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景公瘧》校讀二則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历史-《景公瘧》校讀二則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景公瘧》校讀二則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
一 其左右相
历史-《景公瘧》校讀二則(頌)自善,曰:“盍(蓋)必死愈(偷)為樂乎!故死期將至,可(何)仁……”(一一號簡)[1]
頌,整理者釋為“伀”;陳偉先生隸定為“
历史-《景公瘧》校讀二則”,讀為“頌”,認為相頌、自善相對為文。[2]蓋、偷的釋讀從何有祖、董珊先生說。[3]
今按,董珊先生已經指出,《晏子春秋》“景公信用讒佞賞罰失中晏子諫”章有一段文字,可與簡文對讀:
景公信用讒佞,賞無功,罰不辜。晏子諫曰:“臣聞明君望聖人而信其教,不聞聽讒佞以誅賞。今與左右相說頌也,曰:‘比死者勉為樂乎!吾安能為仁而愈黥民耳矣!’故內寵之妾,迫奪於國;外寵之臣,矯奪於鄙;執法之吏,並荷百姓。民愁苦約病,而奸驅尤佚,隱情奄惡,蔽諂其上,故雖有至聖大賢,豈能勝若讒哉!”
其中“今與左右相說頌也,曰:‘比死者勉為樂乎!吾安能為仁而愈黥民耳矣!’”,應與《景公瘧》一一號簡文意大體相當,其說甚是。孫星衍云:“比死,將為死也。”吳澤虞《晏子春秋校釋》疏解本段文意為:“比死者且勉為喜樂,我何能依為仁義之行,僅勝於刑人也哉。”對比可知,善,於此可訓為“喜”。《大戴禮記·衛將軍文子》“業功不伐,貴位不善”,王聘珍《解詁》:“善,猶喜也。不善,謂無喜色也。”“偷”,董珊先生已經指出應訓為“苟且”,今試補充兩個用例。《楚辭·離騷》:“惟夫黨人之偷樂兮。”《晏子春秋》“景公夜從晏子飲晏子稱不敢與”章:“聖賢之君,皆有益友,無偷樂之臣。”
還值得一提的是,除整理者外,諸家多在“愈”後斷讀。通過與《晏子春秋》的對讀,有理由懷疑簡文“必死”可能指“必死者”,[4]“必死”後也許訛脫了一個“者”字。這樣,“蓋必死偷為樂乎”當作一句讀。
此前我們曾參考整理者的意見,提出《景公瘧》一O號簡“之臣,出喬(矯)於
历史-《景公瘧》校讀二則”,相當於《左傳》昭公二十年的“外寵之臣,僭令於鄙”,“矯”、“僭”均可訓為偽詐。[5]今知“出矯於
历史-《景公瘧》校讀二則”,亦與這裏的“矯奪於鄙”相當。
根據上面的釋讀,尤其是與《晏子春秋》的對讀,我們懷疑六、一一、一O號簡當連讀。尤其是六、一一號簡,很可能可以綴合。據整理者研究,《景公瘧》篇整簡約長55釐米,三道編繩,第一和第二、第二和第三契口的間距均約19釐米。六號簡首端完整,第一契口下殘簡約長11.1釐米;一一號簡殘存中段,第二契口上距殘端約8.1釐米。如果將六、一一號簡綴合,第一和第二契口的間距約為19.2釐米,與整理者所推測的契口間距正好大體相等。
為方便讀者研討,茲試擬寫六、一一、一O號簡釋文如下:[6]
忘矣,而揚清者與得萬福焉。今君之貪昏苛慝,辟違。【六】其左右相頌自善,曰:“蓋必死偷爲樂乎!故死期將至,何仁……”……【一一】之臣,出矯於
历史-《景公瘧》校讀二則。自姑尤以西,聊攝以東,其人數多已,是皆貧苦約
历史-《景公瘧》校讀二則疾,夫婦皆詛,一丈夫執尋之幣、三布之玉,雖是夫【一O】
二 公退武夫,亞聖人(九號簡)[7]
亞,整理者讀為“惡”。陳偉先生疑讀如字,亞有次的意思,與退相對。
今按,簡文這裏的“武夫”,疑帶有貶意。據《晏子春秋》記載,莊公、景公均好勇力之士,晏子數諫,如:
及莊公陳武夫,尚勇力,欲辟勝於邪,而嬰不能禁。
“高子問子事靈公莊公景公皆敬子晏子對以一心”章
今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無君臣之義,下無長率之倫,內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敵,此危國之器也,不若去之。
“景公養勇士三人無君臣之義晏子諫”章
景公登射,晏子修禮而侍。公曰:“選射之禮,寡人厭之矣!吾欲得天下勇士,與之圖國。”晏子對曰:“君子無禮,是庶人也;庶人無禮,是禽獸也。夫勇多則弑其君,力多則殺其長,然而不敢者,維禮之謂也。”
“景公登射思得勇力與之圖國晏子諫”章
因此,簡文“退”恐不能如字讀,疑當讀為“內”或“納”。古“退”、“內”均為物部字;“退”屬透母,“內”屬泥母,均為舌音,二字音近可通,馬王堆帛書《周易》、《老子》“退”,或寫作“內”、“芮”可以為證。[8]
《晏子春秋》數見晏子責莊公、景公疏遠聖賢之人的記載,如:
嬰聞之,眾而無義,強而無禮,好勇而惡賢者,禍必及其身,若公者之謂矣。
“莊公不說晏子晏子坐地訟公而歸”章
今君……近讒好優,惡文而疏聖賢人。
“景公遊公阜一日有三過言晏子諫”章
今君疏遠賢人,而任讒諛。
“景公問欲如桓公用管仲以成霸業晏子對以不能”章
如果將“亞”如字讀,“亞聖人”之意大概是“使聖人位次於武夫”之意。不過,《晏子春秋不》既有“惡賢”之說,這裏的“亞”也許更可能如整理者所說,應讀為“惡”。
附記:本文初稿曾疏漏董珊先生文,承蒙陳偉先生指正,避免了一大失誤,在此謹向陳先生表示誠摯謝意。作者谨志。
(編者按:[1]為方便起見,所錄釋文儘量采寬式。
[2]陳偉:《讀〈上博六〉條記》,簡帛網2007年7月9日。下引陳說亦出自此文,不再注。
[3]何有祖:《上博六〈景公瘧〉初探》,簡帛網2007年7月11日;董珊:《讀〈上博六〉雜記(續二)》,簡帛網2007年7月11日。下引董說亦出自該文,不再注。
[4]小文初稿曾與何有祖同學探討,他認為簡文“必”可讀為“比”。
[5]李天虹:《上博(六)劄記兩則》,簡帛網2007年7月21日。
[6]此處重點不在考釋文字,故釋文參考各家意見處不一一出注,祈諒。
[7]此句後簡文有“番浧藏
历史-《景公瘧》校讀二則”句,何有祖同學在上引文中讀“浧”為“盈”,“
历史-《景公瘧》校讀二則”為“篤”。若此讀不誤,疑此句是講景公“厚籍斂”之事。“篤”訓為“厚”,“盈”、“厚”義相關;“番”意應近“藏”。
[8]參高亨等:《古字通假會典》第547頁,齊魯書社1989年。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673.html
以上是关于历史-《景公瘧》校讀二則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