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陈剑: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从政》篇研究(三题)

博物-陈剑: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从政》篇研究(三题)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博物-陈剑: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从政》篇研究(三题)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陈剑: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从政》篇研究(三题)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从政》篇研究(三题)
陈剑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一、简文补释两则
(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从政》简甲8~甲9:[1]
闻之曰:从政有七几:狱则兴,威则民不道,滷则失衆,
博物-陈剑: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从政》篇研究(三题)(殆)也。……【甲9】
其中“滷则失衆”的“滷”字原作如下之形:

博物-陈剑: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从政》篇研究(三题)(盬)、盐等字,所从的‘卤’有的就与‘西’字写法一模一样。”他据此释此字右半爲“卤”,此可从。但他认爲“
博物-陈剑: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从政》篇研究(三题)”形,见于包山简147、[9]上博竹书《容成氏》简3等。或上半增从“水”作如下之形:

博物-陈剑: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从政》篇研究(三题)
可隶定作“
博物-陈剑: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从政》篇研究(三题)”。此字见于齐“亡
博物-陈剑: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从政》篇研究(三题)右”戈(《殷周金文集成》17.10975),黄盛璋先生释爲“盐”,“亡盐”即齐地“无盐”,[10]其说久已得到公认。“
博物-陈剑: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从政》篇研究(三题)”字“从水从
博物-陈剑: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从政》篇研究(三题)或从滷从皿,是
博物-陈剑: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从政》篇研究(三题)的繁构”。[11]
衆所周知,战国文字中省略偏旁的现象非常多见,[12]
博物-陈剑: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从政》篇研究(三题)(盐)”形省略“皿”旁,就成爲简文“滷”字了。“滷”既可释爲“盐”,则在简文中显然当读爲“严”。从读音来看,两字古音韵母相同(韵部都是谈部,中古都是开口三等字),其声母“严”爲疑母,“盐”爲余母,也有密切关係。谐声系统中不少余母字跟舌根音有关,如“颖”、“颍”爲余母字,其声符“顷”及同声符的“倾”等则是溪母字;“姬”(见母)从“
博物-陈剑: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从政》篇研究(三题)”(余母)声,“君”(见母)从“尹(余母)”声,“愆”(溪母)从“衍”(余母)声,等等。见于秦文字并爲后世所延用的“盐”字,应即在“
博物-陈剑: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从政》篇研究(三题)”形基础上加注声旁“监”而成(“监”跟“
博物-陈剑: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从政》篇研究(三题)”可以看作共用“皿”旁),“监”字本身也就是舌根音见纽字。此外如“与”(余母)字本从“牙”(疑母)声,其声旁后来写作“与”的就是“牙”之变形,[13]更是说明“盐”、“严”相通的声母关係之佳证。
古书中“严”常用爲“威严”义,引申爲“严厉”、“严急”(《说文·吅部》:“严,教命急也。”),可跟“宽”相对爲言。如睡虎地秦简《爲吏之道》:“敬而起之,惠以聚之,宽以治之,有严不治。”《盐铁论·周秦》:“故政宽则下亲其上,政严则民谋其主。”而在《论语》中,“宽则得衆”之语两次出现(《阳货》、《尧曰》),正跟简文“严则失衆”之语相反相成。
前引此段简文还有两处需要作一些补充讨论。“
博物-陈剑: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从政》篇研究(三题)兽弗扣”,“
博物-陈剑: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从政》篇研究(三题)”今本作“猛”。“
博物-陈剑: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从政》篇研究(三题)”字从“丙”字增“口”形的繁体爲声符,与“猛”同从“犬”爲义符,应即“猛”字异体。此可爲简文“
博物-陈剑: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从政》篇研究(三题)”字原读爲“治”,周凤五先生主张读爲“殆”,云:“简文‘七机’指的是爲政者的七种不当措施以及所招致的七种不良后果……‘七机’的用语与价值判断都是负面的,则读作‘政之所治’,意指七机能使政治清明,显然是不妥的。简文应当改读爲‘政之所殆’。殆,危也。《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用语与简文类似,可爲旁证。”其说可从。另可补充一证:《逸周书·命训》云:“极命则民堕,民堕则旷命,旷命以诫其上,则殆于乱;……极福则民禄……;极祸则民鬼……;极丑则民叛……;极赏则民贾其上……;极罚则民多诈,多诈则不忠,不忠则无报。凡此六者,政之殆也。”与简文相近。
(二)、《从政》简乙1:
……[九]曰犯人之务,十曰口惠而不係。……【乙1】
原考释已引《礼记·表记》:“子曰:口惠而实不至,怨菑及其身,是故君子与其有诺责也,宁有已怨。”以及《郭店楚墓竹简·忠信之道》第五简:“口惠而实弗从,君子弗言尓。”谓与简文“口惠而不係”“意同”。
“係”字原作如下之形:

博物-陈剑: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从政》篇研究(三题)”形即“繇”、“
博物-陈剑: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从政》篇研究(三题)”中的“
博物-陈剑: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从政》篇研究(三题)”形再进一步讹变而来的),跟简文确很接近,因此释爲“繇”在字形上不能说没有根据。但问题是简文讲不通。
徐先生引《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郑玄注“由,从也”爲证,表面上将简文跟《忠信之道》的“口惠而实弗从”相对应联繫了起来。但从意义上来讲,“口惠而实弗从”的“从”意爲“跟从”,而“民可使由之”之“由”意爲“经由”,其所训爲的“从”,实爲“由从”、“自从”之从、所从来之“从”,与跟从之“从”意义并不相同。在古书中,恐怕实际上也是找不到“由,从也”之“由”用爲“跟从”义的例子的。
“口惠而不係”跟“口惠而实弗从”、“口惠而实不至”相当,“係”所表示的词的意义似乎跟“实从”、“实至”这样的主谓结构相当,这是不大可能的,实际上也找不到这样的词。要讲通此句,首先要承认“不”上脱漏了一个“实”一类的字。脱字之例竹书中并不罕见,如郭店简《缁衣》简40、《语丛四》简27都有正面钞脱数字、补于简背的例子。[17]脱漏一字的也有,如上博竹书《子羔》简1“昔者而弗世也”,刘信芳、孟蓬生先生都将“世”解释爲“(父子)世袭”之意,即《礼记·礼运》“大人世及以爲礼”之“世”,是很正确的。[18]“昔者而弗世也”,“而”上显然钞脱了一个“禅”、“让”一类的动词。[19]
我们是同意张光裕先生释爲“係”的,字形上还可补充证据,如马王堆汉墓帛书的“係”字,“系”旁或作与“人”旁相连之形,跟简文之形很接近。[20]简文“係”当读爲“继续”之“继”。
“係”和“继”读音、意义都很相近,两字常有通用关係。《尔雅·释诂上》:“係,继也。”古书中“係嗣”与“继嗣”义同。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一“係心”注:“係,古文繫、继二形。”《周易·坎》上六爻辞“係用徽纆”,《谷梁传·宣公二年》注引作“继”。“係”与“繫”常通用无别,而“繫”跟“继”也常通,如《诗经·召南·何彼襛矣·序》“车服不繫其夫”《释文》:“繫,本或作继。”《尔雅·释虫》有“密肌,继英”,《释鸟》又有“密肌,繫英”,“继英”、“繫英”当同。[21]《周易·繫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继”字马王堆汉墓帛书《繫辞》八行上作“係”。[22]帛书以“係”爲继续之“继”,跟简文用字习惯相同。
继续义之“继”用作动词,可以理解爲“以……继续于……之后”之意。《左传·桓公十二年》:“君子曰:苟信不继,盟无益也。诗云:君子屡盟,乱是用长。无信也。”“信不继”据下文可以补足文意变换爲“盟而信不继”,与简文“口惠而[实]不係(继)”的说法很相近。
二、关于《从政》与《论语》
《上博(二)·从政》的原“说明”部分已经指出,本篇内容“可取与《论语》、《礼记》等儒家典籍及睡虎地出土秦简《爲吏之道》比观……”,在考释中并随文指出了多处简文内容跟《论语》的联係。后来研究者又揭示出,本篇甲15+甲5+甲6+甲7一组简文中的“毋暴、毋虐、毋贼、毋贪”等内容,跟《论语·尧曰》第二章“子张问从政”的“屏四恶”很接近(详后文)。由此,《从政》与《论语》的关係问题,自然爲我们所关注。
首先,在已爲整理者和其它研究者所指出者之外,《从政》中还可以找到跟《论语》很接近的话。简文甲19云:
闻之曰:行险至();饥寒而毋会,从事而毋訩;君子不以流言伤人。
其中的“行险至(致)命”,原考释引《礼记·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爲说。周凤五先生谓“……‘行险’,指行于险地;‘致命’犹如《论语·宪问》‘见危授命’的‘授命’,必要时‘杀身成仁’的意思。”按《论语·子张》首章云: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致命”与简文同,较引《宪问》的“授命”爲说更加贴切。简文“行险致命”显然也应该理解爲“行危险之事要(準备)献出生命”,[23]跟《子张》的“见危致命”大致相同。请注意,这话在《论语》中是出自子张之口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后文还会讨论到。
第二,周凤五先生曾推测说:
我们不妨假设,《从政》是儒家学者传习《论语》或《论语》原始材料的纪录……《从政》甲、乙篇可能与《论语》有关,其内容可能是“七十子之徒”或其后学阐述《论语》或相关材料的纪录。
我们觉得,因爲《从政》篇残损颇爲严重,现存简文还有不少地方文意尚不清楚,文意大致清楚的部分,也有不少内容跟《论语》关係不大。因此是否可以将《从政》全篇都说爲“儒家学者传习《论语》或《论语》原始材料的纪录”,我们还没有太大把握。但如果仅就《从政》中可以确定跟《论语》有关的内容讲,周先生的判断是成立的。下面我们再通过具体分析一个例证来作一点补充。
简文甲17~甲18的一段话,跟《论语》相关内容的关係有特别值得玩味之处。简文云:
[君子先]人则啓道之,后人则奉相之,是以曰君子难而易史(使)也,其史(使)人,器之;小人先人则
博物-陈剑: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从政》篇研究(三题)【甲7】
研究者已指出,“毋暴、毋虐、毋贼、毋贪”等内容跟《论语·尧曰》第二章“子张问从政”的“屏四恶”很接近:[29]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简文的“敦五德”,周凤五先生谓“也很可能是《论语》‘尊五美’的另外一种传本或阐述”。[30]上引文中间略去部分即“五美”的内容:
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衆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对“五德”与“五美”的关係,杨朝明先生进一步有具体的阐发,认爲两者实爲“相互贯通”,请参看。[31]总之,简文这一大段内容都明显跟子张有关。
关于简文“五德”,原“说明”及考释还引用了《学而》“温、良、恭、俭、让”及《阳货》的“恭、宽、信、敏、惠”加以对比,云“互有同异”。按《论语·阳货》云: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爲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衆,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恭、宽、信、敏、惠”也正是子张闻之于孔子之语,跟简文“宽、恭、惠、仁、敬”比较有三者相同,显然也是很接近的。郭沫若在论“子张之儒”时曾认爲,《论语》中跟子张问有关的孔子的答辞曾经过子张氏之儒的润色或甚至是傅益,“例如象‘问仁’和‘问从政’两条,在《论语》中比较博衍,而和子张的精神却十分合拍,可能也就是出于傅益的例子。”[32]简文跟《论语》这两条的密切关係,恐非偶然。
除此之外,还可以补充以下几条材料。
第一,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简文“行险致命”与《论语·子张》首章:“子张曰:‘士见危致命……’”相合。《子张》篇全记孔子弟子之语,包括子张、子夏、子游、曾子、子贡诸人。简文称述子张之语而云“闻之曰”,可据以推论作者可能係子张一派的后学。
第二,我们在前文考释过的“严则失衆”,跟上引《论语·阳货》“子张问仁于孔子”而孔子答语中的“宽则得衆”相合,也跟子张有关。[33]
第三,《从政》乙3云:
闻之曰:从政,不治则乱,治已至则
博物-陈剑: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从政》篇研究(三题)
试对比《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
子张问入官于孔子……孔子曰:“有善勿专,……故君子南面临官,不治则乱至,乱至则争,争之至又反于乱;是故宽裕以容其民……”
“南面临官”亦即“从政”,简文虽然下已残断,但仍然可以看出跟《子张问入官》有关文句十分接近。《子张问入官》》的“宽裕以容其民”,还跟前引《从政》甲5~甲6的“君子不宽则无以容百姓”大致相同。
上举材料已经足以反映出《从政》跟子张的密切关係。此外,《从政》的主要内容,不外乎“从政”与“修身”两个方面,也跟《论语》等文献所反映出的子张的兴趣(或者说倾向)是相合的。《上博(二)》213页“说明”谓本篇“内容多次强调‘从政’所应具备之道德及行爲标準”,214页谓“内容除谈及政教法治外,亦述恭逊与忠敬之道。”“恭逊与忠敬之道”与诸如甲18+甲12+乙5+甲11一组围绕“名”与“行”的关係展开论述的简文等,都可以用“修身”来概括。而从《论语》等文献看,子张的兴趣或倾向正偏重于政事、修身两个方面,尤其是政事方面。《论语》中诸如“子张学干禄”(《爲政》)、“子张问政”(《顔渊》),及《尧曰》问“何如斯可以从政矣”,还有《大戴礼记》的《子张问入官》篇,无不可以看出这一点。《论语》中跟“修身”有关的诸如“子张问行”(《卫灵公》)、“子张问善人之道”(《先进》)、“子张问明”(《顔渊》)、“子张问崇德辨惑”(《顔渊》)、“子张问仁于孔子”(《阳货》),等等。
总之,《从政》篇内容比较明确的部分,很多跟子张直接有关,其总体倾向也与子张素所关心者相合。据此我们有理由认爲,《从政》篇可能属于“子张之儒”的作品。不过,《从政》篇残损颇爲严重,现存简文也还有不少没有真正读通;同时我们对所谓“儒分八派”的真实情况以及各派之间的交流影响,其实所知甚少。考虑到以上情况,我们审慎一点可以说,在目前情况下,如果一定要按儒家八派划定《从政》篇的派别的话,与其说《从政》出自《子思子》,我们倒宁愿将它划归“子张之儒”。希望随着上海博物馆所藏战国楚竹书的逐步全面公布,我们对这一问题能有越来越深入的认识。
2004年3月12日草毕
2004年12月改定
补记:
最近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中,有一些资料可对本文有所补正。
一、《季康子问于孔子》篇简9~简10:
丘闻之:臧文仲有言曰:君子强则遗,威则民不(以上文字在简9)道,
博物-陈剑: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从政》篇研究(三题)则失众,
博物-陈剑: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从政》篇研究(三题)则无亲,好刑则不祥,好杀则作乱。
此段文字与本文所论《从政》简甲8~甲9文句大多相同(参看禤健聪:《上博楚简(五)零札(一)》,“简帛网”2006年2月24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26#_ftnref6)。其中“
博物-陈剑: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从政》篇研究(三题)则无亲”与《从政》的“
博物-陈剑: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从政》篇研究(三题)”字跟《上博(二)·子羔》简2用为“德明”之“明”的“昷”,和《上博(四)·曹沫之陈》简31用为“明日”合文之“昷”当爲一字异体,在此显然也应当读为“猛”(参看陈剑:《谈谈〈上博(五)〉的竹简分篇、拼合与编联问题》,“简帛网”2006年2月19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049)。
上引简文中“
博物-陈剑: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从政》篇研究(三题)则失众”句跟《从政》的“滷则失衆”对应,“
博物-陈剑: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从政》篇研究(三题)”和“滷”表示的显然是同一个词。“
博物-陈剑: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从政》篇研究(三题)”字原作:

博物-陈剑: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从政》篇研究(三题)
整理者原释读为“俞(逾)”,前引禤健聪先生文释读为“讯”。杨泽生先生《〈上博五〉零释十二则》(“简帛网”2006年3月20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96#_ftnref28)隶定作“
博物-陈剑: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从政》篇研究(三题)”释为“盐”字异体,读为“严”。杨泽生先生此文也将本文所论《从政》篇甲8的“滷则失众”释读为“盐(严)则失众”,请参看。
按此形下所从就是“卤”字,其较爲特别之处在于比一般的“卤”字下面多出一长横笔。同样写法的“卤”字和“卤”旁曾侯乙墓竹简中多见(看白于蓝:《曾侯乙墓竹简中的“卤”和“橹”》,《中国文字》新廿九期,第193~208页,台北:艺文印书馆,2003年12月)。至于其长横笔之下又再加一短横为饰笔,与楚文字中常见的“至”和“室”等字情况相同。
将《从政》的“滷”字跟“
博物-陈剑: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从政》篇研究(三题)”字结合起来考虑,如它们释读为“盐(严)”符合事实,则“
博物-陈剑: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从政》篇研究(三题)”字似可分析为从“宀”从“
博物-陈剑: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从政》篇研究(三题)(盐)”或“滷(盐)”省声。
二、《三德》篇简16有“夺民时以土功,是谓稽……(中略)夺民时以兵事,是[谓……]”一段话,范常喜先生《〈上博五•三德〉札记三则》(“简帛网”2006年2月24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32)指出与之相似的文句见于《吕氏春秋·上农》,甚是。其中简文有“丧台(以)係乐”句,《吕氏春秋·上农》作“丧以继乐”。这可以作爲本文读“口惠而不係”之“係”为“继”的一个有力补证。
2006年5月2日
注释:



*本文係第三届国际简帛研讨会(Mount Holyoke College, U.S.A., 2004.4.23-25)论文。本文受到“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资助项目”(FANEDD)资助(项目批準号:200311)。
[1]张光裕:《〈从政〉甲、乙考释》,见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以下简称爲“《上博(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2]“刑”从陈伟先生《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从政〉校读》说补,其所从“井”尚隐约可见。陈文见“简帛研究”网站,2003年1月10日,http://www.jianbo.org/Wssf/2003/chenwei01.htm。
[3]何琳仪:《第二批沪简选释》,《学术界》2003年第1期,第88页。
[4]陈秉新:《〈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补释》,《江汉考古》2004年第2期,第90页。
[5]周凤五:《读上博楚竹书〈从政〉(甲篇)札记》,“简帛研究”网站,2003年1月10日,www.jianbo.org/Wssf/2003/zhoufengwu01.htm。后收入《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第181~195页,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7月。下引周凤五先生说皆见此文。
[6]苏建洲:《上博楚竹书(二)考释四则》,“简帛研究”网站,2003年1月19日,http://www.jianbo.org/Wssf/2003/sujianzhou05.htm。苏文同意何琳仪先生释“洒”之说。
[7]黄锡全:《读上博楚简(二)札记(壹)》,“简帛研究”网站,2003年2月25日,http://www.jianbo.org/Wssf/2003/huangxiquan01.htm。后以《读上博楚简(二)札记八则》爲题收入《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第460页。
[8]朱德熙:《长沙帛书考释(五篇)》,收入《朱德熙古文字论集》,第206~207页,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2月。朱先生指出,“莽字《广韵》有‘莫补切’一读,先秦时期也常与鱼部字叶韵”,“卤莽的莽也读如鱼部字”。
[9]参看:林沄:《读包山楚简札记七则》,《江汉考古》1992年第4期;收入《林澐学术文集》,第20页,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12月。刘钊:《谈包山楚简中“煮盐于海”的重要史料》,《中国文物报》1992年10月18日,第43期第3版。
[10]黄盛璋:《燕、齐兵器研究》,《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辑,第30页,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8月。
[11]赵平安:《战国文字中的盐及相关资料研究》,《华学》第六辑,第107页,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6月。
[12]参看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订补)》,第205~206页“删简偏旁”、“删简形符”部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
[13]裘锡圭:《读〈战国纵横家书释文注释〉札记》,收入《古代文史研究新探》,第84~85页,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
[14]陈剑:《上博简〈子羔〉、〈从政〉篇的竹简拼合与编连问题小议》,“简帛研究”网站,2003年1月8日,http://www.bamboosilk.org/Wssf/2003/chenjian01.htm。《文物》2003年第5期,第56~59、64页。周凤五先生主张读爲“梗”,引《方言·二》“梗,猛也”、《广雅·释诂》:“梗,强也”爲说,谓“简文是说,爲政如果刚猛强悍,人民就不亲附。”对简文的理解跟我们大致相近。
[15]单周尧、黎广基先生云“‘猛’字古音明纽阳部,与‘怲’字之帮纽相距较远”,主张读爲强迫之“迫”。见单周尧、黎广基:《读上博楚竹书〈从政〉甲篇“
博物-陈剑: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从政》篇研究(三题)0083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从政》篇研究(三题)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2251.html

以上是关于博物-陈剑: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从政》篇研究(三题)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