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孔子与《周易》问题简探》

孔子-《孔子与《周易》问题简探》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孔子-《孔子与《周易》问题简探》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孔子与《周易》问题简探》








几日,穷某与诸君在议论儒、道与《易经》的关系问题时,特别是孔子与《易经》的关系问题,出现了一些不同看法。关于《易经》,千年以来一直有争论,因此,出现不同的观点是极正常的现象。由于聊天室受打字速度、篇幅、时间的制约,不能尽情表达,因此特发帖予以阐述。
一、《周易》的起始时间
《易》肇始于伏羲,“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伏羲氏“作结绳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其意为从《离卦》的卦象上悟出了结网捕鱼的道理。诸子对伏羲与易也多有阐述。
伏羲时代距今有多久?专家们根据地下考古,结合古文献推断,应与仰韶文化年代相当,或稍早,也就是说,伏羲时代距今约七千到八千年。因此,《易》的思想,应是中国文化的最初源流。
我们现在看到的《易经》,严格讲应叫《周易》,《周易》再向前推,是否还有《易》?当然有。按照传统的说法,《周易》为三《易》之一,还有殷易,叫《归藏》易,夏易,叫《连山》易。
根据专家研究,《周易》成书时间为殷末周初。
二、关于《易传》作者
《周易》是由《易经》、《易传》组成的,汉以后为儒家群经之首。《汉书·艺文志》将《周易》称为“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三圣就是伏羲、文王、孔子。伏羲作八卦,文王演六十四卦并作爻辞,孔子作十翼。自西汉司马迁到北宋欧阳修之前的千余年时间里,学者均认为《易传》十篇(十翼)为孔子所作,并无争议。
何谓《十翼》?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上系、下系、文言、说卦、序卦、杂卦。
司马迁云:“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汉班固云:“孔子晚而好易……而为之传”。
北宋欧阳修始对孔子作《易传》提出怀疑。他认为,除《彖》、《象》四种以外,其他六种非孔子所作。到了清代,崔述在《洙泗考信录》中,除同意欧阳修观点外,进而提出《彖》、《象》也非出自孔子之手。到此,彻底否定了孔子对《易传》的“所有权”。
“五四”运动以后,疑古之风盛行,有学者甚至将《易经》成书年代拉后到春秋时期,将《易传》成书年代拉后到汉宣帝后,并且不承认《论语》中孔子论易的记载。
我很疑惑,《左传》、《国语》中一共记载了二十二处西周、春秋时各国君主用《周易》卜筮的情况,而疑古派为何视而不见?据《尚书·洪范》记载:殷人箕子对武王谈到:“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其意为遇到疑难,要通过自己判断,无法决定,便与大臣商议,也要参考庶人意见,再无法决定,就要用卜筮了,请注意,这是周初武王伐纣后的对话。长沙马王堆西汉墓葬出土的帛书《周易》,用事实对“五四”疑古之风彻底的批判与纠正。
当前学术界对于《易传》作者为谁的基本观点是:《周易》古书成书于殷末周初,孔子晚年重视对《易经》的研究,从哲学、政治、伦理等方面加以诠释和发挥,并将心得传授给弟子。如果说《易传》非孔子亲手所书,也是他的再传弟子在继承其思想的基础上,继续诠释和发挥编纂而成的。
司马迁、班固对孔子与《易》关系的记述,不能全部予以否定。孔子弟子及后学,在忠实的继承了孔子思想后编纂的《易传》,将卜筮之书化为哲学着作,如果《易传》非孔子所作,那麽其功还应归于孔子。
三、《论语》中孔子论易问题
我们先谈一下孔子对易的态度。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谈到:“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这里没有谈到易,这与《周易》的性质有关。《周易》作为沟通人神、预测吉凶的工具,与诗书礼乐完全不同,弟子们如理解不透彻,容易走上歧途。因此,孔子没有将《周易》列为必读教材是正常的。而司马迁在《史记》中又谈到:“孔子晚而喜易……”。没有将《易》列为弟子的主要教材,并不能作出结论,说孔子不重视易。《周易》在当时已广为流传,各国遇有重大问题,都用其作为最后的决断,孔子知识渊博,不可能晚年才看到易。孔子青壮年从政、周游列国,历尽艰辛,晚年对易的理解体会更加深刻,因此“晚而喜易”,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都是绝对能够理解的。
现在,我们谈谈《论语·述而》孔子的一句话:“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司马迁在《史记》中印证了这句话: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司马迁是一个严谨的史学家,如果他未曾亲眼所见古文献,决不敢作如上说。从上面的话中,我们也可看到,孔子对于易的喜好,他看易的竹简时,将穿竹简的皮条多次翻烂。
然而,有人在这句话上制造了极大的麻烦,至今争论不休。唐代陆德明在他的《经典释文》中云:“《鲁论》读易为亦”。
《鲁论》意为鲁人使用并传下来的《论语》。汉初,治《论语》有三家,鲁《论语》、齐《论语》、古《论语》。
这样一来,孔子的话就变为:“加我数年,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
可能我的学识有限,在我看来,这句话本身就不通顺。加我数年,五十以学,学什麽呢?是什麽事情要五十岁开始学起?难到孔子五十岁以前从未学什麽吗?学什麽就可以无大过?不清楚。
事情果然如此吗?陆德明的一句话,便使孔子与易彻底没有了关系?穷某带着疑问,遍翻书籍查找。北京大学哲学家冯友兰、史学家张岱年在两人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中,谈到下列观点:
陆德明只是说“读易为亦”,并未说“易字作亦”,也就是说,易与亦是音异,而非字异。若以此否定今本《论语》中有关孔子学易的记载,是缺乏根据的。
北大史学家李学勤在《孔子与周易》中的观点:鲁《论语》至唐时已失传,陆德明是看不到的。他是引证郑玄《论语集解》来的,而郑玄的话,所依据的是张禹系统的章句,这已不是汉初《鲁论》了,而是驳杂不纯的一种本子。
另外,还有一个有力的证据来证明孔子与易的关系。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周易·系辞》中,有一篇叫《要》的佚书,上面记载:“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这与司马迁所说:“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完全一致,有异曲同工之妙。
古人,诚不我欺也!
(资料来源:http://www.guguo.com)





<>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10855.html

以上是关于孔子-《孔子与《周易》问题简探》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