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上博(五)札记

读上博(五)札记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读上博(五)札记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读上博(五)札记


(首发)
(一)
《鲍叔牙与隰朋之谏》5、6简:“人之生(性)三:食、色、息。今竖刁匹夫而欲知万乘之邦,而贵尹,其为灾也深矣。易牙,刀(刁)之与者,而食人,其为不仁厚矣。公弗图,必害公身。”
其中的“息”字作读上博(五)札记
读上博(五)札记形,原整理者释为“读上博(五)札记
读上博(五)札记”,不确。李天虹先生指出“该字的上部也可能就是‘自’”[1],很可能是正确的。郭店简和上博简《缁衣》中与今本“疾”字相对应的字分别作“读上博(五)札记
读上博(五)札记”“读上博(五)札记
读上博(五)札记”,可隶定为“读上博(五)札记
读上博(五)札记”“读上博(五)札记
读上博(五)札记”。冯胜君先生认为:
衋字金文写作读上博(五)札记
读上博(五)札记(多友鼎,《集成》2835),从聿从读上博(五)札记
读上博(五)札记从皿。上博简本写作读上博(五)札记
读上博(五)札记,所从之“读上博(五)札记
读上博(五)札记”当是“读上博(五)札记
读上博(五)札记 ”之形误。《说文·血部》:“衋,伤痛也。从血、聿,皕声。《周书》曰:民罔不衋伤心。”又从“皕”声。《说文·皕部》:“皕,二百也。凡皕之属皆从皕。读若祕。”《说文》中从皕的字只有两个,一个是“衋”,一个是“奭”。《说文·皕部》:“奭,盛也。从大、从皕,皕亦声。此燕召公名。读若赦。《史篇》名醜。读上博(五)札记
读上博(五)札记,古文奭。”“奭”的古文亦从“读上博(五)札记
读上博(五)札记”,而前面也已经提到“衋”上博简从“读上博(五)札记
读上博(五)札记”,那么《说文》所谓的“皕”可能本来就作“读上博(五)札记
读上博(五)札记”,通过衋的金文形体来看,“读上博(五)札记
读上博(五)札记”应该是“读上博(五)札记
读上博(五)札记”字的讹体。古文字中没有独体的“读上博(五)札记
读上博(五)札记”字,郭店简本的“读上博(五)札记
读上博(五)札记”和“读上博(五)札记
读上博(五)札记”都应该是从“读上博(五)札记
读上博(五)札记”声的,今本与之相对应是“疾”,“疾”是从纽质部字,那么“读上博(五)札记
读上博(五)札记 ”的读音也应该与之相近……也有可能“读上博(五)札记
读上博(五)札记”是从“自”分化出来的。[2]
我们认为冯胜君先生的分析是可信的。
“自”是“鼻”的象形初文,甲骨文习见,“由于语音的变化,自专作为自己和自从的意义讲,就另外造从畀声的鼻字来作为鼻子的专名”[3],我们认为“息”字所从的“自”即“鼻”的初文,是“息”的声符。可能是为了与训喘的“息”相区别,在这种“息”上叠加“自”即成了“读上博(五)札记
读上博(五)札记”,“读上博(五)札记
读上博(五)札记”又讹为“读上博(五)札记
读上博(五)札记”、“皕”,“皕”读若祕,正与“自(鼻)”同。这也说明冯胜君先生认为“皕”可能本来就作“读上博(五)札记
读上博(五)札记”、“读上博(五)札记
读上博(五)札记”应该是“读上博(五)札记
读上博(五)札记”字的讹体的说法是可信的。如此,“读上博(五)札记
读上博(五)札记”“读上博(五)札记
读上博(五)札记”“息”皆从“自(鼻)”声,“疾”是从纽质部字,“鼻”是并纽质部字,音近可通。从“自(鼻)”得声的“息”,当然也可以读为“疾”。
李天虹先生认为简文“人之生(性)三:食、色、息”应与下文所述竖刁、易牙之事有关,这无疑是正确的。但认为“读上博(五)札记
读上博(五)札记仍有可能是‘息’字,但不是‘休止’之‘息’。古‘息’有滋生、繁育义,又可指‘子息’”,即“息”当训为“子嗣”或“繁衍后嗣”[4],我们认为这是有问题的,“子嗣”或“繁衍后嗣”不可与“食、色”并称为人的本性或人生的三件大事,这种说法也不见于典籍。郭店楚简《语丛一》110简“食与色与疾”,虽然上文残缺,但“疾”与“食、色”并称,则是很明显的,周波、施谢捷等先生已指出其与本篇的“食、色、息”有关[5],这是值得注意的。“疾”作为人的一种本性,典籍也有记载,如《荀子·性恶篇第二十三》: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杨倞注:疾与嫉同。恶,乌路反。
故在荀子看来“疾恶”与“好利”、“好声色”都是“人之性”,若任由其发展而不加节制,就会出现“残贼生而忠信亡”的结果,正与本篇所论述及史书所载竖刁“自宫以适君”、易牙“杀子以适君”之事相类。这也说明“息”读为“疾(嫉)”是可信的。
(二)
《君子为礼》7简:“肩毋废、毋读上博(五)札记
读上博(五)札记”[6],读上博(五)札记
读上博(五)札记字原整理者隶为读上博(五)札记
读上博(五)札记,读为“痌”或“痛”。季旭昇先生指出其下部所从又见于上博简(三)《周易》49简,作读上博(五)札记
读上博(五)札记形,字有释同、释读上博(五)札记
读上博(五)札记、释冋、释读上博(五)札记
读上博(五)札记等说法。[7]季旭昇先生认为,“于《君子为礼》,则四种说法都可以通读”[8],此字与楚文字中的“同”、“读上博(五)札记
读上博(五)札记”等皆异[9],苏建洲先生认为释冋较好, 读上博(五)札记
读上博(五)札记当隶为读上博(五)札记
读上博(五)札记,可从[10],但读为“擎”,并引《尔雅·释诂》“擎,举也”为解[11],则不确,肩不应言擎。当读为“耸”,“耸肩”典籍习见。
秦桦林先生指出,《新书·容经》“固颐正视,平肩正背”可与本简对读,“肩毋废”正“平肩”之意[12],其说不够完备。《新书·容经》“行容”:“臂不摇掉,肩不上下,身似不则,从容而任”。“肩毋废”指肩不要下垂[13],“毋耸”指不要上抬,二者合起来正是“平肩”、“肩不上下”之意。
附记:小文蒙白于蓝师审阅指正,谨致谢忱。
(编者按:[2]冯胜君:《论郭店简〈唐虞之道〉、〈忠信之道〉、〈语丛〉一~三以及上博简〈缁衣〉为具有齐系文字特点的抄本》,北京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2004年8月。
[3]唐兰:《〈永盂铭文解释〉的一些补充》,《文物》,1972年11期。另参见裘锡圭《畀字补释》,《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2年8月版。
[4]同注[1]。
[5]周波:《上博五札记(三则)》,简帛网,2006/2/26;施谢捷说见注[1]。
[6]肩字从季旭昇先生释,见季旭昇《上博五刍议(下)》,简帛网,2006/02/18。
[7]参见季旭昇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读本》,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10月版,第138~139页。
[8]季旭昇:《上博五刍议(下)》,简帛网,2006/02/18。
[9]同注[10]。另参见李守奎《楚文字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版,第473页,“同”字条。
[10]与上博(三)《周易》此字对应的字,今本、帛书本、阜阳汉简本均作“薰”,黄锡全先生认为冋与“薰”音近可通,见黄锡全《读上博〈战国楚竹书(三)〉札记数则》,简帛研究网,2004/06/22。
[11]苏建洲:《〈上博(五)〉柬释(二)》,简帛网,2006/02/28。
[12]秦桦林:《楚简〈君子为礼〉札记一则》,简帛网,2006/02/22。
[13]参见注[11]、注[14]季旭昇、秦桦林两先生文。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908.html

以上是关于读上博(五)札记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