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簡中的“苦蕒”

楚簡中的“苦蕒”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楚簡中的“苦蕒”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楚簡中的“苦蕒”


(首发)
⑴甬車一乘,楚簡中的“苦蕒”
楚簡中的“苦蕒”楚簡中的“苦蕒”
楚簡中的“苦蕒”(絹)之楚簡中的“苦蕒”
楚簡中的“苦蕒”,楚簡中的“苦蕒”
楚簡中的“苦蕒”楚簡中的“苦蕒”
楚簡中的“苦蕒”之純,楚簡中的“苦蕒”
楚簡中的“苦蕒”楚簡中的“苦蕒”
楚簡中的“苦蕒”之楚簡中的“苦蕒”
楚簡中的“苦蕒”楚簡中的“苦蕒”
楚簡中的“苦蕒”,楚簡中的“苦蕒”
楚簡中的“苦蕒”楚簡中的“苦蕒”
楚簡中的“苦蕒”之楚簡中的“苦蕒”
楚簡中的“苦蕒”,楚簡中的“苦蕒”
楚簡中的“苦蕒”(縢)組之楚簡中的“苦蕒”
楚簡中的“苦蕒”。 包山楚簡267 [1]
⑵……裏,楚簡中的“苦蕒”
楚簡中的“苦蕒”無之純。 包山楚簡 263 [2]
⑶一楚簡中的“苦蕒”
楚簡中的“苦蕒”(寢)莞,一楚簡中的“苦蕒”
楚簡中的“苦蕒”(寢)楚簡中的“苦蕒”
楚簡中的“苦蕒”(筵),屯楚簡中的“苦蕒”
楚簡中的“苦蕒”芒之純。信陽楚簡2-023 [3]⑴的“楚簡中的“苦蕒”
楚簡中的“苦蕒””字,楚簡屢見,[4]一般認爲從“古”得聲。[5]⑶的“楚簡中的“苦蕒”
楚簡中的“苦蕒”芒”,李家浩先生認爲是“帶有某种紋飾的絲織品名”。[6]劉國勝先生指出“楚簡中的“苦蕒”
楚簡中的“苦蕒”楚簡中的“苦蕒”
楚簡中的“苦蕒””、“楚簡中的“苦蕒”
楚簡中的“苦蕒”無”、“楚簡中的“苦蕒”
楚簡中的“苦蕒”芒”皆當讀作“苦芒”,並認爲是某類織物或花紋的名稱。[7]李、劉兩位先生的意見是可取的。至於“楚簡中的“苦蕒”
楚簡中的“苦蕒”楚簡中的“苦蕒”
楚簡中的“苦蕒””、“楚簡中的“苦蕒”
楚簡中的“苦蕒”無”、“楚簡中的“苦蕒”
楚簡中的“苦蕒”芒”(三者為同一詞的不同書寫形式,下文在論述時,皆以“楚簡中的“苦蕒”
楚簡中的“苦蕒”楚簡中的“苦蕒”
楚簡中的“苦蕒””代之),古書裏是否有與之相對應的詞,則皆未作進一步説明。
近日讀《容齋隨筆》,其《續筆》卷十“苦蕒菜”條云:
“吳歸命侯天紀三年八月,有鬼目菜生工人黃耉家,有蕒菜生工人吳平家,高四尺,厚三分,如枇杷形,上廣尺八分,下莖廣五寸,兩邊生葉綠色。東觀按圖,名鬼目作芝草,蕒菜作平慮草。以耉為侍芝郎,平為平慮郎,皆銀印青綬。唐五行志,中宗景龍二年,岐州嵋縣民王上賓家有苦蕒菜,高三尺餘,上廣尺餘,厚二分。說者以為草妖。予按蕒菜即苦蕒,今俗呼為苦楚簡中的“苦蕒”
楚簡中的“苦蕒”者是也。”[8]
洪邁這裏說“苦蕒”被稱為“苦楚簡中的“苦蕒”
楚簡中的“苦蕒””,大概是當時的方言俗語。“苦楚簡中的“苦蕒”
楚簡中的“苦蕒””,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同,中華書局本(2005年)作“苦篤”。古書裏竹字頭跟艸字頭時有混淆的情況,但這裏似當以作“苦楚簡中的“苦蕒”
楚簡中的“苦蕒””爲是,“楚簡中的“苦蕒”
楚簡中的“苦蕒””當是從艸馬聲的字,這在後世方言裏還能找到證據。黃侃先生《蘄春語》云:“《說文》艸部:楚簡中的“苦蕒”
楚簡中的“苦蕒”,楚簡中的“苦蕒”
楚簡中的“苦蕒”菜也,似蘇者;強魚切。《廣韻》:又音巨;上聲八語云:楚簡中的“苦蕒”
楚簡中的“苦蕒”,苦楚簡中的“苦蕒”
楚簡中的“苦蕒”;江東呼為苦楚簡中的“苦蕒”
楚簡中的“苦蕒”。按今語亦曰楚簡中的“苦蕒”
楚簡中的“苦蕒”楚簡中的“苦蕒”
楚簡中的“苦蕒”。楚簡中的“苦蕒”
楚簡中的“苦蕒”音近曲,楚簡中的“苦蕒”
楚簡中的“苦蕒”音近馬。”[9]因此,“苦楚簡中的“苦蕒”
楚簡中的“苦蕒””的“楚簡中的“苦蕒”
楚簡中的“苦蕒””和作爲“篤”字異體的“楚簡中的“苦蕒”
楚簡中的“苦蕒””應是音義不同的兩個字。
上古的一些辭彙,很多留存在後世的方言中,章太炎先生的《新方言》、蔣禮鴻先生的《義府續貂》舉了不少這樣的例子,此不具引。因此,我們懷疑洪邁所說的“苦楚簡中的“苦蕒”
楚簡中的“苦蕒””和楚簡中的“楚簡中的“苦蕒”
楚簡中的“苦蕒”楚簡中的“苦蕒”
楚簡中的“苦蕒””當是同一个詞。“楚簡中的“苦蕒”
楚簡中的“苦蕒”楚簡中的“苦蕒”
楚簡中的“苦蕒””也就是文獻中常見的“苦蕒”。上文已經指出,楚簡中的“楚簡中的“苦蕒”
楚簡中的“苦蕒”(苦)楚簡中的“苦蕒”
楚簡中的“苦蕒””當指一種絲織物。推想其得名的原由,大概和古書中提到的“春草”、“雞翹”是一樣的。《廣雅·釋詁》:“春草、雞翹,彩也。”《急就篇》“春草雞翹鳧翁濯”,顏師古注:“春草,象其初生纖麗之狀也。雞翹,雞尾之曲垂者,言織刺為春草雞翹之形。一曰,謂染彩而色似之。”據顏師古的注來看,“春草”“雞翹”用來指絲織物,可以有兩種解釋:一是就花紋言,一是就顔色言。在沒有很確切的證據之下,此兩種解釋哪一種更合適,暫且存疑不論。
(编者按:[1]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简》釋文38頁,圖版一一五,文物出版社1991年。
[2]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简》釋文38頁,圖版一一三。
[3]郭若愚《战国楚简文字编》56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
[4]滕壬生《楚係簡帛文字編》839頁,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李守奎《楚文字編》667頁,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5]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477頁,中華書局1998年。
[6]《信陽楚簡“澮”字及從“楚簡中的“苦蕒”
楚簡中的“苦蕒””的字》,《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209頁。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7]《楚喪葬簡牘集釋》37、52頁,武漢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3年5月。
[8]洪邁《容齋隨筆》355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9]黃侃著、黃延祖重輯《黃侃國學文集》324頁,中華書局2006年。“楚簡中的“苦蕒”
楚簡中的“苦蕒”楚簡中的“苦蕒”
楚簡中的“苦蕒””之“楚簡中的“苦蕒”
楚簡中的“苦蕒””,同書305頁“葉似楚簡中的“苦蕒”
楚簡中的“苦蕒”蕒而短”即作“蕒”,查澤存堂本、宋巾箱本《廣韻》皆作“蕒”。因此,“楚簡中的“苦蕒”
楚簡中的“苦蕒”楚簡中的“苦蕒”
楚簡中的“苦蕒””之“楚簡中的“苦蕒”
楚簡中的“苦蕒””大概是“蕒”的誤排。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896.html

以上是关于楚簡中的“苦蕒”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