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羿射日的三重證據及解讀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文物-羿射日的三重證據及解讀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羿射日的三重證據及解讀
(安徽大學中文系)
摘要:羿射日的神話故事,在傳世文獻、出土文獻和考古文物中皆有記載,原因是其具有巨大意義。
關鍵詞:羿;射日;三重證據;意義
羿射日是我國古代經典神話之一,[1]說的是遠古的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每個太陽都駝在一隻烏鴉的背上(這大概是一半白晝、一半黑夜的象徵)。平時它們輪流值日,一個太陽和駝它的烏鴉值日時,其餘九個太陽和駝它們的九隻烏鴉便栖息在湯穀上的一株名叫扶桑的樹上。可有天十日同時出現在天空,强烈的陽光把土地烤焦了,莊稼都枯萎了,人們熱得喘不過氣來,倒在地上昏迷不醒。因爲天氣酷熱的緣故,一些妖怪猛獸,也從乾涸的江湖和悶熱的大森林裏跑出來,殘害人類。人類的灾難驚動了天帝,天帝命令箭神羿下凡到人間,救助人類脫離苦難。羿帶著天帝賜給他的一張紅色的弓,一口袋白色的箭,來到人間。不久,十個太陽便被射下九個。天上只剩下一個太陽了,人類可以安居樂業了,人與自然能够和諧相處了。羿因爲射殺太陽,拯救了萬物,功勞蓋世,被天帝賜封爲天將。後與仙女嫦娥結爲夫妻,生活得美滿幸福。
羿高超的箭法及射日拯救蒼生的豐功偉績,後世多有緬懷,人類幷用各種方式加以紀念。本文試作如下論述:
一、傳世文獻的記載。
羿射日的神話故事,傳世文獻的記載多見。據《莊子·齊物論》:“昔者十日幷出,萬物皆焦。”[2]另《楚辭·天問》:“羿焉彃日,烏焉解羽。”〔彃(bì畢):射。烏:太陽中的神烏。羿曾射日,日中的烏羽毛紛紛散落而墜下〕王逸注:“堯時十日幷出,草木焦枯,堯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烏皆死,墮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3]又見《山海經·海外東經》:“湯[4]《淮南子·本經訓》:“逮至堯之時,十日幷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 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皆爲民害。堯乃使羿誅鑿齒于疇華之野,殺九嬰于凶水之上,繳大風于青丘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斷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 萬民皆喜,置堯以爲天子。”[5]還有《論衡·感虛篇》“儒者傳書言,堯之時,十日幷出,萬物焦枯,堯上射十日,九日去,一日常出。”[6]
諸傳世文獻中,要數《淮南子》記載最爲詳細。它明確地說明了羿斬殺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的具體地點,但對殺猰貐、射日的具體地點却沒有交待。關于羿所射落的九日,究竟落于何處呢? 《莊子·秋水篇》曾引用古本《山海經》云:“堯時十日幷出,堯使羿射九日,落爲沃焦。”[7]《錦綉萬花穀》前集卷五有這樣一段記載“沃焦在碧海之東,有石闊四萬里,厚四萬里,居百川之下,故又名日尾閻。”[8]這裏明確指出了羿所射九日的墜落之處,幷說明了九日殘骸的大小、名稱。
以上是迄今傳世文獻對羿射日的所有記載。
二、出土文獻的記載。
在出土文獻中,與射日有關的最早的文字記載見于西周晚期的《訇(從言、從旬省,詢)簋》:“……唯王十又七祀,王在射日宮,旦,王各,益公入右(佑)訇。”[9]全句意爲:(周懿)王十七年,(周懿)王在射日宮,清晨,(周懿)王來到(太室就位),益公贊導訇入門。
《訇簋》記載的是周懿王十七年,師(官職名,軍隊中指揮作戰的軍官、同時在宮廷內又是守衛宮門以及保衛君主的警衛官)訇在射日宮受册命的事。此比傳世文獻的記載早500年以上,同時也證明郭沫若先生的判斷“實際上這個傳說可能産生于殷代”[10]是有可能的。
多數的注釋本皆說射日宮是周宮名,所在地不詳。羿射日的地點不詳,但人們往往以此命名以作紀念,如西漢置射陽縣,治所在今江蘇寶應縣東北射陽鎮。射日宮得名疑與此同理。周王朝的都城在鎬京,今陝西省長安縣西南。《訇簋》于1959年出土于陝西省藍天縣寺坡村。如出土地正是射日宮的話,此宮當爲周王的行宮,疑爲供周王狩獵時休息或臨時處理政事用,類似的有今陝西西安市西北有射雁樓,陝西周至縣東南有射熊館。
三、考古文物中的體現。
(一)三星堆考古遺址(四川廣漢市,距今約3000~5000年)出土的兩件文物,集中體現了羿射日的故事。
1、青銅神樹。“這棵具有複合特徵的古蜀國盛大祭祀活動中的通天神樹,不僅在樹枝上鑄出了‘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的太陽神鳥的生動造型,而且在樹幹上鑄造了一條姿態矯健的神龍。這條具有豐富內涵的神龍,顯而易見與太陽神話有著非同尋常的關係。”[11]在古神話中,鳥往往是太陽的象徵。如《山海經·大荒東經》說“湯穀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于烏”。[12]《淮南子·精神篇》說“日中有踆烏。”文典謹按:藝文類聚一引注云“踆,趾也;謂三足烏也。”(踆烏:古代傳說太陽中的三足烏,後來借指太陽)。[13]何星亮先生指出:“日與鳥合而爲一,或把鳥作爲太陽的象徵,正是圖騰崇拜與自然崇拜相互整合的結果。”[14]此實物與《山海經·海外東經》的文字記載(見上文)相吻合。此實物的圖案還見于出土于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初年墓葬中的彩繪帛畫。[15]
2、金杖上有羽箭穿過鳥頸的圖案。這會不會是射日神話的一種形象表示呢?但這至少透露了製造使用羽箭的信息,而弓箭即是羿發明的。如《墨子·非儒》曰:“ 古者羿作弓。”[16]《呂氏春秋·勿躬》亦云:“ 夷羿作弓。”[17]
(二)出土于河南濟源縣軹成公社泗澗溝村西南,一座西漢晚期的磚石墓中的陶樹(郭沫若先生將此樹定名爲“古代傳說中的扶桑”),也集中體現了羿射日的故事。
這株陶樹“樹頂站一大鳥,頭上有淺冠,頸與身直竪,頸頗長。樹枝九出,約略以三枝爲一輪,由上而下的第一、第三、第四枝上各有一小鳥;第二、第六、第九枝上各坐一猴;第五、第七、第八枝上無物,或系脫落,但無痕迹。三隻小鳥和三個猴子都沒有施釉。枝端有葉上翹,葉的外面,第一、二、三、四、六枝均著一展翅的知了(蟬),第五、七、八、九枝無蟬而有花。樹角呈三角錐體,三面穹窿,以三棱銳點突出爲角。椎棱上有飛蟬、奔馬、踞坐的狒狒,兩手各執一長物而食;錐面上有三個裸體的人,左腿上曲,左肘內屈,放在膝上;右腿下屈著地而坐,右肘撑在地上者一人。此外有些花紋,似雜草。”[18]
郭沫若先生解釋道:“陶制扶桑木所表現的就是這個故事(羿射日)的後一階段。樹頂僅有一個烏鴉站著,象徵著剩下的一個太陽。下麵的九個樹枝只附著鳴蟬、小鳥、猿猴;樹下的人和物,在草茵上,都好象悠然自得或奔逸欲狂。”[19]好一幅人與自然的和諧圖!
饒宗頤先生在《談“十幹”與“立主”――殷因夏禮十二例證》一文中指出:“……總之,我認爲探索夏文化必須將田野考古、文獻記載和甲骨文的研究三個方面結合起來。即用‘三重證據法’(比王國維的‘二重證據法’多了一重甲骨文)進行研究,互相抉發和證明。”[20]可見,饒先生將文獻分爲傳世文獻及出土文獻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化,將後者再分爲無文字的實物和有文字的材料。而羿射日在這三重證據中皆有體現,足見其流傳之廣,影響之深遠。究其原因,即是羿射日所表現的重大意義。
四、羿射日的主題解讀。
關于羿射日的主題解讀,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太陽崇拜說[21],重月輕日說[22],生殖崇拜說[23],拯救水之說[24],傳奇英雄說[25]等。雖然衆說紛紜,但是,羿射日的神話故事之所以經久不衰的流傳,以下兩點不容忽視:
首先,羿射日表現了先民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乃至支配自然的强烈願望和歌頌了先人們樂觀主義和英雄主義精神。馬克思說過,神話是“已經通過人民的幻想用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加工過的自然界和社會形式本身。”又說“任何神話都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隨著這些自然力之實際被支配,神話也就消失了。”[26](《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也即:神話是由人們通過自由的幻想,構成奇特的情節、境界;神話中的“神”,往往表達了人們企圖征服、改造、支配自然力的强烈願望;神話産生于人類生産力極爲低下的上古時代(或原始時代)社會,一旦生産力發展了,科學發達了,神話也就消失了。總之,羿射日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和人們的生活,也反映了先人們對自然和宇宙的認識。面對惡劣的自然,縱使低下的生産力使先人們束手無策,但他們幷沒有恐懼和畏縮,沒有泯滅頑强的鬥志,而是呼喚一種超人力量的出現來戰勝自然、矯正自然。最終正義力量終于戰勝了邪惡力量,這充分展示了先人們抱著人定勝天的樂觀主義和英雄主義精神。
再次,羿射日是我國浪漫主義的源頭,它開闢了我國文學的題材範圍。魯迅先生在論述神話與傳說時曾指出:“昔者初民,見天地萬物,變异不常,其諸現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則自造衆說以解釋之;凡所解釋,今謂之神話。神話大抵以一‘神格’爲中樞,又推演爲叙說,而于所叙說之神、之事,又從而信仰敬畏之,于是歌頌其威靈,致美于壇廟,久而愈進,文物遂繁。故神話不特爲宗教之萌芽,美術所由起,且實爲文章之淵源。”[27]神話是上古先民通過幻想以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釋,寄托著先民們的宇宙觀、宗教思想、道德標準、和對于自然界的認識等等。它是人類早期不自覺的積極浪漫主義藝術創作,是原始文學的一種重要樣式,是後世文學藝術的重要土壤和武庫。
茅盾先生指出:“各民族的神話是各民族在上古時代(或原始時代)的生活和思想的産物”。[28]羿是神話中的一位半人半神的英雄,千百年來,人們以各種方式來研究他、歌頌他、紀念他,這除了能幫助我們充分瞭解古人絢麗多彩的精神世界,開拓了文學創作的題材範圍,還能讓我們從古人塑造的藝術形象中汲取豐富的民族精神。
(編者按:[1]魯剛.論羿與後羿〔J〕.哈爾濱:求是學刊,2003(6),119:羿和後羿應爲兩人,他們分屬于不同的時代;羿屬于神話中東夷集團的英雄,後羿是夏人。此處應是羿。本文從此說。
[2]王先謙.莊子集解〔M〕. 北京:中華書局,1987,22.
[3]陳子展.楚辭直解〔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133.
[4]沈薇薇.山海經譯注〔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143.
[5]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9,254~255.
[6]黃輝.論衡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0,227.
[7]郭慶藩輯.莊子集釋〔M〕:第三册.北京:中華書局,1961,565.
[8]李曉輝.後羿形象探源〔J〕.福州:福州大學學報,2000(7),74.
[9]郭沫若.弭叔簋及訇簋考釋〔J〕.北京:文物,1960(2),5.
[10]郭沫若.出土文物二三事〔J〕.北京:文物,1972(3),9.
[11]黃劍華.三星堆太陽崇拜探討〔J〕.成都:中華文化論壇,2001(2),43.
[12]同③:166.
[13]同④:221.
[14]何星亮.中國自然神與自然崇拜〔M〕.北京:三聯書店,1992,166.
[15]王澤强. 論“烏”意象的蘊意及演化〔J〕.昆明:學術探索,2004(3),115.
[16]孫詒讓.墨子間詁〔M〕.北京:中華書局,2001,293.
[17]林品石.呂氏春秋今注今譯〔M〕.臺灣: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522.
[18]同⑩:8.
[19]同上.
[20]陳韓曦.梨俱預流果:解讀饒宗頤〔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1.
[21]同⑨.
[22]朱恒. 詩詞意象中“重月輕日”現象的文化成因探析〔D〕.華中科技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4年).
[23]楊文勝.破解“後羿射日”之謎〔J〕.荊門:荊門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3),32.
[24]紀芳芳.試論水意象在20世紀鄉土文學中的衍變〔D〕.陝西師範大學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06).
[25]周娟娟.後羿與貝奧武夫〔J〕.長春:華章,2007(3),131.
[26]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13.
[27]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魯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17.
[28]茅盾.神話研究〔M〕.廣州:百花文藝出版社,1981,127.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578.html
以上是关于文物-羿射日的三重證據及解讀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