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侯乃峰:《天子建州》“耻度”解

国学-侯乃峰:《天子建州》“耻度”解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国学-侯乃峰:《天子建州》“耻度”解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侯乃峰:《天子建州》“耻度”解


《天子建州》“耻度”解
(首发)
侯乃峰
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六)•天子建州(甲本)》第7、 8简:
者(诸)侯食同状,视百正,寡(顾)还肩,与卿大夫同耻厇(度)。士视,目恆,寡(顾)还面,不可以不闻。耻厇(度),民之义(仪)也。
这句话由于理解上存在分歧,所以断句上也有多种意见,此从杨华先生的看法断句。[1]
其中“耻厇”二字,原考释者以为:
“耻”,《说文》谓“辱也”,引申为感到耻辱的事。“厇”,古文“宅”字,见魏三体石经(《说文》古文构形 从广)。“宅”,通“度”。《书·尧典》:“ 宅西曰昧谷。”《周礼·天官·缝人》郑玄注引作“度西”。《说文》:“度,法则也。” 引申为尺度、标準,《礼记·王制》:“用器不中度,不粥(鬻)于市。”“同耻度”,耻辱之标準尺度相同。此谓视卿、大夫与百正标準相同。[2]
此说解“耻”为“辱”,就字为训,恐不可取。
杨华先生以为:
《管子·形势解》:“仪者,万物之程式也。法度者,万民之仪表也;礼义者,尊卑之仪表也。故动有仪则令行,无仪则令不行。故曰:进退无仪则政令不行。”其中的“法度者,万民之仪表也”,与简文本句完全相同。《禁藏》亦有类似说法:“法者,天下之仪也。”意思是,贵族统治者的行为仪表,均为万民所法,不可不慎。
杨先生的解释无疑是可信的,只是没有明确指出“耻度”的读法及其含义来源。
我们认为“耻”当读为“止”。“耻”古音透纽之部,“止”古音章纽之部,二字韵部相同,声纽同为舌音,相通假是不存在障碍的。如从“止”得声的“祉”,古音即读透纽之部。又如“耻”本从“耳”得声,“耻”为“耻”之后起异体字,其所从的“ 止”显然也是作为声符而存在。典籍也有“止”“耻”二字相通之例。如《国语·晋语八》:“文子曰:耻为后世之见之也。”宋庠本耻作止。[3]
简文“止度”之“止”,当可与《诗·鄘风·相鼠》中“止”字互相参证: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从语法结构上分析,诗中“止”与“仪”、 “礼”处于同样位置,词性及意义也必然相同或相近。“人而无止”,毛传:“止,所止息也。”郑笺: “止,容止。《孝经》曰:容止可观。无止,《韩诗》:止,节。无礼节也。”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于“人而无止”下加按语云:
《释文》引《韩诗》:“止,节也。无礼节也。”笺本之,以为容止,止即容也。《周礼·天官·掌次》注:“次,自修止之处。”修止即修容也。亦通言容止,容止即礼也。《小雅》“国虽靡止”,笺:“止,礼也。”《大雅》“淑慎尔止”,笺:“止,容止也。”《广雅·释言》:“止,礼也。”《荀子·不苟》篇“见由则恭而止”,《大略》篇“盈其欲而不愆其止”,杨倞注并以止为礼。[4]
“止”训为“容止”、“礼节 ”,传世文献屡见不鲜,俨然常训。我们推测“止”字之所以可以训为“礼”,与儒家思想关于“礼”的观念有很大关係。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于“人而无止”下云:“凡有所自处自禁,皆谓之止。”“自处自禁”即涵“有礼度”之义。又如《孔子家语·五刑解》:“ 凡夫之为姦邪窃盗靡法妄行者,生于不足,不足生于无度,无度则小者偷盗,大者侈靡,各不知节。是以上有制度,则民知所止,民知所止则不犯。故虽有姦邪贼盗靡法妄行之狱,而无陷刑之民。”简文“止度,民之仪也”亦可与此相互发明。如此,以“止”字此训来解简文“止度”,则“止度”即“礼度”、“ 容止节度”。
“礼度”一词犹言“礼仪法度”,典籍习见。如《大戴礼记·盛德》:
故曰:刑罚之所从生有源,不务塞其源而务刑杀之,是为民设陷以贼之也。刑罚之源,生于嗜欲好恶不节。故明堂,天法也;礼度,德法也;所以御民之嗜欲好恶,以慎天法,以成德法也。刑法者,所以威不行德法者也。
相似的文字又见于《孔子家语·五刑解》:
此五者,刑罚之所以生,各有源焉。不豫塞其源,而辄绳之以刑,是谓为民设阱而陷之。刑罚之源,生于嗜欲不节。夫礼度者,所以御民之嗜欲而明好恶。顺天之道,礼度既陈,五教毕修,而民犹或未化,尚必明其法典以申固之。
这两段文字涵义一致, 在“礼度”与“刑罚”的关係上,都主张修“礼度” 以使“民知所止”从而豫塞“刑罚之源”。这种思想是儒家的一贯主张,也与《天子建州》(甲本) 第4、5简文所说“刑,屯用青(情),邦丧;屯用勿(物),邦丧;必中青(情)以罗于勿(物),几(僟)杀而邦正”是一脉相承的,归根结底是在强调“礼”的重要作用。
附带提及:
《论语·为政》“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章 中二“耻”字似也当依上说读为“止”,训为“止度”、“节度” 。此章文字的解释历来衆说纷纭。清人刘宝楠《论语正义》于“有耻且格”下引汉代《祝睦碑》异文“有耻且恪”为说,《尔雅·释诂》“恪,敬也”,又《汉书· 货殖传》“于是在民上者,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故民有耻而且敬”,以为此句是说“言民知所尊敬而莫敢不从令也 ”。[5]刘氏此说于理甚洽。“莫敢不从令也”自然与上引《孔子家语·五刑解》“是以上有制度,则民知所止,民知所止则不犯”之义相因。“格”既读为“恪”训为“敬” ,则“耻”读为“止”训为与“礼”有关係的“止度”、“节度 ”,适足以发明《论语》此章二“耻”字之义。
又《论语·子路》:“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其中“行己有耻”之 “耻”似亦当同解,指“行身处事有容止合礼度”。“有耻”与《相鼠》篇“无止”之义相反相成。
2008年2月稿
注释:



[1] 杨华:《<天子建州>礼疏》,《2007中国简帛学国际论坛会议论文集》,2007年11月。下文引杨先生意见皆出此文,不具注。
[2] 曹锦炎:《天子建州(甲本、乙本)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322页。
[3] 高亨纂着,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会典》,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版,第403页。据原文前后文意,此句当以“文子曰:止!为后世之见之也”为正。参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32页。
[4] 【清】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88页。
[5] 【清】 刘宝楠 :《论语正义》,《诸子集成(1)》,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27页。
点击下载附件:

国学-侯乃峰:《天子建州》“耻度”解0073《天子建州》“耻度”解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2279.html

以上是关于国学-侯乃峰:《天子建州》“耻度”解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