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疾渐甚”刍议

“朕疾渐甚”刍议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朕疾渐甚”刍议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朕疾渐甚”刍议


(烟台大学中国学术研究所)
清华简《保训》第2号简的“朕疾渐甚”刍议
“朕疾渐甚”刍议,《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保训〉释文》隶作““朕疾渐甚”刍议
“朕疾渐甚”刍议”,认为即“适”字,引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犹方也。”[1]李守奎先生在清华简《保训》座谈会上指出该字可以讨论,楚简中此字多次出现,陈剑先生曾把它释为“琮”[2],假如释为“琮”,就可以从其他方面去考虑[3]。孟蓬生先生认为此字与“啇”字无关,其读音当在侵部(谈)部,古音侵、谈、东相通,故上博简、郭店简相关字读作“从”;《保训》““朕疾渐甚”刍议
“朕疾渐甚”刍议”字可以读为传世典籍中表示“疾病加剧”的“渐”字,“渐”字古音在谈部;《尚书·顾命》云:“王曰:呜呼,疾大渐,惟几,病日臻。”“疾“朕疾渐甚”刍议
“朕疾渐甚”刍议(渐)甚”与“疾大渐”语意尤近。《列子·力命》:“季梁得疾,七日大渐,其子环而泣之。”《南史·齐宗室列传》:“帝疾渐甚。”《南齐书·宗室列传》:“帝不豫,遥光数入侍疾。帝渐甚。”“渐”与“甚”意义相同,两字应该看作并列结构[4]。孟蓬生先生的释读颇具卓识,尤其可与《尚书·顾命》对读(《保训》与《顾命》开篇极为相近),较有说服力。何家兴先生亦读作“渐”,不过认为该字可能从““朕疾渐甚”刍议
“朕疾渐甚”刍议”、““朕疾渐甚”刍议
“朕疾渐甚”刍议”、“止”,为“遣”字异体[5]。何家兴先生从字形出发的路径毋庸置疑,然似可商榷。郭店简《语丛四》第21号简云:“一“朕疾渐甚”刍议
“朕疾渐甚”刍议一来。”“朕疾渐甚”刍议
“朕疾渐甚”刍议隶作““朕疾渐甚”刍议
“朕疾渐甚”刍议”,读作“遣”。该字以及何先生所引其他从““朕疾渐甚”刍议
“朕疾渐甚”刍议”的字,““朕疾渐甚”刍议
“朕疾渐甚”刍议”象两手相合,二手向心,而《保训》““朕疾渐甚”刍议
“朕疾渐甚”刍议”的中间部分左右两侧是通下的,与““朕疾渐甚”刍议
“朕疾渐甚”刍议”有较大差距。何先生认为《保训》该字与上博简《性情论》的“朕疾渐甚”刍议
“朕疾渐甚”刍议完全吻合,可商。苏建洲先生认为““朕疾渐甚”刍议
“朕疾渐甚”刍议”字上部应是“帝”字,““朕疾渐甚”刍议
“朕疾渐甚”刍议”应读为“渍”;“帝”字端纽锡部,“渍”字从纽锡部,二者音近可通。《吕氏春秋·孟春纪·贵公》云:“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病矣,渍甚,国人弗讳,寡人将谁属国?’”高诱注:“渍,亦病也。”[6]苏建洲先生的观点结合字形与文献,提供了新的思路。苏先生的释读从古玺出发,而楚文字(如帛书乙的“朕疾渐甚”刍议
“朕疾渐甚”刍议)中的“帝”亦可与之比勘。然楚简的“帝”字下部多有一撇一捺,径将““朕疾渐甚”刍议
“朕疾渐甚”刍议”的上部隶作“帝”,恐有讨论的空间。孙合肥先生认为该字释为“遆(适)”,字形分析为从“辵”省,“帝”声;“适”训方,表示时间,相当于“正”、“正在”[7]。关于“遆”,亦可参见《古文字谱系疏证》[8]。孙先生的读法同《释文》,但在释字上作了推进,与苏建洲先生一样将“止”上部分隶作“帝”,亦当重视。对于读作“适”的说法,我们可以参看曾侯乙墓所出竹简的“朕疾渐甚”刍议
“朕疾渐甚”刍议,《楚系简帛文字编》即释作“适”[9],该字上部当为“帝”。此外,“朕疾渐甚”刍议
“朕疾渐甚”刍议(包山简)、“朕疾渐甚”刍议
“朕疾渐甚”刍议(望山简)、“朕疾渐甚”刍议
“朕疾渐甚”刍议(新蔡简)、“朕疾渐甚”刍议
“朕疾渐甚”刍议(九店简)等字,亦可看作相关字,《楚系简帛文字编》均释作“啻”[10]。综观以上诸家的观点,都有成立的可能,均不能排除。““朕疾渐甚”刍议
“朕疾渐甚”刍议”读作“适”、“渐”、“渍”皆可通,而问题归根到底仍是对字形的判读。笔者窃以为将““朕疾渐甚”刍议
“朕疾渐甚”刍议”看作“遣”字异体,或将上部直接视作“帝”,都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朕疾渐甚”刍议
“朕疾渐甚”刍议”的字形并非首见,与此相关的字之前一再出现,然未有定谳。相关字大抵可如下表所示:
包山简
“朕疾渐甚”刍议
“朕疾渐甚”刍议(173)
新蔡简
“朕疾渐甚”刍议
“朕疾渐甚”刍议(零:189) “朕疾渐甚”刍议
“朕疾渐甚”刍议(零:484) “朕疾渐甚”刍议
“朕疾渐甚”刍议(零:300)
郭店简
“朕疾渐甚”刍议
“朕疾渐甚”刍议(《缁衣》16)
上博简
“朕疾渐甚”刍议
“朕疾渐甚”刍议(《缁衣》9)“朕疾渐甚”刍议
“朕疾渐甚”刍议(《周易》14) “朕疾渐甚”刍议
“朕疾渐甚”刍议(《鬼神之明、融师有成氏》8)
对上述字的释读歧说纷纭,上博简《周易》所见字尚有争议。以上诸字两横之间往往没有竖笔直接通下,与《保训》的““朕疾渐甚”刍议
“朕疾渐甚”刍议”能否类观尚待考察。上引释作“啻”的诸字,竖笔或通下或否,这裏竖笔是否通下,亦当不影响对字形的判读。准此,““朕疾渐甚”刍议
“朕疾渐甚”刍议”与上表所列诸字,殆属一类。鑒于楚文字“宀”多为缘饰,“宀”的干扰亦当忽略。郭店简、上博简的《缁衣》可以参见传世文献,无疑是重要的线索。上博简《缁衣》第9号简云:““朕疾渐甚”刍议
“朕疾渐甚”刍议容有常。”郭店简《缁衣》第16号简云:““朕疾渐甚”刍议
“朕疾渐甚”刍议容有常。”传世本谓:“从容有常。”李零先生释作“从”,指出上博简与郭店简该字相似,好像都是从甬得声[11]。陈剑先生认为与“琮”有关[12]。郭店简《缁衣》的“朕疾渐甚”刍议
“朕疾渐甚”刍议与上博简《缁衣》的“朕疾渐甚”刍议
“朕疾渐甚”刍议与传世本对勘,当读作“从”,李零先生提出其从甬得声的建议很值得重视。无论是郭店简、上博简所见字,还是《保训》的““朕疾渐甚”刍议
“朕疾渐甚”刍议”,中间部分与其视作“帝”,毋宁看作“甬”。战国时代的“甬”主要有如下字形:
“朕疾渐甚”刍议
“朕疾渐甚”刍议(郭店简《性自命出》)“朕疾渐甚”刍议
“朕疾渐甚”刍议(上博简《孔子诗论》)“朕疾渐甚”刍议
“朕疾渐甚”刍议(上博简《容成氏》)“朕疾渐甚”刍议
“朕疾渐甚”刍议(“朕疾渐甚”刍议
“朕疾渐甚”刍议陵君鑒)“朕疾渐甚”刍议
“朕疾渐甚”刍议(中山王鼎)
笔者认为,郭店简《缁衣》的“朕疾渐甚”刍议
“朕疾渐甚”刍议、上博简《缁衣》的“朕疾渐甚”刍议
“朕疾渐甚”刍议,以及《保训》的““朕疾渐甚”刍议
“朕疾渐甚”刍议”,三者殆为一字,它们中间部分都应当是“甬”,从甬得声。《保训》的““朕疾渐甚”刍议
“朕疾渐甚”刍议”或亦可释作“从”,读作““朕疾渐甚”刍议
“朕疾渐甚”刍议”。《说文》云:““朕疾渐甚”刍议
“朕疾渐甚”刍议,病也。从疒从声。”意同苏建洲先生所释“渍”。“从”、““朕疾渐甚”刍议
“朕疾渐甚”刍议”同为精纽东部字,双声叠韵。这仅是笔者的蠡测,有待深究,录而存疑。而此前论者所指出的,尤其是孟蓬生、何家兴先生所读的“渐”极为重要,若能在字形的推求上进一步完善,无疑更具说服力。古音侵谈东相通,该字可读作“从”,亦有通转为“渐”的可能。《保训》与《顾命》可相对读,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线索。在更多证据出现之前,仍从孟蓬生、何家兴先生说,读作“渐”。
(编者按:[1]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保训>释文》,《文物》2009年第6期。
[2]参见陈剑:《释“琮”及相关诸字(一)》,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270,2007年12月18日。
[3]刘国忠、陈颖飞:《清华简〈保训〉座谈会纪要》,《光明日报》2009年6月29日。
[4]孟蓬生:《〈保训〉““朕疾渐甚”刍议
“朕疾渐甚”刍议疾甚”试解》,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844,2009年7月10日。
[5]何家兴:《也说〈保训〉中的“遣”》,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131,2009年8月19日。
[6]苏建洲:《〈保训〉字词考释二则》,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849,2009年7月15日。
[7]孙合肥:《清华简〈保训〉“适”字补说》,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133,2009年8月22日。
[8]黄德宽主编:《古文字谱系疏证》,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030页。
[9]滕壬生编:《楚系简帛文字编》(增订本),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52页。
[10]滕壬生编:《楚系简帛文字编》(增订本),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13页。
[11]李零:《上博楚简三篇校读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3页。
[12]陈剑:《释“琮”及相关诸字(一)》,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270,2007年12月18日。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023.html

以上是关于“朕疾渐甚”刍议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