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1937年11月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了大量文物,内容丰富,其中包含了闻名于世的帛书,内容有传世的古籍经典和佚书医书等,八十年代以后国内着名专业学者先后整理出版了《马王堆帛书》(壹)、(叁)、(肆)三函书。其中,《马王堆汉墓帛书[叁]》大部分是传世文献所没有注录的佚书,共有两部份:《春秋事语》和《战国纵横家书》。《春秋事语》不避邦字讳,年代约公元前200年左右。全书分十六章,除去与《春秋》三传、《国语》相合的大部分历史事件之外,只有第二章不见记载,这对了解战国时期燕国和晋国之间的关係,有着极其宝贵的史料价值。根据避邦字讳,《战国纵横家书》成书年代约公元前195年前后。全书分廿七章,其中有十一章见于《史记》和《战国策》(刘向)。其余的不见传世古书,是一部十分重要的战国后期历史资料,纠正了不少《史记》对于苏秦年代和有关的史实的错乱。不仅补充了这个时期的空白,而且在《史记》和《战国策》已经见过的各篇,因字句有异,也具有同样的重要意义。 本文即以由文物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作为研究材料,尽可能穷尽性得研究其中的虚词数量以及其用法,希望能对古汉语研究起到积极作用。
我们统计的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虚词的判断主要参照何乐士先生出版的《古代汉语虚词通释》(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我们加“()”给出通行正字外,其余原简中生僻的异体字、古今字和假借字一律改为通行正字,下面是《马王堆汉墓帛书[叁]》中虚词的使用情况,根据其语法功能和语义特徵分为以下五类。
一、副词[1]
副词常修饰和限制动词、形容词性词语,表示动作或状态的程度、範围、次数、方式等意义。确定一个词是否为副词,既要依据句法功能,又要依据词彙意义。《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中副词共有68个,出现 1149次。现分类简述如下:
1、表示动作的时间、速度、次数或频率,共29个。
今
凡69例。用于句首或谓语之前,表示时间。
(1)今止【卫】君,是随(堕)党而崇寿(雠)也。(《吴人会诸侯章》)
(2)今功(攻)秦之兵方始合,王有(又)欲得兵以功(攻)平陵,是害功(攻)秦也。(《一四 苏秦谓齐王章(四)》)
又如[2]:《一 杀里克章》2[3]、《三 韩魏章》2、《四 鲁文公卒章》2、《一二 长万章》2、《一三 宋荆战泓水之上章》、《一五 鲁庄公有疾章》、《一六 鲁桓公与文姜会齐侯于乐章》、《一 苏秦自赵献书燕王章》3、《三 苏秦使盛庆献书于燕王章》2、《四 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4、《六 苏秦自梁献书于燕王章(一)》2、《七 苏秦自梁献书于燕王章(二)》2、《八 苏秦谓齐王章(一)》2、《九 苏秦谓齐王章(二)》、《一二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二)》3、《一四 苏秦谓齐王章(四)》、《一五 须贾说穰侯章》4、《一六 朱己谓魏王章》4、《一七 谓起贾章》2、《一八 触龙见赵太后章》3、《一九 秦客卿造谓穰侯章》、《二〇 谓燕王章》5、《二一 苏秦献书赵王章》、《二二 苏秦谓陈轸章》、《二三 虞卿谓春申君章》4、《二四 公仲倗谓韩王章》3、《二五 李园谓辛梧章》2、《二六 见田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于梁南章》6
昔
凡2例。常用在句首,表示过去的时间。可译爲“从前”、“过去”等。“昔者”连用,意思不变。如:
(1)昔者【文王军】宗,能取而弗烕(灭),以申其德也。(《二 燕大夫章》)
(2)昔者,楚久伐,中山亡。(《二一 苏秦献书赵王章》)
久
凡11例。用在整个谓语或小句之前,表示事情经历了很长时间,可译为“长期”、“长时间”。如:
(1)齐王之言臣,反不如已。愿王之使人反复言臣,必毋使臣久于勺(赵)也。(《二 苏秦使韩山献书燕王章》)2
(2)自齐献书于燕王曰:燕齐之恶也久矣。(《四 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
又如:《一六 朱己谓魏王章》2、《一八 触龙见赵太后章》2、《二四 公仲倗谓韩王章》3、《二五 李园谓辛梧章》
先
凡16例。用在动词前。表示时间顺序或方位在前,跟“后”相对,可译为“(最)先”、“预先”,或随文义释出。如:
(1)自粱(梁)献书于燕王曰:薛公未得所欲于晋国,欲齐之先变以谋晋国也。(《七 苏秦自梁献书于燕王章(二)》)2
(2)燕大恶,臣必以死诤之,不能,必令王先知之。(《一〇 苏秦谓齐王章(三)》)
又如:《一 杀里克章》、《一一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一)》、《一二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二)》5、《一三 韩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献书于齐章》、《一四 苏秦谓齐王章(四)》2、《一五 须贾说穰侯章》、《一六 朱己谓魏王章》、《二〇 谓燕王章》
后
凡22例。多用于谓语前,意义和“先”相对,表示事情发生在后来。可译为“然后”、“以后”、“过后”。如:
(1)后,薛公、乾(韩)徐为与王约功(攻)齐,奉阳君鬻臣,归罪于燕,以定其封于齐。(《四 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3
(2)秦非无事之国也,韩亡之后,必将更事。《一六 朱己谓魏王章》2
又如:《一 杀里克章》、《二 燕大夫章》、《七 苏秦自梁献书于燕王章(二)》、《九 卫献公出亡章》、《十 吴人会诸侯章》2、《一三 宋荆战泓水之上章》、《一五 须贾说穰侯章》、《一五 鲁庄公有疾章》、《二 苏秦使韩山献书燕王章》2、《一三 韩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献书于齐章》、《一四 苏秦谓齐王章(四)》2、《一九 秦客卿造谓穰侯章》、《二〇 谓燕王章》、《二七 麛皮对邯郸君章》
方
凡3例。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某种情况之后,可译为“才”。如:
(1)今功(攻)秦之兵方始合,王有(又)欲得兵以功(攻)平陵,是害功(攻)秦也。(《一四 苏秦谓齐王章(四)》)
(2)今魏方疑,可以小(少)割而收也。(《一五 须贾说穰侯章》)2
已
凡8例。表示事情完成,可译为“已经”或其他词语。如:
(1)今已得之,楚国必伐。(《二四 公仲倗谓韩王章》)
(2)已行,非弗思也。(《一八 触龙见赵太后章》)
(3)寡人已举(与)宋讲矣,乃来诤(争)得,三。(《一二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二)》)
又如:《一二 长万章》、《一一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一)》、《一四 苏秦谓齐王章(四)》、《二四 公仲倗谓韩王章》2、《二七 麛皮对邯郸君章》
始
凡6例。多用为谓语前,也可用于句首。如:
(1)自赵献书燕王曰:始臣甚恶事。(《一 苏秦自赵献书燕王章》)
(2)今功(攻)秦之兵方始合,王有(又)欲得兵以功(攻)平陵,是害功(攻)秦也。(《一四 苏秦谓齐王章(四)》)
又如:《一二 长万章》、《一 苏秦自赵献书燕王章》、《九 苏秦谓齐王章(二)》、《一五 须贾说穰侯章》
亟
凡3例。常用于动词前,表示动作的急促或时间的紧迫,可译作“赶快”、“迅速”等。如:
(1)愿君遝(逮)楚、赵之兵未至于粱(梁)也,亟以小(少)割收魏。(《一五 须贾说穰侯章》2)
又如:《九 苏秦谓齐王章(二)》
且
凡2例。常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是暂时的。可译为“暂且”、“姑且”等。如:
(1)且使燕尽阳地,以河为竟(境),燕齐毋□难矣。(《一七 谓起贾章》)
(2)【必将】曰:‘义(仪)且以韩、秦之兵东巨(拒)齐、宋。(《二二 苏秦谓陈轸章》)
凡1例。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马上或将要发生,可译为“临”、“马上就要”、“将要”等。如:
(1)天下○且功(攻)齐,且属从(纵),为传棼(焚)之约。(《一七 谓起贾章》)
常
凡1例。表示情况或时间的持续和一贯性,这是古今一致的用法,可译为“时常”、“经常”、“常常”。如:
(1)公常操□芥(契)而责于【秦、韩,此其善于】公而【恶张】义(仪)多资矣。(《二二 苏秦谓陈轸章》)
果
凡7例。表示情况发展与预期的一样,可译为“果然”。如:
(1)□□会果使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谍)毚(谗)之曰:“是知余事,将因我于晋。”(《五 晋献公欲得隋会章》)
(2)亘(桓)公长,公【子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果以其言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诈)之。(《一一 鲁桓公少章》)
(3)粱(梁)兵果六月乃出。(《二五 李园谓辛梧章》)
又见:《一三 宋荆战泓水之上章》、《一六 鲁桓公与文姜会齐侯于乐章》、《二二 苏秦谓陈轸章》、《八 晋献公欲袭虢章》
卒
凡1例。用于谓语动词前,表示事情经过一段时间的变化后,最后出现了某种结果,可译为“最终”,“终于”。如:
(1)□□□之,其能久作人命,卒必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诈)之。(《一一 鲁桓公少章》)
暨(既)
凡1例。用在动词之前,表示动作的完结。可译为“……之后”、“已经”、“完全”等。如:
(1)自勺(赵)献书于齐王曰:臣暨(既)从燕之粱(梁)矣。臣之勺(赵),所闻于乾(韩)、粱(梁)之功(攻)秦,无变志矣。(《一一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一)》)
遂
凡8例。
1、表示动作行为準备打到最后结局,可译为“最终、终于、最后”如:
(1)遂弗听。(《六 伯有章》)
(2)亘(桓)公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率)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师)以侵蔡,蔡人遂溃。(《七 齐桓公与蔡夫人乘周章》)
(3)韩王弗听,遂绝和于秦。(《二四 公仲倗谓韩王章》)
又见:《八 晋献公欲袭虢章》2、《九 卫献公出亡章》、《一六 鲁桓公与文姜会齐侯于乐章》
2、表示动作行为在时间上和前一件事的接续关係。可译为“就”。如:
(1)三晋若愿乎,王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遂)伇(役)之。(《一四 苏秦谓齐王章(四)》)
将
凡39例。作时间副词用于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即将实施、或某种情况即将出现,可译为“即将”、“快要”等;还可以表示主语所代表的人主观上想要实施某种动作。可译为“打算”、“将要”。等。如:
(1)齐王虽归臣,臣将不归。(《三 苏秦使盛庆献书于燕王章》)
(2)必将曰:‘傰(倗)将槫(抟)三国之兵,乘屈百之敝,南割于楚,故地必尽。’(《二二 苏秦谓陈轸章》)5
(3)唯(虽)欲攻燕,将何道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哉)?(《二三 虞卿谓春申君章》)
又如:《一 杀里克章》2、《九 卫献公出亡章》2、《五 晋献公欲得隋会章》、(《一一 鲁桓公少章》、《四 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4、《五 苏秦谓燕王章》5、《六 苏秦自梁献书于燕王章(一)》2、《七 苏秦自梁献书于燕王章(二)》、《八 苏秦谓齐王章(一)》、《一二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二)》4、《一六 朱己谓魏王章》、《二四 公仲倗谓韩王章》、《二六 见田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于梁南章》、《二七 麛皮对邯郸君章》6
长
凡2例。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表示动作或状态长久得存在或经常发生。可译为“长久地”“经常地”。如:
(1)长将畏其威,次职其□。(《一一 鲁桓公少章》)
又如:《六 伯有章》2
复,
凡25例。作频率副词用于谓语前,表示同一动作行为的重複,或表示某种情况的再现。可译为“再”。如:
(1)三王代立,五相〈伯〉蛇政,皆以不复其掌(常)。(《五 苏秦谓燕王章》)
(2)若以复其掌(常)为可王,治官之主,自复之术也,非进取之路也。(《五 苏秦谓燕王章》)3
(3)大(太)后明胃(谓)左右曰:“有复言令长安君质者,老妇必○唾其面。”(《一八 触龙见赵太后章》)
又如:《九 卫献公出亡章》、《一四 吴伐越章》、《二 苏秦使韩山献书燕王章》、《一○ 苏秦谓齐王章(三)》4、《一一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一)》、《一二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二)》、《一三 韩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献书于齐章》2、《一四 苏秦谓齐王章(四)》、《一五 须贾说穰侯章》5、《一六 朱己谓魏王章》、《二七 麛皮对邯郸君章》2
亦
凡23例。表示人和人,事物和事物之间的类同关系。可译为“也”、“还”。如
(1)事卬曲尽从王,王坚三晋亦从王,王取秦、楚亦从王。(《一一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一)》)3
(2)虽乾(韩)亦然。(《一二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二)》)3
(3)夫存韩、安魏而利天下,此亦王之大时已。《一六 朱己谓魏王章》
又如:《六 伯有章》、《一一 鲁桓公少章》、《二 苏秦使韩山献书燕王章》、《六 苏秦自梁献书于燕王章(一)》2、《八 苏秦谓齐王章(一)》3、《九 苏秦谓齐王章(二)》、《一四 苏秦谓齐王章(四)》3、《一七 谓起贾章》、《一八 触龙见赵太后章》2、《一九 秦客卿造谓穰侯章》
尝、未尝
凡8例。表示曾经存在过某种事实。可译为“曾经”。
(1)之后,秦受兵矣,齐勺(赵)皆尝谋。(《四 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2
(2)齐勺(赵)未尝谋燕,而俱诤(争)王于天下。(《四 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
(3)王○尚(尝)与臣言,甘薛公以就事,臣甚善之。(《一四 苏秦谓齐王章(四)》)
又如:《一二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二)》2、《一五 须贾说穰侯章》、《二一 苏秦献书赵王章》
犹
凡9例。用于複合句前一分句中,表示话没有说完,下面还要进一步发议论,含有“尚且”的意思。下一分句往往有“况”、“岂”等与之相呼应。“犹”可译为“虽然还”、“尚且”、“还”等。如:
(1)子义闻之曰:“人主子也,骨肉之亲也,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犹)不能持无功之尊,不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然兄(况)人臣乎。”(《一八 触龙见赵太后章》)
(2)魏亡晋国,猷(犹)重秦也。(《一七 谓起贾章》)2
(3)夫一齐之强211,燕犹弗能支,今以三齐临燕,其过(祸)必大。(《二〇 谓燕王章》)
又如:《三 韩魏章》、《四 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2、《八 苏秦谓齐王章(一)》、《一一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一)》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仍)
凡1例。可译为“再”。如:
(1)寡人之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仍)功(攻)宋也,请于粱(梁)闭关于宋而不许。(《一一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一)》)
有(又)
凡25例。表示意思的更近一层,或两种情况的相继存在,译时可翻译成“又”。如:
(1)奉阳君、徐为不信臣,甚不欲臣之之齐也,有(又)不欲臣之之韩、粱(梁)也。(《一 苏秦自赵献书燕王章》)
(2)臣有(又)来,则大夫之谋齐者大解矣。(《九 苏秦谓齐王章(二)》)2
(3)曰:“王有(又)使周湿、长驷重令(命)捝(兑),捝(兑)也敬受令(命)。” (《一二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二)》)2
又如:《八 晋献公欲袭虢章》、《一六 鲁桓公与文姜会齐侯于乐章》、《六 苏秦自梁献书于燕王章(一)》、《七 苏秦自梁献书于燕王章(二)》3、《一四 苏秦谓齐王章(四)》、《一五 须贾说穰侯章》3、《一六 朱己谓魏王章》5、《一七 谓起贾章》、《二二 苏秦谓陈轸章》、《二四 公仲倗谓韩王章》、《二六 见田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于梁南章》
徐
凡2例。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缓慢进行,与“疾”意相反,可译为“慢慢地”、“不慌不忙地”。如:
(1)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一八 触龙见赵太后章》)
又如:《一 苏秦自赵献书燕王章》
疾
凡8例。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进行的速度很快。可用“急速”、“快”等对译。如:
(1)使田伐若使使孙疾召臣,自辞于臣也。(《一 苏秦自赵献书燕王章》)
(2)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一八 触龙见赵太后章》)
(3)君悉燕兵而疾赞之,天下之从于君也,如报父子之仇。《一九 秦客卿造谓穰侯章》
又如:《三 苏秦使盛庆献书于燕王章》、《六 苏秦自梁献书于燕王章(一)》、《一一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一)》、《一二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二)》、《一四 苏秦谓齐王章(四)》
曾
凡2例。
(一)表示事实发生在过去。可译为“曾经”等。凡1例。如:
(1)且曾闻其音以知其心。(《二七 麛皮对邯郸君章》)
(二)表示事实出人意外或达到某种极限。可译为“(竟)然”、“简直”等,或不译。表示否定时,“曾”位于否定副词的“不”、“未”或其他副词前面。凡1例。如:
(1)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一八 触龙见赵太后章》)
日
凡1例。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逐日递进。可译为“一天天(地)”、“一天比一天”等。
(1)臣之所患,齐勺(赵)之恶日益,奉阳君尽以为臣罪,恐久而后不可□救也。(《二 苏秦使韩山献书燕王章》)
(二)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的程度副词。
程度副词是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的程度,共8个。
大(太)
凡12例。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前,表示程度之甚,可译为“远远地”、“非常”、“大大的”、“十分”等。如:
(1)处十一月,晋人□燕南,大败【燕人】。(《二 燕大夫章章》)
(2)战而宋人果大败。(《一三 宋荆战泓水之上章》)
(3)今不存韩,贰(二)周、安陵必貤(弛),楚、赵大破,燕、齐甚卑,天下西舟(辀)而弛秦,而入朝为臣不久矣。(《一六 朱己谓魏王章》)
又如:《一 苏秦自赵献书燕王章》、《四 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2、《一三 韩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献书于齐章》、《一七 谓起贾章》、《二四 公仲倗谓韩王章》3、《二五 李园谓辛梧章》
尚
凡3例。用在谓语前,表示事情的继续或残存状态,可根据上下文翻译为“还”、“还是”或“仍然”等。如:
(1)梁(粱)之东地。尚方五百余里,《二六 见田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于梁南章》2
又如:《三 韩魏章》
甚
凡31例。表示深度之深。如:
(1)自赵献书燕王曰:始臣甚恶事。(《一 苏秦自赵献书燕王章》)4
(2)王之赐使使孙与弘来,甚善已。(《二 苏秦使韩山献书燕王章》)4
(3)今王与秦共伐韩而近秦患,臣甚惑之。而王弗试(识)则不明,帬臣莫以【闻】则不忠。(《一六 朱己谓魏王章》)
又如:《一 苏秦自赵献书燕王章》3、《四 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3、《六 苏秦自梁献书于燕王章(一)》、《七 苏秦自梁献书于燕王章(二)》、《一○ 苏秦谓齐王章(三)》、《一一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一)》3、《一二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二)》、《一四 苏秦谓齐王章(四)》2、《一六 朱己谓魏王章》4、《一七 谓起贾章》、《二七 麛皮对邯郸君章》2
殊
凡1例。用在表示否定的“不”、“无”、“未”、“非”等虚词前,表示否定的程度达到某种极限,可译为“一点”、“绝”、“根本”等。如:
(1)曰:“老臣间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嗜)食,智于身。”(《一八 触龙见赵太后章》)
少
凡3例。表示程度的轻微。可译为“稍微”、“略微”等。如:
(1)曰:“老臣间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嗜)食,智于身。”(《一八 触龙见赵太后章》)
(2)大(太)后之色少解。(《一八 触龙见赵太后章》)
(3)今臣窃为将军私计,不如少案(按)之,毋庸出兵。(《二五 李园谓辛梧章》)
益
凡3例。表示程度比以前进一步加深,情况有进一步发展。重点在说明程度或进程本身的递进。可译为“渐渐地”、“逐渐”等。如:
(1)所见于薛公、徐为,其功(攻)齐益疾。(《三 苏秦使盛庆献书于燕王章》)
(1)曰:“老臣间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嗜)食,智于身。” (《一八 触龙见赵太后章》)
又如:《二 苏秦使韩山献书燕王章》
最
凡2例。常用在形容词、动词之前,表示被叙述的对象超过所有同类,占第一位,译时仍作“最”。如:
(1)左师触龙曰:“老臣贱息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舒)旗最少,不宵(肖)。而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卫〉王宫,昧死以闻。”(《一八 触龙见赵太后章》)
又如:《一二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二)》
俞(愈)
凡1例。常用在形容词前面,表示事物的性质、状况等由于某种原因而加深或加重。可译为“越来越”、“更”等。有1例。如:
(1)今燕勺(赵)之兵皆至矣,俞(愈)疾功(攻)菑,四。(《一二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二)》)
(三)範围副词
表示范围的限定,共出现8个。
悉
凡6例。常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名词前,表示人或事物的全部。可译为“全部”、“都”、“都是”等。如:
(1)臣闻魏氏悉其百县胜甲以上,以戎〈戍〉大粱(梁),臣以为不下卅万。(《一五 须贾说穰侯章》)
(2)君悉燕兵而疾赞之,天下之从于君也,如报父子之仇。(《一九 秦客卿造谓穰侯章》)
(3)不穀唯(虽)小,已悉起之矣。(《二四 公仲倗谓韩王章》)
又如:《一一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一)》、《二七 麛皮对邯郸君章》、《二七 麛皮对邯郸君章》
尽
凡26例。多用在谓语之后,表示某种範围以内的最大限度。可译为“全部”、“最”、“全都是”、“完全”等。
(1)事卬曲尽从王,王坚三晋亦从王,王取秦、楚亦从王。(《一一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一)》)2
(2)平陵虽(唯)成(城)而已,其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鄙)尽入粱(梁)氏矣。(《一二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二)》)
(3)【割】晋国也,秦兵不功(攻)而魏效降(绛)、安邑,有(又)为陶啓两几,尽故宋,而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卫〉效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蝉)尤。(《一五 须贾说穰侯章》)2
又如:《一六 鲁桓公与文姜会齐侯于乐章》、《二 苏秦使韩山献书燕王章》、《一一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一)》3、《一三 韩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献书于齐章》2、《一四 苏秦谓齐王章(四)》4、《一六 朱己谓魏王章》4、《一七 谓起贾章》、《一九 秦客卿造谓穰侯章》2、《二一 苏秦献书赵王章》2、《二二 苏秦谓陈轸章》
共
凡5例。用在谓语之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所共同发出的。也译为“共同”、“一起”、“相”、“都”等,如:
(1)其功多于与秦共伐韩,【而】必无与强秦粼(邻)之祸。(《一六 朱己谓魏王章》)2
(2)胃(谓)○起贾曰:“私心以公为为天下伐齐,共约而不同虑。齐秦相伐,利在晋国。”(《一七 谓起贾章》)2
又如:《一四 苏秦谓齐王章(四)》
唯
凡2例。用在句首或谓语之前,表示对事物或动作範围的限定。“唯”这样用时,根本意义是“只”,但译时作“只”、“仅”等外,有时还应根据文义,译作“只有”、“只是”、“只按照”。如:
(1)《周书》曰:‘唯命不为常。’(《一五 须贾说穰侯章》)
(2)重立而为利者卑,利成而立重者轻,故古之人患利重之□夺□□□,唯贤者能以重终。(《一七 谓起贾章》)
毕
凡1例。常用于动词或形容词之前,表示叙述範围的全部。可译为“全部”、“全都”等。如:
(1)秦,贪戾之国也,而无亲,蚕食魏氏,尽晋国,胜暴子,割八县,地未○毕入而兵复出矣。(《一五 须贾说穰侯章》)
皆
凡8例。常用在动词或名词谓语前,概括所提人物或事情的全体,表示无一例外。概括的人物或事情,一般作为主语出现在“皆”的前头;也有少数用例是作为动词所涉及的对象而出现在“皆”的后面。可译为“都”、“都是”等。如:
(1)周纳言:燕勺(赵)循善矣,皆不任子以事。(《三 苏秦使韩山献书燕王章》)
(2)今燕勺(赵)之兵皆至矣,俞(愈)疾功(攻)菑,四。(《一二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二)》)
(3)今爽也,强得也,皆言王之不信薛公,薛公甚惧,此不便于事。(《一四 苏秦谓齐王章(四)》)2
又如:《五 苏秦谓燕王章》3、《一六 朱己谓魏王章》、《六 伯有章》、《三 苏秦使盛庆献书于燕王章》、《四 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八 苏秦谓齐王章(一)》、《一二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二)》、《一七 谓起贾章》、《一九 秦客卿造谓穰侯章》、《二〇 谓燕王章》、《二一 苏秦献书赵王章》4、《二三 虞卿谓春申君章》、《二六 见田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于梁南章》3
独
凡7例。
(一)表示“独自”的意思。如:
(1)寡人恐粱(梁)氏之弃与国而独取秦也,是以有沟(讲)虑。(《一二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二)》)3
(二)位于谓语前,表示“只有”、“仅仅”等意思,表示强调所限制的範围很小。如:
(1)臣之出死以要事也,非独以为王也,亦自为也。(《一四 苏秦谓齐王章(四)》)
(2)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 (《一八 触龙见赵太后章》)
又如:《一二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二)》、《一四 苏秦谓齐王章(四)》
俱
凡4例。一般用来表示不同的主体都发出同样的动作,或者不同的主体具备相同的特徵。可译为“都”、“一起”等。有4例。如:
(1)臣以信不与仁俱彻,义不与王皆立。(《五 苏秦谓燕王章》)
(2)齐勺(赵)未尝谋燕,而俱诤(争)王于天下。(《四 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
又如:《一五 鲁庄公有疾章》)2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或方式的副词,共2个。
恣
凡1例。常用在动词前,表示无拘无束地实施某种动作行为。可译为“任意”、“肆意”、“纵情”等。如:
(1)大(太)后曰:“若(诺)。次(恣)君之所使之。”(《一八 触龙见赵太后章》)
固
凡9例。用在动词之前,表示态度坚决肯定,可根据上下文意译为“坚决”、“坚持”、“肯定”。如:
(1)杀人之母而不为其子礼,竪之罪○固当死。(《一四 苏秦谓齐王章(四)》)2
(2)秦固有坏(怀)、茅、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邢)丘,城垝津,以临河内,河内共、墓必危。(《一六 朱己谓魏王章》)
(3)粱(梁)王自守,一举而地毕,固秦之上计也。(《二六 见田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于梁南章》)
又如:《四 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2、《一二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二)》、《二一 苏秦献书赵王章》、《二七 麛皮对邯郸君章》
(五)、情态副词,共2个。
请
凡28例。作语气副词用于动词谓语前,表示请求对方实施某一动作行为,可译为“要求”、“请求”等。如:
(1)晋献公欲得随会也,魏州余请召之。(《五 晋献公欲得隋会章》)
(2)宋司马请曰:“宋人寡而荆人众,及未济,击之,可破也。”(《一三 宋荆战泓水之上章》)
(3)鲁人请曰:“寡君来勒〈勤〉【旧】好,礼成而不反(返),恶【于】诸侯,无所归惌(怨)。”(《一六 鲁桓公与文姜会齐侯于乐章》)。
又如:《三 苏秦使盛庆献书于燕王章》3、《四 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2、《六 苏秦自梁献书于燕王章(一)》2、《八 苏秦谓齐王章(一)》、《九 苏秦谓齐王章(二)》3、《一二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二)》2、《一三 韩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献书于齐章》2、《一四 苏秦谓齐王章(四)》2、《一六 朱己谓魏王章》、《一七 谓起贾章》、《二二 苏秦谓陈轸章》、《二三 虞卿谓春申君章》、《二六 见田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于梁南章》2、《二七 麛皮对邯郸君章》2
相
凡9例。用在谓语前,表示谓语所叙述的事情是关联着两个不同的主体。如:
(1)若三晋相竪〈坚〉也以功(攻)秦,案以负王而取秦则臣必先智(知)之。(《一四 苏秦谓齐王章(四)》)2
(2)齐秦相伐,利在晋国。齐晋相伐,重在秦。(《一七 谓起贾章》)3
又如:《三 苏秦使盛庆献书于燕王章》、《一八 触龙见赵太后章》、《一二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二)》2
(六)、肯定否定副词
表示肯定的副词
必
凡147例。表示事理上的确定不移。译为“必定”,“一定”。如:
(1)【其】宰公襄目人曰:“入必死。”(《四 鲁文公卒章》)
(2)二子畏其后事,必谋危之。(《五 晋献公欲得隋会章》)
(3)闵子【辛闻之】曰:【伯】有必及矣。(《六 伯有章》)
又见:《八 晋献公欲袭虢章》、《九 卫献公出亡章》3、《十 吴人会诸侯章》、《一一 鲁桓公少章》、《一三 宋荆战泓水之上章》、《吴伐越章》、《一六 鲁桓公与文姜会齐侯于乐章》、《一 苏秦自赵献书燕王章》3、《二 苏秦使韩山献书燕王章》、《三 苏秦使盛庆献书于燕王章》4、《四 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4、《八 苏秦谓齐王章(一)》3、《九 苏秦谓齐王章(二)》2、《一○ 苏秦谓齐王章(三)》3、《一一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一)》2、《一二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二)》)5、《一四 苏秦谓齐王章(四)》11、《一五 须贾说穰侯章》12、《一六 朱己谓魏王章》15、《一七 谓起贾章》、《一八 触龙见赵太后章》4、《一九 秦客卿造谓穰侯章》2、《二〇 谓燕王章》8、《二一 苏秦献书赵王章》4、《二二 苏秦谓陈轸章》5、《二四 公仲倗谓韩王章》8、《二五 李园谓辛梧章》6、《二六 见田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于梁南章》25、《二七 麛皮对邯郸君章》5
“必”还可以当“保证”讲。有2例。如:
(1)为王不能,则完天下之交,复与粱(梁)王遇,□功(攻)宋之事,士民句(苟)可复用,臣必王之无外患也。(《一○ 苏秦谓齐王章(三)》)
(2)若燕,臣必以死必之。(第二个“必”,《一○ 苏秦谓齐王章(三)》)
诚
凡1例。表示事情的确证,可译为“实在”、“真正”、“确实”等。如:
(1)诚为粼(邻)世世无患。(《一九 秦客卿造谓穰侯章》)
慎
凡1例。“慎”作表肯定的副词,用于动词谓语前,表示确认谓语所述的真实性,并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可译为“确实”、“真的”。如:
(1)有(又)慎毋非令帬臣众义(议)功(攻)齐。(《七 苏秦自梁献书于燕王章(二)》)
否定副词
弗
凡43例。《广雅》:“弗,不也。”王力《同源字典》:“不、否、弗实同一源。”。如:
(1)以卅万之众,守七仞之城,臣以为汤武复生,弗昜〈易〉攻也。(《一五 须贾说穰侯章》)
(2)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弗闻。” (《一八 触龙见赵太后章》)2
(3)圣人不能为时,时至亦弗失也。(《一九 秦客卿造谓穰侯章》)
又见:《一杀里克章》、《三 韩魏章》2、《五 晋献公欲得隋会章》2、《九 卫献公出亡章》3、《一一 鲁桓公少章》2、《一二 长万章》4、《一三 宋荆战泓水之上章》、《吴伐越章》、《二 苏秦使韩山献书燕王章》、《三 苏秦使盛庆献书于燕王章》、《九 苏秦谓齐王章(二)》、《一五 须贾说穰侯章》、《一六 朱己谓魏王章》3、《一七 谓起贾章》、《二〇 谓燕王章》4、《二二 苏秦谓陈轸章》、《二四 公仲倗谓韩王章》、《二五 李园谓辛梧章》2、《二六 见田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于梁南章》7
非
凡45例。否定是后面的整个谓语。如:
(1)仁义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自复之术,非进取之道也。(《五 苏秦谓燕王章》)
(2)夫战胜暴子,割八县之地,此非兵力之请(精)也,非计虑之攻(工)也,夫天幸为多 今有(又)走孟卯,入北宅,以攻大粱(梁),是以天幸自为常也。(《一五 须贾说穰侯章》)
(3)非以此时也,成君之功,除万世之害,秦有它事而从齐,齐赵亲,其雠君必深矣。(《一九 秦客卿造谓穰侯章》)2
又见:《二 燕大夫章》2、《四 鲁文公卒章》、《六 伯有章》、《一一 鲁桓公少章》、《一三 宋荆战泓水之上章》、《一 苏秦自赵献书燕王章》、《三 苏秦使盛庆献书于燕王章》、《四 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五 苏秦谓燕王章》、《七 苏秦自梁献书于燕王章(二)》2、《九 苏秦谓齐王章(二)》、《一四 苏秦谓齐王章(四)》3、《一五 须贾说穰侯章》、《一六 朱己谓魏王章》4、《一七 谓起贾章》2、《一八 触龙见赵太后章》2、《二〇 谓燕王章》、《二一 苏秦献书赵王章》4、《二三 虞卿谓春申君章》3、《二四 公仲倗谓韩王章》5、《二七 麛皮对邯郸君章》4
不
凡259例。一般用在名词(此时往往活用为动词)、动词、形容词等的前面,表示一般意义的否定。如:
(1)齐亘(桓)公与蔡夫人乘周(舟),夫人汤(蕩)周(舟),禁之,不可,怒而归之,未之绝,蔡人嫁之。(《七 齐桓公与蔡夫人乘周章》)3
(2)欲其来者子之党也,不欲其来者子之寿(雠)也。(《吴人会诸侯章》)3
(3)秦虽强,终不敢出塞涑(溯)河,绝中国而功(攻)齐。(《八 苏秦谓齐王章(一)》)
又见:《三 韩魏章》2、《四 鲁文公卒章》、《五 晋献公欲得隋会章》5、《九 卫献公出亡章》4、《一一 鲁桓公少章》、《一二 长万章》4、《一三 宋荆战泓水之上章》5、《吴伐越章》2、《一五 鲁庄公有疾章》2、《一 苏秦自赵献书燕王章》5、《一 苏秦使韩山献书燕王章》、《二 苏秦使韩山献书燕王章》3、《三 苏秦使盛庆献书于燕王章》6、《四 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13、《五 苏秦谓燕王章》14、《六 苏秦自梁献书于燕王章(一)》2、《七 苏秦自梁献书于燕王章(二)》5、《八 苏秦谓齐王章(一)》6、《九 苏秦谓齐王章(二)》3、《一○ 苏秦谓齐王章(三)》5、《一一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一)》4、《一二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二)》12、《一三 韩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献书于齐章》2、《一四 苏秦谓齐王章(四)》13、《一五 须贾说穰侯章》6、《一六 朱己谓魏王章》20、《一七 谓起贾章》13、《一八 触龙见赵太后章》12、《一九 秦客卿造谓穰侯章》12、《二〇 谓燕王章》10、《二一 苏秦献书赵王章》4、《二二 苏秦谓陈轸章》9、《二三 虞卿谓春申君章》5、《二四 公仲倗谓韩王章》10、《二五 李园谓辛梧章》7、《二六 见田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于梁南章》18、《二七 麛皮对邯郸君章》6
毋
凡42例。毋作为否定副词,既可以表示单纯的否定,还可以表示禁止的否定。
1、表禁止的否定,表示禁止、劝阻受话人不要从事谓语所指的行为。如:
(1)曰:“□□吾矰(赠)子,子毋以秦□□人,吾谋实不用□。”(《五 晋献公欲得隋会章》)
(2)虽费,毋齐、赵之患,除帬臣臣之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耻)。(《四 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
(3)愿王之必毋讲也。《一五 须贾说穰侯章》
又如:《二 苏秦使韩山献书燕王章》、《三 苏秦使盛庆献书于燕王章》、《四 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4、《五 苏秦谓燕王章》、《六 苏秦自梁献书于燕王章(一)》、《七 苏秦自梁献书于燕王章(二)》6、《一一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一)》、《一二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二)》、《一四 苏秦谓齐王章(四)》、《一五 须贾说穰侯章》2、《二二 苏秦谓陈轸章》2、《二五 李园谓辛梧章》
2、表示单纯的否定。
(1)王毋夏(忧)事,务自乐也。(《一 苏秦自赵献书燕王章》)2
(2)勺(赵)毋恶于齐为上。(《三 苏秦使盛庆献书于燕王章》)
(3)今臣窃为将军私计,不如少案(按)之,毋庸出兵。《二五 李园谓辛梧章》
又如:《一○ 苏秦谓齐王章(三)》2、《一三 韩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献书于齐章》、《一四 苏秦谓齐王章(四)》、《一四 苏秦谓齐王章(四)》3、《一五 须贾说穰侯章》2、《一七 谓起贾章》、《一八 触龙见赵太后章》、《一九 秦客卿造谓穰侯章》、《二二 苏秦谓陈轸章》、
无
凡46例。“无”作否定副词,表示对动作行为的否定,相当于“不”意。如:
(1)上下无却然后可以济。(《一三 宋荆战泓水之上章》)
(2)秦非无事之国也,韩亡之后,必将更事。更事,必就昜〈易〉与利,就昜〈易〉与利,必不伐楚与赵矣。(《一六 朱己谓魏王章》)
(3)左师触龙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一八 触龙见赵太后章》)4
又如:《一 苏秦自赵献书燕王章》、《二 苏秦使韩山献书燕王章》、《三 苏秦使盛庆献书于燕王章》、《四 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2、《五 苏秦谓燕王章》2、《六 伯有章》、《一六 鲁桓公与文姜会齐侯于乐章》2、《一○ 苏秦谓齐王章(三)》2、《一一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一)》3、《一二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二)》2、《一四 苏秦谓齐王章(四)》3、《一六 朱己谓魏王章》7、《一七 谓起贾章》、《一九 秦客卿造谓穰侯章》、《二五 李园谓辛梧章》4、《二六 见田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于梁南章》7
未
凡25例。作否定副词用于动词谓语前,表示尚未实施某一动作行为。如:
(1)臣受教任齐交五年,齐兵数出,未尝谋燕。(《四 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
(2)秦,贪戾之国也,而无亲,蚕食魏氏,尽晋国,胜暴子,割八县,地未○毕入而兵复出矣。(《一五 须贾说穰侯章》)2
(3)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寘(填)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壑)谷而託之。” (《一八 触龙见赵太后章》)
又如:《三 苏秦使盛庆献书于燕王章》、《四 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六 苏秦自梁献书于燕王章(一)》、《七 苏秦自梁献书于燕王章(二)》2、《八 苏秦谓齐王章(一)》、《九 苏秦谓齐王章(二)》2、《一一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一)》、《一四 苏秦谓齐王章(四)》、《一五 须贾说穰侯章》、《一七 谓起贾章》、《二一 苏秦献书赵王章》、《二五 李园谓辛梧章》5、《二七 麛皮对邯郸君章》3
勿
凡5例。用于表示否定。如:
(1)薛公有变,臣必绝之。臣请终事而与,王勿计,愿王之固为终事也。(《一四 苏秦谓齐王章(四)》)4
(2)且劫王以多割,王必勿听也。(《一五 须贾说穰侯章》)
又如:《一八 触龙见赵太后章》
微
凡1例。表示不施行某种动作或不存在某种事实,可译为“不”。如:
(1)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一八 触龙见赵太后章》)
(七)、语气副词,共5个。
其
凡2例。用在叙述句中,表示委婉、拟测的语气,可译为“大概”、“可能”;也表示反问,可译为“难道”。如:
(1)士说曰:“蔡其亡乎。”(《七 齐桓公与蔡夫人乘周章》)
(2)彭生其不免【乎】。(《一六 鲁桓公与文姜会齐侯于乐章》)
敢
凡33例。
1、“敢”,《古书虚字集释》卷五:“敢,冒昧之辞也。”《词诠》卷三:“表敬助动词。惟存形式而实已无‘敢’字之意义者属此。”“敢”作语气副词,表示谦卑、客气,可释为“冒昧地”;或表示不敢,相当于“何敢”、“岂敢”等。有2例。如:
(1)臣岂敢强王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哉)。(《四 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
(2)三晋若不愿乎,王收秦而齐(剂)其后,三晋岂敢为王骄。(《一四 苏秦谓齐王章(四)》)
2、表示有胆量去做某事,可译为“敢于”、“胆敢”等,用于否定时,前面加否定副词“不”,可译为“不敢”。有31例。如:
(1)王以(已)和三晋伐秦,秦必不敢言救宋。(《一四 苏秦谓齐王章(四)》)
(2)是故臣在事中,三晋必不敢反。(《一四 苏秦谓齐王章(四)》)
(3)今有(又)走孟卯,入北宅,此非敢粱(梁)也,且劫王以多割,王必勿听也。(《一五 须贾说穰侯章》)
又如:《三 韩魏章》2、《八 晋献公欲袭虢章》、《二 苏秦使韩山献书燕王章》、《四 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六 苏秦自梁献书于燕王章(一)》、《八 苏秦谓齐王章(一)》4、《八 苏秦谓齐王章(一)》4、《九 苏秦谓齐王章(二)》2、《一〇 苏秦谓齐王章(三)》、《一一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一)》、《一三 韩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献书于齐章》、《一四 苏秦谓齐王章(四)》2、《一五 须贾说穰侯章》、《一六 朱己谓魏王章》3、《一七 谓起贾章》3、《二〇 谓燕王章》、《二一 苏秦献书赵王章》、《二二 苏秦谓陈轸章》、《二五 李园谓辛梧章》、《二七 麛皮对邯郸君章》
胡
凡4例。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爲什麽”“为何”
(1)公子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胃(谓)隐公曰:“胡不代之?”(《一一 鲁桓公少章》)
(2)章晋公欲袭郭(虢),□叔□【曰】:“君胡【不以】屈产之乘与垂革璧假道于虞?”(《八 晋献公欲袭虢章》)
又如:《五 苏秦谓燕王章》、《二五 李园谓辛梧章》
几(岂)
凡7例。作为语气副词,仅仅表示一种希望的语气,用法相当于“其”。如:
(1)几(岂)【及】彭生而能贞(正)之乎?(《一六 鲁桓公与文姜会齐侯于乐章》)
(2)且君之得地也,岂必以兵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哉)。(《一五 须贾说穰侯章》)
(3)剀(岂)人主之子侯,则必不善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一八 触龙见赵太后章》)2
又如:《一一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一)》、《二一 苏秦献书赵王章》、《二三 虞卿谓春申君章》
岂敢
凡2例。
(1)三晋若愿乎,王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遂)伇(役)之。三晋若不愿乎,王收秦而齐(剂)其后,三晋岂敢为王骄。(《一四 苏秦谓齐王章(四)》)
(2)勺(赵)疑燕而不功(攻)齐,王使襄安君东,以便事也,臣岂敢强王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哉)。(《四 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
(八)表示顺承、转折或加重等。
乃
凡18例。表示前后两事在事理上的顺承相因,或在时间上的紧相承接。如:
(1)信如尾星(生),乃不延(诞),不足而益国。廉如相〈伯〉夷,乃不窃,不足以益国。(《五 苏秦谓燕王章》)3
(2)寡人已举(与)宋讲矣,乃来诤(争)得,三。(《一二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二)》)2
又如:《十 吴人会诸侯章》、《八 苏秦谓齐王章(一)》、《一一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一)》、《一五 须贾说穰侯章》、《一六 朱己谓魏王章》、《二一 苏秦献书赵王章》2、《二三 虞卿谓春申君章》、《二四 公仲倗谓韩王章》2、《一八 触龙见赵太后章》3
(九)表示谦敬
窃
凡4例。表示自谦,一般不必译出。如:
(1)窃自□老,舆(与)恐玉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体)之有所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郄)也,故愿望见大(太)后。( 《一八 触龙见赵太后章》)
(2)臣窃以事观之,秦几(岂)夏(忧)赵而曾(憎)齐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哉)。(《二一 苏秦献书赵王章》)2
又如:《二五 李园谓辛梧章》
敬(敬诺)
凡2例。用在动词前,常用于表示对“天”、“神”、“尊长者”的尊敬,或是表示礼节上的敬意。多用于对话中,可译为“恭敬地”,或不翻译。如:
(1)大(太)后曰:“敬若(诺)。年○几何矣?”(《一八 触龙见赵太后章》)
(2)文信侯敬若(诺)。(《二五 李园谓辛梧章》)
(十)表示应对
诺
凡1例。常见于对话中,单独成读,表示同意或明白对方的意思,有时兼表要结束谈话,可用“好吧”“好啦”来对译。如:
(1)大(太)后曰:“若(诺)。次(恣)君之所使之。” (《一八 触龙见赵太后章》)
然
凡1例。用作表示然诺的副词,常单独成句,可译作“对”、“是”等。如:
(1)大(太)后曰:“然。”(《一八 触龙见赵太后章》)
综上,我们可以将《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中的副词使用情况列表如下:
表1 《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副词统计表
副词类别
个数
用例
频率
时间、频率、速度
今(69)、昔(2)、久(11)、先(16)、后(22)、方(3)、已(8)、始(6)、几(3)、且(2)、常(1)、果(7)、卒(1)、暨(既)(1)、遂(8)、将(39)、长(2)、复(25)、有(又)(25)、亦(23)、尝、未尝(8)、犹(9)、仍(1)、徐(2)、疾(8)、曾(2)、日(1)
27
292
25.4%
程度
大(太)(12)、尚(3)、甚(31)、殊(1)、少(3)、益(3)、最(2)、俞(愈)(1)
8
56
4.9%
範围
悉(6)、尽(31)、共(5)、唯(2)、毕(1)、皆(24)、独(7)、俱(4)
8
75
6.5%
状态、方式
恣(1)、固(9)
2
10
0.9%
情态方式
请(28)、相(9)
2
27
2.3%
肯定、否定
必(147)、诚(1)、慎(1)、弗(43)、非(45)、不(259)、毋(42)、无(46)、末(25)、勿(5)、微(1)
11
615
53.6%
语气
其(2)、敢(33)、胡(4)、几(岂)(7)、岂敢(2)
5
48
5.2%
顺接
乃(18)
1
18
1.6%
谦敬
窃(4)、敬(敬诺)(2)
2
6
0.5%
应对
诺(1)、然(1)
2
2
0.2%
合计
68
1149
100%
说明:括号内的数字表示此副词在《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中出现的次数。
通过观察、分析上表可以归纳出《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中的副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副词系统基本完毕,副词一共达1149个,分十类,副词的种类齐全、数量多、表义準确。
2、在《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中,副词占虚词的比例最大,这其中表肯定否定的副词比例最大,其次是时间、频率、速度的副词。
3、各副词的使用频率相差很大,使用较多的有“不”、“必”、使用达百次,还有一部份副词只出现一次,如“诺”、“然”。
4、各词之间分工明确,但仍有一部份交叉现象。如“毋”“必”等词。
二、介词
介词是用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前面或后面,组成介宾结构,作动词或形容词的状语或补语,表示时间、处所、原因、方式、对象等的词,在句法功能上主要起引介的作用。《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中介词共8个,出现332次。现分类简述如下:
以
凡112例。作介词和它的宾语一起用于动词的前或后,表示与动作行为的种种关係。它的宾语如果在上文中已经出现过,有时可以省而不用。
1、表示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工具、前提、手段等,可以翻译为“用、拿、依靠、凭借、靠”等,如:
(1)燕大恶,臣必以死诤之,不能,必令王先知之。(《一○ 苏秦谓齐王章(三)》)
(2)今韩受兵三年,秦挠以讲,识亡不听,投质于赵,请为天【下雁】行顿【刃,楚、赵】必疾兵。(《一六 朱己谓魏王章》)
(3)以燕王之贤,伐齐,足以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刷)先王之饵(耻),利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擅〉河山之间,埶(势)无齐患,交以赵为死○友,地不与秦攘(壤)介(界),燕毕□□之事,难听尊矣。(《一七 谓起贾章》)
又见:《二 燕大夫章》、《一六 朱己谓魏王章》、《四 鲁文公章》、《一一 鲁桓公少章》3、《一二 长万章》、《一三 宋荆战泓水之上章》4、《一五 鲁庄公有疾章》2、《一五 鲁庄公有疾章》3、《一六 鲁桓公与文姜会齐侯于乐章》、《一 苏秦自赵献书燕王章》、《一五 鲁庄公有疾章》、《二 苏秦使韩山献书燕王章》、《三 苏秦使盛庆献书于燕王章》4、《五 苏秦谓燕王章》3、《六 苏秦自梁献书于燕王章(一)》2、《八 苏秦谓齐王章(一)》6、《九 苏秦谓齐王章(二)》3、《一○ 苏秦谓齐王章(三)》3、《一一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一)》2、《一二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二)》4、《一三 韩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献书于齐章》2、《一四 苏秦谓齐王章(四)》6、《一五 须贾说穰侯章》4、《一六 朱己谓魏王章》2、《九 卫献公出亡章》5、《一一 鲁桓公少章》、《一七 谓起贾章》5、《一九 秦客卿造谓穰侯章》2、《二〇 谓燕王章》5、《二一 苏秦献书赵王章》8、《二二 苏秦谓陈轸章》、《二四 公仲倗谓韩王章》6、《二五 李园谓辛梧章》4、《二六 见田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于梁南章》6
2、表示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或不翻译。凡14例。如:
(1)今有(又)告薛公之使者田林,薛公以告臣,而不欲其从已闻也。(《六 苏秦自梁献书于燕王章(一)》)
(2)今齐王使宋窍谓臣曰:“奉阳君使周纳告寡人曰:‘燕王请毋任苏秦以事’。(《三 苏秦使盛庆献书于燕王章》)
又如:《五 晋献公欲得隋会章》、《一六 鲁桓公与文姜会齐侯于乐章》2、《三 苏秦使盛庆献书于燕王章》3、《六 苏秦自梁献书于燕王章(一)》、《八 苏秦谓齐王章(一)》、《九 苏秦谓齐王章(二)》、《一一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一)》、《二〇 谓燕王章》、《二六 见田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于梁南章》
3、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因”。凡28例。
(1)言者以臣贱而邈于王矣。(《七 苏秦自梁献书于燕王章(二)》)
(2)以雨,未得遬(速)也。(《一一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一)》)
(3)愿王之毋以此畏三晋也。(《一四 苏秦谓齐王章(四)》)
又如:《九 卫献公出亡章》、《十 吴人会诸侯章》、《一六 鲁桓公与文姜会齐侯于乐章》、《一 苏秦自赵献书燕王章》、《三 苏秦使盛庆献书于燕王章》、《四 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3、《八 苏秦谓齐王章(一)》、《一〇 苏秦谓齐王章(三)》、《一一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一)》、《一二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二)》3、《一四 苏秦谓齐王章(四)》4、《一五 须贾说穰侯章》2、《一六 朱己谓魏王章》、《一七 谓起贾章》、《二〇 谓燕王章》、《一四 苏秦谓齐王章(四)》2
4、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凡1例。如:
(1)今燕王与与帬臣谋破齐于宋而功(攻)齐,甚急,兵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率)有子循而不知寡人得地于宋,亦以八月归兵,不得地,亦以八月归兵。”(《六 苏秦自梁献书于燕王章(一)》)
5、“以……为……”式有两种情况,一种表示客观事实或实际做法,可译为:“把(用)……作为(作成)……”或“认为……是……”等。凡5例。如:
(1)且使燕尽阳地,以河为竟(境),燕齐毋□难矣。(《一七 谓起贾章》)
(2)秦王以君为贤,故加君二人之上。(《二五 李园谓辛梧章》)
又如:《三 苏秦自赵献书燕王章》、《七 苏秦自梁献书于燕王章(二)》、《一七 谓起贾章》
以为
凡13例。是“以……为”的省略句式,“以……为”表示人们的主观看法,可译为“认为……是……”、“把……看作……”如:
(1)以卅万之众,守七仞之城,臣以为汤武复生,弗昜〈易〉攻也。(《一五 须贾说穰侯章》)4
(2)今齐有过辞王不谕(喻)齐王多不忠也,而以为臣罪,臣甚惧。(《四 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
又见:《一六 朱己谓魏王章》、《一七 谓起贾章》、《一八 触龙见赵太后章》、《二〇 谓燕王章》2、《二一 苏秦献书赵王章》、《二二 苏秦谓陈轸章》、《二七 麛皮对邯郸君章》、《二 苏秦使韩山献书燕王章》、《一四 苏秦谓齐王章(四)》、《一六 朱己谓魏王章》
于
(一)引介方位处所
1、引介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用于动词后,作补语。可译为“在”。凡30例。如:
(1) 臣止于勺(赵),王谓乾(韩)徐为:“止某不道,迺(犹)免寡人之冠也。”(《四 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
(2)曰:“臣贵于齐。燕大夫将不信臣。(《四 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
(3)身在于秦,请以其母质,襄疵弗受也。(《一七 谓起贾章》)
又如:《五 晋献公欲得隋会章》、《一七 谓起贾章》2、《一五 鲁庄公有疾章》、《一六 鲁桓公与文姜会齐侯于乐章》3、《二 苏秦使韩山献书燕王章》、《三 苏秦使盛庆献书于燕王章》2、《四 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4、《五 苏秦谓燕王章》、《六 苏秦自梁献书于燕王章(一)》、《一五 须贾说穰侯章》、《八 苏秦谓齐王章(二)》、《一一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一)》2、《一二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二)》9、《一三 韩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献书于齐章》、《一四 苏秦谓齐王章(四)》2、《一五 须贾说穰侯章》、《一六 朱己谓魏王章》3、《二〇 谓燕王章》、《二二 苏秦谓陈轸章》2、《二三 虞卿谓春申君章》3、《二四 公仲倗谓韩王章》2、《二六 见田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于梁南章》2、《二七 麛皮对邯郸君章》
2、表示动作行为实施时所涉及的对象,可根据上下文译为“向……”、“对……”“给……”。凡33例。如:
(1)二子之袭失量于君,愧于诸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悔)德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诈)惌(怨),何叚(瑕)之不图。(《一五 鲁庄公有疾章》)
(2)赵大(太)后规用事,秦急攻之,求救于齐。(《一八 触龙见赵太后章》)
(3)王使庆谓臣:“不利于国,且我夏(忧)之。” (《二 苏秦使韩山献书燕王章》)
又如:《一一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一)》、《六 苏秦自梁献书于燕王章(一)》2、《一○ 苏秦谓齐王章(三)》、《一 苏秦自赵献书燕王章》、《二 苏秦使韩山献书燕王章》、《三 苏秦使盛庆献书于燕王章》2、《四 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6、《七 苏秦自梁献书于燕王章(二)》2、《一一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一)》、《一二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二)》3、《一三 韩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献书于齐章》、《一五 须贾说穰侯章》、《一九 秦客卿造谓穰侯章》、《二二 苏秦谓陈轸章》3、《一八 触龙见赵太后章》、《二三 虞卿谓春申君章》、《二七 麛皮对邯郸君章》2
3、引介比较的对象,表示程度或状态的比较,用于形容词后,可译为“比”,或任译为“于”。凡7例。如:
(1)其功多于与秦共伐韩,【而】必无与强秦粼(邻)之祸。(《一六 朱己谓魏王章》)
(2)今足下功力非数加于秦也,怨竺(毒)积怒,非深于齐,下吏皆以秦为夏(忧)赵而曾(憎)齐。(《二一 苏秦献书赵王章》)
(3)曰:“丈夫亦爱怜少子乎?”曰:“甚于妇人。” (《一八 触龙见赵太后章》)
又如:《一四 苏秦谓齐王章(四)》、《一 苏秦自赵献书燕王章》、《九 苏秦谓齐王章(二)》、《二〇 谓燕王章》
4、引介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后,作补语,可不必译出。凡38例。如:
(1)死亦大物已,不快于心而死,臣甚难之。(《二 苏秦使韩山献书燕王章》)
(2)曰:“老臣间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嗜)食,智于身。”(《一八 触龙见赵太后章》)
(3)君悉燕兵而疾赞之,天下之从于君也,如报父子之仇。(《一九 秦客卿造谓穰侯章》)
又如:《三 苏秦使盛庆献书于燕王章》、《四 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七 苏秦自梁献书于燕王章(二)》、《四 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3、《六 苏秦自梁献书于燕王章(一)》、《八 苏秦谓齐王章(一)》、《一二 长万章》)2、《一○ 苏秦谓齐王章(三)》、《一二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二)》、《一四 苏秦谓齐王章(四)》、(《一七 谓起贾章》)、《二〇 谓燕王章》、《二一 苏秦献书赵王章》3、《二二 苏秦谓陈轸章》、《二四 公仲倗谓韩王章》5、《二五 李园谓辛梧章》3、《二六 见田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于梁南章》3、《二七 麛皮对邯郸君章》4、《二五 李园谓辛梧章》
5 、表被动。凡4例。
(1)吴亡于越,齐亡于燕,余(除)疾不尽也。(《一九 秦客卿造谓穰侯章》)
(2)将军必逐于粱(梁),恐诛于秦。(《二五 李园谓辛梧章》)
(3)赵不能听,逐井忌,诛于秦。(《二五 李园谓辛梧章》)
又如:《一七 谓起贾章》
6、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动作的方向。可根据文义译为“在……”、“到……”、“从……”等。凡4例。如:
(1)左师触龙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一八 触龙见赵太后章》)
(2)今从强秦久伐齐,臣恐其过(祸)出于此也。(《二一 苏秦献书赵王章》)、《二二 苏秦谓陈轸章》
(3)距麋关,北至于【榆中】者千五百里。(《二一 苏秦献书赵王章》)
又如:《二七 麛皮对邯郸君章》
之于
凡1例。
(1)王之于臣也,贱而贵之,蓐(辱)而显之,臣未有以报王。(《四 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
及
凡5例。“及”常与它的宾语放在谓语前后或单独使用,表示与动作有关的时间、对象、限度等。
(1)及鲁宋战,长【万】□止焉。(《一二 长万章》)
(2)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寘(填)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壑)谷而託之。”(《一八 触龙见赵太后章》)
又如:《一八 触龙见赵太后章》3
为
1、表示动作的原因,可译为“为了”“因为”等。凡9例。如:
(1)鲁若有诛,彭生必为说。(《一六 鲁桓公与文姜会齐侯于乐章》)
(2)知(智)能免国,未能免身,愿王之为臣故,此也。(《一 苏秦自赵献书燕王章》)
(3)媪之送燕后也,攀其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踵),为之泣,念其远也,亦哀矣。(《一八 触龙见赵太后章》)
又如:《一 苏秦自赵献书燕王章》、《二、苏秦使韩山献书燕王章》2、《三 苏秦使盛庆献书于燕王章》、《二四 公仲倗谓韩王章》、《二五 李园谓辛梧章》
2、常和它的宾语在一起,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动作行为的受益对象。可译为“替……”“给……”。凡12例。
(1)天下不功(攻)齐,将曰:善为齐谋。天下功(攻)齐,将与齐兼弃臣。(《四 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2
(2)夏后坚欲为先薛公得平陵,愿王之勿听也。(《一四 苏秦谓齐王章(四)》)
(3)左师触龙曰:“父母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一八 触龙见赵太后章》)3
又如:《一六 朱己谓魏王章》、《一七 谓起贾章》、《一九 秦客卿造谓穰侯章》、《二五 李园谓辛梧章》、《一二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二)》、《一四 苏秦谓齐王章(四)》
3、表示被动,介绍出施动者。凡1例。
(1)故韩是(氏)之兵非弱也,其民非愚蒙也,兵为秦禽(擒),知(智)为楚笑者,过听于陈轸,失计韩傰(倗),(《二四 公仲倗谓韩王章》)
自
凡7例。“自”常和它的宾语在一起,位于谓语前,表示动作有关的时间、处所的起点,可译为“从……”“从……以后”如:
(1)自赵献书燕王曰:始臣甚恶事。(《一 苏秦自赵献书燕王章》)
(2)自齐献书于燕王曰:燕齐之恶也久矣。(《四 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
(3)自粱(梁)献书于燕王曰:齐使宋窍、侯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谓臣曰:“寡人与(与)子谋功(攻)宋,寡人恃燕勺(赵)也。(《六 苏秦自梁献书于燕王章(一)》)
又如:《二 苏秦自梁献书于燕王章(二)》、《一一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一)》、《一二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二)》、《一五 须贾说穰侯章》
从
凡2例。“从”常和它的宾语一起用于动词前。介绍出时间或处所的起点。可译为“由”、“打”等,或任译作“从”,或“从那之后”如:
(1)自勺(赵)献书于齐王曰:臣暨(既)从燕之粱(梁)矣。臣之勺(赵),所闻于乾(韩)、粱(梁)之功(攻)秦,无变志矣。(《一一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一)》)
(2)从林军以至于今,秦七攻魏,五入囿中,櫋(边)城尽拔,支台随(堕),垂都然(燃),林木伐,麋鹿尽,而国续以围。(《一六 朱己谓魏王章》)
在
凡26例。常和宾语在一起,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前,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处所、时间、範围或事物存在的位置,有时表示与事物的性质、状态有关的方面。译时可仍作“在”,或作“对于”。如:
(1)异日者秦在河西,晋国去粱(梁)千里,有河山以阑之,有周、韩而间之。(《一六 朱己谓魏王章》)
(2)秦乃在河西,晋国去粱(梁)千里而祸若是矣。(《一六 朱己谓魏王章》)
(3)齐秦相伐,利在晋国。齐晋相伐,重在秦。(《一七 谓起贾章》)
又如:《二 燕大夫章》、《三 韩魏章》、《八 晋献公欲袭虢章》3、《九 卫献公出亡章》、《一 苏秦自赵献书燕王章》、《三 苏秦使盛庆献书于燕王章》、《八 苏秦谓齐王章(一)》、《一四 苏秦谓齐王章(四)》、《一二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二)》、《一七 谓起贾章》3、《二六 见田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于梁南章》9
因,
凡7例。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赖以发生的依据,可译为“因为”、“因此”等。如:
(1)因天下之力,伐雠国之齐,报惠王之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耻),成昭襄王之功,除万世之害,此燕之利也,而君之大名也。(《一九 秦客卿造谓穰侯章》)
(2)赵曰:秦有变。因以为质。(《二〇 谓燕王章》)
(二)表示动作行为所赖以发生的依据,可译为“凭藉”、“利用”、“随着”等,如:
(1)唯(虽)然,夫知(智)者之【举】事,因过(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二〇 谓燕王章》)4
(2)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若因张义(仪)而和于秦,洛(赂)之以一名县,与之南伐楚,此以一为二之计也。(《二四 公仲倗谓韩王章》)
综上,我们可以将《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中的介词使用情况列表如下:
表2 《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介词统计表
以
于
为
因
及
自
从
在
合计
工具方式
112
112
涉及对象
14
71
12
97
原因目的
28
9
7
44
介引时间
1
5
7
2
15
方位处所
30
26
56
被动
4
1
5
比较
3
3
合计
155
108
22
7
5
7
2
26
332
从上表可以观察到,《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介词以“以”和“于”为主,共263例,具有绝对的优势,相对与其他介词使用的方法也更加灵活。
三、连词
连词起连接作用,连接词、短语、分句和句子等,表示因果、并列、转折、选择等关係。《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中连词共27个,出现490次。现分类简述如下:
1、顺承连词
共7个,出现126次。分别如下。
而
凡62个。引进与动作行为的凭藉,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
前后两部份是偏正关係。
表顺承,表示时间先后或事理上的相承,如:
(1)归而饮至,而乐。(《二 燕大夫章》)2
(2)南方之事齐者,欲得燕与天下之师,而入之秦与宋以谋齐,臣诤之于燕王,燕王必弗听矣。(《九 苏秦谓齐王章(二)》)
又见:《四 鲁文公卒章》、《九 卫献公出亡章》2、《一五 鲁庄公有疾章》、《一六 鲁桓公与文姜会齐侯于乐章》、《一 苏秦自赵献书燕王章》、《三 苏秦使盛庆献书于燕王章》2、《四 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3、《五 苏秦谓燕王章》、《六 苏秦自梁献书于燕王章(一)》2、《七 苏秦自梁献书于燕王章(二)》2、《一二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二)》2、《一三 韩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献书于齐章》、《一四 苏秦谓齐王章(四)》7、《一五 须贾说穰侯章》3、《一六 朱己谓魏王章》4、《一七 谓起贾章》2、(《一八 触龙见赵太后章》)3、《一九 秦客卿造谓穰侯章》、《二六 见田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于梁南章》7、《二〇 谓燕王章》、《二一 苏秦献书赵王章》3、《二二 苏秦谓陈轸章》4、《二四 公仲倗谓韩王章》2、《二五 李园谓辛梧章》2、《二七 麛皮对邯郸君章》
则。
凡45个。既可以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也可以连接句与句,表示顺承关係。
表示顺承:如
(1)欲王之县(悬)陶、平陵于薛公、奉阳君之上以勉之,终事然后予之,则王多资矣。(《一四 苏秦谓齐王章(四)》)
(5)攻而弗拔,秦兵必罢(疲),陶必亡,则前功有必弃矣。(《一五 须贾说穰侯章》)
又如:《二 燕大夫章》、《九 卫献公出亡章》、《一三 宋荆战泓水之上章》、《一五 鲁庄公有疾章》、《三 苏秦使盛庆献书于燕王章》、《四 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七 苏秦自梁献书于燕王章(二)》、《八 苏秦谓齐王章(一)》3、《九 苏秦谓齐王章(二)》2、《一○ 苏秦谓齐王章(三)》3、(《一二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二)》)、《一四 苏秦谓齐王章(四)》4、《一五 须贾说穰侯章》3、《一六 朱己谓魏王章》2、《一七 谓起贾章》、《一八 触龙见赵太后章》3、《二〇 谓燕王章》4、《二二 苏秦谓陈轸章》、《二三 虞卿谓春申君章》3、《二六 见田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于梁南章》17、《二七 麛皮对邯郸君章》2
然后
凡2个。“然”和“后”组成複合连词,表示顺接。可理解为先有前面一件事才会产生后面的事。可译为“之后”,或仍译为“然后”如
(1)上下无却然后可以济。(《一三 宋荆战泓水之上章》)
(2)欲王之县(悬)陶、平陵于薛公、奉阳君之上以勉之,终事然后予之,则王多资矣。(《一四 苏秦谓齐王章(四)》)
又如:《二七 麛皮对邯郸君章》
然则
凡6个。“然”用来连接分句与分句或者段落与段落,往往位于第一分句或后一分句之首。“然则”可以理解为“既然如此,那么”。译文可写为“那么”。
如:王曰:“然则仁义不可为与?”(《五 苏秦谓燕王章》)
(1)上党、宁阳,非一举之事也,然则韩□一年有余矣。(《一七 谓起贾章》)
(2)今为齐下,秦王之心笱(苟)得穷齐,不难以国壹栖(接),然则王何不使辩士以若说说秦王 (《二〇 谓燕王章》)3
又如:《二七 麛皮对邯郸君章》
乃
凡8个。《词诠》卷二:“副词,于是也,然后也,始也。”杨伯峻先生认为“乃”这一用法是副词,不过他在《古汉语虚词》中又说:“‘乃’有‘就’‘便’‘于是’的意思。有时作副词,有时可以作连词。”我们把它看作连词,表示动作行为或事情在时间上或事理上具有前后相承的关係。往往用于后一分句之首,连接前后分句,表示衔接或转折。可译成“便”、“于是”等。如:
(1)乃令君羊(佯)囚己.。(《四 鲁文公卒章》)
(2)齐燕为一,三晋有变,事乃时为也。(《八 苏秦谓齐王章(一)》)
(3)君曰:“善。”乃罢粱(梁)围。(《一五 须贾说穰侯章》)
(4)曰:“老臣间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嗜)食,智于身。”( 《一八 触龙见赵太后章》)2
有如:《二三 虞卿谓春申君章》、《二四 公仲倗谓韩王章》3
案(按)
凡1例。表示顺接。可译为“就”等。如:
(1)若三晋相竪〈坚〉也以功(攻)秦,案以负王而取秦则臣必先智(知)之。(《一四 苏秦谓齐王章(四)》)
因
凡2个。连接前后两句,表示顺承,可译为“就”、“于是”、“因此”如:
(1)且楚韩非兄弟之国也,有(又)非素谋伐秦也,已伐刑(形),因兴师言救韩,此必陈轸之谋也,夫轻绝强秦而强【信】楚之谋臣,王必悔之。(《二四 公仲倗谓韩王章》)
(2)韩王弗听,遂绝和于秦。秦因大怒,益师,与韩是(氏)战于岸门。(《二四 公仲倗谓韩王章》)
表示转折
2、表示转折。
而
凡91个。出现在主谓之间,表示一种强调或转折的语气,可根据文义恰当对译,或仍作“而”或不译。如:
(1)三者皆失而弗知畏。(《六 伯有章》)
(4)宋司马请曰:“宋人寡而荆人众,及未济,击之,可破也。”(《一三 宋荆战泓水之上章》)
又见《二 燕大夫章》、《八 晋献公欲袭虢章》2、《九 卫献公出亡章》3、《十 吴人会诸侯章》、《一一 鲁桓公少章》、《一二 长万章》2、《一三 宋荆战泓水之上章》3、《一四 吴伐越章》、《一六 鲁桓公与文姜会齐侯于乐章》2、《二 苏秦使韩山献书燕王章》、《三 苏秦使盛庆献书于燕王章》、《四 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5、《五 苏秦谓燕王章》2、《六 苏秦自梁献书于燕王章(一)4、《七 苏秦自梁献书于燕王章(二)》、《八 苏秦谓齐王章(一)》、《一一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一)》2、《一二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二)》5、《一四 苏秦谓齐王章(四)》6、《一五 须贾说穰侯章》7、《一六 朱己谓魏王章》10、《一七 谓起贾章》、《一八 触龙见赵太后章》、4《一九 秦客卿造谓穰侯章》、《二〇 谓燕王章》11、《二七 麛皮对邯郸君章》、《二一 苏秦献书赵王章》3、《二二 苏秦谓陈轸章》4、《二三 虞卿谓春申君章》、《二四 公仲倗谓韩王章》、《二六 见田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于梁南章》、《二七 麛皮对邯郸君章》
然而
凡2个。表示转折,可理解为“虽然如此,可是(但是)……”译文可译作“然而”、“然且”如:
(1)然而燕王亦有苦。(《一一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一)》)
(2)臣欲王以平陵予薛公,然而不欲王之无事与之也。(《一四 苏秦谓齐王章(四)》)
又如:《二一 苏秦献书赵王章》
若夫
凡1个。表示他转或提起,常用于说完一事推论另一件事之时,可译为“至于(说到)”等,如:
(1)今胃(谓)楚强大则有矣,若夫越赵、魏,关甲于燕,几(岂)楚之任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哉)。(《二三 虞卿谓春申君章》)
3、表示并列关係
前后两部份是并列关係:
而
凡26个。
(1)今止【卫】君,是随(堕)党而崇寿(雠)也。(《十 吴人会诸侯章》)
(2)虽使据之,臣保燕而事王,三晋必不敢变。(《八 苏秦谓齐王章(一)》)
又如:《三 韩魏章》、《六 伯有章》、《十 吴人会诸侯章》、《一二 长万章》、《三 苏秦使盛庆献书于燕王章》2、《四 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2、《八 苏秦谓齐王章(一)》、《一一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一)》、《一二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二)》4、《一四 苏秦谓齐王章(四)》4、《一五 须贾说穰侯章》、《一六 朱己谓魏王章》、《二〇 谓燕王章》2、《二五 李园谓辛梧章》、《二七 麛皮对邯郸君章》
且
凡5例。“且”用于连接成份,表示所连接的部份具有进层关係。可译为“而且”、“并且”等。如:
(1)燕事小大之诤(争),必且美矣。(《一 苏秦自赵献书燕王章》)
(2)今止【卫】君,是随(堕)党而崇寿(雠)也。且会诸【侯】而止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卫〉君,谁则不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惧),随(堕)党崇寿(雠),以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惧)诸侯,难以霸矣。(《十 吴人会诸侯章》)
(3)且君尝曰:‘吾县免(勉)于粱(梁)是(氏),不能辞已。’(《一二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二)》)
与
凡52例。连词“与”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表示并列,可释为“和”等。如:
(1)鲁亘(桓)公与文羌(姜)会齐侯于乐。(《一六 鲁桓公与文姜会齐侯于乐章》)
(2)且告奉阳君,相桥于宋,与宋通关。(《二 苏秦使韩山献书燕王章》)
(3)臣以信不与仁俱彻,义不与王皆立。(《五 苏秦谓燕王章》)
又如:《三 苏秦使盛庆献书于燕王章》、《一四 苏秦谓齐王章(四)》、《一六 朱己谓魏王章》)2、《四 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7、《六 苏秦自梁献书于燕王章(一)》2、《一○ 苏秦谓齐王章(三)》2、《一一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一)》2、《一二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二)》8、《一四 苏秦谓齐王章(四)》3、《一五 须贾说穰侯章》、《一六 朱己谓魏王章》11、《一七 谓起贾章》4、《二四 公仲倗谓韩王章》2
和
凡1例。一般用于连接名词与名词,前后成份是并列关係,可译为“与”,或仍译为“和”。如:
(1)王以(已)和三晋伐秦,秦必不敢言救宋。(《一四 苏秦谓齐王章(四)》)
4、因果关係。
以
凡57例。
连词“以”可以连接词和词,短语和短语,句子和句子。用法和“而”相似,但“而”可以用以转折,而“以”只用于顺接。同时“以”表示并列的情况也比而少很多。
1、连接后面一动作是前面一动作的目的,可以翻译为“为了,来,去”。如:
(1)昔者【文王军】宗,能取而弗烕(灭),以申其德也。(《二 燕大夫章章》)
(2)薛公未得所欲于晋国,欲齐之先变以谋晋国也。(《七 苏秦自梁献书于燕王章(二)》)2
(3)乾(韩)粱(梁)从,以功(攻)勺(赵),秦取112勺(赵)之上地,齐取河东。(《一三 韩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献书于齐章》)
又见:《二 燕大夫章》、《四 鲁文公卒章》、《六、伯有章》、《一七 谓起贾章》、《三 苏秦使盛庆献书于燕王章》5、《四 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六 苏秦自梁献书于燕王章(一)》、《七 苏秦自梁献书于燕王章(二)》5、《一一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一)》2、《一二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二)》2、《一四 苏秦谓齐王章(四)》6、《一五 须贾说穰侯章》3、《一六 朱己谓魏王章》2、《一七 谓起贾章》4、《二〇 谓燕王章》3、《二一 苏秦献书赵王章》2、《二二 苏秦谓陈轸章》3、《二三 虞卿谓春申君章》2、《二六 见田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于梁南章》、《二七 麛皮对邯郸君章》4、《五 晋献公欲得隋会章》、《七 齐桓公与蔡夫人乘周章》(2)、《九 卫献公出亡章》2、《三 苏秦使盛庆献书于燕王章》
2、后接“来”、“往”、“上”、“下”、“东”、“西”、“南”、“北”等词,补充说明时间、处所或範围。可译为“以”、“往”等。如:
(1)臣闻魏氏悉其百县胜甲以上,以戎〈戍〉大粱(梁),臣以为不下卅万。(《一五 须贾说穰侯章》)
(2)粱(梁)氏先反,齐、勺(赵)功(攻)粱(梁),齐必取大粱(梁)以东,勺(赵)必取河内,秦案不约而应,王何患于粱(梁)。(《一二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二)》)
又如:《三 苏秦使盛庆献书于燕王章》、《一六 朱己谓魏王章》2
4、表因果
之所以
凡5例。因果连词,用于连接前后两个分句,表示连接的部份具有因果关係,可以分为表因和表果两小类。
(1)有子之所以去也。(《四 鲁文公卒章》)
(2)臣之所□□□□□□□□不功(攻)齐,全于介(界),所见于薛公、徐为,其功(攻)齐益疾。(《三 苏秦使韩山献书燕王章》)
(3)臣以令告奉阳君曰:“寡人之所以有讲虑者有:寡人之所为功(攻)秦者,为粱`(梁)为多,粱(梁)氏留齐兵于观,数月不逆,`寡人失望,一。(《一一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一)》)
(4)臣之所以备患者百余。(《一四 苏秦谓齐王章(四)》)
(5)燕、赵之所以国大兵强而地兼诸侯者,以其能忍难而重出地也。(《一五 须贾说穰侯章》)
所以
凡2例。是由介词“以”和助词“所”凝固而成的複合虚词,如:
(1)伐,深入多杀者为上,所以除害也。(《一三 宋荆战泓水之上章》)
(2)仁义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五 苏秦谓燕王章》)
又如:《二三 虞卿谓春申君章》
故
凡26例。用于连接分句,表示因果关係。如:
(1)故刑伐已加而乱心不生。(《一二 长万章》)
(2)故臣使辛谒大之。(《二 苏秦使韩山献书燕王章》)
(3) 故大(太)后,母也,而以夏〈忧〉死。(《一六 朱己谓魏王章》)
又见:《一 苏秦自赵献书燕王章》、《三 苏秦使盛庆献书于燕王章》、《四 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5、《七 苏秦自梁献书于燕王章(二)》、《八 苏秦谓齐王章(一)》、《九 苏秦谓齐王章(二)》、《一四 苏秦谓齐王章(四)》、《一七 谓起贾章》2、《一八 触龙见赵太后章》2、《二一 苏秦献书赵王章》3、《二四 公仲倗谓韩王章》、《二五 李园谓辛梧章》、《二七 麛皮对邯郸君章》3
是故
凡15例。“是”和“故”连用作连词,用在複合句的最后一分句中,表示前后的顺承关係。可译为“因此”或“所以”等。如:
(1)是故君人者,刑之所不及,弗昔(措)于心。(《一二 长万章》)
(2)是故臣在事中,三晋必不敢反。(《一四 苏秦谓齐王章(四)》)2
又如:《七 齐桓公与蔡夫人乘舟章》、《八 苏秦谓齐王章(一)》、《四 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八 苏秦谓齐王章(一)》、《一四 苏秦谓齐王章(四)》3、《一六 朱己谓魏王章》2、《一九 秦客卿造谓穰侯章》3、
是以
(1)大(太)宁〈宰〉喜曰:“其来后,是以止之。”(《十 吴人会诸侯章》)2
(2)今有(又)走孟卯,入北宅,以攻大粱(梁),是以天幸自为常也。(《一五 须贾说穰侯章》)
又如:《六 伯有章》、《九 卫献公出亡章》、《十 吴人会诸侯章》、《一二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二)》2、《一七 谓起贾章》2
5、表让步。
虽(唯)
凡11例。
常用于分句与分句之间,往往表示对前一部份事实的承认,以引起后一分句的转折或反问。在后一分句中,有时有“然而”、“而”、“亦”、“犹”、“但”等虚词与“虽”相呼应。可译为“虽然”、“儘管”等。如:
(1)使盛庆献书于【燕王曰】:□□□□虽未功(攻)齐,事必美者,(《三 苏秦使盛庆献书于燕王章》)
(2)齐王虽归臣,臣将不归。(《三 苏秦使盛庆献书于燕王章》)
(3)虽费,毋齐、赵之患,除帬臣臣之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耻)。(《四 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2
又如:《八 苏秦谓齐王章(一)》、《一一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一)》、《一二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二)》2、《一八 触龙见赵太后章》、《一九 秦客卿造谓穰侯章》3
虽然
凡2例。
(1)虽然,成臣之事者,在王之循甘燕也。(《八 苏秦谓齐王章(一)》)
(2)唯(虽)然,夫知(智)者之【举】事,因过(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二〇 谓燕王章》
兄(况)
凡2例。
常出现在複合分句的下一句,表示意思上的急转逼近。在上一句分句中常有“尚”、“犹”“虽”等虚词相呼应;它锁在的分句末了一般有“乎”、“哉”等虚词相呼应,“况”与其他虚词连用如“况与”“况乎”都可译作“何况”。如:
(1)臣以燕重事齐,天下必无敢东视□□,兄(况)臣能以天下功(攻)秦,疾与秦相萃也而不解,王欲复功(攻)宋而复之,不而舍之,王为制矣。”(《一○ 苏秦谓齐王章(三)》)
(2)子义闻之曰:“人主子也,骨肉之亲也,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犹)不能持无功之尊,不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然兄(况)人臣乎。” (《一八 触龙见赵太后章》)
且
凡16例。常用在複合句的前一分句,表示让步,以引起下文的推论,可译为“况且”
(1)且宋君不佴(耻)不全宋人之腹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颈),而佴(耻)不全荆陈(阵)之义,逆矣。(《宋荆战泓水之上章》)
(2)且君之得地也,岂必以兵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哉)。(《一五 须贾说穰侯章》)
(3)且说士之计皆曰:“韩亡参(三)川,魏亡晋国,市○○朝未罢过(祸)及于赵。”且物固【有势】异而患同者。(《二一 苏秦献书赵王章》)3
又如:《二七 麛皮对邯郸君章》、《八 晋献公欲袭虢章》2、《十 吴人会诸侯章》、《一三 宋荆战泓水之上章》、《二 苏秦使韩山献书燕王章》2、《一二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二)》2、《一三 韩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献书于齐章》、《一五 须贾说穰侯章》2、
6、表假设
则
凡1例。
(1)人无信则不彻,国无义则不王。(《五 苏秦谓燕王章》)
若
凡24例。表示假设,通常放在前一句分句中,可译为“假若”、“如果”等。如:
(1)若不惌(怨)惌(怨)则德无事矣。(《一五 鲁庄公有疾章》)
(2)鲁若有诛,彭生必为说。(《一六鲁桓公与文姜会齐侯于乐章》)
(3)若无不为也。以奴(孥)自信,可;与言去燕之齐,可;甚者,与谋燕,可。(《四 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
又如:《一○ 苏秦谓齐王章(三)》、《一 苏秦自赵献书燕王章》、《一四 苏秦谓齐王章(四)》、《三 苏秦使盛庆献书于燕王章》、《四 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五 苏秦谓燕王章》、《一一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一)》、《一二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二)》2、《一五 须贾说穰侯章》、《一六 朱己谓魏王章》2、《二〇 谓燕王章》、《二六 见田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于梁南章》6、《二七 麛皮对邯郸君章》2
即
凡1例。用在複合句的前一分句,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假设”。如:
(1)谓燕王曰:“今日愿耤(藉)于王前,叚(假)臣孝如增(曾)参,信如尾星(生),廉如相〈伯〉夷,节(即)有恶臣者,可毋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惭)乎?”(《五 苏秦谓燕王章》)
为
凡2例。用在複合句的前一句,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如:
(1)为王不能,则完天下之交,复与粱(梁)王遇,□功(攻)宋之事,士民句(苟)可复用,臣必王之无外患也。(《一○ 苏秦谓齐王章(三))
(2)今王若欲因过(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则莫若招霸齐而尊之,使明(盟)周室而棼(焚)秦符,(《二〇 谓燕王章》)
苟(苟为)
凡3例。常用在複合句的前一分句,表示假设或条件。可译为“只要”、“如果”、“假若”等。如:
(1)王句(苟)为臣安燕王之心而毋听伤事者之言,请毋至三月而王不见王天下之业,臣请死。(《一四 苏秦谓齐王章(四)》)
(2)是故事句(苟)成,臣虽死不丑。(《一四 苏秦谓齐王章(四)》)
(3)笱(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弟兄,若禽守(兽)耳。(《一六 朱己谓魏王章》)
且
凡16例。表示一种比事实要夸张很多的假设,“虽”可译为“即使……也……”“纵使……也……”“就是……也”。
(1)臣为是,虽无燕,必将来。(《九 苏秦谓齐王章》)
(2)若楚遇不必,虽必,不为功,愿王之以毋遇喜奉阳君也。(《一一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一)》)
又如:《六 苏秦自梁献书于燕王章(一)》2、《八 苏秦谓齐王章(一)》3、《一三 韩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献书于齐章》、《一四 苏秦谓齐王章(四)》2、《一七 谓起贾章》、《二三 虞卿谓春申君章》、《二四 公仲倗谓韩王章》3、《二七 麛皮对邯郸君章》
7、表示选择。
非……则……
凡2例。表示“不是这样就是那样”,可译为“不……则……”如:
(1)所道攻燕,非齐则魏,齐魏新恶楚,唯(虽)欲攻燕,将何道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哉)?(《二三 虞卿谓春申君章》)
(2)燕非与齐谋勺(赵),则与赵谋齐。(《四 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
(七)修饰
而
凡7个。“而”的前一部份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或状态,对后一部份起着修饰作用。可译为“着”、“来”、“地”等,或不译出。如:
(1)左师触龙言愿见,大(太)后盛气而胥之。(《一八 触龙见赵太后章》)3
(2)秦逐张义(仪),交臂而事楚,此公事成也。(《二二 苏秦谓陈轸章》)2
(3)以秦之强,有粱(梁)之劲,东面而伐楚。(《二五 李园谓辛梧章》)2
又如:《六 伯有章》、《七 齐桓公与蔡夫人乘舟章》、《八 晋献公欲袭虢章》2、《一六 朱己谓魏王章》
综上,我们可以将《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中的连词使用情况列表如下:
表1 《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连词统计表
连词词类别
个数
用例
频率
顺承
而(62)、则(45)、然后(2)、然则(6)、乃(8)、案(按)(1)、因(2)
7
126
25.7%
转折
而(91)、然而(2)、若夫(1)
3
94
19.2%
并列
而(26)、且(5)、与(52)、和(1)、以(57)
5
141
28.7%
因果
之所以(5)、所以(2)、故(26)、是以(9)
4
42
8.5%
让步
虽(唯)(11)、虽然(2)、兄(况)(2)、且(16)
4
31
6.3%
假设
则(1)、若(24)、即(1)、为(2)、苟(苟为)(3)、且(16)
6
47
9.6%
选择
非……则……(2)
1
2
0.04%
修饰
而(7)
1
7
1.4%
合计
31
490
100%
说明:括号内的数字表示此连词在《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中出现的次数。
通过观察、分析上表可以归纳出《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中的连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使用数量来看顺承连词和并列连词使用较多,选择连词使用最少,仅1例。
2、连词之间的分工比较明确,除了“而”、“且”“为”可以表示几种关係外,其余连词都只连接单一关係的词语或分句。
3、古代汉语词彙以单音节为主,但《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中出现了很多双音节词,这一演变规律突出得表现在这些连词里,出现了很多双音节连词,如:“然后”、“然则”、“然而”、“若夫”等,在连词中所占比例较大。
四、助词
助词用于句首、词的首尾或结构之中。助词独立性较差,本身具体含义不大明显,主要用于表示或强调一种语气、状态、变换或组成某种结构。《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中助词共7个,出现362次。
(一)结构助词
者
凡77例。
作助词,常用来构成“者”字短语,在句子中充当各种成分,
(1)恶德者难以责。(《九 卫献公出亡章》)2
(2)知(智)者不然。(《一五 须贾说穰侯章》)
……者,……也。
(1)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谓臣曰:‘伤齐者,必勺(赵)也。(《八 苏秦谓齐王章(一)》)2
(2)魏至今然者,襄子之过也。(《一七 谓起贾章》)
(3)夫以实苦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二四 公仲倗谓韩王章》)
又见:《一 杀里克章》、《四 鲁文公卒章》、《九 卫献公出亡章》5、《吴人会诸侯章》、《一一 鲁桓公少章》、《一一 鲁桓公少章》、《一二 长万章》2、《宋荆战泓水之上章》、《鲁桓公与文姜会齐侯于乐章》、《一 苏秦自赵献书燕王章》、《四 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五、苏秦谓燕王章》3、《六 苏秦自梁献书于燕王章(一)》2、《九 苏秦谓齐王章(二)》2、《一○ 苏秦谓齐王章(三)》、《一一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一)》、《一一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一)》、(《一二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二)》)2、《一四 苏秦谓齐王章(四)》3、《一五 须贾说穰侯章》、《一六 朱己谓魏王章》2、《一七 谓起贾章》4、《一七 谓起贾章》6、一八 触龙见赵太后章》5、《二一 苏秦献书赵王章》6、《二二 苏秦谓陈轸章》、《二三 虞卿谓春申君章》、《二五 李园谓辛梧章》2、《二六 见田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于梁南章》6、《二七 麛皮对邯郸君章》3
“者”用在名词主语之后,表明语音上的停顿,并有引出下文的作用。可不译出。如:
(1)三王者皆贤矣,不曹(遭)时不王。(《一九 秦客卿造谓穰侯章》)
(2)《诗》曰:树德者莫如兹(滋),除怨者莫如尽。(《一九 秦客卿造谓穰侯章》)
之
凡227例。
1、用在修饰语和被修饰语之间,使二者组成偏正短语。如:
(1)二家之忧也。(《三 韩魏章》)
(2)王之赐使使孙与弘来,甚善已。《二 苏秦使韩山献书燕王章》5
(3)以卅万之众,守七仞之城,臣以为汤武复生,弗昜〈易〉攻也。(《一五 须贾说穰侯章》)
又如:《二 燕大夫章》2、《六 伯有章》、《三 苏秦使盛庆献书于燕王章》5、《四 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24、《五 苏秦谓燕王章》7、《一二 长万章》2、《六 苏秦自梁献书于燕王章(一)》6、《八 苏秦谓齐王章(一)》5、《九 苏秦谓齐王章(二)》3、《一○ 苏秦谓齐王章(三)》3、《一一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一)》4、《一二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二)》8、《一三 韩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献书于齐章》5、《一四 苏秦谓齐王章(四)》20、《一五 须贾说穰侯章》10、《一六 朱己谓魏王章》12、《一七 谓起贾章》11、《一八 触龙见赵太后章》10、《一九 秦客卿造谓穰侯章》13、《二一 苏秦献书赵王章》11、《二二 苏秦谓陈轸章》11、《二三 虞卿谓春申君章》7、《二四 公仲倗谓韩王章》16、《二五 李园谓辛梧章》8、《二六 见田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于梁南章》24、《二七 麛皮对邯郸君章》8、(《宋荆战泓水之上章》)4、《七 齐桓公与蔡夫人乘周章》、《八 晋献公欲袭虢章》2、(《八 晋献公欲袭虢章》)、《九 卫献公出亡章》2、《吴人会诸侯章》2、《一二 长万章》、《一五 鲁庄公有疾章》2、《一六 鲁桓公与文姜会齐侯于乐章》、《一 苏秦自赵献书燕王章》11、《一四 苏秦谓齐王章》3、《一五 须贾说穰侯章》
2、“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构成“之”字结构,它既可以作单句的主语、宾语,还可以作複句的分句。
作主语
(1)媪之送燕后也,攀其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踵),为之泣,念其远也,亦哀矣。《一八 触龙见赵太后章》
(2)齐王之言臣,反不如已。(《二 苏秦使韩山献书燕王章》)2
(3)夫秦之欲伐王久矣。(《二四 公仲倗谓韩王章》)
又如:《一一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一)》2、《一二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二)》、《一九 秦客卿造谓穰侯章》2、《二一 苏秦献书赵王章》、《二二 苏秦谓陈轸章》2、《二六 见田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于梁南章》、《一七 谓起贾章》)2
主谓结构作宾语
(1)薛公未得所欲于晋国,欲齐之先变以谋晋国也。(《七 苏秦自梁献书于燕王章(二)》)
(2)欲王之赦粱(梁)王而复见之。(《一一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一)》)
(3)愿王之毋以此畏三晋也。(《一四 苏秦谓齐王章(四)》)
又如:《三 苏秦使盛庆献书于燕王章》2、《八 苏秦谓齐王章(一)》、《一 苏秦自赵献书燕王章》2、《二 苏秦使韩山献书燕王章》、《九 苏秦谓齐王章(二)》、《一一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一)》、《一二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二)》3、《一○ 苏秦谓齐王章(三)》、《一四 苏秦谓齐王章(四)》8、《一五 须贾说穰侯章》4、《一七 谓起贾章》、《一八 触龙见赵太后章》3、《一九 秦客卿造谓穰侯章》、《二一 苏秦献书赵王章》4、《二四 公仲倗谓韩王章》2、《二五 李园谓辛梧章》2、《二六 见田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于梁南章》、《二七 麛皮对邯郸君章》
3、用在动词和它的宾语之前,起着把宾语提前的作用,以达到强调的目的,“之”一般不译。如:
(1)【将】养勺(赵)而美之齐乎,害于燕,恶之齐乎,奉阳君怨臣,臣将何处焉。(《三 苏秦使盛庆献书于燕王章》)
(2)夫秦何厌(餍)之有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哉)。(《一五 须贾说穰侯章》)
所
凡20例。
“所”作为结构助词最常见的用法是与动词或动词结构组成“所”字结构,从而使该动词结构具有名词的功能。如:
(1)是故君人者,刑之所不及,弗昔(措)于心(《一二 长万章》)3
(2)鲁人请曰:“寡君来勒〈勤〉【旧】好,礼成而不反(返),恶【于】诸侯,无所归惌(怨)。”(《一六 鲁桓公与文姜会齐侯于乐章》)、
(3)此臣之所闻于魏也,愿君之以氏(是)虑事也。(《一五 须贾说穰侯章》)
又见:《一 苏秦自赵献书燕王章》、《一二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二)》、《三 苏秦使盛庆献书于燕王章》3、《四 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2、《二 苏秦使韩山献书燕王章》、《七 苏秦自梁献书于燕王章(二)》、《一一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一)》、《一二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二)》、《一六 朱己谓魏王章》、 《一八 触龙见赵太后章》2、《二〇 谓燕王章》4、《二四 公仲倗谓韩王章》、《二六 见田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于梁南章》2、《二七 麛皮对邯郸君章》2
所……者
凡5例。
(1)臣之所处者重卵也。《四 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
(2)臣之所得于奉阳君者,乾(韩)、粱(梁)合,勺(赵)氏将悉上党以功(攻)秦。(《一一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一)》)
(3)所亡秦者,山南、山北,河外、河内,大县数十,名部数百。(《一六 朱己谓魏王章》)
又如:《七 苏秦自梁献书于燕王章(二)》、《一一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一)》
(二)语气助词
夫
凡30例。
“夫”作助动词常用在全句之首,表示一种概述事物的特徵或阐发议论的语气,也有人把这种用法的“夫”叫做发语词。如:
(1)士说曰:“蔡其亡乎。夫女制不逆夫,天之道也。事大不报怒,小之利也。(《七 齐桓公与蔡夫人乘周章》)
(2)夫秦何厌(餍)之有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哉)。(《一五 须贾说穰侯章》)4
(3)夫增(憎)韩,不爱安陵氏,可也。(《一六 朱己谓魏王章》)
又见:《一一 鲁桓公少章》、《一二 长万章》、《九 卫献公出亡章》、《一六 朱己谓魏王章》3、《一九 秦客卿造谓穰侯章》6、《二〇 谓燕王章》6、《二一 苏秦献书赵王章》、《二四 公仲倗谓韩王章》3、《二七 麛皮对邯郸君章》、《八 晋献公欲袭虢章》2
(三)词尾
然
凡1例。用在形容词、动词、副词之后,表示事物或动作的状态,可译为“地”、“着”等,如:
(1)使天下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 (汹汹)然,曰:寡人将反(返)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也。(《一二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二)》)
若
凡2例。用在形容词或副词之后,表示事物的状态,可译为“……的样子”、“……地”如:
(1)笱(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弟兄,若禽守(兽)耳。(《一六 朱己谓魏王章》)
(2)秦乃在河西,晋国去粱(梁)千里而祸若是矣。(《一六 朱己谓魏王章》)
总上,我们可以将《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中的助词使用情况列表如下:
表1 《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助词统计表
副词类别
个数
用例
频率
结构助词
者(77)、之(227)、所(20)、所……者(5)
4
329
90.8%
语气助词
夫(30)
1
30
8.2%
词尾
然(1)、若(2)
2
3
0.8%
合计
7
362
100%
说明:括号内的数字表示此副词在《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中出现的次数。
通过观察、分析上表可以归纳出《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中的助词具有以下观点:
助词分三类,从使用的情况来看,结构助词最多,其中之、者、所的使用频率最高,说明“者”字短语和“所”字短语这种语法结构于此已经发展得很成熟。而词尾助词最少,有“然”和“若”,出现3次。
五、语气词
语气词表示说话者或叙述者的语气、情态。多用于单句或分句之末,配合上下文表示可定、疑问、反诘、惊讶、感歎等各种语气,马建忠曾说过:“助词者,华文所独,所以济夫动字不变之穷。”[4]助词在全文出现10个,共436例。现分类简述如下:
(一)陈述、判断语气。
共6个,出现268次。
也
凡232例。
1表示解释说明
(1)昔者【文王军】宗,能取而弗烕(灭),以申其德也。(《二 燕大夫章章》)
(2)臣之出死以要事也,非独以为王也,亦自为也。(《一四 苏秦谓齐王章(四)》)
2、位于句中,常表示语气的郑重或强调;也表示提示以待下文对所提示的对象进行解释或叙述。如:
(1)自齐献书于燕王曰:燕齐之恶也久矣。(《四 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2
(2)以燕之事齐也为尽矣。(《一一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一)》)
又如:《一四 苏秦谓齐王章(四)》2、《一○ 苏秦谓齐王章(三)》3
3、位于句尾,表示判断的语气。
(1)长万,宋之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士也。(《一二 长万章》)
(2)伐,深入多杀者为上,所以除害也。(《宋荆战泓水之上章》)
又见:《三 韩魏章》、《四 鲁文公卒章》5、《一五 须贾说穰侯章》、《五 晋献公欲得隋会章》4、《六 伯有章》5、《七 齐桓公与蔡夫人乘周章》3、《九 卫献公出亡章》、《吴人会诸侯章》3、《一六 朱己谓魏王章》、《一一 鲁桓公少章》4、《一二 长万章》3、《宋荆战泓水之上章》2、《吴伐越章》、《一五 鲁庄公有疾章》2、《一六 鲁桓公与文姜会齐侯于乐章》、《一 苏秦自赵献书燕王章》8、《一 苏秦自赵献书燕王章》、《二 苏秦使韩山献书燕王章》3、《三 苏秦使盛庆献书于燕王章》11、《四 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10、《五 苏秦谓燕王章》6、《六 苏秦自梁献书于燕王章(一)》4、《七 苏秦自梁献书于燕王章(二)》4、《八 苏秦谓齐王章(一)》4、《九 苏秦谓齐王章(二)》7、《一一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一)》2、《一二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二)》14、《一四 苏秦谓齐王章(四)》17、《一五 须贾说穰侯章》3、《一五 须贾说穰侯章》14、《一六 朱己谓魏王章》12、《一七 谓起贾章》16、《一八 触龙见赵太后章》4、《一九 秦客卿造谓穰侯章》12、《二〇 谓燕王章》15、《二一 苏秦献书赵王章》8、《二二 苏秦谓陈轸章》4、《二三 虞卿谓春申君章》8、《二四 公仲倗谓韩王章》14、《二六 见田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于梁南章》18、《二七 麛皮对邯郸君章》11
矣
凡97例。用于句末,常用来表示事物过去发生的变化,也可以表示将来必然发生的变化。它主要用在陈述句中,也可以用在感歎句中。如:
(1)天下之兵皆去秦而与齐诤(争)宋地,此其为祸不难矣。(《一四 苏秦谓齐王章(四)》)4
(2)攻而弗拔,秦兵必罢(疲),陶必亡,则前功有必弃矣。(《一五 须贾说穰侯章》)
又见:《六 伯有章》、《七 齐桓公与蔡夫人乘周章》、《十 吴人会诸侯章》、《一二 长万章》2、《一三 宋荆战泓水之上章》2、《一六 朱己谓魏王章》2、《一四 吴伐越章》、《一五 鲁庄公有疾章》2、《九 卫献公出亡章》3、《一 苏秦自赵献书燕王章》3、《三 苏秦使盛庆献书于燕王章》3、《四 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4、《五 苏秦谓燕王章》3、《六 苏秦自梁献书于燕王章(一)》、《七 苏秦自梁献书于燕王章(二)》3、《九 苏秦谓齐王章(二)》2、《一○ 苏秦谓齐王章(三)》、《一一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一)》、《一一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一)》、《一二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二)》4、《一四 苏秦谓齐王章(四)》3、《一五 须贾说穰侯章》2、《一六 朱己谓魏王章》6、《一七 谓起贾章》、《一七 谓起贾章》10、《一八 触龙见赵太后章》4、《一九 秦客卿造谓穰侯章》3、《二一 苏秦献书赵王章》2、《二三 虞卿谓春申君章》2、《二四 公仲倗谓韩王章》4、《二五 李园谓辛梧章》3、《二六 见田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于梁南章》10、《二七 麛皮对邯郸君章》
耳
凡2例。
(1)笱(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弟兄,若禽守(兽)耳。(《一六 朱己谓魏王章》)
(2)曰:“侍(恃)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鬻(粥)耳。”(《一八 触龙见赵太后章》)
焉
凡15例。作语气词用于句末,起强调语气的作用。可译为“了”、“啊”等。如:
(1)吾闻之,贤者死忠以辱尤而百姓愚焉(《一六 鲁桓公与文姜会齐侯于乐章》)
(2)笱(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弟兄,若禽守(兽)耳。(《一六 朱己谓魏王章》)
又见:《八 晋献公欲袭虢章》、《一六 鲁桓公与文姜会齐侯于乐章》2、《一 苏秦自赵献书燕王章》、《三 苏秦使盛庆献书于燕王章》3、《四 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一○ 苏秦谓齐王章(三)》、《一二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二)》、《一六 朱己谓魏王章》、《一二 长万章》、《一五 须贾说穰侯章》
已
凡17例。用于句末,表示对所述事实的确信不疑。可译为“了”。
(1)死亦大物已,不快于心而死,臣甚难之。(《二 苏秦使韩山献书燕王章》)
(2)齐楚果遇,是王收秦已。(《一一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一)》)
又如:《一四 苏秦谓齐王章(四)》、《一五 须贾说穰侯章》、《一七 谓起贾章》2、《八 苏秦谓齐王章(一)》、《一五 须贾说穰侯章》、《一六 朱己谓魏王章》2、《一七 谓起贾章》2、《一九 秦客卿造谓穰侯章》、《一二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二)》3、《一六 朱己谓魏王章》
而已
凡4例。常用于句尾,与“耳”相近,可根据文义适当译出。如:
(1)期于成事而已。(《四 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
(2)平陵虽(唯)成(城)而已,其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鄙)尽入粱(梁)氏矣。(《一二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二)》)
又如:《一三 韩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献书于齐章》、《二七 麛皮对邯郸君章》
(二)表示疑问语气。
共4个,出现35次。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 (哉)
凡10例。
(1)臣岂敢强王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哉)。(《四 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
(2)先为王绝秦,挚(质)子,宦二万甲自食以功(攻)宋,二万甲自食以功(攻)秦,乾(韩)、粱(梁)岂能得此于燕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哉)。《一一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一)》
又如:《一八 触龙见赵太后章》2、《二一 苏秦献书赵王章》、《二三 虞卿谓春申君章》2、《二七 麛皮对邯郸君章》、《一五 须贾说穰侯章》2
与
凡1例。
(1)王曰:“然则仁义不可为与?”(《五 苏秦谓燕王章》)
耶
凡2例。
(1)粱(梁)王出粱(梁),秦必不攻粱(梁),必归休兵,则是非以危为安,以亡为存耶,是计一得也。(《二六 见田
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于梁南章》)
(2)工(江)君奚洫曰:“子之来也,其将请师耶?(《二七 麛皮对邯郸君章》)
乎
凡20例。表示反问语气,如:
(2)士说曰:“蔡其亡乎。(《七 齐桓公与蔡夫人乘周章》)2
(3)王曰:“自复不足乎?”(《五 苏秦谓燕王章》)
又如:《一 杀里克章》、《三 苏秦使盛庆献书于燕王章》、《五 苏秦谓燕王章》2、《一四 苏秦谓齐王章(四)》2、《一六 朱己谓魏王章》3、《一八 触龙见赵太后章》5、《二五 李园谓辛梧章》、《二七 麛皮对邯郸君章》2
表5 《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 语气词统计表
语气词类别
个数
用例
频率
陈述、判断
也(268)、矣(97)、耳(2)、焉(15)、已(17)、而已(4)
6
403
92.4%
疑问
(哉)(10)、乎(20)、耶(2)、与(1)
4
33
7.6%
合计
10
436
100%
通过观察和分析上表,可归纳出《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中语气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语气词系统基本完毕,但基本没有表示感歎的语气词。
2、语气词的使用频率不高,数量不多,只有10个,出现436次,占总的虚词比例比较小。
3、语气词各小类的使用的频率相差很大,使用次数最多的是“也”,达268次。最少的“与”只使用了一次。可看出在这个时期语气词“也”已经佔据主导地位。
4、语气词之间的分工很明确。
六、总结
在对这些虚词进行整理研究时,我们发现:
1、在《马王堆汉墓帛书[叁]》中,否定副词是非常丰富的,有“弗”、“非”、“不”、“毋”、“无”、“未”、“勿”、“微”,但各个否定副词使用的频率非常不同,“不”使用的频率最高达259次,最少的是“微”仅一次。否定副词“不”出现259次,“弗”出现43次。二者的使用频率比例为6:1,说明在马王堆帛书抄写年代——汉初“不”已经有取代“弗”的明显趋势了。
2、虚词以单音词为主,但是由于语法意义、功能地位或语法位置等原因,一些虚词经常以近似符合的形式出现,有很多连词有向双音节发展的趋势,如:然后(2见)、然则(6见)、然而(2见)、是故(15见)、是以(9见)、所以(2见)、虽然(2见),虚词本身的独立性似乎在减弱,带有语素化的趋势,其中一些词组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凝固为複合虚词。
3、《马王堆帛书[叁]》中的虚词既有对先秦时期虚词的继承,也有新发展。继承主要指沿用了先秦时期已经产生的虚词,并保持它们的语法功能和语义特徵不变;发展表现在扩宽了并列连词,并且虚词的功能增多,如“且”、“以”。
《马王堆汉墓帛书[叁]》中的虚词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语言使用面貌,为我们研究上古汉语词彙提供了宝贵材料。可进一步推动我们分析中国古今虚词历史演变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乐士等《古代汉语虚词通释》,北京出版社,1985年。
[2]张显成《简帛语言文字研究》第四辑,巴蜀书社,2010年。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研究室《古汉语虚词词典》,商务印书馆,1999年。
[4]杨伯峻《古汉语虚词》,中华书局,1981年。
[5]王 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年。
[6]马建忠《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1983年。
[7]裴学海《古书虚词集释》,中华书局,1981年。
(编者按:[1]副词是否该归入虚词类一直存有争议,本文採取何乐士先生的观点将副词归入虚词类。
[2]为了行文简洁,以下祗标明虚词出处,文例略。下同。
[3]文章后面的数字表示在同一篇文章中这个词出现的次数。未注数字则该虚词祗出现1次。下同。
[4]马建忠《马氏文通》,商务书馆,1983年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3672.html
以上是关于苏秦-《马王堆汉墓帛书 [叁]》虚词整理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