
而更的制度。《汉书•地理志》济阴郡有句阳县。按景帝中六年,分梁为
济阴国,封孝王子为哀王。哀王卒,无子,国除,地入于汉为济阴郡。
宣帝甘露二年以济阴郡为定陶国。黄龙元年,定陶王徙楚,国除为郡。
成帝河平四年,复置定陶国。[19]此简谓「为国迎四年罢戍卒」云云,乃
迎定陶国之戍卒回乡无疑。悬泉简也有涉及宣帝神爵四年、六年迎送郡
国罢卒和戍卒的文书,但神爵四年的文书却提到送六年的戍卒到敦煌和
酒泉郡去,为何如此?我虽曾试作解说,仍感未能解透。
18. 官大奴杜同
73EJT8:51A:
「居摄二年三月甲申朔癸卯 居延库丞仁移卅井县索 肩水金关都尉史曹解掾
葆与官大奴杜同俱移簿 大守府名如牒书到 出入如律令」
73EJT8:51B:
「居延库丞印 啬夫当发
君门下 掾戎佐凤」
73EJT8:52A:
「官大奴杜同年廿三 三月辛亥」
73EJT8:52B:
「……」
按此两简和牍字迹清晰,松木木纹清晰,质地相同。上栏各有部分编绳,下栏仍见编绳痕迹,原曾有两道编绳,并从官大奴杜同的笔迹看,此牍和简原为一编册无疑。此简文书格式像许多其它居延简,一面为正式文书内容,背面左侧下端有文书製作者掾和佐或书佐的签署。背面上端则有收到文书的金关吏的收文记录,记下来文以「居延库丞印」为封,金关啬夫当在金关长官治所或办公室打开原封好的来文。文书为居摄二年三月癸卯
(3月20日)发出,附有居延都尉史曹解、掾葆与和官大奴杜同的身份、
姓名和年龄名单如牒书。8:52:「官大奴杜同年廿三 三月辛亥」简应即
是文书中提到的牒书。同册应还有都尉史和掾的同式简牒。8:52的「官大奴杜同年廿三」笔迹和73EJT8:51A笔迹相同,「三月辛亥(3月28日)」笔迹不同,应是金关吏收到后所登记的日期。
19. 同
73EJT9:1:
「居延守右尉游徼安故里公乘乐禹年卅长七尺五寸 同 轺车一乘用马一匹□」
按此简下端遭火烧发黑,红外线图版字迹较清晰。简左侧有一较大半剖的「同」字。这种情形也见于简73EJT9:347「同 □六月己未□入
车一两马一匹」
据胡平生研究,这应是一剖两半的合同文书。其制,胡先生已言之甚详,不赘。
20. 左居官右移金关
73EJT9:10:「七年闰月甲辰金关塞
第一至千左居官右移金」
按此简甚残,但红外线字迹清晰。此为出入关符之残文,年月日完全相同的符见居延简:
「始元七年闰月甲辰居延与金关为出入六寸符券齿百从第一至千左居
官右移金关符合以从事 ●第八」 (《居延汉简释文合校》65.7)
「居延与金关为出入六寸符券齿百从第一至
□□居官右移金关符合以从事 ●第十九」(《居延汉简释文合校》274.11)
此外同在金关(地湾A33)出土的同年月日符,还有简65.9, 65.10, 274.10。可证此符简也应属始元七年。唯此符和其它同年月日符简笔迹不同,又此符第一行「金关」下多一「塞」字。
21. 以昼夜行
73EJT10:202A「肩水候官以邮亭昼夜行」
按此简图版及文字皆清晰。「以邮亭昼夜行」不见于过去的边塞或内郡简牍。唯悬泉简中有「军吏晨夜行」,[20]疑晨夜行或即昼夜行。又江陵张家山汉简《行书律》简273谓:「邮人行书一日一夜行二百里。」本简的「以邮亭昼夜行」,当是指行邮书事。
22. 居令延印
73EJT10:210B「□□□令延印
□月甲午尉史彊以来」
73EJT10:226B「居令延印
十二月乙丑骍北卒奉世」
在居延和金关简中有极多这类登记来文封泥印文的记录,其中有很多「居延令印」被记录成「居令延印」。例如居延简55.1A、213.28A+213.44B、EPT51.610、73EJT6:14A、 EJT6:81B、EJT9:62B、EJT9:111B、EJT9:152B。这是怎么一回事?令人十分好奇。因为我们看见许多明明记录为「居延令印」(例如:居延简EPT51.37、EPT51.58、EPT51.144、EPT65.112、 77.1B、132.28、170.3B、185.8)居延令印应是这一地区最常见的封泥印文之一,为何负责文书的吏居然不知印文的顺序?他们是照封泥录下印文文字,不顾顺序及意义? 或是缺乏良好的所谓八体文字中「摹印」或「缪篆」的训练? 如果考察传世和出土的汉印实物,汉官印上的四或五个字排列确实有不同。或自右至左,先右上而下,再左上而下;或自右上而左上,再右下而左下。有些自右上顺时针,绕圈而读,也有少数左右上下交叉而读的例子。如果一个小吏不是真通文墨,只知依同一方式照录文字,就会出现上述的登记情况。这只是一个初步的猜想,要真正解答,就须要将所有简牍文书中的印文记录作一通盘考察。
23. 三辅大常郡?
73EJT10:313A「甘露二年…西乡啬夫安世敢言之富里薛兵自言欲为家私市张掖酒泉武威金城三辅大常郡中…」
按此简红外线图版较为清晰,以上所录部分释文,无误。令人好奇的是「三辅大常郡」排在张掖、酒泉、武威、金城等郡之后,大常是郡吗?如大常不是郡,是指中央职官太常,为何其后接「郡中」二字? 不可解。当然有一个可能-误书。姑录,待考。
2011.9.15/2012.5.5
(编者按:[1]张德芳、胡平生编,《敦煌悬泉汉简释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页81、84。
[2]参陈伟,《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页363-371。注释中虽称某些字为马名,但细审上下文,比较像是某类马之类名而某匹马之专名。
[3]罗丰,〈规矩或率意而为?-唐帝国的马印〉《唐研究》第十六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页117-150。罗福颐《秦汉南北朝官印徵存》(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页446-450录有八方「烙马专用印」,惜出土与时代皆无考。
[4]沈刚《居延汉简语词汇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页262.
[5]邢义田,《地不爱宝》(北京:中华书局,2011),页548-552.关于訾家,于振波先生也曾有详细讨论,参所着,〈汉代的家赀与赀家〉《简帛研究二○○四》(桂林:广西师範大学出版社,2006)页306-316.
[6]邢义田,《治国安邦》(北京:中华书局,2011),页161.
[7]邢义田,《地不爱宝》,页68-83.
[8]见2011.8.24甘肃省第二届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初世宾〈再释秦胡-兼与胡小鹏诸先生商榷〉手写影印稿,页7。
[9]张德芳,〈汉简确证:汉代骊靬城与罗马战俘无关〉收入张德芳、胡平生编,《敦煌悬泉汉简释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页225。
[10]胡平生、张德芳,《敦煌悬泉汉简释粹》,页222-229.
[11]卜宪群、杨振红主编,《简帛研究2009》(桂林:广西师範大学出版社,2011),页120-141。
[12]参李均明,何双全,《散见简牍合辑》(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页31、34;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上孙家寨汉晋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简88、226,页194,图版86、90. 可惜图版太过模糊,难以辨读。
[13]罗福颐,《秦汉南北朝官印徵存》(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印672, 页120.
[14]陈梦家,《汉简缀述》(北京:中华书局,1980),页111-112.
[15]李振宏、孙英民,《居延汉简人名编年》(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页305-306.
[16]比较两简笔迹,两简上「令史赏」和「如律令」等字十分相似,非常有可能令史赏就是两件文书的书写者。
[17]赵化成,〈北大藏西汉竹书赵正书简说〉《文物》6(2011) ,页65.
[18]籾山明着,胡平生译,〈刻齿简牍初探-汉简形态论〉《简帛研究译丛》第二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页147-171.
[19]参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页61.
[20]胡平生、张德芳,《敦煌悬泉汉简释粹》,简199, 页140.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3697.html

以上是关于中国古代史-《肩水金关汉简(壹)》初读札记之一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