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宁:史说清华简七《赵简子》中的“上将军”

王宁:史说清华简七《赵简子》中的“上将军”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王宁:史说清华简七《赵简子》中的“上将军”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王宁:史说清华简七《赵简子》中的“上将军”


史说清华简七《赵简子》中的“上将军”
王宁
枣庄广播电视台
清华简七《赵简子》云(释文用宽式):
赵简子既受
王宁:史说清华简七《赵简子》中的“上将军”将军,在朝,范献子进谏曰:“昔吾子之将方少,如有过,则非子之咎,师保【1】之罪也。就吾子之将长,如有过,则非子之咎,傅母之罪也。今吾子既为
王宁:史说清华简七《赵简子》中的“上将军”将军已,如有过【2】,则非人之罪,将子之咎。子始造于善,则善人至,不善人退;子始造于不善,则不善人至,善【3】人退。用由今以往,吾子将不可以不戒已!”【4】
整理者注“
王宁:史说清华简七《赵简子》中的“上将军”将军”云:
“(赵简子)曾为晋国下军佐、上军将、中军佐、中军将,在晋国政治舞台上活跃四十余年。从上下文意看,此时赵简子为将已有很长时间,士鞅还健在,是他的上级,因此简文反映的时代可能是士鞅为中军将、赵鞅为上军将的时候。‘
王宁:史说清华简七《赵简子》中的“上将军”’字係首见,由宀、黾、廾三部分组成。根据楚文字的用字习惯,此字也可以隶定作‘
王宁:史说清华简七《赵简子》中的“上将军”’,分析为从宀、从龟、从廾三部分。‘黾’或‘龟’很可能是声符,可以沿着这个线索去解读。简文中作将军的限定语。一说‘
王宁:史说清华简七《赵简子》中的“上将军”’从蝇省声,读为‘承’,训为‘继’,受承指继承,‘将军’係动宾结构。”1
杨蒙生先生认为“简文‘受
王宁:史说清华简七《赵简子》中的“上将军”将军’可能读为‘受命将军’,指赵简子继承父职而被命为将军”。2程浩先生读为“孟将军”,认为“所谓‘孟将军’或即‘上军将’之别称。”3
对于“
王宁:史说清华简七《赵简子》中的“上将军””字,笔者在《释楚简文字中读为“上”的“尝”》一文中认为就是《广雅·释诂一》:“尚、兴、轝、舁,举也”的“尚”之或体,简文中“尚将军”也就是“上将军”。4拙文发布后,又有很多学者对此字进行了讨论,如陈伟先生认为此字读为“命”,“‘命将军’可能类似于命卿,是得到天子任命的将军。”5另外有简帛网-简帛论坛《清华七〈赵简子〉初读》中的各家看法,许文献先生《清华七〈赵简子〉从黾二例释读小议》一文胪列甚详,兹不具引;许先生认为此字读“裨”,训作“副”或“偏”,“裨将军”为传世文献习见之将军称号。6
首先说释读为“承将军”或“受命将军”是不合适的,因为从范献子的话里可以看出,赵简子这次擢升新职务之前,他已经做了很多年的将军,如果这时候再说继承将军或受命为将军已经毫无意义,与文意是不符合的。所以,“
王宁:史说清华简七《赵简子》中的“上将军”将军”只能是赵简子新任的官职名。
有学者明确反对“上将军”之说,比如林少平先生说:
“晋国的六军大体上分爲‘上军、中军、下军、上行、中行、下行’。所谓‘将军’是指‘将某军’之义。《史记?赵世家》:‘赵朔,晋景公之三年,朔爲晋将下军救郑,与楚庄王战河上。’据我个人考证,赵族所属之军爲晋国的‘下军’。如国家多军出战皆是临时指定某一位卿大夫统领,称爲‘统帅’。以晋国的军事制度,是不可能有‘上将军’之类的军职存在。”7
林先生认为晋军中不可能有“上将军”之类的军职存在,可能也是诸家觉得简文“上将军”之释有问题的主要原因,许文献先生也认为“‘上将军’之时代与性质,目前尚且有疑,恐亦非较好之解法。”但这实在是有可商的。
对于字形的分析释读,拙文中已具,这里不再重複,主要想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一下“
王宁:史说清华简七《赵简子》中的“上将军”将军”释读为“上将军”的可能性。
笔者认为有必要讨论一下晋国三军六卿(又称“六正”,见《左传·襄公二十五年》)的称谓问题。李沁芳先生云:
“晋文公回国即位后始建三军,创立六卿制。六卿既为军队将佐,又负责治理国家,掌管晋国政治、军事和外交事务。晋国军队以中军最为尊贵,其次为上军,再次为下军,晋国建立三行、新军的时候也是遵循中、上(右)、下(左)的次序,中军统领上军,上军统领下军,推而下之。体现在六卿中其排序为: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其余顺推。本军内部军将领导军佐。在遇到上级不同的命令时,应该服从本军将佐。晋国六卿的任命遵循世卿世禄制、顺次升迁、依次递补、数个卿族轮流执政的原则,在这些原则的规定和协调下,晋国六卿在晋国各项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8
因为晋三军六卿的将、佐是顺次升迁、依次递补、数个卿族轮流执政,所以林少平先生考证“赵族所属之军爲晋国的‘下军’”之说殊不可据,随着六卿的变动,为下军将佐的可以擢升上军将佐,为上军将佐的可以擢升中军将佐,并非一直固定于某一军,赵简子初为下军佐,后来逐渐擢升至六卿中排第二位的中军佐便是明证。
这里面“中军将”等名称,在先秦典籍里不见,甚至找不到晋三军六卿各卿官职的具体名称,以《左传》为例,一般叙述都是“某人将某军,某人佐之”,如:
《僖公二十七年》:“乃使郤縠将中军,郤溱佐之;使狐偃将上军,让于狐毛而佐之;命赵衰为卿,让于栾枝、先轸,使栾枝将下军,先轸佐之。”
《文公二年》:“晋侯御之,先且居将中军,赵衰佐之。”
《文公六年》:“晋蒐于夷,舍二军,使狐射姑将中军,赵盾佐之。”
《文公十二年》:“赵盾将中军,荀林父佐之;郤缺将上军,臾骈佐之;栾盾将下军,胥甲佐之。”
此类叙述尚多,限于篇幅不尽举,其中的“将”是率领的意思,“佐”是辅助的意思,都是动词,并不是官职名称,也见不到其他典籍的具体记载,所以把“
王宁:史说清华简七《赵简子》中的“上将军”将军”释读为任何一个“某将军”都是在推测,因为目前都没有直接的文献证据,只是要看哪个更具合理性。
《史记·齐太公世家》里最早使用了“中军将”这个名称:
“晋使郤克以车八百乘为中军将,士燮将上军,栾书将下军,以救鲁、卫,伐齐。”
这里面出现了“中军将”,这个“将”明白地该是名词,或者说是官职之称了。而《左传·成公二年》的相关记载是:
“郤克将中军,士燮将上军,栾书将下军,韩厥为司马,以救鲁卫。”
还是老套路称“将中军”,“将”仍是动词,并不说“中军将”,可见“为中军将”的说法是司马迁的“发明”,可能他本来的意思是“作为中军的将”,“中军将”并不是一个官职名称,因为在《史记》的其他叙述里,还是沿用《左传》的那种记载格式,称“某人将某君,某人佐之”,而且也没有出现“上军将”、“下军将”之类的称谓。后人称“中军将”、“中军佐”等等,并作为官职的名称,应该就是沿用了司马迁这个“中军将”的格式而言的,明白并不是晋三军六卿官职的原名称。如《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载阎没、女宽对魏献子(魏舒)说:“岂将军食之,而有不足”,杜预注:
“魏子,中军帅,故谓之将军。”
孔疏:
“晋使卿为军将,谓之‘将中军’、‘将上军’。此以魏子将中军,故呼为‘将军’。及六国以来,遂以‘将军’为官名,盖其元起于此。”
根据杜预的说法,魏献子的官职是“中军帅”(《释文》“帅,本又作率”),又不是“中军将”了,与《史记》说法又不同;据孔颖达的说法,应该叫“将中军”,简称“将军”,就是后来所称“将军”的起源,所以《通典·职官十·将军总叙》里说“晋献公初作二军,公将上军,则将军之名起于此也。魏献子、卫文子并居将军之号。”又与杜预的说法不一致,因为文献中本来就没有明确的记载,诸说异词也很正常。
回到《赵简子》简文中,先抛开“
王宁:史说清华简七《赵简子》中的“上将军””字不谈,它里面出现的“将军”这个词语诸家似乎没有什么异议,也就是说,赵简子这时候承担的职务是“某将军”,很显然,晋三军六卿的官职名里是有称“将军”的。实际上,根据古书记载,晋三军六卿都被称为“将军”,银雀山汉简《孙子兵法·吴问》:
“吴王问孙子曰:‘六将军分守晋国之地,孰先亡?孰固成?’”
整理者注:
“六将军指晋国六卿。《墨子·非攻中》:‘昔者晋有六将军’。孙诒让《墨子闲诂》:‘六将军,即六卿为军将这也。’《淮南子·道应》:‘赵文子问于叔向曰:‘晋六将军其孰先亡乎?’’高诱注:‘六将军,韩、赵、魏、范、中行、智伯。’”9
《晋国史纲要》云:
“公元前633年,晋国作三军,正式设卿,作为兼理军民二政的第一级长官。卿每军建正、亚二名,三军凡六卿,卿又称将军。”10
据此可知,在先秦时期,晋国三军的六卿都称“将军”是一种笼统的总称,就是率领军队的官。但是再与《赵简子》的记载并观,就可以知道,赵简子所受的“
王宁:史说清华简七《赵简子》中的“上将军”将军”显然是一个具体的官职名称,为六卿即“六将军”之一,这个“某将军”的“将军”绝不能是一个笼统的称谓,而是一个很具体的官职。
在具体官职称谓上,孔颖达已经说“将军”的名称是来源于“将中军”、“将上军”之类的称呼,故林少平先生说“所谓‘将军’是指‘将某军’之义”很正确,“将军”即“将某军”的“将”、“军”,或者说就是“将某军”的简称,但用为官职名则为名词,并不是一种行为了。用为具体官职名的时候它实指的是“将”,不应该包括“佐”。
根据《赵简子》可知,这个官职名是三个字,该怎么称?就以《史记》的“中军将”为例,说“中军将军”很合理,可是四个字;说“军将军”三个字肯定不行,两个“军”犯複不辞,也无法知道是哪军之将;三个字的名称唯一合理的选择只能是“中将军”,“中”是“中军”的省称,早在殷墟卜辞里就有“王作三师右、中、左”(合集33006)的记载,还说“立事于南,右从我,中从与,左从曾”(合集5504),《甲骨学一百年》云:“‘右、中、左’即右师、中师、左师”。11右师、中师、左师可简称为右、中、左,中军、上军、下军自然可以简称为中、上、下,这是自古有之的习惯,那么三军将军的名称应该就是“中将军”、“上将军”、“下将军”。
以此类之,“佐”的具体官职名应该称“佐军”或“佐将军”,从其也被统称“将军”以及后来地位类似的“偏将军”、“左将军”、“右将军”之类的称呼看,称“佐将军”的可能性最大,《左传》叙述称“佐之”的“之”就是指“将”即“将军”,当然也有可能简称“佐将”。
那么,晋三军六卿的具体官职名称本应该是:中将军、中佐将军、上将军、上佐将军、下将军、下佐将军。“将军”、“佐将军”是官职名,各有三个,为了具体,则必须根据其所在之军而分别加中、上、下进行区别;因为他们都是军中的统帅且名称里都有“将军”二字,故可统称为“六将军”。其中“中将军”由正卿担任,也就是执政卿,地位最高,“中军之正卿是众卿之长,称‘正卿’、‘中军’或‘元帅’。”12所以,说晋三军里“不可能有‘上将军’之类的军职存在”的说法显然不符合实际,只是它和战国以降称军中最高统帅的“上将军”不是一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在这个问题上,笔者也曾经望文生义弄混淆了。
《赵简子》整理者指出“简文反映的时代可能是士鞅为中军将、赵鞅为上军将的时候”,看法应该是对的。李沁芳先生也指出“晋国六卿的任命遵循世卿世禄制、顺次升迁、依次递补、数个卿族轮流执政的原则”,晋三军六卿的职位如无很特殊的情况,是可以根据各将、佐的变化(如死亡)而顺推的。据《大国上卿:晋国诸卿家族史》一书所述,赵简子(赵鞅)在六卿中的任职顺序依次是:
约前527年,赵鞅任下军佐;约前519年,为下军将;前514年,任上军佐;前509年,士鞅执政,赵鞅为上军将;前501年,士鞅去世,荀跞执政,赵鞅任中军佐。13
那么,《赵简子》中说赵简子新任的官职“
王宁:史说清华简七《赵简子》中的“上将军”将军”就是上述官职其中之一,但绝不能是“佐将军”,因为在这里简文要明确赵简子的新官职,而“佐将军”有三个,赵简子就担任过两个,这样说就明确;所以这个“某将军”一定就是下将军、上将军这两个将军之一;可也不能是下将军,因为范献子已经说了赵简子“将方少”的时候如何,“将长”的时候如何,“将方少”的时候是指赵简子刚出任下军佐时,这时候他还没成人或刚刚成人,干了八九年;“将长”则至少是包括他为下将军之时,这时候他应该已经长大成人,这都是过去的事情了,并非其刚接任的职务,所以这些都可以排除。
再看时间,在晋定公三年(前509)的时候,因为中军将魏舒(魏献子)去世,晋国的三军六卿重新调整,其排序如下:
中军将:士鞅 中军佐:荀跞
上军将:赵鞅 上军佐:荀寅
下军将:韩不信 下军佐:魏曼多14
这个时候,范献子(士鞅)成为中军将,也就是晋国的正卿。看看《赵简子》中的记述可以知道,范献子说了赵简子三次“将”时间,这段简文里的“将”都是“为将”的意思,所为的“将”即“六将军”之“将”,是对六将军的简称。上面说过,“将方少”的时候应该是他为下军佐时,即为将的时候尚年少,那时候赵鞅刚刚出现在政治舞台,所以范献子说“这时候你犯了过错,不是你的问题,而是你师保的罪过”;“将长”的时候应该是为下军将、上军佐的时候,此时他已经长大成人,仍然比较年轻,范献子说“这时候你犯了过错,也不是你的问题,而是你傅母的罪过”;到了这次赵简子为“
王宁:史说清华简七《赵简子》中的“上将军”将军”的时候,他不仅是成年人,且已经为将20年左右,所以范献子说他“这时候你再犯错误,就不是别人的原因,而是为将的你自己有问题了。”
范献子的资格比赵简子老,而且现在他是中军将、执政卿,地位比赵简子高很多,所以他“谏”赵简子的话里明显地带有教训、敕戒的语气,时间、官职、身份、场合都非常吻合;而到赵简子为中军佐时,范献子(士鞅)已经去世,或者说赵简子能擢升中军佐就是因为士鞅的去世,自然《赵简子》记载的故事不能发生在这个时期。
六卿(六将军)的擢升规则,就是李沁芳先生所言“遵循世卿世禄制、顺次升迁、依次递补、数个卿族轮流执政的原则”:晋定公三年,时任中军将的魏献子(魏舒)去世,时任中军佐的范献子(士鞅)擢升中军将,时任上军将的智文子(荀跞)擢升中军佐,时任上军佐的赵简子(赵鞅)则擢升上军将,也就是上军的将军,官职名即“上将军”——由此而言,“
王宁:史说清华简七《赵简子》中的“上将军”将军”释读为“上将军”可能性仍然极大;而“孟将军”、“命将军”、“裨将军”等等的名称,用在战国(包括)以后的军职上也许可以,但用在晋三军六卿的命名上,感觉都不太适当。




1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中西书局2017年,108页注[一]。
2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读书会(石小力整理):《清华七整理报告补正》,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2017-04-23.
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cetrp/6831/2017/20170423065227407873210/20170423065227407873210_.html
3 程浩:《清华简第七辑整理报告拾遗》,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2017-04-23.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cetrp/6831/2017/20170423070443275145903/20170423070443275145903_.html
4 王宁:《释楚简文字中读为“上”的“尝”》,复旦网2017/4/27.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3014
5 陈伟:《也说楚简从“黾”之字》,简帛网2017-04-29.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792.
6 许文献:《清华七〈赵简子〉从黾二例释读小议》,简帛网2017-05-08.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801
7 《清华七〈赵简子〉初读》39楼发言,简帛网-简帛论坛,发布日期:2017-05-07.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9&page=4
8 李沁芳:《晋国六卿研究·中文摘要》,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6月,1-2页。
9 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银雀山汉墓竹简[壹]》,文物出版社1985年,30页注[二]。
10 李孟存、常金仓:《晋国史纲要》,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225页。
11 王宇信、杨升南主编:《甲骨学一百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492页。
12 《晋国史纲要》,225页。
13 虎公(是非历史):《大国上卿:晋国诸卿家族史》(电子书pdf版),爱分享网http://www.ishare5.com/5386547/,455页。
14 《大国上卿:晋国诸卿家族史》,4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