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圣旨朱批奏折存入数字化库——访清史工程档案组组长邹爱莲

清朝-皇帝圣旨朱批奏折存入数字化库——访清史工程档案组组长邹爱莲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清朝-皇帝圣旨朱批奏折存入数字化库——访清史工程档案组组长邹爱莲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皇帝圣旨朱批奏折存入数字化库——访清史工程档案组组长邹爱莲


点击鼠标,输入检索词,清朝皇帝笔蘸朱砂批过的绝密文件(朱批奏折)立即清晰地显示在电脑屏幕上。伴随着《清史》纂修的启动,数百万件清代中央政府秘档,开始陆续走出深藏它们的“金匮”和龙柜,经过扫描或拍照,原样进入清史工程的数字资源总库。同时被“数字化”保存的,还有清代地方衙门的近百万件档案。纂修清史的专家学者们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互联网多人同时查阅同一份档案。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档案组组长邹爱莲说,档案是修史的基础。为了撰修一部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国家清史巨着,让《清史》编纂建立在坚实的史料基础之上,对清代档案进行调研、整理、翻译,进行数字化保存,并从中精选部分出版图书,一直是7年来与《清史》编纂同时进行的另一项重要工作。
1 清朝留下的档案多达2000多万件
1927年,536卷本的《清史稿》大致完稿,先后有100多名清朝遗老参与,他们在政局动荡、经济困难的情况下编纂了14年,但无论是学术界、政府,还是民间,都不认可这部史稿为“正史”。除了其中贯穿着反对民主革命、颂扬清朝正统的观点外,当时清朝档案尚未清理,修史者没能利用原始档案,导致其中的史实错误百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上个世纪60年代,有台北学者鉴于《清史稿》错误太多,曾重修《清史》8册,也终因台北存的清代档案数量有限,这部《清史》仍然没有被承认。
曾担任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一史馆”)馆长的邹爱莲说,在我国现存于世的历朝历代档案中,清代档案是最多的,共有2000多万件。其中地方档案约1000万件,存放在各地;中央级皇家档案1000多万件,主要保存在一史馆。这不仅因为清代历史距今未远,更由于清政府有着严格规范的档案文书管理制度,对公文的使用范围和等级,文书的拟写、进呈、运转、批办的形式,都有具体规定。为防止官员篡改档案,假传圣旨,还规定公文须抄录副本另行收藏,朱批奏折须缴回。
邹爱莲说,清代档案可谓“数量大、内容广、文种多”,虽然其中有些可能被人篡改过,但绝大多数都是真实可信的,对于研究清史,具有任何资料都不能比拟的价值和作用。无论是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还是文化、艺术、气象、水利、地震,以至膳单、脉案、药方、服饰,都是一笔无与伦比的珍贵文化遗产。她说,7年来的档案整理以围绕清史编纂主体工程的需要为主,有关皇帝的起居注、膳单和穿戴档,脉案及药底簿,还有宫中的戏单、猫狗等宠物的名单喂食等一些内容,这次整理都不包括在内。
2 每件档案都是精美的书法艺术品
“此话断不可以让人知道,若有人知,尔即招祸矣!”“若不听朕金石良言,后日悔之何及。尔当留心身家性命子孙之计可也!”这是康熙皇帝在奏折上朱批、吓唬官员的一段话,可见当时奏折之“绝密”。最初奏折只限于皇帝的个别亲信秘密报送,他们受皇帝指派,去私下打听、核实各种情况,然后用奏折向皇帝秘密报告。邹爱莲说,清史工程立项整理的《宫中朱批奏折》和《军机处录副奏折》共104万余件,如今均已输入数字化库。
记者在清史工程办公室的电脑上看到,朱批奏折一般写在黄色竹纸上,上面常批着“小心、小心,切不可让人知道”、“知道了”等朱红色字样。邹爱莲说,从雍正朝起,奏折使用人员的范围逐渐扩大;到乾隆年间,奏折已成为各级官员向皇帝报告政务的公文,它与来自传闻或事后追记的文献完全不同,史料价值极高。
清王朝还有另外一种官方文书——内阁题本,这是清朝高级官员向皇帝报告日常政务的文书之一,常用白纸写,官员升迁考核、兵马钱粮、大案要案审讯等都用这种文书形式。邹爱莲介绍,《内阁题本》和《宫中朱批奏折》、《军机处录副奏折》一起,构成了清代中央政府文书的三大支柱,是撰修清史最基础的史料,也是清史档案整理的重点。目前,清史工程立项的《内阁户科题本》和《内阁刑科题本》婚姻家庭、土地债务档共47万件的整理均已完成。
奏折或题本的外观很吸引人。它们虽然有薄有厚,但大小尺寸、格式都完全一样,如日常奏报公事的题本,每页只写6行,每行18字,遇皇帝、天、地等尊称抬头2个字,全用工整娟秀的小楷毛笔字写成。皇帝“朱批”毛笔字大多也很工整,只有乾隆皇帝的字常常龙飞凤舞。雍正皇帝批一个折子动辄数十字甚至数百字,显示出他工作的勤勉。题本上官员、官府的印章也刻得很精美。邹爱莲说:“可以说,每份清宫档案都是一件精美的书法艺术品。那时候,字写得不好是不可能当官的。”
3 八国联军侵华国耻密档总集出版
1900年是农历庚子年,在北京发生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惨痛、最屈辱的八国联军入侵事件。当时紫禁城及清宫各处到底损毁、丢失了多少物品?慈禧携光绪西逃的1年零4个月是怎么过来的?4.5亿两白银赔款从哪里筹集?2003年7月,清史工程的《档案丛刊》影印出版了《庚子事变清宫档案汇编》,第一次翔实系统地披露了八国联军悍然侵华的全部过程。其中大部分档案为首次公布。
与以往公布的史料相比,这部18册的《档案汇编》第一次从清政府的角度审视这次事变,主要集中于清政府在八国联军枪口下的应对措施,以及战后竭力搜刮以偿付庚子赔款的情况。里面不仅有北京损毁、丢失物品的详细记录,还有洋兵撤后各地清查损毁及丢失物品的情况;有清政府与八国联军“议和”、最后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的全部经过;以及清政府如何将赔款摊派给各省,割付各国的具体数额与经过等。慈禧和光绪西逃,过去人们只是从清人文集中了解到他们的狼狈情形,而从《汇编》所辑档案中,可看到他们从准备西逃、途中日常生活及经费开销,到回銮迎驾的种种细节;更能看到当时中国西部的社会经济状况。
邹爱莲说,清史《档案丛刊》计划出版19项近14万件、共约411册档案。目前已出版6种111册。最早出版的《清宫热河档案》影印18册,热河(承德)避暑山庄是清代皇帝常去住的地方,从档案中,可了解康熙以后9位皇帝在那里批阅奏章、颁布谕旨诏令、考录提拔官吏、赏赐蒙古王公贵族、接见宗教领袖和外国使节的详细情况。《清代中南海档案》影印30册,不仅收录了清代许多与中南海相关的重大事件和决策的档案,还有中南海形成过程、修建管理、陈设收藏的详情档案。
另外已出版的《清代军机处电报档汇编》,其中绝大部分档案也是第一次公布。清代从光绪五年1879年开设电报,此后电报通常被用于紧急的重大事件,中法和中日战争、义和团运动、中外勘界交涉、秘密镇压革命党等,电报档中都有记录。在清政府的军机处立档留下的电报总量达4万件,时间起自光绪10年,此次全部整理后影印40册出版。
4 满蒙藏文档案翻译量达上千万字
清史档案整理,一个艰巨的任务是翻译数以百万件计的少数民族文字档案,尤其是其中的满文档案。
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政权。清朝大量内政外交的公文、文献,都用满文书写;尤其是清前期,满文档案占了很大部分。在一史馆藏中,满文档案在200万件以上,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宫廷事务、民族事务、天文地理、民间习俗等方方面面。也许,诸多清宫疑案的答案,就隐藏在这些满文档案当中。
满文档案的整理早在80多年前、一史馆的前身----故宫博物院文献部成立后不久就已开始,新中国成立后,也一直在进行。但是,满档的翻译始终是个难题。满族人入主中原后,文化习俗逐渐被汉化,到今天,懂满语的人已经微乎其微,能胜任满文档案翻译的人才,今天全国不过几十人。
从上个世纪60年代初开始,一史馆通过与中央民族大学合作及自己开办培训班,先后培养了30来名满文人才。并陆续翻译出版了《清代中俄关系档案》《盛京满文原档》《郑成功收复台湾档案史料》等满文档案史料十数种。清史工程启动后,一史馆的满文档案整理和翻译工作进一步加快。
地方珍贵档案的发掘、整理和利用,也是清史工程的重要项目,它们当中不少是少数民族文字档案。如清代西藏地方档案立项进行整理翻译的有1600件、100万字,是目前为止西藏档案翻译的最大项目。还有收藏在内蒙古、辽宁等省区的蒙古文、满文档案。目前共有5个地方少数民族文字的档案立项翻译,约700万字,除全部数字化外,还将选择部分出版。
5 档案补史、勘误已见初步成效
清代档案整理对清史纂修产生的作用可谓立竿见影,正在不断显现。邹爱莲从“补史”和“勘误”两个方面,介绍了清史档案利用的成效。
补史方面,档案为清史新增卷章提供了基本史事框架和依据。新撰清史的纪、志、传、表都比清史稿内容有很大变化,并增加了一些新卷目。如新增重要典志《灾赈志》,三分之二的内容就来自从一史馆所藏选辑的《清代灾赈档案史料汇编》,乾隆以后几乎每一次重大灾害,都可以从中找到官方反应;多次赈灾资金的来源,赈灾发放的规模、数量,都有十分详细的数据。
又如新清史中的《中外约章表》、《清帝世系表皇子宗室封爵表皇女表》等,分别是以清代条约档案、玉牒、礼科题本、外交档等补做和重做的。
过去无法系统查找的档案在数据库中查起来容易了。典志组专家林乾过去一直想把清代的讼师案件档案查全,却因档案太多太分散难以做到。自从奏折上了网,很短时间他就查到了上百个案件。
整理后的清代档案对传记撰修的帮助更大。在数据库中,只要用传主名字搜索,很快就能把与他相关的档案查准查全。如“钱度传”,钱度是乾隆朝有名的贪官,但他的生年没有记载,录副奏折中一份档案内容可以推算他的生年,还有钱度对自己案情的招供。又如“昭梿传”,昭梿是嘉庆朝宗室亲贵,《清史稿》中对他为什么被革爵,记述极其简略,但在这次整理的奏折中,对他两次获罪有详细记载。
档案还勘正了不少清史稿及以往文献中的时间、史实讹误。如康熙年间川陕总督博霁死的时间,各种文献都记载10月5日,满文档案却明确记载,早在几个月前,博霁的灵柩已运往京城。类似依靠档案推翻原有文献记载的事例比比皆是。
(资料来源:《新民晚报》2010.06.29 版次:A-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