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彰化师大国文系)
孙诒让曰:“今略摭金文、龟甲文、石鼓文、贵州红巖石刻,与说文古籀互相勘校,楬其歧异,以箸渻变之原,而会最比属,以寻古文大小篆沿革之大例”[1],一语道出传钞古文与出土文字关係之密切。而最近徐在国先生集中精力编着多本与传钞古文相关的书籍,[2]便利学界,居功厥伟。其中《隶定古文疏证》一书的“前言”中提到:“‘隶定古文’存在着误置的情况。隶定‘古文’中误置的情况主要有义近而误置和形近而误置。”[3]而所谓的“义近而误置”,徐先生注释说:“裘锡圭曰:‘有时候,人们不管某个字原来的读音,把这个字用来表示意义跟它原来所代表的词相同或相近的另一个词(一般是已有文字表示的词)。这两个词的音可以截然不同。’裘先生称之为‘同义换读’。《文字学概要》,21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4]由徐先生文中所举例证来看,在《古文四声韵》、《集韵》、《龙龛手鉴》等按照声韵来归字的典籍中,确实可以理解为“同义换读”。不过,还有一种情形是归字者因不识某字,但从字义上判断与字头意义相近,遂误归某字于该字头下。与徐先生所论不同的是,如所举《古文四声韵》3‧果‧21下“祸”字下引崔西裕《纂古》或作“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玉篇》:“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古文殃”)。归字者显然是认识隶定古文“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归于《古文四声韵》果韵“祸”字下,无疑是“同义换读”。但是本文所说的情况是归字者并不认识此字形,所以当然不是所谓“同义换读”。《说文》古文“炽”便是一个例证,其字形作: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大徐本《说文》古文“炽”)、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小徐本古文)
《说文》古文“炽”的字形与底下楚文字形近相关:
(1)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楚帛书》)
(2)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郭店‧六德》33)、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新蔡》零213、212)
(3)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包山》85)、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包山》82、115、124、194等简)、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包山》125)、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包山》103)
(4)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包山》97)、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天星观》)[5]
(5)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新蔡》甲三342-2)、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新蔡》甲三33)、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新蔡》甲三3)、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新蔡》零122)、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新蔡》乙四118)
(6)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上博(三)‧极先[6]》11)
(7)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包山》139)
(8)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包山》179)
(9)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上博(四)‧柬大王泊旱》16)
刘信芳先生曾根据《说文》古文“炽”的写法,将(7)字释为“炽”,读为“戟”。[7]而对于(6)形的解释是:
炽尨:“炽”原简字形以上从日,下从火之字爲声符。新蔡葛陵楚简甲三33有一人名用字,从黾,其声符也是上从日,下从火,该字简甲三342作“萴”。据此该字有可能读爲“炽”,“炽”、“萴”皆是职部字。“炽”是盛的意思,“尨”读爲“厖”,大也(《尔雅·释诂》)。“其炽尨不自若作”,强者所成就的大作,其盛其大不是他自己的如此之作。亦即作之预期与作之成果不一定相符。[8]
范丽梅小姐根据刘先生的说法,指出“根据《说文》与包山楚简对照,可知此声符,古音与‘炽’相同。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炅与《楚帛书‧甲篇》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皆应读作炽。……《郭店‧六德》‘少而炽多也’,乃指‘门内之治恩掩义’,重视‘仁’,而使宗族子孙能由少繁衍而多,逐渐壮大之意。”同时认为刘先生将(6)读为“炽”是对的,但认为应连下一字“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读为“鸿蒙”,是一叠韵联绵词。[9]
建洲案:裘锡圭先生曾指出:
《黄帝内经素问》里常见“炅”字,用法跟“热”十分相似。如《举痛论》先言“炅气”,后言“热气”,而意义无别。又言“寒则气收,炅则气泄”,以“炅”与“寒”对举。居延汉简中也常见同样用法的“炅”字。……《老子‧德经》“静胜热”句,马王堆帛书甲本作“靓生炅”(乙本此句残去)。又甲本《道经》“或炅或□”句,乙本作“或热或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帛书整理小组认为“炅,从火,日声,当即热之异体字,不读古迥切或古惠切。”,完全正确。[10]
施谢捷先生也说:“‘去热’是秦汉时常用的名字,取意与习见之‘去疾’、‘去病’、‘去伤’等相类。汉印有‘赵去热’(《徵补》10.3‘热’栏),亦以‘去热’爲名,是其比。或写作‘去炅’,(原注:“秦汉文字‘热’或写作‘炅’,可参看裘锡圭先生《考古发现的秦汉文字资料对于校读古籍的重要性》,载《古代文史研究新探》,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34-35页。”) 如秦印‘田毋辟‧臣去炅’(穿带印。《尊古斋印存》六集)、‘潘去炅’(《魏石经室古玺印景》),汉印‘閵去炅’(《王氏集古印谱》5.13)等,均其例。《澂秋馆印存》着录秦汉之际私印‘与炅巳(已)‧肖形’(穿带印),以‘炅已’爲名,显然也应该就是‘热已’,汉印中有名‘热已’ 者,如‘周热巳(已)’(《徵》10.9‘热’栏),即其例。”大家知道将“炅”分析为从“日”得声,释为“热”,已是学界普遍认同的。单凭一《说文》古文的“炽”字遂将相关诸字加以改释,恐有问题。我们先讨论《说文》古文“炽”字来源:
徐在国先生分析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的构形,认为其所从的“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似由戠字讹变。[11]此说若可成立,可以证明“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字形上与“炅”毫无关係。不过,“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字形与上引楚文字(5.1)、(7)字形完全相同。根据《包山》人名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包山》124),又作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包山》125)可以证明“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即是“炅”,则(5.1)、(7)字形可以隶定作“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但这种写法与楚文字常见的“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作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郭店‧六德》24)、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郭店‧六德》10)等形明显不同,[12]要说成是讹变的现象,有一定的难度,笔者对徐先生之说持保留的态度。我曾与陈剑先生讨论到此字,陈先生有一很好的意见,兹转引如下:
包山简139从“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从“戈”之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字虽与《说文》古文“炽”作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形同,但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形何以是“炽”,本无多少理据可说,恐不能据以释古文字。我们反而应当反过来考虑,根据六国文字中“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声字可用为“热”的情况,古文“炽”作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形很有可能是用为“热”的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类形“因义近而误置”;同时可能也有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跟“炽”字形上也多少有点联係的因素――其实说白了就是,汉人看到古文写本资料中从上下文看意义当为“炽热”一类的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字,对其字形已不能确识,就认作偏旁裏也有“火”、有“戈”的“炽热”之“炽”了。[13]
此说确有其理。上引楚文字(3)、(4)、(5)、(6)、(7)由字形来看,可能是一字异体,均从“炅”得声,其偏旁或从“戈”、“匕”、“易”、“斤”、“糸”。“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显然也是同一系列的字。这些字形形体上看不出与“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的关係,所以直接释为“炽”是不行的。“炽”本为火盛之意(《慧琳音义》卷一“炬炽”注引《说文》),[14]与“炅(热)”义近。许慎不识从“炅(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之字,在《说文》中“炅”是“古迥切”,释为“见也。从火日。”直到段玉裁《注》还说:“按此篆义不可知。”所以当许慎看到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或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字时,可能由字义判断是同“炽热”义近之字,再加上有“火”及“戈”两旁,遂以为是小篆“炽”字的古文,即所谓“义近而误置”,[15]不知道其实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字与“炅”音义皆近。不过,必须指出的是“炽”是昌纽职部,与“日”,日纽质部,声纽同为舌上音,韵部职质常见互通,如“暱”从“匿”得声,《说文》异体作“昵”,“暱”、“昵”是(质部);“匿”是(职部)。《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筑城伊淢,作丰伊匹”,《释文》:“淢,况域反,沟也。字又作洫。”淢(职部);洫(质部)。诗中“淢”、“匹”为韵,“匹”亦质部。《礼记‧投壶》:“壶中实小豆焉”,《大戴礼记‧投壶》:“实”(质部)作“置”(职部)。《周礼‧考工记‧弓人》:“凡昵之类,不能方。”郑《注》:“故书‘昵’或作‘樴’。杜子春曰:‘樴’读为‘不义不昵’之‘昵’”“昵”(质部);“樴”(职部)。[16]今本《缁衣》:“毋以嬖御人疾庄后,毋以嬖御士疾庄士、大夫、卿士”的“疾”,郭店本相应之字作“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上博本作“衋”。古音“息”是心母职部字,“衋”是晓母职部字;“疾”是从母质部字。《说文》:“息,喘也。从心,从自,自亦声。”息,职部;自,质部。[17]《礼记·王制》“必即天论。”郑注:“即(职部)或爲则(质部)。”《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允当则归。”《文选‧爲郑沖劝晋王牋》李注引“则”作“即”。《楚辞·九歎》:“即听夫人之谀辞。”《考异》:“即,一作恻。”也就是说“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字释为“炽”的古文,也可以说有声音的因素。但如上述许慎既然不识“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从“炅(热)”得声,就不可能进一步将字形分析从“日”得声,就如同上述徐在国先生分析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为“炽”之误写一样。以此观之,《说文》古文“炽”作“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理解为“义近而误置”是合理的推断。至于《汗简》5.68、《古文四声韵》4.8“炽”字古文均引自《说文》,[18]也是一样的情形。综合以上的讨论,(1)-(8)应该还是释为“炅”或从“炅”得声的字。底下逐条加以说明:
(1)《楚帛书》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释为“热”,已有多位学者提出。[19]帛书文例是“热气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气”,第三个字或释为“寒”(如李零),或释为“仓”(如周凤五、《楚文字编》页321)。由字形来看是应该释为“寒”。“寒”字以往只见于西周铜器,黄天树先生指出《花园庄》3.17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应释为“寒”,与一般写法差别在省“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旁。[20]《上博(一)‧缁衣》6“寒”作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上博(三)‧周易》45作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可以看出中间从一人形,与金文写法相近。至于“仓”作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郭店‧太一生水》04),不见人形,且左下从一爪形。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释为“寒”,字形近于《上博(三)‧周易》45写法,“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旁与“人”形有共笔的现象。[21]
(2)《郭店‧六德》32-33“容之为言也犹容容也,少而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多也。”“容”字依陈伟先生的考释。[22]“△”字,《郭店》整理者释为“尞(?)”。[23]李零先生释为“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解释说:“‘少而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多也’,第三字是古‘热’字(写法同楚帛书‘热气寒气’的‘热’字),这里疑读为‘折’。”颜世铉先生亦隶作“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并以为与“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当同为一字之异体,是从火日声的字,它可和从“真”之字相通。简文“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也可读为“轸”。同时指出《六德》简文相当于《郭店‧五行》40-41“匿之为言也犹匿匿也,少(小)而访者也。”及简43“少(小)而轸者,能有取焉。”“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的位置相当于“轸”,有多的意思。[24]刘钊先生也隶作“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并解释说:“‘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从‘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慎’字古文),疑读为‘实’。……此‘小而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实)多也’与马王堆汉墓帛书《五行》‘匿者,言人行小而轸者也。小而实大,大之者也。’中的‘小而实大’相同。(引按:见于296-297)” 陈伟先生则赞同上引颜世铉的说法。[25]李守奎先生也隶作“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释为“热”。[26]顾史考先生则读为“慎”。[27]
建洲案:由字形来看,“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字中间作“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与“日”形作封闭形有所不同。《楚帛书》甲篇2.9“女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28]陈斯鹏先生赞同李零先生释为“填”;《上博(三)‧周易‧颐》简24与今本“颠颐”之“颠”相当之字作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以及《曾侯》61“真”字作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笔者曾根据以上三项证据怀疑“△”字就是“真”。但是一来裘锡圭先生指出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字实在无法释出,只能依其上部形体有“出”形,暂且读为出。而且“女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未必要读为女娲。[29]其次,上引《新蔡》零213、212的字形偏旁与“炅”形近,其“日”旁亦作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形。[30]所以“△”释为“炅”或“慎”(详下)字形上应该比较合理。而由文意及辞例对照来看,颜世铉先生所释可从。魏启鹏先生说:“佚书屡以‘大而炭(罕)’与‘小而轸’对举,大与小反义词,罕与轸亦当为反义词,罕者稀少也,由此亦证轸者多也。”此为字义的证据。其次,声音的证据:刘乐贤先生指出《说文》古文“慎”作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与秦汉文字中用为“热”的“炅”为一字,是一个从“日”得声的形声字,以音近假借为慎。[31]又如秦公簋中有一从“金”从“炅”声的字应读爲“镇”。[32]而“轸”(章纽文部),与“真”(章纽真部)的关係是双声,韵部真文旁转关係非常密切,如楚大府镐“晋(精纽真部)镐”应读作“荐(精纽文部)镐”。[33]而且典籍常见“真”、“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二声互通的例证,[34]所以“日”、“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声旁相通自无问题。而如果将“△”读为“炽”(昌纽职部),与“轸”(章纽文部),韵部同样颇有距离,亦可证明此说不能成立。附带一提,上引范丽梅小姐将《六德》此简的“多”释为增加的意思,此不确。几位学者已指出《六德》13-19简、25-26简、31-33简的几个相同句式的“多”字应读为“者”或“者也”的合音,如简14-17“……因而施禄焉,使之足以生,足以死,谓之君,以义使人多。……危其死弗敢爱也,谓之[臣],以忠事人多。忠者,臣德也。”此处的“多”读为“者也”的确文从字顺。[35]
(3)此形诸字,皆为人名。上引沈培先生已指出是一字,主体偏旁是“炅”、“黾”,沈先生并说:“我们把上述几种写法不同的字的隶定中‘匕’、‘斤’等偏旁,很可能都是‘易’的讹变。这个问题将另文讨论。”兹将沈先生之说录此待考。
(4)《包山》97是人名。至于《天星观》的文例是“△车”,疑读为“馹车”。
(5)《新蔡》甲三342-2“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以尨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为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新蔡》甲三33“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以尨灵为君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卒)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岁)[贞]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二者文例相同,皆为贞人名。关于甲三342-2的“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字,上引刘信芳先生依《新蔡简》整理者的说法从“则”,不确。而宋华强先生将此字隶定作“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但由字形来看,其右旁分明从“戈”。又甲三3“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亡(无)咎。又(有)敚(祟),与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同敚(祟)”,沈培先生指出:“‘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字已见于新蔡甲三:33、零:122,应该就是指‘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这个人,新蔡甲三:342-2有‘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与此当是同一人,原释文将其名释为‘萴’,误。‘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当表同一姓,很可能就是后代的‘虞’姓。……‘与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同祟’应当就是说此次某贞人所得之祟与‘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这个贞人所得之祟相同。”最后,《新蔡》乙四118“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应该也是同一贞人名的异写。
(6)《上博(三)‧极先》11:“举天下之作,强者果天下之大作,其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不自若作;若作,用有果与不果,两者不法。”《极先》此句的标点,整理者李零先生作:“举天下之作强者,果天下之大作,其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不自若作,庸有果与不果。两者不废,举天下之为也……”。[36]
廖名春先生作:“举天下之作,强者果天下10之大作,其冥蒙不自若。作庸有果与不果?两者不废。”并解释如下:“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释为“冥蒙”,以为是“蒙昧”,此与“强者”相对,指不强者。“自若”,自如。“不自若”,“不得自若”,不得自如。此指“不果”,不成。又说“‘作’字后有表示句读的符号,故李零在‘作’字后断句。但从文义而言,可能抄书者有误。如楚简《老子》甲本简8‘丌事好长’,‘好’后也有表示句读的符号。”最后“‘两者’,指‘果’与‘不果’。‘废’,废除。此是说成与不成都有其意义。”
董珊先生标点作:“举天下之作,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刚—强)者果;天下【10】之大作-,其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敦)尨(厖)不自若-(若;若)作-(作,作)甬(庸)有果与不果?两者不废。”曹峰先生赞同此说,并说“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敦)尨(厖)”亦可能读作“纯蒙”。[37]
丁四新先生标点作:“举天下之作强者,果天下10之大作,其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尨不自若(诺)作,甬(庸)有果与不果。两者不法(法)。”并解释说:“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尨,廖名春读作‘冥蒙’;刘信芳读作‘炽尨’,幷说:‘炽是盛的意思,尨读爲厖,大也。’其意不明,其义皆难以通晓。此词待考。”又说“‘其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尨不自若(诺)作’与‘不果’对应,故疑‘若’读爲‘诺’。”“两者,指‘果天下之大作’与‘不自若(诺)作’两种‘作强’的情况。法,即‘法’,效法;此处不当读爲‘废’。”
季师旭昇标点作:“举天下之作,强者果天下之大作,其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不自若作,若作,庸有果与不果?两者不废。”并解释说:
承前段“祥义、利巧、綵物出于作,作焉有事,不作无事。举天之事自作为,事庸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不可赓也”继续申论。前段谈完“祥义、利巧、綵物出于作”之后,接着先谈“祥义、利巧、綵物”这些“名”不过是“荒言之”;其次谈什么人作这些“实”,“举天下之作,强者果天下之大作”谓天下之“作”,强者包办了其中之大者,如王侯将相之流取天下、易服色、改制度,但这些真是强者“自若作”的吗?(若读为如。自若,自如也,自然也。)[38]
笔者以为董珊先生、季师旭昇之说值得注意。简文简11“大作-”及“若-作-”均有“-”符号,前者依文意可理解为句读号,后者则廖、丁二先生均视而不见,恐不妥。虽然《极先》简文多见“重文号”用“=”来表示,但是以目前所见之资料来看,并不足否定“-”释为重文号。如《上博五‧弟子问》11:“宰我问君子-(子,子)曰:……”。同篇19号简以双短横“=”表示重文,李天虹先生指出:“不能证明这裏的‘-’一定不是重文符,郭店《老子乙》就是以‘=’、‘-’两种符号表示重文。”其说可从。又如《上博一‧缁衣》简22-23“则好仁不【22】坚而恶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恶恶)不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着)也。……《诗》云:‘朋友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卣(攸)〉[39]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摄,摄)以威仪。’同一简23,重文号一作“-”,一作“=”,最是明证。《郭店‧五行》9-10号简“未见君子,忧心不能惙惙”的“惙惙”是写作“惙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而12号简“未见君子,忧心不能忡忡”的“忡忡”是写作“忡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40]另《上博四‧柬大王泊旱》21“君王元君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23“君王元君=”,有学者认为亦是相同情况。[41]以此观之,“若-作-”解为重文符号是可以的。
其次,简文强者之“大作”,笔者同意季师旭昇解释为取天下、易服色一类跟战争有关的事,也呼应《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说法。在此观点之下,可以讨论来“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的字形与读法。“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可隶定作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整理者隶定右上从“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不确,其主体结构仍是“炅”,并以之为声符。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学者多释为“尨”。[42]但是“尨”字形作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上博(三)‧周易》01)、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新蔡》甲三204)、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新蔡》乙四103)、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新蔡》甲一25),象“犬之多毛”(《说文段注》十上二十七),均从“犬”旁有长毛“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形。[43]季师旭昇分析此字从“犬”、从“中”或“才”共笔,未必是“尨”字。[44]这观察是敏锐的。笔者认为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字所加的笔划在犬字上的,类似“犮”的写法,如《上博六‧天子建州》乙本简11“不言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杨华先生读为“不言魃”;又如《上博(五)‧三德》18“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整理者李零先生释为“尨”,陈剑先生疑读为“犮”,[45]侯乃锋先生进一步指出:“‘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字释为‘犮’极是。此字形又见于曾侯乙墓竹简170,何琳仪老师以为此字从犬,加短横表示犬行有所碍。(原注: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954页,1998年9月第1版。)此处似当读为‘祓’。”同时,何琳仪先生也正确指出所加短横是“指示”符号(同上文),则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字恐怕也是表示犬行有所碍之意,只是绊足的指示符号由本来的“一”,变为“▽”形。最明显的证据是《说文》:“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绊马足也。从马O其足。”另外《说文》还有“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字,大徐本《说文》曰:“马一岁也。从马一绊其足。”(十上一)。《说文解字繫传》内容相同。(通释第十九一)。但是段玉裁认为“绊其足”三字盖衍文。[46]“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字亦见于《侯马盟书》92:7,是参盟人名。(见《侯马盟书‧字表》页331)。假如我们以上的推论正确的话,段玉裁的更动《说文》原文,实无必要。盖指示符号作“一”形或作“封闭形”(如O或▽)本无区别,如同“膺”,甲骨文作“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从隹,以一半圆笔指示鸟膺部位所在,为“膺”字初文。到金文应侯见工簋作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本来的圈形变成一点。[47]又如“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既作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又作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48]裘锡圭先生也指出:“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当是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字加指示符号的繁体。在象柲形的笔划上加点或圈以指明‘柲’的字义。”另外,陈剑先生也指出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簋的“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地)”字所从的“彖”旁作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其异体作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觯),豕颈所象绳索之形的变化亦可参考。[49]赵平安先生也指出:“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和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构造意图相同,指事符号或封口或不封口,没有本质区别,可以看作是一个字的不同写法。”笔者认为“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犮”应读作“肆伐”或“袭伐”。“亵”与“肆”通,《礼记‧表记》“安肆日偷”郑玄注:“肆或爲亵。”“亵”从“埶”声;“炅”读为“热”,亦从“埶”声。况且“日”声本与“埶”声可通,最明显的例证即是:《上博四‧柬大王泊旱》简16“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字,根据李家浩先生之说可读为“馹”。[50]孟蓬生先生也指出:“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当读为‘馹’,驿车也。‘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为‘蓺’的省写。《尚书‧尧典》:‘格于艺祖。’《史记‧五帝本纪》:‘归于祖禰庙。’《周礼‧考工记‧轮人》:‘则无槷而固。’郑注:‘槷读如涅。’《说文‧水部》:‘涅,黑土在水中者。从水,从土,日声。’又《衣部》:‘亵,私服也。从衣,埶声。’又:‘衵,日日所常衣。从衣,日声。’亵衵音义相通。”而“犮”与“伐”同为并纽月部,双声叠韵,古籍常见通假。[51]“肆伐”一词见于《诗‧大雅‧大明》“凉彼武王,肆伐大商”,《风俗通义‧皇霸》引《诗》则作“亮彼武王,袭伐大商”,可见“肆伐”又作“袭伐”。[52]另外,我们将简文“甬”释为“用”,理解为连词,“表示下文所述乃是前事所导致的结果。”丁四新先生释为“庸”,意为“乃”,也是可以的。最后,“果”的用法,可以参见《周礼‧春官‧大卜》:“以邦事作龟之八命,一曰征,二曰象,三曰与,四曰谋,五曰果,六曰至,七曰雨,八曰瘳。”其中“果”字,郑玄注引郑众之语曰:“果谓事成与不也。”
所以简文可断读作:“举天下之作,强者果天下之大作,其肆伐不自若作;若作,用有果与不果,两者不法。”意思大概是说:“拿天下的事来说吧,强者(即“君王”)完成兼併天下的大作为,他对外国的侵伐不需要自己去作(意即指派手下兵将出征)。如果去作(亲自出征),自身就会陷于成功与否的压力之中。不管派人出征或是亲征,都不可以效法。”这种反对战争,反对作强,主张无为之思想正如丁四新先生所说:“竹简的看法,与《老子》的思想颇相一致。”
(7)《包山》138-139“阴人舒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命证阴人御君子陈旦、陈龙、陈无正……大脰尹公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宿)[53]必,与(予)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矢)卅。”“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字《楚文字编》页586、704归于“炽”字下,不妥。此字仍应理解为从“炅”得声。刘信芳先生认为字与《说文》“炽”之古文同形,疑读为“戟”,并指出:“古代讼狱须纳财物于官府,‘与戟三十’乃舒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为要求盟证所付的诉讼费。”但是“戟”,见纽铎部,不管与“日”(日纽质部)或是“热”(日纽月部),声韵均有距离,可知释为“戟”是有疑问的。陈伟先生已指出《包山》简138-139应连读,为舒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的取证请求,所列为证人名单。[54]但他将“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读为“僚”现在看来也是不对的。结合两位学者的意见,笔者以为“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应读为“矢”(书纽脂部),与“日”声纽同为舌上音,韵部对转。而且《礼记‧仲尼燕居》:“军旅武功失其制”,“制”,《孔子家语‧论礼》作“势”(从“埶”声),则“制”与“热”音近可通。而【制与折】、【誓与矢】关係密切,古籍常见通假,[55]可见“矢”、“热”相通应无问题。或曰楚简既见“矢”字,为何还要将字形写得如此繁琐?但是只要看楚简常见的“文”字亦作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应该不觉奇怪。《周礼‧秋官‧大司寇》:“以两造禁民讼,入束矢于朝,然后听之。”郑玄《注》曰:“讼,谓以财货相告者。造,至也。使讼者两至,既两至,使入束矢乃治之也。……必入矢者,取其直也。《诗》曰:‘其直如矢’。”孙诒让曰:
《管子‧中匡篇》:“军无所计而讼者,成以束矢。”又《小匡篇》:“无坐抑而讼狱者,正三禁之,而不直,则入束矢以罚之。”并禁讼入束矢之遗制。据《管子》所云,盖讼未断之先,则令两入束矢,既断之后,则不直者,没入其矢以示罚,其直者则还其矢。[56]
此次的盟证大概是舒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自己要求的,或他是当事人、兴讼人,所以要“入束矢”。“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从戈,与兵器相关,或可作为释“矢”之证。[57]又“束矢”,一般认为指“百矢”,简文是“三十矢”,亦有不同。另外,《集成》9456裘卫盉:“裘卫迺彘告于白邑父、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白、定白、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白、单白”,“彘告”即“矢告”,马承源先生认为“矢告”就是“直告”,也就是“正告”,[58]可能也与《周礼‧秋官‧大司寇》:“以两造禁民讼,入束矢于朝,然后听之”的制度有关。
(8)《包山》179“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人登苍”,可见当作地名用。《包山》47有个字形原简不太清楚,张守中先生摹作“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59]刘乐贤先生则隶作“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其文例是地名:“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昜”。刘先生亦是从“炅”读为“热”的角度切入,将“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释为从“日”得声,读作“涅”。“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昜”即古书的“涅阳”,战国时代属于楚国。[60]则本简的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或亦可释为“涅”。
(9)《上博(四)‧柬大王泊旱》16“王有野色,属者有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人”,字形可以隶定作“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孟蓬生先生释为“暍”,他说:“‘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字简文分明从日。颇疑此字结构当分析为从欠,炅声。炅即热字,如此字果从炅声,则当读为‘暍’,义为‘中暑’。《说文‧日部》:‘暍,伤暑也。’……此简大意是说,经过三日雩祭,楚柬王面有风尘之色,而随从柬王留在郊外的侍从及宠臣中也有因此而中暑的人。”此从其说。
最后,楚文字还有表面看起来从“炅”,但实际上与“炅”毫无关係的字。如:楚简文字常见“虩”字,一般作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包山》15)、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郭店‧五行》25)。而《郭店‧缁衣》16“虩(赫)虩(赫)师尹”,“虩”字作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原考释者说:“简文从‘虍’从‘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省,与‘虩’一字。”相应字在《上博(一)‧缁衣》09“虩”作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下讹变为“火”形;字形亦见于“公子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命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生以卫苇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新蔡》乙一:16),贾连敏先生释为“虩”,正确可从。[61]字形下虽从“炅”形,但这显然是讹变所造成的,不能误以为字从“炅”旁。《望山》1.136“□公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其中“△”字,《望山楚简》、《楚文字编》、《望山楚简校录》均依形隶定作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而没有解释。[62]现由以上的讨论,可知字应释为“虩”。字形关係如同“然”作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郭店‧太一生水》3),又作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天星观》)。另外,相似写法亦见于《玺彙》1571作“絑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私名玺,亦应释为“虩”。
另外,《上博(二)‧子羔》简8“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而和”,首字整理者马承源先生按照原形摹出,不作解释。[63]杨泽生先生分析为上部看作“齿”,与下部的“口”同爲意符,而中间部分从“日”从“火”的“炅”是音符,并认为读为“协”,先秦文献有“协和”一词,“协和”字在匣母缉部。[64]此字与一般所见楚文字从“炅”之字构形有所差别,而且“炅”与“协”的声韵关係并不密和,此说不无疑问。宜存疑待考。
本文曾请陈剑先生审阅指正,谨致谢忱。另外,陈剑先生向笔者指出:“荆门左冢漆局文字有一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字(‘民~’),不知与大作所论‘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旁有无关係?‘天’或‘大’形与‘火’形之交替楚简文字中似颇不乏其例。”兹存此说备考。
附记:此篇为拙着:《上博楚竹书文字及相关问题研究》(台北:万卷楼图书公司,2008年1月)其中一章。
(编者按:[1]孙诒让《名原‧自序》,转引自丁福保编《说文解字诂林及补遗》(十一)(台北:商务印书馆,1959.12)页85下
[2]徐在国:《隶定古文疏证》(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6)、徐在国:《传钞古文字编》(三册)(北京:线装书局,2006.11)。
[3]徐在国:《隶定古文疏证》(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6)页5。
[4]徐在国:《隶定古文疏证》(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6)页8注13。亦见徐在国:《传钞古文字编‧前言》上册(北京:线装书局,2006.11)页13。
[5]此二字形取自滕壬生:《楚系简帛文字编》(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7)页918。
[6]“恆先”改读为“极先”,参裘锡圭:〈是“恆先”还是“极先”〉《“2007年中国简帛学国际论”坛”论文》(台北:台湾大学中文系主办,2007.11.10~11)页1-16。
[7]刘信芳:《包山楚简解诂》(台北:艺文印书馆,2003.1)页135。
[8]刘信芳:〈上博藏竹书《恒先》试解〉,简帛研究网,2004.05.16。
[9]范丽梅:〈上博楚简考释四则〉《“2007年中国简帛学国际论坛”论文》(台北:台湾大学中文系主办,2007.11.10~11)页1-3。
[10]裘锡圭:〈考古发现的秦汉文字资料对于校读古籍的重要性〉《古代文史研究新探》(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1二刷)页35。
[11]徐在国:《隶定古文疏证》(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6)页213。
[12]参《楚文字编》页699-701、873-874。
[13]2006年12月16日覆信内容。
[14]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主编:《故训汇纂》(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3初版二刷)页1375。
[15]必须说明的是,此处我们不归于“形近而误置”的原因是有主从之别。我们的推断是许慎先因“义近”,再因为字形与“炽”有笔划上的关係而误置。否则单靠小篆“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炽)”,恐还不足与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牵上关係。
[16]冯胜君:《二十世纪古文献新证研究》(长春: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2)页107。
[17]崔枢华:《说文解字声训研究》(北京:北京师範大学出版社,2000.9)页47。
[18]徐在国:《传钞古文字编(下)》(北京:线装书局,2006.11)页1010。
[19]李零:〈古文字杂识(五则)〉《国学研究》第三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页269、周凤五:〈子弹库帛书“热气仓气”说〉《中国文字》新二十三期(台北:艺文印书馆,1997)。
[20]黄天树:〈读契杂记(三则)〉《黄天树古文字论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8)页220。
[21]不过,仓与寒的确存在形近易混的现象,参考冯胜君:《论郭店简〈唐虞之道〉、〈忠信之道〉、〈语丛〉一~三以及上博简〈缁衣〉爲具有齐系文字特点的抄本》,(北京大学博士后硏究工作报告,2004.8)页236-238、张新俊:《上博楚简文字研究》(长春: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博士学论文,2005.4)页85。
[22]陈伟:《郭店竹书别释》(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1)页127。
[23]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5)页188。
[24]颜世铉:〈郭店楚简〈六德〉笺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72:2(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1.6页480-481。
[25]陈伟:《郭店竹书别释》(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1)页128。
[26]李守奎:《楚文字编》(上海:华东师範大学,2003.12)页586。
[27]顾史考:〈郭店楚简《成之》等篇杂志〉《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第88页。亦见氏着:《郭店楚简先秦儒书宏微观》(台北:学生书局,2006)页208。
[28]曾宪通:《长沙楚帛书文字编》(北京:中华书局,1993.2)页94,262号。
[29]裘锡圭:〈先秦宇宙生成论的演变-从原始神创说到上帝即天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讲座2007讲稿”(2007.11.07)页7。
[30]《新蔡》此字,宋华强先生认为从“真”,与笔者先前的想法相同。但考虑到《新蔡》此字的上部与下部与“真”字还有距离,故暂释为“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宋文见宋华强:《新蔡楚简的初步研究‧新蔡简释文分类新编》(北京: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2007.05)页28。又张胜波先生将此《新蔡》此字隶定作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比较合理的。见张胜波:《新蔡葛陵楚墓竹简文字编》(长春: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6.4)页91。
[31]详参刘乐贤:〈释《说文》古文慎字〉《考古与文物》1993.4。
[32]王辉编着:《秦铜器铭文编年集释》(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7)页19。
[33]李家浩:〈楚大府镐铭文新释〉《着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李家浩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12)页121。亦可参《九店楚简》页79注69、赵彤:《战国楚方言音系》(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5)页147。
[34]高亨、董治安编纂:《古字通假会典》(济南:齐鲁书社,1997.7二刷)页90-94。
[35]陈剑:〈郭店简《六德》用爲“柔」之字考释〉《中国文字学报(第二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2):“如果将这些‘多’字都换成‘者’字来读,可以说是再通顺不过了。我现在倾向于认爲,《六德》篇中这几个‘多’字,都可以就直接解释爲指示代词,意爲‘……的(人或东西)’,跟‘者’字的部分用法相类。”顾史考先生有相同的看法,见顾史考:〈郭店楚简《成之》等篇杂志〉《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第88页。亦见氏着:《郭店楚简先秦儒书宏微观》(台北:学生书局,2006)页208。
[36]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页296-297。又见〈上博楚简《恆先》语译〉《中华文史论丛(总第八十一辑)》2006年第一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3.20)页283。
[37]曹峰:〈〈恆先〉的编联与分章〉《上博楚简思想研究》(台北:万卷楼图书公司,2006.12)页121注24。
[38]季师旭昇编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读本》(台北:万卷楼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5.10)页237-238。
[39]冯胜君先生释为“囚(
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以为是“卣”的形近误字。见冯胜君:《论郭店简〈唐虞之道〉、〈忠信之道〉、〈语丛〉一~三以及上博简〈缁衣〉爲具有齐系文字特点的抄本》,(北京大学博士后硏究工作报告,2004.8)页288。
[40]引自曹银晶:〈《上博‧柬大王泊旱》琐记〉,简帛网,2006.12.17。
[41]曹银晶:〈《上博‧柬大王泊旱》琐记〉,简帛网,2006.12.17。
[42]参《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读本》页236-238所引诸家的说法。
[43]亦可参金文“彪”的写法,《金文编》页335。
[44]季师旭昇编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读本》(台北:万卷楼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5.10)页238。
[45]陈剑:〈谈谈《上博(五)》的竹简分篇、拼合与编联问题〉,简帛网,2006.02.19。
[46]〔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台北:汉京文化,1985.10)页460。
[47]刘钊:《古文字构形研究》(长春:吉林大学博士论文,1991)页125。
[48]刘钊:《古文字构形学》(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1)页82。
[49]陈剑:〈金文“彖”字考释〉《甲骨金文考释论集》(北京:线装书局,2007.4)页258。
[50]李家浩:〈南越王墓车馹虎节铭文考释——战国符节铭文研究之四〉《容庚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古文字研究专号)》(韶关: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4)页662~671。
[51]张儒、刘毓庆:《汉字通用声素研究》,(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4)页599。
[52]“埶”可读为“袭”,参陈剑:〈释上博竹书和春秋金文的“羹”字异体〉《“2007年中国简帛学国际论坛”论文》(台北:台湾大学中文系主办,2007.11.10~11)页14。
[53]释为“宿”,参李守奎:〈九店楚简相宅篇残简补释〉《新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页2。后收入谢维扬、朱渊清主编:《新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12初版二刷)页347-348。亦见《楚文字编》页434、457。
[54]陈伟:《包山楚简初探》(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8)页142-143。
[55]张儒、刘毓庆:《汉字通用声素研究》,(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4)页620、621。
[56]〔清〕孙诒让撰,王文锦、陈玉霞点校:《周礼正义》十一册(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3月二刷)页2748。
[57]吕静先生认为:“古代矢与誓为通训之字。由此可以认为,在古代矢字的本身或折矢的行为,表示个人心中强烈的、不可更改的决心,表示‘誓’的意思。”存此备考。见氏着:《春秋时期盟誓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6)页69。
[58]马承源:《商周青铜器铭文选》(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页128。
[59]张守中:《包山楚简文字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8)页253。
[60]刘乐贤:〈楚文字杂识(七则)〉《第三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学,1997.10)页630-631。
[61]贾连敏:《新蔡葛陵楚墓出土竹简释文》《新蔡葛陵楚墓‧附录一》(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10)页202。
[62]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文系编:《望山楚简》(北京:中华书局,1995.6)页79、《楚文字编》页586、张光裕主编:《望山楚简校录》(台北:艺文印书馆,2004.12)页203。
[63]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2)页41、192。
[64]杨泽生〈上海博物馆所藏竹书劄记〉,简帛研究网,2003.04.17, http://www.bamboosilk.org/Wssf/2003/yangzesheng03.htm。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460.html
以上是关于古文-楚文字“炅”字及从“炅”之字再议-兼论传钞古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