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
清华藏简(壹)试读
刘信芳
安徽大学历史系
1. 吉志、微其有夏众不吉
《尹至》简1~2[1]:
隹(惟)尹自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夏)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徂)白(亳)[2],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3]至才(在)汤[4]。汤曰:“各(格)!女(汝)亓(其)又(有)吉志。”尹曰:“句(后)!我逨(来)越今旬日。余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微)亓(其)又(有)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夏)众【1】不(?)吉……”
吉志,志,识也。下文伊尹告知夏有诸多不吉,在夏为不吉,在商则为吉。知吉志犹今言好消息。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整理者读爲“闵”。按应读为“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汉书·郭解传》“解使人微知贼处”,师古注解“微”为“问”,也就是暗访、伺察。微又有隐蔽、藏匿义,《左传》哀公十六年“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注:“微,匿也。”下文“汤曰:女(汝)告我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夏)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隐)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率)若寺(诗)?”其“隐”正针对伊尹之“微”而言。“隐”谓隐情。
2.惟灾虐、惪暴同亡
《尹至》简2~3:
民沇(允)[5]曰:“余﨤(及)女(汝)皆(偕)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亡)。”隹(惟)胾(灾)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虐)、惪(德)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暴)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僮、同)【2】亡。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殄)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夏)又(有)恙(祥),才(在)西才(在)东,见章于天。
简文“余﨤(及)女(汝)皆(偕)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亡)”乃经典名句,《书·汤誓》:“今汝其曰:夏罪其如台,夏王率遏衆力,率割夏邑,有衆率怠弗协。曰: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皆,《孟子·梁惠王上》作“偕”。
“隹(惟)胾(灾)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虐)、惪(德)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暴)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僮、同)亡”句,整理者的句读为“隹(惟)胾(灾)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虐)、惪(德)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暴)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僮、同)亡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其断句、释读已成聚讼,刘波、邢文先生先后作过小结[6],兹不一一引及。
按:“隹(惟)胾(灾)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虐)、惪(德)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暴)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僮、同)亡”乃是伊尹对“余﨤(及)女(汝)皆(偕)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亡)”句的解释语,此所以应在“亡”字后断句。
惪,整理者读爲“极”。按德暴犹暴德。《书·立政》“桀德惟乃弗作往任,是惟暴德罔后”,传:“桀之爲德惟乃不爲其先王之法,往所委任是惟暴德之人,故絶世无后。”《吕氏春秋·慎大》“桀为无道,暴戾顽贪……干辛任威,凌轹诸侯,以及兆民,贤良郁怨”,注:“干辛,桀之䛕臣也。专桀无道之威,以致灭亡。”可知简文德暴是有明确指向的,论者或以“虐德”为辞,“德”后断句[7],恐未妥。“虐德”既不能连读,“暴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亡典”也就不能理解为动宾结构短语。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同“僮”,读为“同”。同亡犹偕亡。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典”之古文,读为“殄”[8]。《诗·邶风·新台》“籧篨不殄”,笺:“殄当作腆。”《仪礼·燕礼》“君有不腆之酒”,注:“古文腆皆作殄。”可知“典”亦得与“殄”通假。《尔雅·释诂》:“殄,绝也。”殄夏有祥者,灭夏已有上天示祥。参清华藏《尹诰》1“天之贁(败)西邑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夏)”。
3.务大萦
《尹至》简4:
汤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盟)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誓)﨤(及)尹,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兹)乃柔(务)大萦。
盟誓及尹,《吕氏春秋·慎大》:“汤与伊尹盟,以示必灭夏。”
柔(务)大萦,柔,整理者解为“安”。萦,整理者读为“倾”。颇令人费解。
按:柔读为“务”,《礼记·曲礼》:“其次务施报。”萦读为“禜”,《周礼·地官·党正》“春秋祭禜亦如之”,注:“禜谓雩禜水旱之神,盖亦为坛位,如祭社稷云。”《吕氏春秋·慎大》:“商涸旱,汤犹发师以信伊尹之盟。”因旱灾,此所以汤践盟发师前有祭禜之礼。
4.舍之结言
《尹诰》简2~4: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挚)[9]告汤曰:“我克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协)[10]我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友),今【2】隹(惟)民远邦䢜(归)志。”汤曰:“于(呜)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呼)!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吾)可(何)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祚)[11]于民,卑(俾)我众勿韦(违)朕言?”执(挚)曰:“句(后)亓(其)李(赉)之[12],亓(其)又(有)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夏)之【3】〔金〕玉田[13]邑,舍之吉言。”乃至(致)众于白(亳)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中)邑。【4】
舍之吉言,整理者、读书会无说。廖明春先生解“舍”为“予”,“吉言”是“一派不见实惠的空头好话”[14],黄杰先生读“言”爲“焉”[15],曹方向先生解吉言为“善言”[16]。
按:“吉言”应读为“结言”。舍之结言,以金玉田邑舍予“我众”,缔结协议。《春秋公羊传》桓公三年:“古者不盟,结言而退。”《书·汤誓》:“尔尚辅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赉汝。尔无不信,朕不食言。尔不从誓言,予则孥戮汝,罔有攸赦。”大赉汝、不食言、不从誓言云云,正乃古时“结言”用语。结言犹今人所谓缔结协议,《离骚》“初旣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王逸章句:“言,犹议也。”下文“乃至(致)众于白(亳)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中)邑”,乃是汤与众结言于亳。可知汤伐桀,除了汤本邦之外,还联合了众邦,并预先瓜分夏之“金玉田邑”以形成同盟。此次“结言”,有点近似于现代外交之预“分赃”会议。
或谓“舍之吉言不可通,‘言’字疑涉上‘朕言’衍”[17],恐不可从。
以上简文大意是,伊尹说:我方能够做到与友邦协同作战,现在的关键是民衆在远邦者得让他们有归顺的意愿。汤说:呜呼!我能够给民衆什麽好处,使他们同意我的提议?伊尹说:君王给他们赏赐,以有夏的金玉田邑舍予“我众”,达成结言。于是汤邀请众邦来到亳,(达成协议)。
5. 恭述保训
《保训》简1:
惟王五十年[18],不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豫)[19],王念日之多鬲(历)[20],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恭)述保训。戊子,自演。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整理者读为“恐”。述,整理者读为“坠”。按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应读为“恭”。述如字读。述非自作,述先王之保,如孔子之“述而不作”。保训,后世确有连读例,如《后汉书‧班彪传》:“及至中宗,亦令刘向、王褒、萧望之、周堪之徒以文章儒学保训东宫以下。”但简文“保训”则应理解为“保、训”[21],如下文“昔前人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传)保”、“恐不女及训”分用例。训者,如高诱注《淮南子》称“训”。本篇4~8简的内容大致为“保”之“述”,9~10简的内容为文王之“训”。
附带说一下,不少学者引《淮南子》诸篇正文,具篇名如“《淮南子·天文训》”之类,其实是稍有疏失的。严格的做法应是引《淮南子》正文如“《淮南子·天文》”例[22];引高诱注或引正文兼及高诱注,如“《淮南子·天文训》”例。整理者读“保”为“寳”,将“保训”理解为一辞。读“保”为“寳”尚属一说,但将“保训”理解为一辞,恐怕不妥。
演,文字隷定参李锐说[23]。《文选·报任安书》:“盖文王拘而演《周易》”,李善注引《仓颉篇》曰:“演,引之也。”据《周礼·春官·大卜》,易有“连山”、“归藏”、“周易”,则文王演易,述已有之“易”而演绎之也。演保训者,亦是述先王之保而有所解説引申也。
原简“演”字下似有重文符,不清晰。若确实有重文符,读为“寅演”或“演引”均不能令人满意,谨阙疑。
6.恭求中自稽
《保训》简4: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恭)救(求)中自诣(稽)[24]。
中,自公布《保训》释文,学术界对“中”之解读争论激烈。简文“中”乃高位範畴,须有相应説明,而《保训》本身对此是有所界定的,我们不妨将具有解释、定义、举例性质的一段文字照录如下:
氒(厥)志不讳(违)于庶万眚(姓)之多欲。氒(厥)又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施)于上下远埶(迩),迺易立(位)埶(设)诣(稽),测侌(阴)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阳)之勿,咸川(顺)不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逆)。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舜)既得中,言不易实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变)名,身兹备(服)惟 允,翼翼不解(懈),用作三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降)之惪(德)。
就《保训》本文对“中”的相关界定作分析,可作以下归纳:
1.天地之中。下文“测侌(阴)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阳)之勿[25],咸川(顺)不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逆)”,参《周礼‧地官‧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论语‧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日景之中、地中、历数之中与土圭之中相联係,乃文明初始,先民对时空之“中”的认识。
2.社会伦理之中。如下文“氒(厥)志不讳(违)于庶万眚(姓)之多欲[26]”,远古氏族情感、意愿、风俗不同,各有自己的利益诉求,由沖突走向融合,必须找到大家都能接受的切合点,才能不违背诸多氏族、家庭的愿望,形成公认的首领。对此我们可以概括为社会伦理之“中”。
3.政治行政之中。下文“氒(厥)又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施)于上下远埶(迩),迺易立(位)埶(设)诣(稽)[27]”,参《周礼·地官·司徒》“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爲民极”,可知简文“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施)于上下远埶(迩)”明显指向政治行政。民极之“极”犹北极之“极”,与“中”义相涵。
4.思想之中。下文“舜既得中,言不易实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变)名[28]。身兹备(服)惟允,翼翼不解(懈),用作三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降)之惪(德)”,身者,躬也;服,行也。允,《尔雅·释诂》:“信也。”又:“诚也”。舜既得“中”,躬身施行,诚信不欺,以成其惪。《说文》:“惪,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从直心。”可知简文“中”又是逻辑、思想层面的用语。
5.其它引申义。如中字形旗帜之为军队之中。甚至可以涵盖当代河南话“中不中?”“中!”的义项。
整理者解“中”为“中道”,不误,但仅得其一端。
7.夜爵
《耆夜》简3(释文以读书会释文为底本[29]):
王夜(举)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爵)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酬)縪(毕)公。
夜,整理者读爲“舍”,复旦读书会引裘锡圭说读爲“举”。《仪礼·聘礼》:“一人举爵,献从者,行酬。”黄怀信先生力主释“舍爵”一说,引《左传》桓公二年:“凡公行,告于宗庙;反行,饮至、舍爵、策勛焉,礼也。”杜注训爲“置爵”[30]。按黄说未妥,杜注原文:“既饮,置爵,则书勲劳于䇿。”则该例“舍爵”在既饮之后,明显不合简文。陈伟先生又举出以下例,《左传》文公十八年,邴歜、阎职弑杀齐懿公,“归,舍爵而行”。杜预注:“饮酒讫,乃去。”定公八年,阳虎作乱失败后,其同党“子言辨舍爵于季氏之庙而出”。杜预注:“辨,犹周遍也。遍告庙饮酒,示无惧。”其中文公十八年一例,与上引桓公二年例同,定公八年一例,学者看法有分歧。陈伟认爲:“‘舍爵’是祭祀神灵的仪式,竹书中,武王和周公都是先祭奠文王,再相互酬唱;篇名则相应读作‘耆舍’。”[31]按简文“周公夜(举)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爵)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酬)縪(毕)公”、“周公或(又)夜(举)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爵)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酬)王”云云,每次敬酒都要祭祀后再劝饮,恐无此类例。学者既已举出《仪礼·聘礼》“一人举爵,献从者,行酬”,已不必另求深解。
8.我忧以浮
《耆夜》简7:
王又(有)脂(旨)酉(酒),我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忧)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以)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浮)。既醉又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侑),明日勿稻(慆)。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同“浮”。《淮南子·俶真》“浮扬乎无畛崖之际”,注:“浮扬,犹遨翔也。”《汉书·班固传》:“览观县圃,浮游蓬莱。”又《外戚列传》:“神㷀㷀以遥思兮,精浮游而出畺。”思之浮犹思绪之飞扬。
明日勿稻,稻,读为“慆”。《诗·唐风·蟋蟀》“今我不乐,日月其慆”,传:“慆,过也。”简文大致是尽情饮酒,不谈明天的意思。
9.秉璧植珪
《金縢》简2:
周公乃爲三坦(坛)同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墠)[32],爲一坦(坛)于南方[33],周公立安(焉),秉璧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植)珪。
秉璧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珪,今本作“植璧秉珪”,释文植音“置”。《史记·鲁周公世家》引作“戴璧秉圭”,戴《易林》作“载”。按:“戴”、“载”乃解释性异文。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读为“植”可信,植犹“植杖而耘”之“植”,谓持圭的方式为竖直持于手中。今本作“植璧秉珪”,则植、秉互文,浑言之可也。
10.就后武王力
《金縢》简5~6(释文以读书会释文为底本[34]):
周公乃内(纳)亓(其)【5】所为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攻)、自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以)弋(代)王之敚(说)于金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縢)[35]之匮[36],乃命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执)事人曰:“勿敢言,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就)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后)武王力。”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今本作“功”,《史记·鲁世家》作“质”。按:《周礼·春官·大祝》云“掌六祈以同鬼神示,一曰类,二曰造,三曰禬,四曰禜,五曰攻,六曰说”,郑注云:“攻、说则以辞责之。”依据简文“以𢼄(启)金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縢)之匮,王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得)周公之所自以爲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攻),以弋(代)武王之敚(说)”,可知金匮之“箸(书)”的内容为二,其一为“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攻)”,其二为“敚(说)”,作爲祭祀祈祷用语,恰与《周礼·春官·大祝》攻、说相吻合。攻、说浑言如郑注“以辞责之”,析言则攻谓“责”,说谓説辞。简3“尔(尔)母(毋)乃有备(负)子之责”,武王遘疾,先王有责,正所谓“以辞责之”之“攻”。凡祭祀祈祷有求于神,须以説辞与神讲条件,先王保佑后王“尃(匍)又(有)四方”,周公代武王荐以璧、圭,正乃所谓“说”。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就)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后)武王力,整理者注: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读为“就”,《尔雅·释诂》“终也。”力,来母职部,读为端母职部之“陟”。《康王之诰》称“新陟王”。《韩昌黎集·黄陵庙碑》:“《竹书纪年》帝王之没皆曰陟。”
就武王死?恐为不辞。
读书会认爲简文与《史记·鲁周公世家》“武王既崩”相近。苏建洲先生跟帖认爲:“力”或许就是《汉书‧汲黯传》“今病力”的讳称,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犹亟也。”礼记·檀弓上》:“夫子之病革矣。”郑玄注:“革,急也。”《礼记·檀弓下》:“若疾革。”《经典释文》:“革,本又作亟。”其说与整理者的意见有相同的弊端。
宋华强指出将“力”释爲“病力”属于增字爲释,不可信。疑“力”当读爲“崩”。
其实力、崩二字声纽不近,且缺乏通假例证,不能使人无疑。
按:“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就)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后)武王力”,《尔雅·释诂》:“就,成也。”周公祭祀周之先王太王、王季、文王,通过神人沟通与先王达成协议:先王保佑周之子孙,周公奉上礼品。既成其祭祀礼仪,又将事情的经过以及代武王祈祷于先王之说辞书于册,纳入金匮(周公乃纳其所为功、自以代王之说于金縢之匮)。继又告诫执事人:不得说出此事,成就此后武王之神力。《周礼·夏官·司勋》:“治功曰力。”《说文》:“力,筋也,象人筋之形。治功曰力,能圉大灾。”可见简文“力”应依力之本义作解。此后周公宅东三年,致使原本丰收在望之年,“天疾风以雷,禾斯偃,大木斯拔”,成王启金縢之匮,才知道是“皇天动威,以彰公德”,王乃出,逆公至郊,于是天反风,禾斯起,岁大有年,粮食收敛入库。此皆先王之力扭转乾坤,非人力所能致也。
11.敬、桥舟
《皇门》12~13(释文以读书会释文为底本[37]):
朕遗父兄眔朕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荩)[38]臣,夫明尓(尔)惪(德),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以)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助)余一人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忧),母(毋)【12】隹(惟)尓(尔)身之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敬),皆卹尓(尔)邦,叚(假)余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宪)。既告女(汝)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元)惪(德)之行,卑(譬)女(汝)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桥)舟,辅余于险,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敬)余于凄(济)[39]。母(毋)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作)俎(祖)考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羞)才(哉)。【13】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简文三例,简3“亡(罔[40])不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达”,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整理者读为“懔”,《广雅·释诂》:“敬也。”该句今本作“罔不允通”。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字从“賏”声,暂依今本读。
母(毋)隹(惟)尓(尔)身之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敬),皆卹尓(尔)邦,大意是,不要只知道敬尔身(不否定敬身),同时要知道为国家分忧。
卑(譬)女(汝)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桥)舟,女,诸家多读为“如”,似以读为“汝”更好,《书·说命上》:“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桥)舟,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整理者隷作“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读为“主”。按该字声符有重、主、丂之歧读,不妨改隷作“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读为“桥”或“轿”,相关字例可参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信阳简2-4)、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望山简二15)。桥乃渡水设施,舟乃渡水工具。《史记·秦本纪》昭襄王五十年:“初作河桥。”先秦是否有河桥之“桥”,有待考证,但独木桥肯定是有的。
辅余于险,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敬)余于凄(济),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原释文作“临”,沈培先生读为“儆”[41]。按:读为“敬”。辅余于险、敬余于济原本是一句话,而表述者分成了两句说,属互文见意用例,句谓恭敬地辅佐我渡过时艰。检《尚书》“敬”之用例,多置于动词之前,若一定要对“敬余于济”单独作解,则“敬”作动词,在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解释用语,不免要用“敬事”之类,既有添字之嫌,不妨避开此类解释。
[1] 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上海:中西书局,2010年,以下凡引该书释文、考释称“整理者”。本篇释文以读书会释文为底本,参读书会:《清华简〈尹至〉、〈尹诰〉研读札记》,www.gwz.fudan.edu.cn 2011-1-5。以下凡引读书会说简称“读书会”,文后学者的讨论意见称“跟帖”。
[2] 参《国语·楚语上》武丁“自河徂亳”。
[3]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 ,整理者读爲“逯”,训爲“行”。
[4] 《韩诗外传》卷二“于是伊尹接履而趋,遂适于汤”,《新序·刺奢》:“于是伊尹接履而趣(趋),遂适汤,汤立为相。”
[5] 沇,整理者读爲“噂”。银雀山汉墓竹简《六韬》:“沇(允)才(哉)!日不足。”允,信也。
[6] 刘波:《清华简〈尹至〉“僮亡典”补说》,www.gwz.fudan.edu.cn 2011-3-4。邢文:《谈清华简〈尹至〉的“动亡典,夏有祥”》,简帛www.bsm.org.cn (11/03/25)。
[7] 读书会认爲“虐德”、“暴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亡典”均为动宾结构短语,其所指大概是并列的三件灾祸,重新标点爲:“隹(惟)胾(灾):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虐)悳(德)、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暴)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亡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典)。”。
[8] 沈建华认为:亡,可通荒;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疑腆字异文,古文假借殄爲腆,殄,尽绝之义。参沈建华:《清华楚简〈尹至〉释文试解》,《中国史研究》2011年第1期。
[9] 挚,伊挚,即伊尹。
[10]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 ,原简字形上从三力,中从三肉,下从三犬,笔画超出楷书字形笔画容量,兹作简化处理。
[11] 祚,福也。
[12] 之,代指“我众”。《书·汤誓》“予其大赉汝”,传:“赉,与也。汝庶几辅成我,我大与汝爵赏。”赉,《史记·殷本纪》作“理”。
[13] 田,整理者释文爲 “日”,兹从陈剑说改订。参网摘:《〈清华一〉专辑》,www.gwz.fudan.edu.cn 2011-2-2。
[14] 廖明春:《〈尹诰〉补释》,简帛研究网www.jianbo.org 11/01/04。
[15] 黄杰:《初读清华简释文笔记》,简帛www.bsm.org.cn (11/01/07)。
[16] 曹方向:《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尹诰〉篇补议一则》,简帛www.bsm.org.cn (11/01/08)。
[17] 黄怀信:《由清华简〈尹诰〉看〈古文尚书•咸有一德〉》,简帛www.bsm.org.cn (11/03/25)。
[18] 李学勤(《论清华简〈保训〉的几个问题》,《文物》2009年第6期)指出:文献中在位五十年的,只有周文王。《尚书‧无逸》:“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史记‧周本纪》与之相同。《尚书‧顾命》 “兹予审训命汝”,又“嗣守文武大训”。
[19]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整理者读为“豫”。《书·金縢》:“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清华藏《祭公之顾命》2:“我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闻)且(祖)不余(豫)又(有)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迟)。”或谓读为“除”,《方言》卷三:“差,愈也。南楚病癒者谓之差,或谓之除。”《战国策·秦策二》:“武王示之病,扁鹊清除。”
[20] 念,《尔雅‧释诂》:“思也。”鬲,读为“历”,《书‧君奭》:“多历年所。”《国语·吴语》:“伯父多历年以没元身。”
[21] 本条初草,读到王进锋云:“从《保训》简后文中,‘保’和‘训’是分开提及的,二者明显是两个不同类别的东西。从传世文献来看,‘训’一直是独立的文体,不需要加‘保’加以修饰。所以我认为这里的‘保’和‘训’应当分开来读。‘训’,是先王训诫之言。《左传·文公六年》:‘告之训典’,杜预注:‘训典,先王之书’。”参王进锋:《清华简〈保训〉词句再笺(三则)》,简帛www.bsm.org.cn (11/04/09)。王说正确可信。
[22] 《淮南子·要略》:“有原道,有俶真,有天文……”则原文篇名无“训”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诸书引用,遂并《淮南子》之本文亦题曰‘淮南鸿烈解’,误之甚矣。”则引《淮南子》正文篇名连带“训”,其误与“解”同例。
[23] 李锐《读〈保训〉劄记》,孔子2000网2009年6月17日。
[24] 整理者注:诣,读为“稽”,《周礼‧宫正》郑玄注:“稽犹考也。”参《管子‧白心》“自知曰稽”。按:文明之初的“求中”以式盘为工具,下文“测侌(阴)(阳)之勿”,知稽有测试的意思。
[25] 整理者读“勿”为“物”,解为事物。按《说文》:“勿,州里所建旗,象其柄,有三游,襍帛,幅半异,所以趣民。”字或作“物”,《周礼·春官·司常》:“杂帛为物。……大夫士建物,师都建旗,州里建旟。”定方位,“中”本设于中位之旗帜,“勿”乃定阴阳之标誌性旗帜。引申之,人事之分阴分阳在其中。
[26] 多欲:衆人的希望、意愿。《书》“多士”即众士。《尔雅·释诂》:“多,众也。”欲,愿也。《论语·述而》:“我欲仁,斯仁至矣。”
[27] 易位承上文“上下远埶(迩)”,谓所到之处,均求中设稽。有如邦国之定都城,郡县之设治所,均须综合多方因素的考虑才能定其所在。宇宙本无中,中是人设置的(参拙稿《曾侯乙墓衣箱上的宇宙图式》,《考古与文物》2011年第2期),是人文的。求中确乎为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的基本问题。
[28] 实,具体事物,“名”,对事物的命名。《庄子·逍遥游》:“名者,实之宾也。”言不易实意思是説话符合实际,言不变名是指表达準确。可知解释準确,符合逻辑才能达至“中”的要求。
[29] 读书会:《清华简〈耆夜〉研读札记》,www.gwz.fudan.edu.cn 2011-1-5。
[30] 黄怀信《清华简〈耆夜〉句解》,简帛www.bsm.org.cn (11/03/21)。
[31] 陈伟: 《也説清华竹书〈耆夜〉中的“夜爵”》,简帛www.bsm.org.cn (11/06/27)。
[32] 坦,今本作“坛”。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 ,今本作“墠”。
[33] 爲一坦(坛)于南方,今本作“爲坛于南方,北面”。
[34] 读书会:《清华简〈金縢〉研读札记》,www.gwz.fudan.edu.cn 2011-1-5。
[35]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 ,同“绫”,读为“縢”。
[36] 以上“周公”至“匮”作一句读,与整理者句读不同。“纳”是动词谓语,“攻”、“说”是纳的宾语。
[37] 读书会:《清华简〈皇门〉研读札记》,www.gwz.fudan.edu.cn 2011-1-5。
[38]
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 ,今本作“荩”。《诗·文王》:“王之荩臣。”
[39] 凄,今本作“济”。
[40] 读书会:原释文作“无”。
[41] 参沈培《清华简字词考释二则》,www.gwz.fudan.edu.cn 2011-1-9。
点击下载附件: 0934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09033.html
以上是关于淮南子-刘信芳:清华藏简(壹)试读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