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书令和大司农谁大 元朝统治者(元世祖)对农业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目录导航:

  1. 中书令和大司农谁大
  2. 元朝统治者(元世祖)对农业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3. 元朝重商政策的表现
  4. 天牛可以油炸着吃吗
  5. 望丛祠的来历
中书令和大司农谁大

大司农位列九卿之一,是二品官员。中书令只是三品官员。所以大司农官职大。

中书令,是中国古代官职名称。三品官员。最初是帮助皇帝在宫廷处理政务的官员,负责直接向皇帝上奏的密奏“封事”,责任重要。

西汉年间中书,乃归属于内廷宦官机构,负责在皇帝书房整理宫内文库档案,与皇帝有频繁接触的机会,其主官称中书令。司马迁中年以后,因学识过人,故以太史公的身份担任中书令,是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中书令。

大司农是朝廷管理国家财政的官职,为九卿之一。

《周礼》天官之属有大府(即太府),辅佐太宰掌理贡赋之事。秦设治粟内史,汉初沿置。汉景帝改治粟内使为大农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又改为大司农。新莽时称羲和,后又改为纳言,东汉时复称大司农。汉末以后,财政收支划归太仓尚书、度支尚书、户部尚书,大司农逐渐变成不管财政、会计,主要掌国家仓廪之官,称司农卿。宋神宗时司农卿主管变法事务。元代设大司农,但其职权仅负责农桑水利事。清代俗称户部尚书为大司农。

元朝统治者(元世祖)对农业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元世祖忽必烈十分重视农业。即位之后,任命姚枢为大司农,在各地设立劝农司,选派官员考察农业生产,劝课农桑。发布官员升降条例,把农业的好坏作为升降的主要标准。将历代农业著作汇编成《农桑辑要》一书,用以指导农业生产。頒布法令,禁止蒙古军队破坏农业生产。这些措施使当时的农业经济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元朝重商政策的表现

重商主义带到了这片地方,《元典章·户部·户计·籍册》中就为我记载了蒙元时期商人地位的大幅提升,“斡脱户,见奉圣旨、诸王令旨,随路做买卖之人,钦依先帝圣旨,见住处与民一体当差”,可见这时商人们的地位的确不同往日。

元朝的商贸政策

为了以熟悉的模式加强政权实力,巩固统治,元朝统治者制订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促进商贸发展,这一时期个体商户的利益受法律的充分保护,商业税收比前朝大幅降低,甚至对周转困难的商人进行财政帮扶,可见当权者对商业发展的重视程度。此外,元朝统治者还极力促进纸币发展,立法统一发行纸币并废止铜钱等金属货币,极大地方便了商人们的商贸交易,解放了难以估量的商业活力,据传当时的元宝钞甚至在一些域外国家也能流通,只可惜当时没能建立科学的纸币发行体系,导致元后期纸币大量超发,人们纷纷挤兑贵金属,我国古代纸币的发展至此告一段落。

除了促进国内商业发展之外,元朝政府还积极鼓励国际贸易。蒙元初年,元世祖忽必烈就沿袭发展了市舶司作为统管海外贸易的机构,并与周边国家签订条约,促成较为稳定的国际贸易环境,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来华后便在《马克·波罗游记》中记录了当时元朝繁荣的国际贸易。而且据相关史料记载,当时的大元甚至与远隔千山万水的非洲各国都有贸易往来。元对外贸易的发展,也使中亚西亚各族频频访华,渐渐地形成了独特的色目人部族,他们经商有方,极大地提振了当时的经济,也将自己民族的文化带到中原,丰富了中华文明。

值得一提的是,元政府为了鼓励商贸,组织人力物力疏通京杭大运河,增加改善运输线路,并大力发展造船技术与航行技术,元制的船型后世影响重大,甚至有学者认为能够跨越大洋的郑和宝船就是在此基础上改造的。此外朝廷还组织增设驿站,为商贾们的往来提供了不小的便利。都说要想富,先修路,可见当时的元统治者早有这个认识。

由于元朝前期诸项重农措施的推行,各地的农业生产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表现在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提高、农产品和产量的提高等方面。 元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与发展,首先集中表现在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方面。元朝是我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最好的时期,中国古代著名的农业科技著作主要集中在元代。最为突出者,是至元年间由官府编辑、刊刻《农桑辑要》一书,以先进的生产技术指导农业生产。这是过去的封建王朝不曾有过的壮举,就是元朝以后的明清时期,也不曾有过这样的举措。元朝著名的农业科学著作,还有王祯编著的《农书》和鲁明善的《农桑衣食撮要》等,它们对元朝全国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和推广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天牛可以油炸着吃吗

可以

用料:天牛20只,椒盐,食用油适量

炒锅上火,注入油150克,烧至五成热,放入洗净的天牛,边煎边加油50克,待七成熟时,放入酒,炸至金黄色,起锅装盘,撒上椒盐即成。

小贴士 工艺关键:“煎”法操作要点,要把锅洗净,烧热,用油滑一下,然后再入原料。原料投入后,火要小,凉锅凉油会出现粘锅。

可以

天牛是可以用热油炸酥,剥开壳就可以吃了,这种虫子不管哪里都是很抢手的。

天牛也叫春山牛、天水牛,元代《农桑辑要》说:“又有蠹根食皮而飞者,名曰天水牛,于盛夏时,率皆沿树身匝地生子。其子形类蛆,吮树膏脂,到秋冬渐大,蠹食树心,大如蛴螬。至三四月间,化成树蛹,却变天水牛。故其树方秋先发黄叶,经冬及春,必渐枯死。”看上去天牛是一种甲虫,体型近乎屎壳郎、金龟子,更瘦长,比蟑螂又大许多、胖许多。李时珍曰∶天牛处处有之。大如蝉,黑甲光如漆,甲上有黄白点,甲下有翅能飞。目前有二黑角甚长,前向如水牛角,能动。其喙黑而扁,如钳甚利,亦似蜈蚣喙。六足在腹,乃诸树蠹虫所化也。夏月有之,出则主雨。《昆虫记》说,天牛幼虫没有足,呈圆筒形,像一个蠕动的小肠,爬行时,每走完一步要把身子拉长往前拖着走。天牛没有视觉、听觉,甚至连嗅觉都没有,只有一点点味觉和触觉。天牛非常聪明,它们可以在大树里挖隧道吃树脂变成的食品,它们还会做房子,而且还可以做三个维护屏障来掩护自己。陈藏器《本经》云∶蝎(蝤蛴,天牛幼虫)在朽木中,食木心,穿如锥刀。故蝤蛴又有“铁嘴锯工”之称。蝤蛴不见天日,色黄白,潜藏于枯柳树桩的则色雪白,古人借以比喻妇女光滑柔腻的脖颈之美。《诗·卫风·硕人》:“领如蝤蠐。”《埤雅·释虫》:“盖蝤蠐之体有丰洁且白者,故《诗》以况庄姜之领,《七辩》曰:‘蝤蠐之领阿那宜顾’是也。”清孙枝蔚《贞女诗》:“芙蓉为女颜,蝤蠐为女领。不如古松栢,为女性所秉。”

望丛祠的来历

二千七百年前的西周末年,望帝杜宇在郫县建立了蜀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首都杜鹃城。现在还有泥土结构的城垣遗址。相传望帝杜宇教民农耕,又教巴族人务农,因此古时候四川人把杜宇视为农神,春耕要先祭杜宇。

杜宇晚年,成都平原洪水为患。 杜宇丞相鳖灵“决玉垒山以除水害”(玉垒山即现在都江堰宝瓶口那座山)。杜宇把帝位禅让给鳖灵,退隐西山,时在春天,蜀人思念他,便把子规鸟叫做杜鹃鸟,把山上春天开的第一种红花称为杜鹃花,说那是杜宇在催促人们春耕了。 望帝祠原在都江堰的二王庙,南北朝才在郫县建望丛祠,北宋赵匡胤封李冰为王,在望帝祠遗址建崇德祠祭祀李冰。

到元朝对李冰父子都加封时,这二王庙才开始沿袭下去。望丛二帝 扬雄《蜀帝本纪》载:杜于“代鱼凫为王,徒都于郫,即杜鹃城也。”约公元前 6世纪,杜宇作蜀王,称望帝。当时岷江洪水大发,淹没川西平原,望帝命丞相鳖灵治水,鳖灵劈开玉垒山,凿出宝瓶口,疏通岷江之水,变水患为水利,化西海为田畴,使川西平原从鱼凫时代直入到农桑时代,并且奠定了都江堰工程的基础。

后望帝退隐西山,禅让帝位于鳖灵,称丛帝,丛帝死后葬于今郫县城南,后又建丛帝祠,南朝齐明帝时又把望帝陵从灌县迁至郫县丛帝祠,二陵一处,合称望丛祠。清初,望丛祠在战乱中焚毁,道光年间又在旧址重建望丛祠,民国八年,四川总督熊克武也曾拨款修建望丛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