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

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說文》“陟”字古文考


(北京大學中文系)
《說文·阜部》“陟”字古文作A,又見於《汗簡》、《古文四聲韻》、《集篆古文韻海》等傳抄古文字書。[1]A古文還一種異體作B,見於三體石經,也見於《汗簡》、《古文四聲韻》、《集篆古文韻海》等傳抄古文字書。[2]《說文·阜部》“陟”字篆文作C。B和C的差別在於,B的右旁比C的右旁“步”中間多一個“日”字形。學者一般認為這是飾符。[3]戰國文字D字習見,《汗簡》、《古文四聲韻》“步”字古文E與之形近,[4]故學者或把D釋為“步”。[5]戰國文字有F及以F為偏旁的字G、H。古文字“田”旁和“日”旁經常混訛,如“莫”字一般從“日”,但I從“田”。所以D和F應是一字的異體。G,趙誠釋“疐”。 [6]徐中舒、伍仕謙釋“陟”。 [7]H,見於上博竹書《周易》,今本《周易》作“窒”。上古音“窒”、“疐”都屬端母質部,“陟”屬端母職部,“步”屬並母鐸部。“疐”與“窒”古音最近,所以信從釋“疐”之說的人越來越多。但胡瓊根據《說文》“騭”“讀若郅”指出,H釋“陟”亦通,從語音上並不能否定釋“陟”之說。[8]按此說有理。“陟”、“疐”聲母相同,上古音職部和質部關係又很密切,[9]這兩個字存在相通的可能。我們認為,A和B的右旁,就是D和F,都應釋為“疐”。A應當分析為從“人”“疐”聲,用作“陟”大概是假借的用法。把D和F釋為“疐”,在聲音上當然沒有問題。下面主要從形體上來證明。
西周金文中的“疐”大體上有J、K兩類寫法。J類寫法演變為L、M兩類寫法。L類寫法發生的是筆劃逐漸剝離式的演變,M類寫法發生的是筆劃斷裂式的演變。M類寫法又發生了由J到L式的演變,形成N類寫法。O類寫法也經歷了J到L、J到M式的演變,但不能確定其先後順序。N類寫法有的也可能先經歷J到L式的演變。L類寫法繼續向下演變,就會變成P、Q和R,Q即《說文》古文“陟”字,丁佛言已釋出。[10]N類寫法繼續演變,就會變成F和D。S也是《說文》“陟”字古文,[11]大概是從K演變過來的。下面畫一個形體演變圖:
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
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
由上圖可見,西周金文“疐”向戰國文字的D和F等的演變,是完全合乎文字演變規律、有跡可尋的。所以D和F確應該釋為“疐”,A即《說文》“陟”字古文是一個從“人”“疐”聲的形聲字。
A: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
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說文》“陟”字古文)  B: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
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三體石經“陟”字古文)
C: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
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說文》“陟”字篆文)
D: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
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包山》151號簡) 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
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上博五《鬼神之明 融師有成氏》5號簡)
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
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上博六《莊王既成 申公臣靈王》9號簡) 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
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上博六《慎子曰恭儉》1號簡)
E: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
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汗簡》“步”字古文)
F: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
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包山》167號簡) 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
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包山》194號簡)
G: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
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集成》15.9735)  H: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
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上博三《周易》4號簡)
I: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
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上博五《姑成家父》4號簡)  
J: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
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集成》5.2838A) 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
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集成》3.631) 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
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集成》1.111·2)
K: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
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集成》1.109)
L: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
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集成》8.4315·2) 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
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集成》8.4317)
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
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集成》3.862) 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
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集成》15.9289·1)
M: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
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集成》8.4248·1) 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
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集成》8.4249)
N: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
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集成》8.4247·1) 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
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集成》8.4247·2)
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
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集成》8.4248·2) 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
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集成》8.4246·2)
O: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
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 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
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集成》10.5187) 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
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集成》11.5819)
P: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
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古陶文彙編》706頁5.20)
Q: 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
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古陶文彙編》331頁3.1293) 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
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古陶文孴錄·附編》30頁) 
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
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說文古籀補補》第60頁上欄)
R: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
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
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睡虎地秦墓竹簡·封診式》73頁53號簡)
S: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
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 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
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古陶文彙編》330頁3.1292)
(編者按:[1]徐在國:《傳抄古文字編》第1445頁,線裝書局2006年。
[2]徐在國:《傳抄古文字編》第1445頁。
[3]商承祚:《說文中之古文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胡小石:《說文古文考》,《胡小石論文集三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第51頁,中華書局1998年。
[4]徐在國:《傳抄古文字編》第146頁。
[5]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簡》第28頁,文物出版社1991年。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第324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第251、276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6]趙誠:《〈中山壺〉〈中山鼎〉銘文試釋》,《古文字研究》第一輯第253頁,中華書局1979年。
[7]徐仲舒、伍仕謙:《中山三器釋文及宮室圖説明》,《中國史研究》1979年第四期。
[8]胡瓊:《釋〈慎子曰恭儉〉中的“陟”》,簡帛網(http://www.bsm.org.cn/)2007年8月8日。
[9]馮勝君:《二十世紀古文獻新證研究》第132頁,齊魯書社2006年。
[10]丁佛言:《說文古籀補補》第60頁上欄,中華書局1988年。
[11]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字典》第51頁。湯餘惠主編:《戰國文字編》第945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626.html

以上是关于古文-《說文》“陟”字古文考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