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曹景年:海昏侯出土屏风所载孔子年岁蠡测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孔子-曹景年:海昏侯出土屏风所载孔子年岁蠡测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曹景年:海昏侯出土屏风所载孔子年岁蠡测
海昏侯出土屏风所载孔子年岁蠡测
(首发)
曹景年
中国孔子研究院
南昌出土海昏侯墓屏风所载孔子年岁,其中所载的“鲁昭公六年,孔子盖卅矣”,因与传世文献差异较大,而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笔者试对此作一疏释。
孔子生年,据传世文献,有两种说法:第一,据《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一年(前552)。第二,据《史记》,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按第一种说法,鲁昭公六年(前536),孔子17岁,孔子三十岁是在鲁昭公十九年(523)。按第二种说法,鲁昭公六年(536),孔子16岁,孔子三十岁是在鲁昭公二十年(522)。
笔者推测,鲁昭公六年之“六”,当是“十八”之误。鲁昭公十八年,按以上两种传世文献的说法,孔子是二十九岁或三十岁,正符合“盖卅矣”。证据如下:
1、“孔子盖卅矣”,“盖”字表示大约,可以有一两岁的误差,王楚宁在《海昏侯墓孔子屏风浅释》也指出:“‘盖’字在古代汉语中作副词时表“大概、大约”之意,‘盖卅矣’即大约三十岁。”[1]二十九或二十八,举整数,则为三十。
2、“六”误为“十八”,乃古书中之常事。《史记·田齐世家》载齐桓公午六年卒,而据《竹书记年》,桓公午实在位十八年,太史公误把十八当做六[2],故导致其记载桓公午在位年数的错误,从而导致《史记》关于田齐列位君主在位年数的混乱。在隶书中“十”字横长竖短,“十八”二字又是竖写,故极易误为一字。
3、此屏风文句并不严谨,山西大学白平教授已经指出其中记载“孔子姓孔,子氏”有误。其实在汉人来说,他们已经搞不清楚姓和氏的区别了,司马迁作为大史学家,在《孔子世家》中就直接写“姓孔氏”,混淆了姓氏的区别。屏风的所有者只是一个普通贵族,更不可能明白姓氏的区分,便笼统写作“姓孔,子氏”。这也可见,此屏风所载内容并不十分精确,所以,以二十八或二十九为三十岁,也可以理解。
4、此屏风下文记载“…(六)年,孔子六十三。”括号中的“六”字,在图中模糊不清。按《史记》,孔子六十三岁时自楚返卫,这已经是他周游列国的尾声了,不久就自卫返鲁国,此后《史记》便记载他在鲁国修诗书礼乐的情况,云“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而观此屏风下文,紧接“当此之时,周室…”可见,此后屏风也当记载孔子晚年的修诗书礼乐的活动。可见,屏风所记载的与与史记的记载是一致的。据《史记》,孔子六十三岁是鲁哀公六年,则屏风所载的六年,应该也是鲁哀公六年,这便与史记记载相匹配了。如果按照鲁昭公六年为三十岁,六十三岁则为鲁定公七年,即使如王楚宁先生所说,误差一年,是定公六年,可定公六年孔子尚未做官,还是一介平民,这时的孔子,并没有什么大事可记,也与下文的“当此之时,周室…”的语气不符合。孔子于鲁定公九年、十年才做官,此后才有“夹谷之会”等历史事实,这些史实载在鲁国史中,是没有问题的。又孔子周游列国,始于定公十四年,因与季氏不和故出游,如按昭公六年三十岁,则出游时孔子年近七十,以七十的衰老身躯,再周游列国十数年,似乎也不合情理。
综上所述,因材料所限,屏风所载“鲁昭公六年”,可暂时推测为“鲁昭公十八年”之误,这是目前为止最合情合理的解释,具体此屏风的真正史料价值如何,尚需材料的进一步公布。
[1] 王楚宁:《海昏侯墓孔子屏风浅释》,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15年12月23日发布
[2] 杨 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