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鸦片战争-论魏源杰出的反侵略思想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第一次鸦片战争-论魏源杰出的反侵略思想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论魏源杰出的反侵略思想
1840年的鸦片战争,充分暴露了清封建王朝的腐朽落后和反动无能,打破了清王朝长期以来的“天朝”梦。面对西方殖民主义者的阴险凶恶和贪婪无厌,清统治者被迫与英国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中华民族被强行打入了半殖民地的苦难深渊。
在西方殖民主义侵略面前,亡国的忧患,丧权的耻辱,激励一批先进的爱国的中国人站到历史潮流的最前列去。魏源就是他们的杰出代表。
魏源(1794—1857年),字默深,湖南邵阳人,进士出身。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在汉奸当道,一片投降声中,他以满腔的爱国热情潜心研究世界各国的发展变化情况,认真总结中国古代军事理论和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探讨反对外国侵略的方略,完成了着名的《圣武记》、《海国图志》等着作,形成了他比较系统的反侵略思想。在《海国图志》中,他围绕反对英国侵略这一中心,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世界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的概况,第一次把一个崭新的世界展现在长期以来以“天朝”自居,不知中国之外为何物的人们面前,要人们睁开眼睛看世界,认识世界,认识中国;他深入地探讨了反侵略的战略战术,歌颂了人民群众在反侵略战争中的伟大作用;他充满自信地指出,侵略者并不可怕,只要运用“以守为攻”、“纵敌深入”的战略战术,就能打败入侵者;他提出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制造自己的大炮兵舰,加强国防;他对鸦片战争中的投降派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他希望清政府进行军、政改革,改弦易辙,富国强兵。魏源为当时中国指出了一条比较切实可行的洗雪国耻、振兴中华的道路,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反侵略思想家。
魏源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写出反侵略军事着作的爱国思想家。鸦片战争前,面对封建王朝的社会危机,魏源主张进行改革,以挽救清王朝的灭亡。鸦片战争开始后,他主张坚决抗战,并参加了裕谦幕府。在浙江进行抗英斗争。鸦片战争失败后,他悲愤至极。他说:“凡有血气者所宜愤悱,凡有耳目心知者所宜讲画。”(魏源:《海国图志·叙》,甘肃平庆泾固道光重刻本)于是,他有因“海警飙忽,军问沓至,忾然触其中之所积,乃尽发其椟藏”(《魏源集》《圣武记》叙,第166页),于1842年8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南京条约》之时,写成了《圣武记》。与此同时,通过研究林则徐组织人员翻译的《四洲志》、《澳门月报》与《粤东奏稿》,“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又近日夷图、夷语,钩稽贯穿”(魏源:《海国图志·叙》,甘肃平庆泾固道光重刻本),写成了《海国图志》。魏源的反侵略思想主要贯穿于《海国图志》一书中,正如魏源自己所说:是书“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魏源:《海国图志·叙》,甘肃平庆泾固道光重刻本)。这正是他把探讨反侵略战略战术的《筹海篇》列为卷首的原因。整个《海国图志》各个部分,都围绕着这个中心,即“筹海”、“制夷”而展开,为“筹夷事必知夷情,知夷情必知夷形”(魏源《海国图志》卷二,《筹海篇·议战》第1页)的需要而撰述的。使“从古不通中国之地,披其山川,如阅一统志之图,览其风土……悉其形势,则知其控驭必有于筹海之篇,小用小效,大用大效,以震叠中国之声灵者焉”(魏源《海国图志·后叙》第6页)。同时他又说:“志南洋实所以志西洋也”,“志小西洋实所以志大西洋也”,“志西洋正所以志英吉利也”(魏源《海国图志》卷5,《东南洋叙》第2页;卷33,《小西洋叙》第1页;卷37,《大西洋欧罗巴洲各国总叙》第2页)。介绍英吉利,是为了打败英国的殖民侵略。全书贯穿着魏源反侵略的思想。但我们还应看到,鸦片战争失败后,腐朽没落的清政府雨过忘雷,依然文恬武嬉,政治上更加反动,外交上继续妥协投降。西方列强步英国后尘,纷至沓来,迫使清政府不断签订不平等条约。在这种情况下,魏源“创榛辟莽,前驱开路”的着述,无异于一副清醒剂,它震撼、号召人们与侵略者进行坚决的斗争。可以说,它又是一部政治教科书。
魏源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探讨反侵略战略战术的爱国军事家。随着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魏源主张同英国侵略者进行坚决斗争。他从中国国情和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实际出发,总结出了一套比较完整有效地打击外国侵略军的战略战术。他分析说:“自夷变以来,帷幄所擘画,疆场所经营,非战即款,非款即战,未有专主守者,未有善言守者。不能守,何以战?不能守,何以款?”(魏源《海国图志》卷一,《筹海篇·议守》第1页)这是鸦片战争惨败的原因。他认为:“制敌者,必使敌失其所长。”(魏源《海国图志》卷一,《筹海篇·议守》第3页)西方国家战舰质地坚,速度快,炮火猛,长于海上作战。我方“所御敌者,不过二端,一曰炮击,一曰火攻”(魏源《海国图志》卷一,《筹海篇·议守》第1页)。以炮击论,敌船高大坚厚,远在深洋,我炮根本无法击中,即使命中,也不过击伤而已,很难击翻击毁。以火攻论,敌船远在大洋,又有望远镜了望,我方难以接近。敌方水师强于我方水师,与敌战于海洋风涛之中,有利于敌人用其所长,制我之短。所以,他提出“以守为攻”,“纵敌深入”,把敌人引入内河消灭的积极防御战略。他认为,内河狭窄,敌船“只能鱼贯,不能棋错四布”,我方只防御上游一面,“先择浅狭要隘,沉舟絙筏以遏其前,沙垣大炮以守其侧,再备下游椿筏以断其后”,而后水勇、火舟首尾交功,出其不意,一举歼敌。如若敌兵登陆,则预先“掘暗沟以截其前,层伏地雷以夺其魄”(魏源《海国图志》卷一,《筹海篇·议守》第3页)。两岸兵炮,水陆夹攻,风涛四起,草木皆兵,“有不聚而歼敌者乎?”他还把这一理论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来认识,以鼓励人们的斗志。他说:“彼谓西洋水犀戈船无敌海内外者,抑知五行迭相克,阴阳迭相胜,天下有不可制之物耶”(魏源《海国图志》卷六,《东南洋·越南分国》第5页),天下事物无不相克,一物降一物,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敌人的长处受到限制,不能发挥,自己的短处则变为长处。所以,敌人不是不可战胜,只要战略战术运用得当,扬长避短,就不难打败敌军。他进一步总结出了“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魏源《海国图志》卷一,《筹海篇·议守》第1页)的战术原则。在具体运用中他又把这一原则发挥为:“守远不若守近,守多不若守约,守正不若守奇,守阔不若守狭,守深不若守浅”(魏源《海国图志》卷一,《筹海篇·议守》第4—5页)。他反对株守一城一池的消极防御。认为城池之守与不守,决定于是否有条件守,是否有利于消灭敌人,守城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消灭敌人的手段。魏源根据战争在沿海内河进行,“西人极藐水师,而畏沿海枭徒及渔船蛋户”(《魏源集》《道光洋艘征抚记》第174页)的实际,以及鸦片战争中人民群众抗击侵略者所表现出来的伟大力量,主张以当地群众为主力组织水师,招募水勇和“义勇”,进行防御战争。只有这样,才能“设穽以待虎,设罾以待鱼”(魏源《海国图志》卷一,《筹海篇·议守》第3页)。敌人“若果深入送死,一处受创,处处戒心,断不敢东闯西突”(魏源《海国图志》卷一,《筹海篇·议守》第4页)。
在魏源看来,“以守为攻”仅仅是反侵略战略的第一步,要彻底打败入侵者,必须“师夷长技”,制造战舰战器,只要有了战舰,就可以实行“以攻对攻”战略,与敌人战斗于大洋,而我又是“以主待客”,就能够打败敌人,达到“制夷”的目的。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影响巨大而深远。
魏源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帮助国人去认识世界的卓越人物。魏源从“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主张出发,提出“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必先立译馆,繙夷书始”(魏源《海国图志》卷二,《筹海篇·议战》第5页)。他在《海国图志》一书中对世界各国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以及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科学技术、风土人情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他用大量篇幅突出介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英国的情况。通过考察世界形势,他认为英国是当时最发达最先进的国家。他说,英国利用商人和大炮兵船,开拓、占领世界各地作为它的殖民地。“四海之内,其帆樯无所不到,凡有土有人之处,无不睥睨相度,思脧削其精华”(魏源《海国图志》卷五十二,《大西洋·英吉利国》第27页)。“凡四海埔头有利之地”,“所向加兵”(魏源《海国图志》卷五十三,《大西洋·英吉利国》第1页),“以割据为垄断”(魏源《海国图志》卷九,《东南洋·海岛国》第20页)。他抓住了英国殖民者对外扩张的特点。他在介绍亚洲情况时说:“凡南洋濒海各国”,皆为其所胁服,而“供其赋税,其势日甚,其心日侈,岂有厌足之日哉”(魏源《海国图志》卷十五,《西南洋·叙》第1页)。他又指出,非洲已为列强所瓜分,“皆据海口,立炮台,设市埠,而土人供其驱使”(魏源《海国图志》卷十九,《西南洋·叙》第1页)。南美诸国、澳大利亚早已成为列强的角逐场所。落后地区和国家正在和已经变成西方列强的殖民地。他为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担忧,为中国人民敲响了警钟。他说:“各夷常说,天下富庶无如中华,……无卖不尽之货,又买不尽自地之货,是天下更无大于中华,英吉利久有垄断之心,……其觊觎久矣”(魏源《海国图志》卷五十二,《大西洋·英吉利国》第17页)。他指出,英国对华鸦片输出,“英夷乃以鸦片岁耗数千万,竭中国之脂”(魏源《海国图志》卷二,《筹海篇·议款》第19页,23页,19页)。他希望中国能借鉴美国抗英胜利的经验,去反抗英国侵略者,以争取战争的胜利。他的着作字里行间洋溢着高度的爱国思想。
值得注意的是,他还向国人介绍了西方国家的议会政治。他把一个崭新的世界展现在长期以来闭关自守,昧于世界情事的国人面前,引导人们睁开眼睛看世界,这对于人们解放思想,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于人们认识日新月异的世界形势和西方殖民者的强盗本性,反对英国侵略者;对于人们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缩小中国与西方的差距,无不发生深远的影响。
魏源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倡议举办近代军事工业的杰出人物。魏源参加了鸦片战争,亲眼目睹了“船坚炮利”的“长技”,是侵略者致胜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的传统武器远远落后于时代。为了与外国侵略者争胜于疆场,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战略主张。在魏源看来,“夷贪恋中国市埠之利,亦断不肯即如安南、日本之绝交不往,此后则非海战不可矣。鸦片趸船仍泊外洋,无兵舰何以攻之?又非海战不可矣”(魏源《海国图志》卷二,《筹海篇·议战》第17页)。我国海岸线绵延数千里,敌舰东闯西突,我水师处处设防,备多力分,“贼逸我劳,贼合我分”,靠“以守为攻”战略,难以彻底弭除边患。他主张学习西方国家制造船炮的技术,举办近代军事工业,制造战舰火炮,加强国防。具体办法是在广东虎门外沙角、大角二处,设置造船厂、火器局一处,聘请佛兰西、弥利坚有专业特长的技术人员“司造船械”,并延请西洋柁师,司教行船演炮之法。挑选闽粤“巧匠精兵以习之。工匠习其铸造,精兵习其驾驶、攻击”(魏源《海国图志》卷二,《筹海篇·议战》第6页)。他认为,制造战舰,要吸收西方制造的经验,待一、二年后,必能掌握制造船炮技术,“逮二十五年大修之期,即可自行改造”。他指出,“有铸造之局,则知工料之值,每艘每炮有定价”,闽粤商人有购买船只者,“不致以昂价赝”(魏源《海国图志》卷二,《筹海篇·议战》第7页)。他还认为,船厂不仅造战船,也可以造商船,以为民用。商船利于运输,“可通文报,省邮递之烦”;“以助战舰,则能牵浅滞损坏之舟,能迅火攻出奇之效,能探沙礁夷险之形”。“战舰有尽,而出鬻之船无尽”。火炮局除造炮之外,还可造鸟铳、火药、火箭,以及“量天尺、千里镜、龙尾车、风踞、火踞、火轮机、火轮舟、自来火、自转碓、千斤秤之属,凡有益民用者,皆可于此造之”,是“造炮有数,而出鬻器械无穷”(魏源《海国图志》卷二,《筹海篇·议战》第11—12页)。特别值得强调的是,他主张沿海商人在上海、福建、宁波、天津等城市设厂制造,体现着商人利益在人们思想上的反映。更为可贵的是,他在主张学习西方时,既不崇洋媚外,又不妄自菲薄,充满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认为中国历史文化悠久,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并不亚于西方。他说:“中国智慧,无所不有,历算则日月薄食,闰余消息,不爽秒毫;仪器则钟表晷刻,不亚西土;至罗鍼壶漏,则创自中国,而后西行”。只要虚心学习西方“长技”,“因其所长而用之,即因其所长而制之”,不久,定会“风气日开,智慧日出,方见东海之民犹西海之民”(魏源《海国图志》卷二,《筹海篇·议战》第9页)。至今读来,犹觉新鲜生动,不无现实意义。魏源主张举办军事工业的思想,是围绕“制夷”这一目的而提出的,但它的意义远远超出反侵略这一范畴。实际上,他有意无意地为中国设计了一条近代工业化的发展道路。
魏源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通过战争揭露清统治集团腐败无能的爱国人物。魏源认为,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武器的优劣,而且取决于参与、指挥战争的人。在一定意义上,后者更为重要。他举例说:虎门“所购列西洋夷炮二百余,未闻足以拒敌,而适以资敌也。不讲求用炮之人,施炮之法,与攻炮、守炮之别,陆炮、水炮之宜,纷纷惟以畏炮为词,铸炮为事,不过只藉兵而资寇也。故曰: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甲非不坚利也,委而去之,是器利不如人和也”。于是,他指出,鸦片战争失败,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他说,鸦片走私“日甚”,白银漏卮“日深”,是“广东水师积习已不可挽”,“专以护私渔利,与洋船约,每万箱送数百箱,与水师报功,甚回以师船代运进口”,水师兵士人人充囊,将帅由获烟报功升擢(《魏源集》《道光洋艘征抚记》第170页)。他揭露说:这是“养痈于数十年之前,溃痈于设巡船之后”(魏源《海国图志》卷一,《筹海篇·议守》第17页)。这样一支腐败的水师哪能担负起反侵略作战的任务?战争中,指挥作战的是皇室贵族将军奕山、奕经等花花公子,类聚其周围的多是“纨绔少年”。他们把战争当儿戏,“师出无律”,所到之处,“终日骚扰”,居民汹汹。“临出无谋”,不做战争准备,不研究作战方略,以求侥幸取胜。遇敌闻炮则溃,“抢失鼠窜者胆裂之不暇,冯河暴虎者虚骄而无实”(《魏源集》《道光洋艘征抚记》第187页)。这样一些腐败无能的将军根本无法指挥战争取得胜利。对于战争失败,清政府不去反思,总结教训,不去惩办丧师失地、祸国殃民的妥协官吏,反而惩办主张抵抗侵略的人。他说:“今但归咎割痈之人,而养痈、溃痈者不问,故至今益以养痈为得计,此边患宜溯其源者”(魏源《海国图志》卷二,《筹海篇·议款》第19页,23页,19页)。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养痈”、“溃痈”者正是道光皇帝。他痛斥清政府对外推行妥协退让政策时说:“我患夷之强,夷贪我之利,两相牵制,倖可无事,非今日主款者之秘略乎?鸦片岁耗中国财数千万计,竭我之富,济彼之强,何以处之?但曰:‘但禁内地吸食’。试问持议之人,果严禁内地吸食乎?!”(魏源《海国图志》卷二,《筹海篇·议款》第19页,23页,19页)魏源把清政府在凶恶的敌人面前“交臂束手”、无所作为的丑恶嘴脸揭露得淋漓尽致。
魏源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振臂高呼外国侵略者并不可怕的无畏人物。鸦片战争期间,以道光帝为首的封建统治集团,开始则昏瞆虚骄,继之又被侵略者的气势汹汹所吓倒。认为敌人“船坚炮利”,“我以血肉之躯挡炮,而夷以坚厚之船挡炮。况我军炮不如,火药不如,炮手更万万不如”(魏源《海国图志》卷一,《筹海篇·议守》第19页),灭自己威风,长敌人志气,推行妥协退让政策。在这种毒雾妖氛中,魏源独具慧眼,大声疾呼:敌人并不可怕,只要采取“以守为攻”,“纵敌深入”,扬长避短的战略战术,就能打败入侵者。他指出,东南江滨海澨,“有滩涂沮洳之险,有塘陡岸峭之险,有港汊横纵之险,大船不能近岸,小舟不能载大炮,”敌炮运输困难,船舰大炮威力难以发挥。“惟我兵之扛炮、扛铳,则跋涉奔驰,所至可用,且较比鸟枪火箭,更远更烈”,此其一。敌炮不能登陆作战,离我守城较远,其飞炮火箭,“非堕空地,即飘入池塘,以隔城而不能有准”。如松江一战,敌船开炮两日,我兵列阵城外,伏而避之,炮过后起,“毕竟未伤一人”,此其二。敌船远在大洋,离岸相去数里,非数千斤大炮,不能遥击,况敌人大炮,“遇沙而止”。敌入内河,“则舟岸相去不过半里数丈,而我扛炮必可及半里,火箭喷筒,可及十数丈”,“则我之火炮可及夷,夷炮不能及我”(魏源《海国图志》卷一,《筹海篇·议守》第14—15页),此其三。“奏功之大小”,则取决于我方之火舟多不多,水勇之练不练。火舟多,水勇练,就能全歼入侵之敌。在他看来,鸦片战争失败,并非完全由于敌人强大,而是由于我方战略战术运用不当,“不战于可战之时”,“不守于可守之地”;由于兵非素练,将领无谋,以致“溃兵逃将,既张皇敌炮以逭诛,缙绅耳食,复神奇敌军以助款”(魏源《海国图志》卷一,《筹海篇·议守》第20页)。他还通过人民群众在抗英斗争中所取得的伟大胜利,进一步论述敌人并不可怕。他说:“三元里之战,以区区义兵,围夷酋,斩夷帅,歼夷兵,以款后开■纵之而逸,孰谓我兵陆战之不如夷?!”(魏源《海国图志》卷一,《筹海篇·议守》第22页)魏源满怀信心地说:敌人“放一弹,即少一弹,杀一夷,即少一夷,破一船,即少一船”(魏源《海国图志》卷二,《筹海篇·议战》第8页)。只要我方同仇敌忾,万众一心,齐心协力,战斗到底,就能彻底打败殖民主义者。魏源的这一辉煌的战略思想,不仅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而且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魏源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把军事与政治结合起来探讨战争胜负的军事理论家。魏源把鸦片战争的失败与清统治者的昏庸腐朽联系起来。他认为,如果不是“养痈于数十年之前”,鸦片流毒不会那样猖獗,侵略者也不敢那样放肆。如果清政府不是采取“羁縻”、“抚夷”政策,一味妥协退让,如果不是“师出无律”、“临出无谋”、“守于不该守之地”、“战于不可战之时”,战争就不会败得那么惨。他提出进行政治改革,足兵足食,以御外侮的主张。他说:“明臣有言:欲平海上之倭寇,须先平人心之积患”。他认为当时人心之积患,“非水非火,非刃非金,非沿海之奸民,非吸烟之莠民”(魏源:《海国图志·叙》,甘肃平庆泾固道光重刻本),而在昏瞆无知与华而不实,他希望清政府能够除弊兴利,改革盐政、漕运,杜绝贪污;节用兴利,普赐田租,“普免逋赋”,实行“仁政”;塞患兴利,禁绝鸦片,“惩一儆百”,堵塞漏卮;开源兴利,开矿屯田,发展生产;“整军经武”,“裁兵并饷”,“精选兵丁”。通过改革政治、经济,民富国强,洗雪国耻,捍卫国家的独立。
魏源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大笔歌颂人民群众在战争中具有伟大作用的先进人物。鸦片战争期间,腐朽的清统治者仍旧抱着“患在内不在外”,“防民甚于防寇”的所谓祖训不放,仇视广大劳动人民,把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看成是“腹心之患”,诬蔑“粤民通夷”,“多为汉奸”。魏源继承了古代兵家在战争中重视利用民力和林则徐在广东抗英斗争中“民心可用”的思想,对劳动人民的抗英斗争事迹和作用,加以肯定和赞扬。他说:“若谓闽粤民兵虽可用,而多通外夷,江浙虽无汉奸,而民多柔弱,则何以广东之斩夷首,捐战舰者皆义民,两擒夷船于台湾,火攻夷船于南澳者亦义民”(魏源《海国图志》卷一,《筹海篇·议守》第26页)。尤其对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给予了高度评价。魏源把抵抗外来侵略的人民群众称之为“义民”,这与当时统治阶级中极端仇视人民的反动顽固官僚,形成鲜明对照。他还提出变革兵制,指出“各省之勇民,原足充各省之精兵”。主张“调客兵不如练土兵”,“调水师不如练水勇”。他认为,就近招募水勇有三利:“服水土”,“熟道路”,“顾身家”,且节省费用。“调兵一而当募勇之费十,当土着之兵五”。“以所省者练兵,兵何患不精,费何患不给”。他提出,选练水师“取诸沿海渔户枭徒者十之八,取诸一等水师旧营者十之二,尽裁并水师之虚粮冗粮,以为募养精兵之费”(魏源《海国图志》卷一,《筹海篇·议守》第27页)。在这里,魏源主张把清政府诬蔑为“奸民”的人民群众,组成“义勇”、“义兵”,取代已经腐朽的军队而成为水师的主力,联系到前文所说他对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的肯定、赞扬,能够窥视出魏源的反侵略战略思想深处萌动着人民战争思想的光芒。
魏源的反侵略爱国思想,像滚滚春雷,警醒了无数后辈,走上反侵略前线,为祖国的安危,民族的生存,而抛头颅,洒热血;或是为“制夷”而潜心“师夷长技”,为祖国的近代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魏源的杰出反侵略思想,影响巨大而深远。在中国近代史上他是站在时代潮流前列,吹响时代号角的第一位伟大的爱国思想家。
(资料来源:《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