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边境扫雷老兵 仅凭剪刀排雷70余枚 (2)

当年在用铲子排雷的战士

今天,尽管已10多年没碰过地雷,但蒋俊峰仍信心满满。排雷兵对手中武器的运用技巧以及与人身安全之间的相互关系,被他解读得通俗易懂、淋漓尽致——“探雷器与地雷之间的距离,就是生与死的距离。”他分析,根据经验,南陲雷场大部分防步兵地雷的承重是7至15公斤左右,超过这个重量可能就会引爆。因此,手持探雷器的力度,必须拿捏得十分精准,探雷器与地雷太近会触爆地雷,太远了又影响探雷效果。“扫雷耙之间的间隔,就是官兵残疾与健全的距离。”排雷兵拿着扫雷耙将雷场扫一遍,这是排雷的重要一道程序。如果扫雷耙之间的距离过大,有地雷漏网,就可能有百姓和官兵会触雷致残。“探雷针的位置,就是排雷兵第一落脚点的安全岛。”官兵进入雷场时,必须用探雷针探清楚落脚点是否有雷。这个落脚点找准之后,雷场勘察、设置爆破筒和雷场救护等环节,才有安全保证。

中越边境扫雷老兵 仅凭剪刀排雷70余枚

“再安全的防护装具,也抵不过具备精湛的排雷技术,拥有再过硬的技术也需要勇往直前的气概!”当年的蒋俊峰,每次进雷场都冲在前面。今天,当再次肩负起这一危险的使命,他仍保持着冲锋的姿态。当年的雷场之行,承载着蒋俊峰与其父亲共同的梦想。当时作为基层部队为数不多的大学生士兵,蒋俊峰不但自己写了上雷场的申请书,父亲也主动帮他写了请战书。今日已不同往昔。蒋俊峰的哥哥在2005年去世后,60岁的父亲悲痛欲绝,几乎一夜头发全白,对蒋俊峰这个家里唯一的顶梁柱也更加依赖。

因此,蒋俊峰参加这次排雷行动,至今仍不敢告诉父亲。就连父亲70岁生日,蒋俊峰也没敢回去为其庆生,就怕走漏风声。“希望父亲得知我参加排雷任务的那天,就是我们任务完成庆功的那一天!”那一天的情景,蒋俊峰已反复憧憬过:父亲正像平常一样看着电视,新闻直播节目里,他和战友们并肩走过雷场,以中国排雷兵特有的方式,向世界自豪地宣告祖国南陲雷患的彻底终结。他要用探雷针,为父亲刺出一幅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雷场十字绣!这幅雷场十字绣,也是蒋俊峰准备补送给父亲的生日礼物!

走在尖刀之上

中越边境扫雷老兵 仅凭剪刀排雷70余枚

“踩雷”如今成“藏品”,一枚被不小心踩踏,后被除去火药的地雷,是扫雷四队教导员陈登泉最珍贵的收藏。再次出征,他带上了这枚地雷。1993年那次踩地雷的经历,陈登泉至今想起仍心有余悸。那时,他参加了中越边境第一次较大规模排雷,担任云南省军区扫雷指挥部扫雷五队一班长、代理一排长。身为骨干,陈登泉在雷场上率先垂范,走在最前面,撤在最后面。一天,作业结束,全排官兵舒了一口气,正陆续撤离雷场。

突然,“轰隆”一声,队伍的最后面爆炸声骤响,惊得大家汗毛倒竖。“排长,怎么样?”已撤离雷场的战友们清楚,肯定是陈登泉踩雷了,纷纷掉头,冲进雷场。陈登泉也知道,确实是自己踩雷了。那一刻,他头皮发麻,整个人都懵了。静默了几秒钟,这才缓身蹲下,摸了摸右脚。“还好,脚还在!”陈登泉强作镇静,反过来宽慰围过来的战友们。原来,这是一枚性能已不稳定的防步兵地雷。虽然已被踩响,但尚未引爆炸药。后来,陈登泉把地雷的火药抖了出来,并将地雷洗干净,收藏了起来。排雷如刀尖上跳舞。类似的历险,陈登泉有过好几次。战友们都说,他能活着参加这次排雷任务,真的已是上天的眷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