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蔡-楚文字中的“前”与“脠(延)”——由寿县楚器中的楚考烈王名说起

新蔡-楚文字中的“前”与“脠(延)”——由寿县楚器中的楚考烈王名说起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新蔡-楚文字中的“前”与“脠(延)”——由寿县楚器中的楚考烈王名说起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楚文字中的“前”与“脠(延)”——由寿县楚器中的楚考烈王名说起


(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
上世纪30年代安徽寿县朱家集出土的铜器群及其铭文,是楚国铜器及铭文的第一次重大发现,在楚文字研究史上具有特殊意义。铭文中的楚王名“酓
新蔡-楚文字中的“前”与“脠(延)”——由寿县楚器中的楚考烈王名说起、前、脠等7种解释。[1]◎在寿县楚器铭文中共出现6次,保存较好的5例,字形如下:

新蔡-楚文字中的“前”与“脠(延)”——由寿县楚器中的楚考烈王名说起”,从“止”从“舟”,该字下部“月”是“舟”的讹变。“前”、“元”古音相通,因此“酓前”即考烈王熊元。[5]于省吾先生所着《双剑誃古器物图录》着录有一件楚玉圭,其上有人名“淊
新蔡-楚文字中的“前”与“脠(延)”——由寿县楚器中的楚考烈王名说起是“之”,恐怕不妥。朱家集铭文“之”字多见,大致有
新蔡-楚文字中的“前”与“脠(延)”——由寿县楚器中的楚考烈王名说起”旁的写法常常与“止”形混同,曾侯乙1号简“
新蔡-楚文字中的“前”与“脠(延)”——由寿县楚器中的楚考烈王名说起”作
新蔡-楚文字中的“前”与“脠(延)”——由寿县楚器中的楚考烈王名说起”旁也多出一笔,是同类现象。[8]
较早公布的信阳楚简中,有一作
新蔡-楚文字中的“前”与“脠(延)”——由寿县楚器中的楚考烈王名说起(前)”,[9]读为“栈”,并指出“栈钟”是“编钟”的异名,迄今似无人提出异议。李先生又指出,天星观简有钟名曰“
新蔡-楚文字中的“前”与“脠(延)”——由寿县楚器中的楚考烈王名说起钟”,与“
新蔡-楚文字中的“前”与“脠(延)”——由寿县楚器中的楚考烈王名说起当释为“鎆”。[10]从字形上看,“
新蔡-楚文字中的“前”与“脠(延)”——由寿县楚器中的楚考烈王名说起”字右旁的上部,与上引第3例“前”所从“止”旁写法相同,“止”形上多一笔;下部与第4例“前”所从“舟”旁写法基本相同,因此释为“鎆”是可以讲通的。
这样,“前”字所从“止”旁,有和◎上部相同的写法;所从“舟”旁,起码可以说有和◎下部近似的写法。那么把◎释为“前”,似乎很值得信服。
包山简中既有作“
新蔡-楚文字中的“前”与“脠(延)”——由寿县楚器中的楚考烈王名说起”形的标準写法的“前”字,也有和◎形体类同的字,《战国文字编》等工具书以及新近出版的《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都把后者释为“前”,[11]体现了学界的一种倾向。但是考察这些字的用法后,我们感觉现在下定论为时尚早。
包山简与“前”形体有关的独体字出现7次,分别用作前后之“前”及人名,用法不同,写法也有别。122-123号简讲的是同一起案件,“前”出现4次,作
新蔡-楚文字中的“前”与“脠(延)”——由寿县楚器中的楚考烈王名说起应该属于同一个字。
通观来看,在包山简中,前后之“前”均作“
新蔡-楚文字中的“前”与“脠(延)”——由寿县楚器中的楚考烈王名说起”,所从“止”、“舟”都是标準写法,没有一例与用作人名的
新蔡-楚文字中的“前”与“脠(延)”——由寿县楚器中的楚考烈王名说起”,不作
新蔡-楚文字中的“前”与“脠(延)”——由寿县楚器中的楚考烈王名说起”字写法。那么,包山简对
新蔡-楚文字中的“前”与“脠(延)”——由寿县楚器中的楚考烈王名说起”的使用似乎有着比较清晰的界限。这种现象不能不使人怀疑,
新蔡-楚文字中的“前”与“脠(延)”——由寿县楚器中的楚考烈王名说起”可能不是同一个字,那么与
新蔡-楚文字中的“前”与“脠(延)”——由寿县楚器中的楚考烈王名说起(前)’的讹变之体。此字之形与寿县楚器铭中之王名,旧或释作‘肯’者相同,究竟能否释作‘前’,值得进一步研究。”态度相当审慎。可惜此字用法不能确定,无助于字形的讨论。
释◎为“脠”说最后出,是刘洪涛同学根据新蔡简中的“延”、“脠”等字及上博简《弟子问》用作“延”的字提出的。[16]新蔡简“延”、“脠”等字多见,如:
延:
新蔡-楚文字中的“前”与“脠(延)”——由寿县楚器中的楚考烈王名说起”的用法不同,而
新蔡-楚文字中的“前”与“脠(延)”——由寿县楚器中的楚考烈王名说起(从“金”)
新蔡-楚文字中的“前”与“脠(延)”——由寿县楚器中的楚考烈王名说起”或“脠”分化出来的一个字,与之音通,但所代表的词有别。这个问题尚需要进一步研究。
附记:小文本写于去年上半年,下半年在简帛中心开设的研究生课程上讲过。清华简发表后,又有学者对楚文字“前”、“延”二字进行讨论。有感于此,这几天我对初稿做了一些补充并略加修正,论证、观点尚不成熟,仅供讨论,尚期指正。
(编者按:[2]参氏着《安徽寿县朱家集出土青铜器铭文集释》第53页。
[3]刘节:《寿县所出楚器考释》第117-118页,《古史考存》,人民出版社1958年2月。
[4]参晏昌贵:《读〈用曰〉劄记一则》,简帛网(www.bsm.org.cn)2007年7月27日。
[5]李零:《楚国典型铜器墓的年代与楚器的分类研究》第19页,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论文,1982年6月;又《论东周时期的楚国典型铜器群》,《古文字研究》第19辑,第144页,中华书局1992年8月。陈秉新:《寿县楚器铭文考释拾零》,《楚文化研究论集》第1集,第332-333页,荆楚书社1987年1月。此前已有唐兰、李学勤等先生提出酓◎即考烈王的观点。唐兰先生说:“谓
新蔡-楚文字中的“前”与“脠(延)”——由寿县楚器中的楚考烈王名说起是幽王,“酓
新蔡-楚文字中的“前”与“脠(延)”——由寿县楚器中的楚考烈王名说起器多与幽王器相似,器又重大,不是哀王以下所能铸造,他必是考烈王。”氏作:《战国题铭概述(下)》,《文物》1959年第9期。
[6]黄锡全:《“淊前”玉圭跋》,《文物研究》第8辑,第177-179页,黄山书社1993年10月。黄文提到,此前陈邦怀先生已经把玉圭人名和朱家集楚王名联繫起来,参陈邦怀:《战国楚文字小记》,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楚文化新探》第154-155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9月。
[7]程鹏万博士已指出这点,参氏着第55页。
[8]这裏“止”多一笔的现象,或许还可以与楚文字“之”的特殊写法相类比。朱家集铸客组器中,通称“铸客大鼎”的铭文“为之”的“之”字,原器作
新蔡-楚文字中的“前”与“脠(延)”——由寿县楚器中的楚考烈王名说起、1002
新蔡-楚文字中的“前”与“脠(延)”——由寿县楚器中的楚考烈王名说起看做“止”形上添加了一笔,恐怕更为合适。该文蒙苏先生惠赐,谨此致谢。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3904.html

以上是关于新蔡-楚文字中的“前”与“脠(延)”——由寿县楚器中的楚考烈王名说起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