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历史意识的内涵、价值与形成途径

世界历史-历史意识的内涵、价值与形成途径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世界历史-历史意识的内涵、价值与形成途径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历史意识的内涵、价值与形成途径


自从划分学科以来 ,学术研究就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训练模式 、思维方法和可预想的结果 。 历史学的训练和研究 ,有助于人们拓宽认知半径获得历史经验并引起精神世界的深刻变化 。历史意识是指人们在历史认知基础上凝聚、升华而成 的经验性心理、思维、观念和精神状态。历史意识决定着历史学习者和研究者的认识层次和学术境 界。历史学科真正的学术效力和社会影响力在于 推进历史意识的产生 、传播 ,最终使其成为人们普 遍的精神和观念 。正是这种普遍的精神和观念 , 决定着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状态 ,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品质。
一 、历史意识的内涵
人们学习、研究和探索历史 ,最后将得到一种 精神积淀 ,即在思想和心灵中形成特色鲜明的历 史意识。历史意识首先隶属于意识。从当前的研究来看 ,尽管意识已经成为多个学科的研究对象 , 意识问题涉及的学科有认知科学 、神经科学、心理学 、计算机科学、社会学 、哲学等 ,但在意识本质的问题上仍存有诸多疑问与不解。我们可以进行一个简约化的处理 ,暂且接受这样一种对意识的一般定义:“意识就是像感觉、心境、情绪、反思、记忆、思维和自我意识这样的各种形式的主观经验。” 1至于特殊意识 ,人们熟知并经常使用的则有民族意识 、宗教意识、历史意识 、文化意识、审美意识、政治意识、阶级意识 、危 机意识、忧患意识等。研究者对历史意识内涵的探讨由来已久 ,不少认识已经探测到了历史意识 的基本内涵 ,梳理这些不同的观点 ,有助于形成更为全面、准确的结论 。
历史意识近似于历史感
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直观性、形象性感受构成了历史感 。历史感是指人们在观察和分析历 史现象时 , 能够自觉地考虑到历史环境、历史条 件 、历史氛围、历史特点等要素 ,撷取那些代表事 物发展变化规律、反映社会本质的内容 ,形成对于 过去事物的整体感悟 ,对于人类 、社会、自然的价 值判断 ,对于未来事物的宏观把握以及产生的希冀、忧虑等。历史意识以历史感为前提 ,是人们在 思想和观念中确立起来的一种自觉意识。这种意 识往往成为主体认识、观察和处理外部世界各种问题的方法与手段。哲学家对历史意识已有诸多 阐述。在狄尔泰那里 ,认识者的历史意识致力于 发展一种历史感 ,以便能够超越由自身时代造成 的偏见。这显然是狄尔泰追求历史存在之客观性 的结果。[2 ] 历史意识就是对历史的自觉理解和反思 ,它取材于宗教神话或民间传说 ,表现在自觉的 历史作品中 ,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历史 意识、历史感虽然来自于历史 , 回顾着历史的脚步 ,但却不是再现历史的那些表面的事件 ,不是战 争 、入侵、改朝换代 , 不是专制、独裁与共和的争 斗 。
尽管历史感和历史意识具有很强的关联性 , 但两者又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见下表[3 ] :
历史感与历史意识的区别

历史感

历史意识

适用对象

人及其作品



属性 强弱与对错

只存在有无 、强弱之分 ,没有对错之别

既存在有无、强弱之分,也存在科学(正确)与非科学(错误)之别

主要内容

对作品而言,是一种悠久的历史味,有历史特色;对人而言,是历史时空感、历史认同感、历史使命感、历史敬畏感和历史眷恋感

从历史角度思考问题的自觉意识、学科意识、专业意识、证据意识;现阶段的发展意识、全球意识、多元意识

本质

感受、体验、情怀、意境

思维,意识,观念,精神

目的性和工具性

主要点是人的目的,是人文素养的一部分;当帮助你感悟历史时又是工具

主要点是工具,是思考问题的方法,是理解历史的能力,是培养的目的

时代性和阶级性

没有时代性和阶级性

有时代性和阶级性

获得途径

培养、体验和感悟

培养和训练

意义

提高个人素质

形成价值观,改善方法和能力

历史意识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
意识是人的一种思维过程或思维活动 ,历史 意识则是立足于历史的思维方式 ,是对历史进行 反思和总结 ,从历史中寻求客观规律并运用于实 际生活。历史意识既包括对现实生活世界的批判 性反思 ,体现着主体对生活世界本质的深刻反思和把握[4 ] P2 ,也反映着人们对历史事实、观点、理 论的再现能力。
历史意识是一种跨越时空审视历史的思维方 式 ,它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为基础 ,在对复杂的历史 材料进行分析、综合 、抽象后 ,把一切事物看成是 历史长河中的一部分 ,根据历史启示和历史发展 的规律来理解历史、观察现实 、展望未来 ,进而在 这一过程中形成对自身 、民族 、国家、文化的历史及其发展的认同感 、自豪感和责任感 。人们会自 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理解和反思带入历史研究 和撰述中 ,从而必然传达出一种选择取舍后的史 学观念。认识、理解、反思以及取舍的角度 、范围等 ,都是史学研究者历史意识的体现 ,其中蕴含着 深刻的现实旨归 ,反映着历史与现实间的必然联系 。现实是历史的延续 ,历史情境与现实社会构成了一种相互阐释的张力结构和互动关系。任何 对历史的发掘和解读 ,对历史的追问和思考 ,总是 将找寻古今共通、充满着生机和活力的精神特质放在突出位置 。尼采曾把人的历史意识分为两种 : 批判性历史意识和纪念碑式历史意识 。批判性历史意识 “以现在和将来的名义全盘批判过去 ,以便从过去的控制下完全解放出来 。这种控制是一种负担因 而必须全盘否定”。与此相反 ,纪念碑式历史意识 则是要从过去时代“寻找英雄行为的榜样来给现实注入活力 ,教导人们在现实中怎样再一次具有英雄性”。[ 5 ] P65
对历史的感性体验和理性认知在思想中长久 累积 ,就会逐渐凝结、升华为人观照历史与现实、 探索人生和世界时的一种眼光、一种襟怀气度、一 种精神观念和思维方法。换言之 ,历史意识就是 能够跨越特定时空探察人生、社会和世界 ,审视过 去 、现在和将来的一种思维观念与方法 。这一观念与方法具有三个层面的内涵 : 1 对既往历史与文化传统的反思、崇仰和敬重 ; 2 尊重事实 ,讲求 客观 ,揭示历史活动的真实面貌 ; 3 回溯过去 ,探 察现实 ,筹划未来。[6 ]
历史意识是历史观
历史意识是人们对历史的态度、认识、解释和 评价 ,大致包含几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贯穿于研究 者的思维和判断中的历史感 ; 二是能够发现并把 握研究对象的历史规律及其独特的历史形式 ; 三 是对研究对象所关涉的史实和历史知识有认识的自觉性 ,并在此基础上深刻把握研究对象在历史发展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是人们关于历史的起源 、 目的及与此相关的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与方向性的 确定无疑的认识与信念。从一般意义上讲 ,它是 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对自身历史的记忆和描述 ,并在求真求实的基础上总结经验 ,吸取 教训 , 进而把它用于现实生活的一种观念和要 求。[ 7 ] P6
历史意识总是以被诠释的方式出现 ,所以首 先涉及的是人们的认知和诠释活动。人们在诠释历史时 ,总是要明确地表达自己的历史态度和历史意识 ,即历史观。
历史意识是价值观
历史意识是人类关于事物及其辩证关系的公理性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既是人类在 各种生活 、生产和社会管理活动中积淀下来的 ,又 是人类在各种学术活动中积淀下来的。任何历史 意识都含有一定的价值判断 ,既涉及文化认同 ,也 涉及行为导向 ,从而能动地反映历史存在 ,即人们 对历史进程的深刻洞察、对历史经验的正确总结以及对历史规律的准确把握。
历史意识是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
历史意识是指思维主体了解自身所认知的过 去是什么 ,所要传达的观念是什么。历史意识主 要有以下几种含义 : 1 自我存在意识 ,即意识到 自己的存在 ,将自身从动物界提升出来 ; 2 时空 意识 ,即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展开 ,人们在不同 时间、不同空间中的思维是不同的 ,历史意识则表 现在能够看见其中的联系 ; 3 关联意识 ,即能够 从现在的想到过去相关的 ,从这一方面联想到 另一方面 ,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 4 解释意 识 ,即能够吸取过去的经验来解释现在的问题 ,反 省自身 ; 5 批判意识 ,即借古讽今、达到一种明智的教育。[8 ] 历史意识的发展过程也是人类自我认识的过程 ,它标志着人类自我意识觉醒的程度。我们认为 ,历史意识是由人类、社会乃至自然界演化的背景、差异、过程等历史知识凝聚 、升华而成的经验性心理、思维、观念和精神状态。人类 社会乃至自然界演化的背景、差异、过程等历史知识 ,经过凝聚、提炼并升华 ,最终成为学习和探索 者的经验、智力、道德、信仰等思维、观念因
素及心理 、精神状态。历史意识就是这种因素和状态的总括。历史经验拓展知识世界 ,历史背景增强认识 广度 ,过去和现在、本土文化和异质文化的差异 , 催发主体意识的进一步觉醒和对文化生态的认识 ,历史过程则反映着人类、社会、自然界的发展、变化。在历史意识中 ,智慧、信仰、道德、艺术等因 素的形成及相应心理、精神状况的产生 ,既取决于 历史学自身的发展状况 ,也取决于人们对待历史 学知识的态度和所形成的相应素养 。
二 、历史意识的特性与价值
克罗齐曾经将历史事件的完整性 、叙述与文献的统一性 、发展的内在性作为历史意识谨守勿 失的三大特性。[9 ] P230 这是专门针对历史撰述者 而言的。如果就一般情况加以概括 ,历史意识的 特性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
主体性
人类认识到了历史的起源 、目的以及与此相 关的历史发展差异性、背景性、连续性 ,为主体性 的确立建立了经验性与方向性的心理、思维 、观念 、认识和精神状态 ,即获得了历史意识的核心。 简言之 ,历史意识的核心就是主体性的确立 。
所谓主体性 ,是指人及其自由、自觉的能动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基本性质 ,是人通过实践活动改造客体并使其发生变化以满足人的需要的 、质的 规定性 ,是人作为历史活动的主体在对客体的作 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 、创造性与自主性 。
时间性
人们将经验的时间注入期望中的时间 ,以及 将期望中的时间注入经验的时间 ,这种心灵活动 可以帮助人类行为在变迁中建立起方向感。把现 在生活里的现象与过去某些现象联结在一起的心智状态 ,充分说明了历史意识的时间特性。 历史意识的时间特性反映在文学领域 ,就是不同时代的文学创作表现出不同的历史意识 。例 如 :战国时期屈原的千古绝唱《离骚》,创作于诗人 被排挤、受打击的特定历史时期 ,作者在诗中既强 烈地表示了对腐败政治的愤慨 ,也表达了对于美 好理想的憧憬和对于崇高信念的坚守。东晋陶渊 明的“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也正是诗人一度 深陷污浊的官场后 ,对黑暗政治的否定与超脱 ,以 及对田园自然生活情趣的赞美和追求。元代剧作 家关汉卿的《窦娥冤》,通过窦娥的悲剧控诉了当 时黑暗的官僚制度 ,传达出强烈的政治意识和时 代呼声。20 世纪 90 年代初 , 中国文学界出现了 以《红高粱》、《妻妾成群》、《白鹿原》等为代表的 “新历史小说”,这些小说打破了过去以阶级斗争 、民族斗争的单一视角观察和诠释历史的模式 ,更 多地选择文化、伦理、人性等视角表现历史的丰富 性和深刻性 ,展现了主流历史之外的民间心灵史 、人格史、家族史 、村社史 ,有别于“十七年文学”中 现代历史题材作家所具有的历史意识。
对话性
在人文背景下 ,世界上发生 、发展、衰亡着的种种事物与人们对其的认识 ,构成了此时与彼时 、 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话。对话既是积极的、主动 的 ,又受着客观条件的限制。由于历史意识的内 容是人们意识活动的产物 ,是一种主观活动 ,必须 经过主体的思考 ,这种思考是在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中进行的 ,是在与现实社会生活相联结中完成的。因此 ,学习历史 ,接受历史教育 ,应置身于人 类历史长河中去体验 、考察演进的社会 ,并不断与 现实对话 ,不断从现实中寻求历史规律的延伸轨 迹 ,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与把握现实社会的变革。
观念性
历史意识是整个社会及构成该社会的各个群体所固有的关于自己及整个人类历史的观念的总和。历史知识是这些观念的必要前提 ,这就决定了历史认识的社会意义。对历史意识的理解一定要将现实与过去结合起来 ,在历史回忆 、体验与比较中获得一种深刻的认识。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 ,产生对一般历史事实 ,对历史发展的原因、动 力、主要线索、发展趋势 , 对具体事件 、人物的作 用、价值等一系列历史范畴的看法。从这些看法中引出的经验、概念、思想 ,成为人们认识现实世 界和丰富人类知识的一个重要方面 。
历史意识不是历史学家的专利 ,只要人的意识与历史现象碰撞 ,就可能产生历史意识。历史 意识是人们在对历史的观察 、感受和思维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关于历史的一系列基本观点 ,它主要 体现为历史情感、历史态度和历史认识等。从一般意义上说 ,历史意识是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 产生出来的对自身历史的记忆和描述 ,并在求真、求实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 ,进而指导现实生活 的一种观念和要求。
现实性
历史意识有比较清晰的、自觉的自我存在意识 ,注重自我的现实世界 ,注重与现实世界密切相 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注重自我反思 。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的扩展 ,人类自身的发展状况在历 史意识中都能得到清晰的展示。宗教和神话缺乏 明确的时间和空间 ,虽然也是人间生活的投影 ,但 它们终究只能间接地反映人类自身的存在 ,缺乏 对人与人之间的现实行为关系的清晰意识。中国 和其他国家的历史意识是有区别的 。中国人注重 现实 ,乌托邦不在来世之天国而在过去的历史中 , 从而对历史的重视程度远超其他国家 。历史就是中国人的永恒存在方式 ; 西方人的永恒存在于彼 岸的天国 ;古代印度人 ,视今生、今世为虚幻 ,虚幻 的此时此地自然不会与彼时彼地的历史发生任何关联 ,因此 ,历史意识相对比较淡漠 。钱穆先生认为历代撰史 、修史的根本宗旨在于:“欲其国民对国家当前有真实之改进 ,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已 往历史有真实之了解 。我人今日所需之历史知识 ,其要在此。”[ 10 ] P1390
历史意识的价值集中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
加强文化认同
凝聚民族意识 ,必须从历史教育入手。历史是民族精神教育的学科 ,正如清末启蒙思想家龚自珍所说 “: 灭人之国者 , 必先去其史”;“欲知大道 ,必先为史”。只有了解过去 ,产生对国家民族 与文化的自我认同 ,才能将历史的经验传递给年 轻的一代 ,使历史产生借鉴作用 。一个民族只有大家都有相同的历史记忆 ,才会产生历史认同 ,进 而才会有民族的认同与国家的认同 。历史是文化陶冶的科目 。在历史意识的建立过程中 ,人们自然地形成有助于维系 、强化群体组织的内聚力 ,建 立起一种文化上、种族上的归属感。
提高国民素质

历史教育具有公民教育的功能 ,与公民教育 有着密切的关系 。培养优秀的公民 ,是世界各国 教育的重要目标。各国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差异甚大 ,公民教育各有特色。对历史的认知 ,无法完全 摆脱民族文化传统 ,一个国家的公民教育必须在 本国民族文化传统、精神的基础上实施 ,必须从本 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出发 ,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 人们通过历史教育 ,理解他们与社会其他成员是 怎样继承共同的历史文化遗产 ,具有怎样共同的 历史责任 ,可以有效地产生历史感、社会责任感。
历史由人类所创造 ,任何历史都是人的活动 的结果 ,必须在人与历史的关系中理解人和历史 。
历史意识就是一种人们意识到的过去和现在的关 系 ,对历史的反思有助于我们对人自身的理解 。 历史意识具有使人经由历史事实的认知 ,产生心 理认同和肯定的功能 ,认识时间脉络的连贯 ,体察 身处的环境 ,形成价值态度 ,从而决定思想和行动 的取向。历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历史意识 ,历史 意识则构成了国民意识和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历史学在寻求历史真理的同 时 ,也塑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性格、民族意识 。历 史意识的培养 ,有助于人们从历史发展中了解人 类 ,了解社会的进步 ,了解一个国家文化的发展特 点 ,进而吸取历史经验 ,培养良好的国民素质 。
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
历史意识是以历史现象和历史材料为依据 , 运用一定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从宏观历史角度去 认识和解决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的思维活动 。历史意识是一种主观的活动 ,它的形成必须经过思 考 ,离不开反思 、探究 。历史学是一门主客观相统一的学科 ,面对同一个历史事件 ,由于史家所处时 代的普遍观念及政治 、文化的影响 ,往往会有不同 的解释。历史学科主客观相统一的特点要求我们必须对史料及各种观点进行辨析 、批判 。
面对历史记述中不可避免的争论 ,历史知识 的建构需要学习者加以选择与理解 ,因而需要解 释及思考能力。学习主体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 , 主要是搜集分析资料 、认知证据存在的意义 ,培养 批判、理解与分析能力 ,而非对历史表述或历史解释进行记忆背诵。学习历史除了获得历史知识之 外 ,重要的是通过历史学习与训练去建构自我的 历史认知 ,提升批判、理解能力 ,形成看待问题的不同方式。历史学习不仅要接受前人传统 、总结 前人经验 ,更需要锻炼我们的思考、质疑、反省、批判 、包容 、理解 、欣赏等品格或能力。这种辨析、批判以及证据意识 ,均是历史思维的表现 ,是人们认 识 、理解历史事实 ,分析 、解释历史现象 ,把握历史 发展进程 ,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一种能力和方法。
方法。
激发探索与发现的学术动力
人们在对历史的观察 、感受与思维过程中 ,逐 渐形成关于历史的一系列基本观点 ,在此基础上 凝聚而成的历史意识 ,是一种审视历史与社会问 题的思维方式与方法。它在对复杂历史材料进行 分析、综合、抽象的基础上 ,把一切事物看成是历 史长河中的一部分 ,根据历史启示和历史发展的 规律来理解历史、观察现实、展望未来 ,从而形成 对自身、民族、国家 、文化的历史及其发展的认同 感 、自豪感和责任感 ,提高自我判断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它能够使人们用变化的眼光看待历史 , 深刻认识到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能提高自我 的判断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历史意识的这一特 定价值 ,长期以来吸引着有志之士的注意力 ,成为 激励人们进行探索和发现的驱动力 。传承史学优良传统 ,有益于史学自身的长远发展。
加深对现实社会活动的理解与把握
历史意识将深刻地植根于人们的心灵之中 , 帮助人们认识到历史 、现实、未来之间的种种联系 ,寻找到现实社会形态和秩序的批判性观照视 域 ,以更宽广的视野分析、解决历史或社会问题 , 寻找治理之道和未来发展模式 , 推动社会发展。 以史为鉴 ,尊重历史传统 ,总结历史经验 ,汲取历 史智慧 ,能使我们在社会实践中减少盲目性 ,避免 历史悲剧和灾难的重演 。
三 、历史意识的起源及形成途径
历史意识的产生必先具有时间和空间观念 , 尤其是时间观念。我们可能只停留在一个空间 , 但时间则在不断进行中 ,永不停歇。现实生活离 不开过去的经验 ,因为需要经验 ,所以需要过去 , 从而有了过去 →现在 →将来这一活生生的图谱。 人类的历史意识是在同自然的斗争中 、在生 产实践活动中产生的 。原始人的历史意识是从对自身来源的追寻 ,对自己部落、氏族起源的追溯中 产生的。原始人从过往的行动中 ,逐渐总结出自 己活动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形成经验的积累 ,最终 上升为历史意识 。原始人在生产 、生活中不断积 累经验 ,掌握同自然斗争的知识 ,增强同自然斗争 的本领 ,开拓新的生产领域 ,扩大了获取生产、生
活资料的范围。在这个过程中 ,人们对于自然的 认识逐步加深 ,使生产工具不断得到改进。原始 人的历史意识在生产劳动中产生 ,又促进了生产 的发展、生活的改善 ,使原始人一步步地脱离动物 状态向文明人过渡。
学者们根据原始历史意识发生的历程 ,归纳 出三个特点 :第一 ,混杂性。历史观念与其他意识 混杂在一起 ,既体现在感性的生产、生活经验中 , 也体现在对自然 、社会的理性认识中 。原始人的 历史意识明显地与原始的宗教观念混杂在一起 。第二 ,趋实性。随着生产的发展 ,对自然征服的进展 ,原始的历史意识逐渐从混沌状态中走出 ,由虚幻走向现实。第三 ,双重性 。一方面 ,原始历史意 识产生于发展生产、满足生活之需要 ,有真实经验的成分 ; 另一方面 ,它通过图腾虚拟始祖的传说 , 逐渐形成一种传统、一种约束 ,既提高了成员的信心 ,又约束成员服从氏族首长的管理 。[11 ] P3 - 5
历史意识产生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 ,人们认识到了历史 、现实 、未来的联系 ,认识 到了历史是变化的 ,认识到了历史在变化中的进步 ,可以为现实提供借鉴 。我们认为 ,可以通过以 下几种途径形成历史意识 :
历史背景性知识
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是不能脱离历史背景 。如同不首先仔细记录发掘地点的准确位置就无法 宣布一项考古发现的意义一样 ,我们必须将所知 晓的有关过去的每件事都置于其时代背景下 。这是一种严格的标准 ,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广度 ,通常 也是将专业历史学家和业余爱好者区别开来的关 键所在。
在历史意识的培养过程中 ,切忌将历史描述 为一种固定的、单一轨迹的事件序列 ,每时每刻都 必须考虑背景问题。[12 ] P8 - 9 只有在广博而强大的历史背景知识的基础上 ,我们才能升华、凝聚并形成比较正确的历史意识 。
历史连续性知识
不管如何生动和丰富地将过去置于历史背景 下进行考察 ,但历史学并不仅仅是有关过去印象 的集合。承认历史过程的存在 ———随时间变化的 事件之间的关系 ,要比孤立存在的事件本身赋予 历史更多的意义。如果历史意识取决于连续性的 观念 ,那么在两个方向上都是适用的 :正如在过去 没有什么是完全相同的一样 ,我们的世界也是历 史的产物 ,我们文化的每个方面 、行为和信念 ,都是伴随时间变化发展的结果。
历史编纂基于这一前提 ,即特定事件与此前 发生的事件 、与同时代其他领域发生的事件以及后来发生的事件存在联系 ,简言之 ,它们被视为一 个历史过程的组成部分 。那些回顾起来似乎是一个连续系列发展阶段的事件 ,被历史学家认为是特别重要的 。有关“发生了什么”和“在这样一个 时间上的情形是什么样的”问题 ,相对于问“它为 什么发生”和“它的结果是什么”的问题而言 ,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性知识。在 19 世纪:“有着哲学思维”的历史学家们进一步从伟大的历史社会学家———托克维尔、马克思和韦伯———那里获得激励 ,这些历史社会学家努力寻求对其所处时代经济和政治变革的起源做出解释。[13 ] P128 正是从历史的过程和连续之中 ,他们深刻地体验到强烈的历史意识。
历史差异性知识
在历史主义学者所理解的意义上 ,历史意识 最本质的原则是差别 ,即承认历史鸿沟的存在 ,将 我们的时代同所有以前的时代区分开来。因为历史现象并非静止不动的 ,时间的流逝已经深刻地 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历史学家必须具备这种 历史差异性知识 ,将评估过去与现在的不同作为 重要职责。从这个意义上说 ,历史学家最不可饶 恕的罪过就是将时代错置 ———缺乏思考地假设过去的人像现代人一样行动和思想。
历史研究中的移情在近些年的课堂教学中被 过分宣扬 ,而移情经常被视为承认我们与先辈们 拥有共同的人性 。但一种对移情更为现实主义 的 、也更严格的解释关注洞察过去的心态所需的想象力 ,而这些心态已经无可挽回地从我们的经验中消失了。
历史反思性知识
历史意识作为一种潜在的思维方式 ,它影响和制约着人们对历史的看法 ,而对历史的看法又强化和固化着人们已有的历史意识。
科林武德指出 ,对历史科学进行哲学的反思 , 乃是必要的而又重要的 ,而且严肃的史学家必须 使自己经历一番严格的逻辑的与哲学的批判与训练 ,否则 ,难免会陷入研究上的盲目性。“历史思 维总是反思 ,因为反思就是在思维着思维的行动 , 而且我们已经看到一切历史思维都是属于这一类的 。”[14 ] P348
在学术史上 ,最早进行自觉的反思研 究的是哲学家康德。康德哲学深深影响了近代以来的史学发展。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 西方历史哲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思辨的历史哲学发展到分析的批判的历史哲学 。运用反思性知识及其方法 ,将使我们获得一种理论性的知识形态。人们认识历史 ,不仅在于了解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 ,接受已经造成的历史事实 ,还要对历史研究实践中的具体经验进行总结 ,深刻地理解历史的种种机遇和可能性 ,反思历史的失误 、教训和遗憾。以史为鉴 ,可以避免重蹈覆辙 ,进而改进现实社会。
参考文献:
[ 1 ]  尼古拉 ·布宁 、余纪元《: 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1 。
[ 2 ]  陈新《: 论历史 、历史学与历史意识》,载《学术研究》,1998 8 。
[ 3 ]  莫宏雨《: 试论中学生的历史感的培养》,载《历史教学问题》,2007 5 。
[ 4 ]  俞吾金《: 俞吾金集》,上海 ,学林出版社 ,1998 。
[ 5 ]  肖明翰《: 威廉 ·福克纳 :骚动的灵魂》,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9 。
[ 6 ]  王春云《: 小说历史意识研究》,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6 。
[ 7 ]  瞿林东《: 历史 ·现实 ·人生 ———史学的沉思》,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4 。
[ 8 ]  丁松泉《: 历史意识初探》,载《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1991 6 。
[ 9 ]  贝奈戴托 ·克罗齐《: 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6 。
[ 10 ]  刘梦溪主编《: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 ·钱宾四卷》,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9 。
[ 11 ]  吴怀祺《: 中国史学思想史》,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7 。
[ 12 ] [ 13 ]  约翰 ·托什《: 史学导论》,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
[ 14 ]  科林武德《: 历史的观念》,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 。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 年第 1 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上一篇:雍和宫第一任堪布——三世章嘉·若比多吉 下一篇:高拱儒学思想漫议 收藏 挑错 推荐 打印 史学总论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历史文献学 历史地理学 党史 专门史 国史 观点 访谈 评论 书评、读后感 随笔 苏联解体前的五张老照片,最后一张令在对历史的深刻洞察中继续推进改革开“天府学”建立恰逢其时波江座的星座神话 波江座位于哪个方老照片:盛世才统治下新疆的状态陈纳德与妻子陈香梅老照片:生育两个苏武牧羊始末 汉人苏武为什么要到到《侠客行》的大悲老人是怎么死的?外江青因为什么原因下狱?江青最后为什伍中豪之死:毛泽东泪珠止不住 彭德 帝王 后宫 武将 文官 古代人物 近现代人物 三国人物 水浒传人物 红楼梦人物 封神榜人物 古代美男 古代美女 巾帼英雄 佛教人物 道教人物 儒家代表人物 法家代表人物 武侠人物 外国人物 外国领导人 中国历史故事 世界历史故事 豪门秘史 皇朝秘史 神话故事 民间故事 佛教故事 道教故事 基督教圣经故事 伊斯兰教故事 其它宗教故事 恐怖、悬疑、灵异 史记故事 文化故事 名人故事 幽默笑话 智慧、哲理故事 儿童故事 童话故事 其它故事 上古 夏朝 商朝 周朝 春秋战国 秦朝 汉朝 三国 晋朝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国 宋朝 辽朝 西夏 金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中国神话故事人物 古希腊神话故事人物 埃及神话故事人物 北欧神话故事人物 其它神话故事人物 世界战史 世界文史 世界名着 世界野史 世界名人 欧洲历史 亚洲历史 非洲历史 美洲历史 美国历史 日本历史 英国历史 古代战争 近代战争 佛经故事 哲理故事 生活故事 宗门故事 感应故事 因果故事 短故事 名人与佛 古诗词 传统文化 名着 成语典故 中国文化史 科举 古代官职 寓言故事 百家姓 文化名家 周公解梦故事 历史典故 谜语故事 名人名言 帝王野史 野史趣闻 历史剧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民族学 上古 夏朝 商朝 周朝 春秋战国 秦朝 汉朝 三国 晋朝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国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国际 年代写真 战争记忆 人物旧照 奇闻趣图 史家论史 学习心得、资料 学科简史 古今文献 历史名人 历史考据 治学心语 国外史学 史学评议 观点 学科词条 史学总论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历史文献学 历史地理学 党史 专门史 国史 观点 访谈 评论 书评、读后感 随笔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世界古代中古史 世界近代史 世界现代史 地区国别史 专门史与整体史 历史解读 观点 治学心语 访谈 书评、读后感、史料 考古学理论与考古学史 中国考古 专门考古 科技考古 世界考古 文化遗产与博物馆 专家论文 观点 随笔 收藏鉴赏 考古百科 时序 地域 人物 着作 流派 ?

历史网收录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古今中外的历史事件、历史故事、历史上的今天发生的大事件、历史朝代顺序表、典故,资料齐全的历史吧,打造历史爱好者的历史之家。|所有文章
Copyright© 2004-2016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58993号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09076.html

以上是关于世界历史-历史意识的内涵、价值与形成途径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