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

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


(北京师範大学文学院)
(简帛网首发)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所载《周易》第43号简有一字作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
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下文用△表示),[1]由于字形不清,诸家未释。细审笔划,发现此字与“带”字形体相似,很可能是带字。
我们先来看看“带”字和从“带”的字在不同时期的主要写法:
甲骨文: 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
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
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
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
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
西周、春秋金文: 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
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㝨盘)、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
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子犯编钟)
战国文字: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
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晋、玺汇1834)、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
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楚、天星观·策)、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
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楚、包219)、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
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包22)、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
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楚、仰天湖25)、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
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仰天湖25)、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
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楚、郭店·穷达以时1)、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
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郭店·五行13)、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
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郭店·语丛四8)[2]
从以上所列“带”和从“带”的形体来分析[3],其上端:从甲骨文到战国文字,都作一长横,上有三、四、五不等的竖笔,作“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
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 ”、“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
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
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诸形。中间:甲骨、金文作“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
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形,或“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
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形,表示绅带交组之貌;战国文字除少数承袭甲骨、金文的写法外,大都是将“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
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形或“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
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形变为倒三角形,但是交织之意仍然可寻。下端:甲骨、金文都是与上端对称的,作一长横下面加两个或者三个竖笔之形;战国文字有从“巾”的,有从“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
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的,有从刀形的,有从矢形的[4],甚至有什么也不从的。
下端从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
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的形体见于仰天湖楚简。此字是朱德熙先生所释,[5]应该是正确的。但是他对这类形体却没有做字形上的阐释。我们认为,这类形体很可能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其形体演变轨迹可能是(2、3是我们所拟补的):
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
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1——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
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2——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
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3——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
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4
把1下麵的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
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省掉,变为2,中间部分再稍一整饬,就成了3,又因为古文字中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
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形下面多有一横,所以在古文字类化的过程中,又在3的中间加了一横,遂成4。
再回过头来细审我们要讨论的《周易》中的△字。很明显这个字的上端“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
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与“带”的上端是一致的;其中间部分“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
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也可以看出是类似“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
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的交叉之形;字形的下部“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
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漫漶不清,乍看似像“巾”形。但是细审图片,所谓“巾”形的中竖并不是连贯的一竖笔,而是类似“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
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形;所谓“巾”形的左右两竖笔也不是连贯的两竖笔,而是各由两点或数点组成;所谓“巾”形的横笔其实是不存在的,因为所谓“巾”形的中竖与右竖之间并没有横笔相连,而中竖与左竖之间的“横笔”似是墨蹟漫漶所致。我们认为此字下端应与仰天湖楚简“带”字下端所从的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
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相同。
综上,可以把△描摹为“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
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6]上从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
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下从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
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
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即“带”字。“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
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与仰天湖楚简“带”字的右下部所从相同,所以我们怀疑△字是揉合了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
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与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
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而成的,也应该是“带”字。包山简裏恰好也有这样的字形,如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
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包山22)的右旁。这个字一般认为其下所从是“刀”字,但是结合仰天湖楚简裏“带”字的字形来看,此说似不确。仰天湖楚简“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
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的右下方是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
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如果去掉左右两侧的四个饰点,则正好与所谓的“刀”相似,因此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
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所从的所谓“刀”形应与仰天湖楚简裏“带”字的右下部来源相同,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
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的右旁也应是将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
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与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
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杂糅而形成的。
因此,我们认为△是带字。释此字为“带”,还可以将简本《周易》与传世本《周易》联繫起来。上博三《周易》第43号简中的“㓷带”,传世本《周易》相对应的词是“臲卼”。“㓷带”当读为“臲卼”。“㓷”与“臲”声旁相同,例可通假。“带”与“卼”在声音上也是有密切关係的。“卼”字从“兀”得声,“兀”与“带”可以辗转相通:兀声字与介声字可通,[7]介声字与㓞声字可通,[8]㓞声字与折声字可通,[9]折声字与带声字可通,[10]故兀声字与带声字可通。虽然辗转四次,但这些辗转都是成批地进行的,不是孤立的现象,所以应该是可靠的。另外,楚简中有一批从“带”之字,可以读为“窃”、“浅”、“察”等。“窃”从“禼” 声,[11]“禼”通“契”,[12]前文已经提到“介声字与㓞声字可通,兀声字与介声字可通”,所以,由此也可以看出从“带”声之字,可以与从“兀”声之字相通。而且典籍中也有带字与兀声字直接相通的例证,如《诗经·小雅·斯干》:“维虺维蛇。”萧昙《经史管窥》载《诗纬·推度灾》虺作带。[13]可见,“带”读为“卼”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后记:本文蒙赵平安老师审阅、指正,受益良多,还得到刘云师兄的很多帮助,在此深表谢意!
(编者按:[1]《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周易》大图版55页,释文考释194—19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
[2]可参考黄锡全先生的《楚简“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
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字简释》,《简帛研究二〇〇一》上册6—13页,广西师範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
[3]以上所列“带”字(包括偏旁中的“带”字)有很多变体,我们只讨论它们共同的部分,也就是从甲骨文一直传承下来的主体部分。
[4]可参看苏建洲先生的《〈苦成家 父〉简9“带”字考释》,简帛网2008年6月3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835。
[5]朱德熙:《信阳楚简考释(五篇)》,《朱德熙古文字论集》62—72页,中华书局,1995年2月。
[6]原简左下端有一个黑点,可能是漫漶的墨痕,也有可能是左部偏旁的残笔,已无法辨识。但这并不影响本文的论述,因为即使左部有偏旁,此字从△得声也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7]高亨、董治安:《古字通假会典》507页【兀与介】条、【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
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与介】条,齐鲁书社,1989年7月。
[8]《古字通假会典》623页【介与契】条、624页【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
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与恝】条、【芥与契】条、【芥与挈】条。
[9]《古字通假会典》626页【瘈与狾】条。
[10]《古字通假会典》644页“带字声系”。
[11]虽然古文字已经证实“窃”从“万”声,但这并不影响本文的论证,因为所谓的“禼”当为“万”的讹变之体。
[12]《古字通假会典》625页【禼与契】条。
[13]《古字通假会典》507页【虺与带】条。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449.html

以上是关于上博三《周易》中的“带”字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