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思想-論楚竹書《慎子曰恭儉》“去囿”及相關問題

孟子思想-論楚竹書《慎子曰恭儉》“去囿”及相關問題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孟子思想-論楚竹書《慎子曰恭儉》“去囿”及相關問題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論楚竹書《慎子曰恭儉》“去囿”及相關問題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
一、試論《慎子曰恭儉》“去囿”與宋鈃、慎到之關係
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慎子曰恭儉》一篇中出現慎子論“去囿”之說,見於第一簡。原文說:
慎子曰:恭儉以立身,堅強以立志。忠(中)[1]陟(質)[2]以反亯(純) [3],逆(去)友(囿)以載道,精(靖)[4]法以巽(順)勢 [5]。”
李學勤先生將“逆友”讀為“卻宥”或“去宥”[6],其說可從。但其釋“忠陟”為“衷白”,謂與“白心”同,疑非(詳見引文腳註)。“卻宥”即“去囿”、“別囿”。李先生並指出,過去劉節、郭沫若主張《心術》、《白心》為宋鈃、尹文遺著,蒙文通、裘錫圭則提出二篇為田駢、慎到一派所作,“如今我們看到簡文也有‘卻宥’,知道這一觀念在稷下若干派別間或許是共通的。”[7]按,宋鈃之年輩高於慎到,而《莊子‧天下》明言宋鈃一派“接萬物以別囿為始”,可見“別囿”之說創自宋鈃,故其後學又作《去尤》、《去宥》以闡述此說 [8]。慎到“去囿”一詞疑取自宋鈃。簡文“中質”即“誠於中”之意 [9]。“反純”之“純”即純一不雜、精粹之意,“反純”即“反一”。慎子所言“去囿”,可逕以“棄知去己”釋之;“載道”之“道”即《管子‧內業》“凡道無所,善心焉處”之“道”,疑指精氣 [10]。《內業》說精氣“藏於胸中,謂之聖人。”以心為涵攝精氣之型範,故云“凡心之型,自充自盈。”“夫道者,所以充型也。”簡文“去囿以載道”,用《心術上》經文的話說,也就是“虛其欲,神將入舍;掃除不絜,神乃留處。”“絜其宮,開其門,去私言,神明若存。”若以上所釋不誤,則慎到“卻囿”之說實承宋鈃而來,且與《心術》、《內業》等篇有一定的關聯。
不過,仔細考察上下文,又可知此篇竹書論旨與道家宋鈃一派迥異。在“中質以反純,去囿以載道”二句之後,慎子即說“靖法以巽勢”,法家重勢一派的面目畢現。前言“立身”、“立志”、“反正”、“載道”,原來只是為君王定法順勢的主張鋪路,慎到的學說結穴在此,其思想之精義亦盡於此句。簡要地說,宋、慎二子之異乃在尚心術與重法術之別 [11],此觀《慎子‧君人》:“君捨法而以心裁輕重,則是同功殊賞,同罪殊罰也,怨之所由生也。”《君臣》:“為人君者不多聽,據法倚數,以觀得失。”[12]即可知。其後《韓非子‧用人》也說:“釋法術而任心治,堯不能正一國。”此乃法家之一貫主張。此外,簡文說“堅強以立志”,下文第二簡又有“強以庚(剛)志”(從李學勤釋)之語,顯與道家尚柔弱之旨違異,亦與《心術上》經文“強不能徧立”不能相容,疑其說乃針對上位者立法、執法而言,《管子‧侈靡》言君王當“強以立斷”,又說“強而可使服事”,似可移作簡文之解。
二、關於慎到的年世及“三慎子”問題辨析
關於慎到的年世及身份,頗有異說。傳世文獻中所見戰國時期“慎子”似有三人:一是稷下先生慎到 [13];二是《戰國策‧楚策二》所記楚襄王為太子質於齊時的傅 [14];三是《孟子‧告子下》所記“魯欲使慎子為將軍”之慎子,自稱“滑釐”[15]。此外,慎到與申不害孰先孰後,論者各執一端,亦難以遽定。關於後者,錢穆說:
《漢志》法家者流有《慎子》四十二篇,《注》:“名到,先申、韓,申、韓稱之。”夫到與孟子同時(按,錢氏肯定《孟子‧告子下》所記慎滑釐即慎到),而按《鹽鐵論》,慎子以湣王末年亡去,則慎子輩行猶較孟子稍後,豈得先申子?《荀子‧非十二子》以慎到、田駢齊稱。《莊子‧天下》篇稱彭蒙、田駢、慎到。田駢學於彭蒙而與慎到同時,是慎到後於彭蒙也,近人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上)謂慎到稍在前,彭蒙次之,田駢最後,亦非矣。[16]
但顧實、王叔岷先生仍據《漢志》班固自注、《呂覽》高誘注,定慎到在申子之前(按,申子年世據錢穆所定為公元前400年至337年)[17]。按,錢穆以《孟子》所述慎滑釐即慎到之說雖有待商榷,但他指出《鹽鐵論‧論儒》所記齊湣王時稷下先生散去一事,可據此確定慎到年世當在申不害之後。若依顧實等人之說,則慎到生於公元前400年之前,且至湣王(公元前300年至284年在位)末年猶存,則其年齡已逾百一十歲,較無此可能。對於班固、高誘所謂慎子為申、韓所稱之說,裘錫圭先生有一合理的推測。他說:
申不害的年輩高於慎到,但是《漢書‧藝文志》卻說《申子》稱引過慎子。也許《申子》編定於申不害門徒之手,所以能稱引慎到。申、慎兩派可能是相互影響的。[18]
按,此種情形猶如宋鈃與莊周一派學說較近,且互相影響,故宋子後學編《去尤》時乃援引《莊子》為說 [19]。
關於前述戰國時期三“慎子”的身份問題,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孟子》所記魯國欲封為將軍之慎子是否為稷下先生慎到;二是《楚策》所云襄王傅慎子是否為慎到。錢穆曾主張《孟子‧告子下》之慎滑釐即慎到。他據焦循之說認為慎子名滑釐,字到,名、字相應(“釐”與“來”通)[20],且認為“孟子以齊威王晚年(三十六年)曾返魯,後於宣王八年去齊至宋,其後或仍返老於魯。慎子亦居稷下,至湣王末而去。疑其居魯,或當以威王晚節為近是。姑以是時慎子年三十計,則湣王之末,慎子年垂七十矣。魯欲使慎子為將軍,乃一時擬議之辭,其事成否不可知,至一戰勝齊,孟子特假為之說耳,非必魯將慎子,必以伐齊取南陽為幟志也。”[21]楊伯峻及李學勤先生認為此慎子非慎到。楊伯峻說:“其學(按,指慎到)近於黃老而主張法治。《荀子》說他‘有見於後,無見於先’,《莊子》說他‘棄知去己’,如此之人,何能作將軍?焦說不足信。有人又疑心慎滑釐即禽滑釐。按禽滑釐的年代當在紀元前470—400年間,這時孟子尚未出生,所以也不可信。”[22]李學勤也說:“這位名滑釐的慎子顯然是武人,同法家學者慎到全不相侔,焦說並不足信。”[23]按,錢穆之推算與孟、慎二子所處的年代及地域相合,且其名、字又並非全無關聯,頗疑此慎子可能即慎到。先秦士人多文武兼修,若孔門之漆雕開,《韓非子‧顯學》稱他“不色撓,不目逃,行曲則違於臧獲,行直則怒於諸侯”其言行雖近後世之俠,但非魯莽之武夫,仍致力於講學著述,故《顯學》記孔子死後“儒分為八”有“漆雕氏之儒”,《漢書‧藝文志》儒家類亦著錄《漆雕子》十三篇。又如子貢以其利口巧辯游說諸侯,《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稱“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彊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淮南子‧人間》更記載“魯君召子貢,授之將軍之印”,但為子貢回絕。即以慎到本人的學術背景來說,亦有可能為嫻習兵法、縱橫之術的士人。蒙文通就曾提出“兵、農、縱橫應屬法家”的觀點。他說:
兵、農、縱橫三者只是法家施政的工具。法家講求富、強,厲耕、戰,耕是為了富,戰是為了強,縱橫也就是法家的外交術。(其下舉商鞅等人為例)……賈誼在《過秦論》:“商君內立法度(法家)、務耕織(農家)、修守戰之備(兵家),外連衡而鬥諸侯(縱橫家)。”顯然是把四家合在一身。法家本有它完整的理論,其餘三家只是技術問題,是不能與儒、墨、道、法相提並論。[24]
按,蒙氏所說法家與兵、農、縱橫相通,雖以三晉法家為主,但齊創設稷下學宮之背景本與列國變法潮流有關,齊宣王上承威王變法而強盛之勢,廣攬人才,更是為了實現帝王統一之大業 [25]。慎到如果只是一個倡法理而不論國事的理論家,可能很難在稷下立足。《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謂“慎到,趙人,學黃老道德之術。”慎子來自三晉,其思想當有法家富國強兵之學的一面,其後學黃老之術,融合道 [26]、法而成一家之學。在現存極為有限的《慎子》佚文中雖然未見慎到一派厲耕或縱橫之說,但有論兵如“藏甲之國必有兵道 [27]。市人可驅而戰;安國之兵,不由忿起”,又如其“有勇不以怒,反與怯均也”之語 [28],亦頗有勇武之精神。
再論《戰國策》所記楚襄王之傅慎子是否為慎到之問題。錢穆認為:“懷王入秦為周赧王十六年,其時齊湣王之二年也。豈慎子遂以其時為楚襄傅乎?校其年代,尚無不合,惟慎氏書顯係鈔撮偽造,不足據。《史記正義》云:‘慎子,戰國時處士。’亦不以為楚王傅。”[29]按,慎懋賞本《慎子‧內篇》“慎子仕楚為太子傅”一章未見於守山閣本,譚普森輯本也未收,蓋以為抄襲《楚策》而不錄 [30]。今討論此一問題,只能以《戰國策》為據。陳偉先生據《史記‧田完世家》所記齊宣王時慎到在稷下講學及《鹽鐵論‧論儒》湣王末年稷下先生散亡仍見慎到,推論:“齊宣王在位之年,是公元前319至公元前301;齊湣王在位,是公元前300到公元前284。由此推斷,公元前310或更早到公元前300年或更晚,慎到在齊講學。《史記‧楚世家》記此事在楚懷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慎子擔任頃襄王傅,自必在此之前。因而,這個慎子不大可能是慎到。”[31]李學勤先生則認為:“《戰國策‧楚策二》云:‘楚襄王為太子之時,質於齊。懷王薨,太子辭於齊王而歸,齊王隘之……’楚懷王死於秦,事在公元前299年,即齊湣王二年,正是慎到活動的年代,所以《周季編略》即逕以此‘慎子’是慎到。慎到齊宣王時已在稷下,楚襄王為太子而質於齊,聘他為傅,一段時間到楚國,後來再回到齊,是完全可能的。楚簡中《慎子曰恭儉》一篇的發現,更增加了這種可能性。”[32]按,以當時齊、楚之關係來論,慎到的確有可能任懷王太子(即襄王)之傅。從公元前317年楚懷王派屈原東使於齊後,齊、楚聯繫日漸密切。公元前312年楚伐秦,大敗,魏乘機襲楚,屈原更使齊求援。公元前300年楚懷王又命屈原使於齊。這一段期間楚國內部雖有親齊與親秦派的路線鬥爭,且懷王也兩度背齊而欲與秦合,但基本上齊、楚二國交流頻繁 [33]。慎到為當時稷下之顯士,襄王為太子時質於齊而任其為傅,藉此加強齊、楚之關係及彼此之瞭解,確有此可能性。不過,陳偉先生之懷疑也並非全無道理。《楚策》該章後記述襄王歸國後慎子隨之入楚,且為之謀畫,欲止齊索其東地(前文襄王應齊王割東地之要求而得以歸),慎到若為稷下先生而有如此之行為,豈得容於“驕暴”而“矜功不休”的湣王 [34]?《戰國策》本非歷史實錄,書中存有一些虛構的篇章,劉向謂其性質為“戰國時游士輔所用之國,為之策謀”之說,實與兵書之權謀、諸子之縱橫家相通 [35]。即以本文所討論的《楚策》此章而論,就極有可能為游士依託之說。范祥雍先生說:“此策當與《史記》不合。而同《策》四‘長沙之難章’謂齊、韓、魏三國攻楚東國,楚用昭蓋計,令屈署為和於齊以動秦,秦果許出兵助楚,亦與此策有異。蓋傳聞異辭,加以策士誇飾,遂致失實。”[36]繆文遠先生更指出:
此章言齊求楚東地,楚使景鯉之秦求救,秦出兵五十萬救楚。按,楚懷王為秦誘而拘繫,秦、楚仇隙甚深,楚豈因齊索東地而即求救於秦?秦志在亂楚,亦未必救之。即救之,亦未必發傾國之師。秦發五十萬之軍,韓、魏何以毫無戒心而許之假道?驗之形勢,均不可能,此《策》亦依托之作。[37]
按,既定此章所記非史實,則對慎子是否為楚襄王傅一事可以不必深入追究。不過,此章所言之“慎子”所託仍為慎到,造為此說者蓋以慎到為稷下名士,故附會楚襄王質於齊時,聘其為傅,且為之謀畫。觀此策中子良、昭常、景鯉止齊索地之計本不相容,但慎子主張“皆用之”而得以解患,頗與慎到“因則大,化則細”“于物無擇”[38]之說相合 [39]。
綜上所論,慎到之年世晚於申不害,其生卒年約數可依錢穆說定為公元前350至275年,與田駢、尹文為同輩,而為彭蒙、宋鈃之後學。慎到壯年時魯國曾欲以之為將軍,但如錢穆所說,此事“乃一時擬議之辭,其事成否不可知”。而《戰國策》慎子為楚襄王傅一事雖為縱橫處士之假託,但所依托之慎子為稷下先生慎到。
(編者按:[1]簡文“忠”,諸家皆從整理者說如字讀,惟李學勤改讀為“衷”,訓為中心。按,李氏說近是。此“忠”字指內在而言,可逕以心說之,疑當讀為“中”。“忠”字雖可訓為中心,但簡文此處宜破讀,因慎子有反忠之主張,如《慎子‧知忠》:“忠未足以救亂世,而適足以重非。”“忠盈天下,害及其國。”李氏說見《談楚簡〈慎子〉》,《中國文化》第25、26期合刊,第44頁。
[2]此字從上下從二“止”,中從“田”,諸家考釋意見分歧,整理者釋為“步”,讀為“樸”,李學勤先生從之,並改讀為“白”,謂簡文“忠(衷)步(白)”即“白心”之意;陳偉及何有祖二位先生據濮茅左、張新俊之說將此字釋為“疐”,讀為“質”(陳偉主之)或“實”(何有祖主之),訓為誠、實之意;胡瓊先生據徐中舒、何琳儀之說,釋此字為“陟”,並從陳偉說讀為“質”,訓為性;黃人二先生則認為此字乃“畤”之異體,讀為“質”。按,此字當依胡瓊說釋為“陟”,但應從陳偉先生說讀為“質”,訓為誠。“中質”即“誠於中”之意。此字又見於包山簡(見第167、194簡),作為人名。出土文獻中又有二種異體:一見於中山王壺銘,但其上更從“厂”;一見於包山簡(第151簡,亦作為人名)及上博五《鬼神之明‧融師有成氏》(第5簡),中間所從之“田”作“日”。此字當分析為“從步,日聲”,乃“陟”(從阜、步)之異體,前者為形聲(疑後起字),後者則為會意。日,日母質部;陟,端母職部。音近可通。包山簡人名中此字所從“日”或作“田”,乃因形近而訛。至於中山王壺銘此字從“厂”(《說文》訓“山石之崖巖”)乃代換義符“阜”(《說文》訓“山無石者”),且“田”又為“日”之訛。壺銘辭例作“辭禮敬則賢人至,陟愛深則賢人親,作斂中則庶民附”,“陟”疑讀為“質”,訓為實、本之意,而與上句“辭”字對文。上博五《鬼神之明‧融師有成氏》辭例作“名則可畏,陟則可侮”,“陟”當從陳斯鵬先生說讀為“實”,名與實亦相對成文。前引諸家說見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7月,第276頁;李學勤:《談楚簡〈慎子〉》,《中國文化》第25、26期合刊,第43頁;陳偉:《上博竹書〈慎子曰恭儉〉初讀》,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年7月5日;何有祖:《〈慎子曰恭儉〉札記》,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年7月5日;胡瓊:《釋〈慎子曰恭儉〉中的“陟”》,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年8月8日;黃人二:《上博藏簡第六冊慎子曰恭儉試釋》,發表於2007年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台北,臺灣大學,2007年11月10日—11日;陳斯鵬:《讀〈上博竹書(五)小記〉》,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年4月1日。
[3]此字從整理者隸定,論者或以為“貞”或“俞”字,但揆諸字形似仍以釋作“亯”是。李學勤前揭文從整理者釋“亯”,並指出:“此字上下端末筆撇出,以致不易識別。”簡文“亯”,整理者讀為“敦”,李學勤讀為“淳”,二字皆為淳樸敦厚之意。按,疑讀為“純”。古籍中從“亯”與從“屯”之字往往相通。“純”可訓為一、精、專,即不駁雜之意。《莊子‧齊物論》:“參萬歲而一成純”,郭象《注》:“純者,不雜者也”《中庸》“文王之德之純”,朱熹《章句》:“純,純一不雜也。”簡文“中質以反純”與《白心》“內固之一”意旨相通,皆謂心術密固精誠而至於純一。
[4]諸家多從整理者說如字讀,則“精”當訓為“明”。頗疑簡文“精”,當讀為“靖”,訓為立、定。《廣雅‧釋詁一》:“靖,安也。”《說文》: “靖,立竫也。”段玉裁《注》:“謂立容安竫也。”蓋法之未定,公之未立,徒言“順勢”則不免流於虛浮。黃人二先生讀“精”為“策”雖與筆者說異,但他解為“法律書之於簡策之上,明令公佈”,則亦與“靖法”之意相通。
[5]“巽(順)勢”一詞從李學勤前揭文釋。
[6]“逆”,疑母鐸部;“卻”,溪母鐸部;“去”,溪母魚部(魚鐸陰入對轉,溪疑旁紐)。“友”、“囿”皆匣母之部。
[7]李學勤:《談楚簡〈慎子〉》,《中國文化》第25、26期合刊,第43—44頁。
[8]劉咸炘《呂氏春秋發微》、楊樹達《莊子拾遺》曾指出,《先識覽‧去宥》言別宥,乃宋銒、尹文之遺說。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進一步說:“此篇(《去尤》)與《去宥》意義全同,其為一家之言可知。《去宥》云:‘凡人必別宥然後知,別宥則能全其天矣。’考《尸子‧廣澤》云:‘料子貴別囿’,《莊子‧天下》云:‘宋銒、尹文接萬物以別宥為始’,囿與宥同,則此篇及《去宥》為料子、宋銒、尹文等流派之言也。”郭沫若《宋銒尹文遺著考》也認為:“《呂氏》書乃雜集他人成說而成,此二篇明系一篇之割裂,殆系采自宋子小說十八篇之一。”按,《去宥》第一則寓言為秦惠王時謝子與唐姑果爭寵事,其後作者對此事有評語,其言云:“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今惠王之老也,形與智皆衰邪!”從其口吻可推知此章寫作年代在秦惠文王末年。惠文王於公元前337年至前311年在位,正與宋鈃活動時間相合。此外,該篇第二則寓言述及“荊威王學書於沈尹華”事,楚威王在位年代為公元前339年至前329年,亦與秦惠王在位及宋鈃活動時代相近。推測此二則寓言為宋鈃手著之可能性很大。不過,二篇中亦有宋鈃一派後學附益之內容,如《去尤》“魯有惡者”章明引《莊子‧達生》,此章之寫作時代當在宋鈃、莊周之後。
[9]《說文》:“質,以物相贅。”段《注》:“引伸其義為樸也、地也,如有質有文。”質訓為誠。《左傳》襄公9年“要盟無質”,孔《疏》引服虔:“質,誠也。”《楚語下》:“容貌之崇,忠信之質,禋絜之服,而敬恭明神者,以爲之祝。”韋注:“質,誠也。”
[10]馬非白:《〈管子‧內業〉篇集注》(《管子學刊》1990年第1期)指出,《內業》“精”字凡十二見,“氣”字凡十八見,“精”、“氣”皆指精氣言,異名同實。該篇多數“道”字亦為精氣之異稱,如“凡道無所,善心焉處。”“凡道,無根無莖,無葉無榮,萬物以生,萬物以成,命之曰道。”
[11]筆者認為《管子‧心術上》經文、《白心》、《呂氏春秋‧去尤》、《去宥》及楚竹書《彭祖》為宋鈃一派作品,詳見拙著:《戰國楚竹書〈彭祖〉及相關文獻整理與研究》(待刊稿),上篇第二章第一節、中篇第三章第一節、下篇第一章第一、二節。宋鈃重視心的作用及地位,以“心術”為其理論之基礎。《心術上》經文開篇便說:“心之在體,君之謂也。”《莊子‧天下》點出宋子之學的要旨在於“語心之用,命之曰心之行”。楚竹書《彭祖》亦重視“心”之認識功能,並涉及如何排除外在干擾,恢復心的本然狀態,如簡文云“執心不芒”、“遠慮用素,心白身懌”。《天下》謂宋子一派“不累於俗,不飾於物,不苛於人,不伎於眾。願天下之安寧,以活民命。人我之養,畢足而止。以此白心。”白心即彰明其心,使心恢復本然澄澈的狀態。《管子‧白心》更以此為主旨,除以隱語論心為身主及其作用,並呼籲人們透過審慎的觀察,去除外在事物對心的干擾,如云:“人言善亦勿聽,人言惡亦勿聽,持而待之,空然勿兩之,淑然自清,無以旁言為事成。察而徵之,無聽而辨,萬物歸之,美惡乃自見。”“白心”可視為宋鈃學派追求之境界,其工夫則在別囿、寡欲及見侮不辱。參考拙著:《戰國楚竹書〈彭祖〉及相關文獻整理與研究》(待刊稿),下篇第二章第二節。
[12]譚普森:《慎子佚文》,倫敦,牛津大學出版社,1979年版,第268、270頁(第62、66條)。
[13]《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慎到,趙人。田駢、接子,齊人。環淵,楚人。皆學黃老道德之術,因發明序其指意。故慎到著十二論,環淵著上下篇,而田駢、接子皆有所論焉。”
[14]《戰國策‧楚策二》:“楚襄王爲太子之時,質于齊。懷王薨,太子辭于齊王而歸。齊王隘之〔曰〕:‘予我東地五百里,乃歸子。子不予我,不得歸。’太子曰:‘臣有傅,請追〈退〉而問傅。’傅慎子曰:‘獻之。地所以爲身也。愛地不送死父,不義,臣故曰獻之便。’太子入,致命齊王曰:‘敬獻地五百里。’齊王歸楚太子。”引文“齊王隘之”下補“曰”字從鍾鳳年之說;“追而問傅”之“追”為“退”之訛則從鮑彪《注》。參考范祥雍:《戰國策箋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上冊,第835頁。
[15]《孟子‧告子下》:“魯欲使慎子爲將軍。孟子曰:‘不教民而用之,謂之殃民。殃民者,不容于堯舜之世。一戰勝齊,遂有南陽,然且不可。’慎子勃然不悅曰:‘此則滑厘所不識也。’”
[16]錢穆:《慎到考》,《先秦諸子繫年》,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年6月3版,第426頁。
[17]顧實:《莊子天下篇講疏》,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12月2版,第131—132頁;王叔岷:《法家三派重勢之慎到》,《先秦道法思想講稿》,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2002年5月,第175頁。
[18]裘錫圭:《馬王堆〈老子〉甲乙本卷前後佚書與“道法家”——兼論〈心術上〉〈白心〉為慎到田駢學派作品》,《文史叢稿》,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10月,第70頁。裘先生在前揭文中指出,慎子與申不害的思想有許多相似之處,如慎子喜歡講“因”、重“勢”,《申子‧大體》說:“凡因之道,身與公無事,無事而天下自極也。”《荀子‧解蔽》則稱“申子蔽於勢而不知知。”而馬王堆帛書《老子》卷前後佚書中亦出現與二子學說相關的詞句。
[19]《呂氏春秋‧去尤》為宋鈃後學所編,“魯有惡者”章引《莊子‧達生》“以瓦殶(投)者翔(祥),以鉤〈玉〉殶(投)者戰,以黃金殶(投)者殆。其祥〈殶(投)〉一也,而有所殆者,必外有所重者也;外有所重者,蓋內掘(拙)也。”為說(引文依《去尤》,並經筆者校改)。按,宋、莊二子皆為宋人,年世又相及。筆者定為宋鈃一派作品的《白心》與《莊子》有不少對應或相關之文句,如《白心》云:“孰能忘己乎,效夫天地之紀”與《莊子‧天地篇》:“有治在人,忘乎物,忘乎天,其名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謂入於天”意旨相通;又如《莊子‧秋水篇》:“差其時,逆其俗者,謂之篡夫;當其時,順其俗者,謂之義之徒”即《白心》“能若夫風與波乎﹖唯其所欲適。故子而代其父曰義也,臣而代其君曰篡也,篡何能歌?武王是也”之意。《白心》:“為善乎,毋提(媞)提(媞);為不善乎,將陷於刑。善不善,取信而止矣。若左若右,正中而已矣”疑即《莊子‧養生主》:“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所本。以上所論詳見拙著:《戰國楚竹書〈彭祖〉及相關文獻整理與研究》(待刊稿),下篇第一章第一節及第三章第三節。
[20]焦循說見《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0月,下冊,第851—852頁。
[21]錢穆:《慎到考》,《先秦諸子繫年》,第425—426頁。
[22]楊伯峻:《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1月,下冊,第291頁。
[23]李學勤:《談楚簡〈慎子〉》,《中國文化》第25、26期合刊(2007年10月),第44頁。
[24]蒙文通:《周秦學術流派試探》,《先秦諸子與理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5月第180—181頁。
[25]關於稷下學宮由創立至興盛之背景及其政治功能,參考白奚:《稷下學研究——中國古代的思想自由與百家爭鳴》,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9月,第41—47頁、第57—61頁。
[26]按,此處所謂的“道”指的是已融合《老子》學說及儒、名二家思想的黃老道家(如尹文之流)。王叔岷先生謂:“慎到之學,法家而雜糅道、名、儒三家。”其說是。見王叔岷:《法家三派重勢之慎到》,《先秦道法思想講稿》,第191頁。
[27]“道”字,守山閣本作“遁”。
[28]譚普森:《慎子佚文》,第290、294頁(第104、105、112條)。
[29]錢穆:《慎到考》,《先秦諸子繫年》,第427頁。
[30]據譚普森及王叔岷先生總結前人對於《慎子》版本之研究指出:《慎子》原書佚於宋前。四部叢刊所收江陰繆氏蕅香簃藏寫本,乃從明萬曆慎懋賞刻本抄錄。此本抄襲、割裂古書,其中雜有南宋末王柏《天地萬物造化論》,當為明人依託之作。王叔岷且說:“竊疑即慎懋賞所偽託,借以光大其先人慎到耳。”在諸輯本中以守山閣叢書本採錄較完備,也較可信。該本收入唐魏徵《群書治要》節錄《慎子‧威德》等七篇的佚文(是時原書尚未亡佚),其後並附唐、宋類書及古注中所輯《慎子》佚文六十條。譚普森雖認為現今研究可據守山閣本《慎子》,但他也指出,守山閣本並非獨立於慎懋賞本之外,而且所附錄的六十條佚文也並非全無問題。故他將現存可見之《慎子》佚文重新整理、考訂,共輯出123條,又加上取自《莊子‧天下》、《韓非子‧難勢》及《淮南子‧道應》所述慎到之言五條,合計126條佚文。說見譚普森:《慎子佚文》第一章;王叔岷:《法家三派重勢之慎到》,《先秦道法思想講稿》,第174—175頁。
[31]陳偉:《上博竹書〈慎子曰恭儉〉初讀》,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年7月5日。范祥雍也曾指出:“慎到去齊,在湣王末年。楚襄歸國,當齊湣初年,孟嘗秉政,距滅宋(楚襄十三年)相去十三年,其時慎到在齊,何能為楚太子傅乎?可證此慎子絕非慎到也。”范氏說見《戰國策箋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上冊,第836頁。
[32]李學勤:《談楚簡〈慎子〉》,《中國文化》第25、26期合刊(2007年10月),第44頁。
[33]參考楊寬《戰國史》(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10月)附錄三〈戰國大事年表〉、游國恩《楚辭概論》(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10月)第三篇第一章所附〈屈原年表〉。
[34]按,《史記‧樂毅列傳》稱“諸侯害齊湣王之驕暴,皆爭合從與燕伐齊。”《鹽鐵論‧論儒》則謂湣王“矜 功不休,百姓不堪。”
[35]參考陳國慶:《漢書藝文志注釋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6月,第68頁)所引劉向《戰國策書錄》、章學誠《校讎通義‧內篇二》之說
[36]范祥雍:《戰國策箋證》,上冊,第840頁。
[37]繆文遠:《戰國策新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98年9月第三版,第458頁。
[38]前者見譚普森:《慎子佚文》,第246頁(第28條);後者見《莊子‧天下》評述彭蒙、田駢、慎到一段。
[39]按,李銳先生也指出:“根據這個慎子的言行來看,頗重因循之術。”因而他認為《楚策》之慎子應即稷下先生慎到。說見《〈慎子曰恭儉〉學派屬性初探》,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年7月9日。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518.html

以上是关于孟子思想-論楚竹書《慎子曰恭儉》“去囿”及相關問題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