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孟子》“接淅而行”音释

孟子-《孟子》“接淅而行”音释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孟子-《孟子》“接淅而行”音释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孟子》“接淅而行”音释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孟子·万章下》有下面一段话:
孔子去齐,接淅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说文解字·水部》:“滰,浚乾渍米也。从水,竟声。《孟子》曰:‘夫子去齐,滰淅而行。’”
“接”、“滰”构成异文,古今注家也因此而分为两派。一是以“接”字为据,训为“承接”。朱熹集注:“接,犹承也。淅,渍米也。渍米将炊,而欲去之速,故以手承米而行,不及炊也。”二是以“滰”字为据,训为“漉乾”。《说文解字·水部》:“滰,浚乾渍米也。从水,竟声。《孟子》曰:夫子去齐,滰淅而行。”段玉裁注:“自其方沤未淘言之曰渍,米不及淘,抒而起之曰滰。”桂馥义证:“滰者,漉淅米使乾。”《广雅·释诂二》:“滰,孟子-《孟子》“接淅而行”音释
孟子-《孟子》“接淅而行”音释也。”王念孙疏证:“滰之言竟,谓漉乾之也,今俗语犹谓漉乾渍米为滰乾矣。”今人杨伯俊译为:“孔子离开齐国,不等把米淘完,漉乾就走。”[1]
今按:朱说可疑。一是从事理上看,“双手”很难捧住淘过水的米,即便能捧住也不便行走;二是词义上看,“接”字在上古汉语中是否已产生“双手托住或捧住”这样的词义还是有待证明的。
那么“接”字究竟应该如何解释呢?我们认为,此“接”字当读为“湑”,训为“漉乾”。
《说文·水部》:“湑,莤酒也。一曰浚也。一曰露皃。从水,胥声。《诗》曰:‘有酒湑我。’又曰:‘零露湑兮。’”又《水部》:“漉,浚也。从水鹿声。渌,漉或从彔。”“滰”和“接(湑)”同训为“漉(渌孟子-《孟子》“接淅而行”音释
孟子-《孟子》“接淅而行”音释)”,故互为异文。《广韵·语韵》“醑,簏酒。”《集韵·语韵》:“醑,酾酒。”湑醑古今字,记录的是同一个词。
胥字古音在鱼部,妾声字在盍部,但有证据表明二字在文献中可以通假。
《庄子·大宗师》:“若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纪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尸子》:“箕子、胥余漆身为厉,披髮佯狂。”《战国·秦策三》:“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披髮而为狂。”“胥余”即“接舆”。然则湑之于接,犹胥之于接也。
谈盍对转,故跟妾声字相通的胥字,也可以跟谈部字相通。
《说文·木部》:“楈,木也。从木,胥声。读若芟刈之芟。”段玉裁注:“芟在七、八部,鱼在五部,合韵也。”[2]
《说文·亼部》:“佥,皆也。从亼,从吅,从从。《虞书》曰:佥曰伯夷。”《方言》卷七:“佥、胥,皆也。自关之东、五国之郊曰佥,东齐曰胥。”
《说文·酉部》:“醶,酢浆也。从酉,佥声。”又同部:“䤘,酢也。”朱骏声曰:“与醶略同。”又同部:“酢,醶也。从酉,乍声。”《广韵·暮韵》:“醋,酱醋。《说文》作酢。”《说文·齿部》:“齭,齿伤酢也。从齿,所声。读若楚。”《玉篇·齿部》:“齼,齿伤醋也。”
古音佥声与㦰(韱)声相通,说已见上。而㦰与芟声相通。《说文·雨部》:“𩃔,微雨也。从雨,㦰声。又读若芟。”然楈之于芟,犹胥之于佥,齼(齭)之于醶(䤘)也。
侵谈旁转,故跟妾声、芟声相通的胥字也可以和侵部字相通。
《周易·豫卦》:“勿疑,朋盍簪。”王弼注:“簪,疾也。”陆德明《释文》:“簪,郑云:簪,速也。《埤苍》同。京作撍。”《广韵·侵韵》:“撍,疾也。”《说文·竹部》:“簪,首笄也。从竹,朁声。”段玉裁曰:“惟《易·豫》九四:朋盍簪。郑云:速也。实寁之借字。”《说文·宀部》:“寁,居之速也。从宀,疌声。”段玉裁注:“今俗语云霎时间,即此字也。”《庄子·至乐》:“蝴蝶胥也化而爲虫。”郭庆藩集释引俞樾曰:“胥也化而爲虫,言其速也。”《列子·天瑞》:“蝴蝶胥也化而爲虫生于灶下,其状若脱,其名为鸲掇。”注:“千日为鸟,言其久也;胥也化而为虫,言其速也。释文云:师说云,胥,少也;谓少去时也。”
《说文·鱼部》:“䰼,鮺也。一曰大鱼爲鮺,小鱼爲䰼。从鱼,今声。”“䰼”字或作“𩻛”。《集韵·侵韵》:“𩻛,南方谓鲝曰𩻛。”《说文·肉部》:“胥,蟹醢也。从肉,疋声。”《释名·释饮食》:“取蟹藏之,使骨肉解之,胥胥然。”《说文·鱼部》:“鮺,藏鱼也。南方谓之䰼,北方谓之鮺。从鱼,差省声。”段注:“俗作鲊。”《周礼·天官·庖人》:“供祭祀之好羞。”汉郑玄注:“若荆州之䱹鱼,青州之蟹胥,虽非常物,进之孝也。”
朁声与疌声、妾声相通,说已见上。又朁声与佥声相通。《郭店楚墓竹简·老子》:“咎莫佥孟子-《孟子》“接淅而行”音释
孟子-《孟子》“接淅而行”音释(乎)谷(欲)得,化(祸)大孟子-《孟子》“接淅而行”音释
孟子-《孟子》“接淅而行”音释(乎)不智(知)足。”[3]“佥”,今本作“憯”。然则胥之于簪(撍),胥之于𩻛(䰼),亦犹胥之于佥,楈之于芟也。
缉盍旁转,故跟妾声相通的胥字也可以和辑部字相通。
《庄子·天地》:“吾谓鲁君曰:必服恭俭,拔出公忠之属而无阿私,民孰敢不辑。”陆德明《经典释文》:“不辑,音集。《尔雅》云:和也。又侧立反。郭思鱼反。”“思鱼”正切“胥”字。《集韵·九鱼》“胥”字“新于切”(与“思鱼切”同音),同小韵云:“辑,相和集也。庄子:民孰敢不辑。”
《战国策·赵策四》:“左师触詟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史记·赵世家》作“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胥之。”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左师触龙言愿见,大(太)后盛气而胥之。”[4]《战国策·魏策三》:“芒卯谓秦王曰:‘王之士未有为之中者也。臣闻明王不胥中而行。王之所欲于魏者,长羊、王屋、洛林之地也。王能使臣为魏之司徒,则臣能使魏献之。’秦王曰:‘善’因任之以为魏之司徒。”鲍本作“咠”。《战国策·魏策四》:“魏王问张旄曰:‘吾欲与秦攻韩,何如?’张旄对曰:‘韩且坐而胥亡乎?且割而从天下乎?’鲍本作“咠”。
古音咠声与妾声相通。《礼记·檀弓》:“齐大饑,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蒙袂辑屦”,《新序·节士》作“蒙袂接履”。是胥(湑)之于接,亦犹胥(思鱼切)之与辑也,胥之于咠也。
自元吴师道倡爲“胥”、“咠”形近之说,而清王念孙援引隶书字形以证成之,今人翕然称善,莫敢疑之。今按诸载籍,知其说不无可议。形近之说如可成立,亦胥、咠音近有以启之也。盖胥、咠之相混,亦犹大家所习知之参之于喿、㸒之于䍃也。此种现象,前人多有论及,无烦覙缕。
把观察范围扩大一下,不难发现,与胥字同属齿音的且声(鱼部)、昔声(铎部)也有跟侵谈部字相通的情形。
《周礼·春官·籥章》:“国祭蜡,则龡豳颂。”郑注:“古书蜡为蚕,杜子春云:蚕当为蜡。”《说文·虫部》:“蜡,蝇䏣也。从虫,昔声。”段玉裁注:“蝇生子为蛆。蛆者俗字,䏣者正字,蜡者古字。”《周礼·秋官·序官》:“蜡氏。”郑玄注:“蜡,骨肉腐臭,蝇虫所蜡也。……蜡读如狙司之狙。”
古音疋声与且声相通。《周易·夬卦》:“其行次且。”马王堆帛书《周易》作“緀胥”,[5]上博简《周易》作“緀疋”。[6]《诗经》篇名《关雎》,上博简《诗论》作“孟子-《孟子》“接淅而行”音释
孟子-《孟子》“接淅而行”音释疋”。[7]然则䏣(蜡)之于蚕,犹胥之于簪(撍),胥之于“𩻛”也。
《诗经·魏风·汾沮洳》:“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孔颖达疏:“沮洳,润泽之处。”《六韬·战骑》:“汙下沮泽,进退渐洳,此骑之患地也。”汉刘向《列女传·鲁漆室女》:“吾闻河润九里,渐洳三百步。”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威王问》:“患兵者,地也。困适(敌)者,险也。故曰:三里孟子-《孟子》“接淅而行”音释
孟子-《孟子》“接淅而行”音释洳。”张震泽注:“沮洳、渐洳、孟子-《孟子》“接淅而行”音释
孟子-《孟子》“接淅而行”音释洳一声之转。”[8]
古音芟声与斩声相通。《礼记·礼器》:“有摲而播也。”郑玄注:“摲之言芟也。”《汉书·贾谊传》:“故蔪去不义诸侯而虚其国。”颜师古注:“蔪读与芟同,谓芟刈之。” 然则沮(孟子-《孟子》“接淅而行”音释
孟子-《孟子》“接淅而行”音释)之于渐,犹楈之于芟,胥之于佥,齼(齭)之于醶(䤘)也。
如果把观察范围扩大到齿音鱼部字,我们还能发现更多谈鱼相通的例子。为避免繁重,不再列举。
昔段玉裁分古韵为十七部,又作“古合韵说”、“古异部假借转注说”以尽其变化;章太炎分古韵为二十三部,又作《成均图》以观其会通。此非好奇而泛滥,盖其势有不得已者。段玉裁曰:“知十七部之分,然后可以知十七部之合,知其分,知其合,然后可以尽求古经传假借转注而无疑义。”[9]章太炎亦曰:“经声者方以智,转声者圆而神。圆出于方,方数为典。不有二十三部,虽欲明其转变,亦何由也!”[10]昔笔者尝三复斯语,叹为知言。今行文至此,乃不觉歔欷者久之。
附记:本文的写作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础研究学者资助计划项目“古汉字谐声系统初探”的资助。
(编者按:[1]杨伯峻:《孟子译注》第234页,中华书局,1960年。
[2]段氏七部即今天所谓侵缉部,八部即今天所谓谈盍部。
[3]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第111页,文物出版社,1998年。
[4]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帛书〈六十四卦〉释文》,《文物》1984年第3期。张震泽:《孙膑兵法校理》,中华书局,1984年。
[5]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
[6]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7]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8]《文物》1984年第3期。张震泽:《孙膑兵法校理》,中华书局,1984年。
[9]段玉裁:《六书音均表·古异部假借转注说》,见《说文解字注》,上海图书馆影印经韵楼本。
[10]章太炎:《文始•叙例》,见《章氏丛书》,1917-1919,浙江图书馆校刊。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051.html

以上是关于孟子-《孟子》“接淅而行”音释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