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封建官场上曾经出现过一帮人,他们虽是文人,但却掌握着一般文人难以掌握的、在科考中也不可能涉及的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他们虽无官职,但却是地方行政团队中身居幕后的二号人物;他们参政而不主政,佐治而不主治,服务到位而不越位,这就是被人们称为师爷的一个社会群体。
师爷是幕友、幕客、幕僚的俗称,由于他们是明清时代由地方主官私人聘请的辅助自己处理公务的人员,不占政府编制,与地方主官不构成统属关系,所以也称西宾或西席。明万历年间曾任礼部尚书的绍兴府山阴人朱赓首开延聘绍兴同乡为书吏的先例,他利用职权聘用许多绍兴籍书吏,这些书吏互相牵引,互为党援,形成了“书吏绍兴帮”,随后,此风便逐渐兴盛于全国各地官衙,到了清代便达到了“无绍不成衙”的程度。由于来自浙江绍兴的师爷遍布全国各州县大小衙门,一个庞大的绍兴籍师爷群体便开始形成,于是一个专门的称谓“绍兴师爷”就不胫而走。也许正是由于绍兴人具有精细严谨、善于谋划的特点,适于当师爷,所以,绍兴籍师爷特别多,而且干得相当出色。这种鼎盛的局面一直延续到清末,那时由于政府事务较前纷繁,地方主官即“幕主”也没有能力承担众多师爷的酬劳,湖广总督张之洞一改私聘师爷的做法,改由公费支出委任官员入幕,“幕友”逐渐为属正式官吏的幕员所代替,直至民国初这个在中国官场上活跃了长达300多年的独特的师爷群体才趋于衰亡。在这支庞大的绍兴师爷队伍中,多数人又出自于绍兴县北面的安昌镇,据说200年间由此出去的师爷不下一万之众,所以安昌又被称为绍兴师爷的故乡。
网络配图
师爷按其职能可以分为刑名、钱谷、书启、账房等许多种。各衙署幕友人数视事务繁简而定,一般县置均在两名以上,其中处理刑事、民事案件的刑名师爷最为重要。由明入清,特别是清代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法律体系,从顺治到同治的200多年间,已成文的律法已有1800多条,一般科举出身的官员没有经过专门学习是根本无法掌握的,而且,审案还需要专门的刑侦、解剖等知识,这让这些科考入仕的文人更是一窍不通。但是,司法审判偏偏又是朝廷考察地方官政绩的头等大事,他们不得不延聘精通此道的刑名师爷来协助处理。刑名师爷于是也就成了各级官衙操纵生杀大权的关键人物。位列其次的是钱谷师爷;这是因为财税也是考量一个地方官员政绩的重要方面,所以钱谷师爷手中也操控着官员的去留和升迁,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根据政务需要起草上呈下达的文稿是书启师爷的职责,每逢过年过节或是上司有婚丧嫁娶事宜之时,他们还负有致函贺吊之责。再有就是负责银钱出入和礼尚往来的账房师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