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蠻衾:楚人俗稱的一個新寫法

文物-蠻衾:楚人俗稱的一個新寫法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文物-蠻衾:楚人俗稱的一個新寫法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蠻衾:楚人俗稱的一個新寫法


(湖南師範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
內容提要 J1[12]10號秦簡為里耶出土秦簡中的一片。由於該簡殘斷、字跡存在模糊之處,內容釋讀頗多爭議。本文通過隸定該簡文字、符號內容,判定該簡的類型及其書寫、編冊方式,然後運用古漢語、歷史地理等方面知識對該簡文意進行了全新的詮釋。本文不但發現了秦人對楚人俗稱的一個新寫法“蠻衾”,也為里耶殘斷秦簡提供了一個較好釋例。
關鍵詞 里耶秦簡 J1[12]10號 釋讀方法
《文物》2003年第1期所載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南龍山里耶戰國—秦代古城一號井發掘簡報》一文(下略作《簡報》),《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第1期所載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湘西里耶秦簡選釋》一文(下略作《選釋》),差不多同時公佈了2002年6月湖南龍山里耶古井出土秦簡中30餘片的情況。二文作者並對這些秦簡的文字進行了初步隸定,乃至釋讀。J1[12]10號秦簡即為其中之一。該簡雖然文字較少,但由於簡身殘斷、字跡存在模糊之處,學者對其內容的釋讀頗多爭議。
《簡報》作者最先隸定了J1[12]10號秦簡的文字:
正面:鞫之越人以城邑反蠻衾害弗智/
背面:廿六年六月癸丑遷陵拔訊榬蠻└衾/
《選釋》作者不但隸定了簡文,而且,還給簡文斷了句、標了點:
正面:廿六年六月癸丑,遷陵拔訊榬、蠻、衿/
背面:鞫之:越人以城邑反,蠻、衿害弗智(知)/
在此基礎上作者又對簡文字詞進行了解釋:“訊,訊問”,“榬、蠻、衿,人名”,“鞫,斷獄為鞫”,“越人,此處宜為生活在此地的濮越等少數民族族群而不是人名”,“害,通曷。視為人名亦可通”。儘管《簡報》、《選釋》二文的主要作者(執筆者)相同,但對J1[12]10號簡何為正面、何為反面的看法卻完全相反。由於《選釋》一文發表時間稍後且對簡文加了句讀,《選釋》一文應該代表了作者的最後意見。筆者贊成後一意見。
最近,有研究者認為[1],《選釋》作者對該簡的釋讀很有問題,該簡文字應當釋讀作:
(正面):廿六年六月癸丑,遷陵掾訊抨蠻衿,蠻衿……
(背面):鞫之:越人以城邑反蠻衿,蠻衿害(曷)弗智(知)……
而謂其中 “遷陵掾” 之掾,為官署分曹治事的屬吏;“訊抨”,為刑訊之意;“蠻衿”乃指當地少數民族;“蠻”“衿”右下的“└”符號乃代表二字的略寫。另有研究者的意見[2]又不同,認為該簡文字的釋讀應當如此:
面:廿六年六月癸丑,遷陵拔(?)訊榬蠻、衿/
面:鞫之:越人以城邑反,蠻、衿、害弗智(知)/
並說其中的“拔”為人名,“遷陵拔”即指遷陵縣令名拔;至於“榬蠻”、“衿”、“害”諸字詞則皆(疑)為人名。
應該說,研究者的上述釋讀工作,顯然是有助於我們進一步理解該簡文意的。但是,由於簡文中關鍵的問題並沒有解決,所以該簡的文意無論如何還是顯得模糊難辨。筆者以為,通過進行下述的三步工作,當可以幫助我們較為清楚而準確地瞭解該簡簡文的意義。
首先,認真、細緻、準確地隸定簡牘上的文字、符號。
由上文可知,J1[12] 10號簡文的隸定主要存在兩個問題:一是文字問題,集中於“遷陵”後一字和“訊”後字的隸定上;一是符號問題,即“蠻”“衿”二字右下的“└”符號表示的是什麼意思。
由於《簡報》圖八、圖九附錄了J1[12]10號簡的正、背二面彩色照片(參見圖一),這為我們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方便條件。筆者通過仔細觀察該簡照片,以為上述諸文都沒有完全正確地隸定簡文內容。該簡文字及符號應當如此隸定:
(正面):廿六年六月癸丑遷陵掾訊楚蠻└衾/
(背面):鞫之越人以城邑反蠻└衾└害弗智/
筆者之所以贊成把“遷陵”後一字釋作“掾”而不釋作“拔”,是因為如果像前述馬怡文把“遷陵拔”釋作“遷陵縣令拔”,那麼,我們對於里耶秦簡中數見的“遷陵守”、“遷陵丞”、“遷陵守丞”之類的稱呼就無法作出合理的解釋了。遷陵守、丞或守丞,才是相當於遷陵縣令的官員。王煥林文據云夢秦簡及敦煌、居延漢簡中的類似釋文而釋“掾”為屬吏是正確的。而“訊”後的一字右邊筆劃略有些模糊,但大體還能夠看清;筆者之所以釋該字為“楚”,是因為簡中該字大體寫作“文物-蠻衾:楚人俗稱的一個新寫法
文物-蠻衾:楚人俗稱的一個新寫法”,這與周原甲骨中“楚”字的寫法“ 文物-蠻衾:楚人俗稱的一個新寫法
文物-蠻衾:楚人俗稱的一個新寫法”、侯馬盟書中“楚”字的寫法“ 文物-蠻衾:楚人俗稱的一個新寫法
文物-蠻衾:楚人俗稱的一個新寫法”,是十分接近的[3]。上諸文釋之為“榬”或“抨”,皆不詞,當誤。至於簡文中的“└”符號,實際共有三個,分別位於正面的“蠻”字右下、背面“蠻”“衿”二字右下。“└”符號應該是用來表示重復字的。在里耶秦簡中,由於書寫人的不同,表示重復字的方法也有差異。如《簡報》所錄J1⑨4號、J1⑨5號 、J1⑨6號等簡簡文中,書寫人習慣用“ ゛ ”符號表示單字或雙字重復。這種重復方法直到今天我們仍在使用。“└”符號在《簡報》所錄J1⑨12號(正面)、J1⑨891號(正面)簡中亦可見,顯然也是書寫人表示重復字的一種習慣方法。不過,像“蠻└衾└”這樣的專有性雙字名詞(參見下)重復,自然不當是 “AABB”式,而應該是“ABAB” 式。因此,考慮到該簡中的符號所代表的意思,該簡文字當可以進一步隸定如下:
(正面):廿六年六月癸丑遷陵掾訊楚蠻蠻衾/
(背面):鞫之越人以城邑反蠻衾蠻衾害弗智/
文物-蠻衾:楚人俗稱的一個新寫法
文物-蠻衾:楚人俗稱的一個新寫法    文物-蠻衾:楚人俗稱的一個新寫法
文物-蠻衾:楚人俗稱的一個新寫法
背面      正面
圖一:裏耶J1[12] 10號簡
其次,正確判定簡牘的類型及其書寫、編冊方式。
我們知道,戰國秦漢時代,簡牘是普通的書寫材料。古代簡牘是如何分類並書寫、編冊的?根據《儀禮·聘禮·記》中的說法,“百名以上書於策,不及百名書于方。”這是什麼意思?東漢鄭玄《注》云:“名,書文也,今謂之字。策,簡也。方,板也。”賈公彥《疏》云:“簡謂據一片而言,策是編連之稱。是以《左傳》云:‘南史氏執簡以往。’是簡者,未編之稱。”又云:“方,若今之祝板,不假編連之策,一板書盡,故言方板也。”[4]因此,上《儀禮》文的意思就是說,百字以上的長文(由於字數多)一般寫在編連的簡策上,而百字以內的短文(由於字數少)一般寫在單片的方板上。王充《論衡·量知》中所謂“截竹為筒,破以為牒,加筆墨之跡,乃成文字,大者為經,小者為傳記”,意思也差不多。
《簡報》說,里耶出土的秦簡中,簡身長度大多為23釐米。J1 [12]10號簡的簡身長度僅約11釐米,下端略呈鋸齒狀,故該簡屬殘斷簡無疑;由於該簡要大大短、窄於其他同出土的秦簡,且正、背面某些字詞具有明顯的相關性,故該簡又當屬“一板書盡”的單片方板。事實上,里耶出土的秦簡基本上屬於“一簡一事”的方板。以此,該簡的正、背面簡文也就應當考慮接讀。這就好比我們今天用一張紙寫字,一面寫完了,再接著寫另一面。如果我們把正、背面的簡文連接起來並加以句讀,該簡的較完整內容就是這樣:
廿六年六月癸丑,遷陵掾訊楚蠻,蠻衾(□□……)鞫之。越人以城邑反蠻衾,蠻衾害弗智?
其三,正確運用古漢語、歷史地理等方面知識對字詞、文意進行詮釋。
把J1[12]10號簡正、背面的簡文連接起來思考,顯然,“鞫”字就不能引申解釋為斷獄,而當為窮究、追問、訊問之意。《集韻·屋韻》引《說文》之釋云,“窮理罪人也”。《史記·酷吏列傳》所謂“訊鞫論報”,《漢書·車千秋傳》所謂“未聞九卿廷尉有所鞫也”,其中之“鞫”皆作此義。“楚蠻”的說法,在《史記·楚世家》中已見,所謂“熊繹當周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于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即其例。“蠻衾”之衾,不當釋作衿,這是因為衾、衿二字雖然部首相同、讀音相近,但並非一字,也不相通。“蠻衾”二字並不能斷開,它既不是人名,也不是指“當地少數民族”,而簡單就是“蠻荊”的異寫。衾,上古屬溪紐侵韻,可擬音作khǐəm1;荊,上古屬見紐耕韻,可擬音作kǐeŋ1。可見,衾、荊二字上古讀音甚近,完全可以通假。《詩·小雅·采芑》有云,“蠢爾蠻荊,大邦為讎。”蠻荊,唐顏師古以為即指“荊州之蠻也”[5]。此荊州,自然是指《禹貢》九州之一。因此,楚蠻、蠻衾也就是同義詞,都是指的楚地人。不過,楚蠻、蠻衾(荊)這樣的稱呼其時從關中(秦地)人的口中說出來,顯然是對楚人的一種貶稱或蔑稱。害,為疑問代詞,相當於“怎麼”的意思,此處並不與“曷”通。例如,《尚書·大誥》有 “不可征,王害不違卜”之句,其“害”字用法即與“蠻衾害弗智” 句中的“害”字用法類同。
通過上面的討論,J1[12]10號秦簡的內容自然就比較清楚了。其文意大體當如下:
(秦始皇)廿六年六月癸丑,遷陵縣屬官員訊問楚蠻(有關越人的情況),由於這些蠻衾(荊)(並不大與訊問官員合作;於是,訊問官員就)千方百計地審問他們。越人盤踞城邑與蠻衾(荊)為敵,蠻衾(荊)怎麼會不知道呢?
秦王(始皇)嬴政於廿四年(前223年)滅亡楚國,廿六年(前221年)完成統一大業,建立秦朝。此時的秦朝統治者,既需要強化對全國的有效統治,又回避不了與原六國區域人民所存在的隔閡和矛盾。 J1[12]10號秦簡正好成文于秦朝初立時,簡文內容即一方面反映了當時的統治者在想方設法瞭解全國各地的情況,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當時的統治者與楚人、越人之間,乃至楚人與越人相互之間的某些隔閡和矛盾情況。可見,J1[12]10號秦簡不但讓我們知道了當時秦人對楚人俗稱的一個新寫法,而且對於瞭解秦朝初年楚地的社會情況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價值。
筆者以為,上述就里耶J1[12]10號秦簡所採取的釋讀工作步驟,或許為正確理解、釋讀其他里耶秦簡,尤其是殘斷簡的文字和含義提供了一個較好釋例。

(原刊《湖南工業大學學報》2007年1期,第96~98頁)
(編者按:[1]王煥林《里耶秦簡校詁》,見簡帛研究網(http://www.bsm.org.cn)。
[2]馬怡《里耶秦簡選校》,見簡帛研究網(http://www.bsm.org.cn)。
[3]字形采自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縮印本)第523頁,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四川辭書出版社,1995年。
[4]《儀禮注疏》卷24,第3頁下。
[5]《漢書》卷64下《賈捐之傳》注。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479.html

以上是关于文物-蠻衾:楚人俗稱的一個新寫法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