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首发)
小文《简帛〈周易·夬卦〉“丧”字补说》发到“简帛网”后,[1]随即得到苏建洲先生指正,[2]我们读后深受教益!不过由于小文并非重点讨论楚简中的“丧”,故对此字的一些想法未能进行较详细地说明,只是就自己的一些粗浅结论简单地写到了注中,由于注中对具体字的分析同苏建洲先生的观点稍有不同,故而引起了苏先生注意,并发表大作重论其观点之合理。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我们将年前写作小文时搜集的一些有关楚简中“丧”字的材料稍作补充罗列出来,以供参考,算是对前文注中所提看法的一点补充,也算是对苏先生观点的一个极不成熟的回应。谬误疏漏之处,敬祈苏先生及诸位方家教正!
楚简中表示“丧”这个词的字形主要有以下几种:
1、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郭·语一·98)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郭·语三·35)
2、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包92)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包113)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包167)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上博二·民6)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上博二·民7)
3、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老丙·8)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老丙·9)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老丙·10)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郭·性67)
4、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上博一·性29)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上博二·民13)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上博二·民14)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上博二·民9)
5、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上博三·周44)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上博三·周53)
6、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上博三·周32)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上博三·周38)
7、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上博四·昭1)
8、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上博五·鲍1)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上博五·鲍2)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上博五·鲍2)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上博五·鲍5)
9、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上博五·弟4)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上博五·弟7)
第一类字形见于《郭店简·语从》,其下部从“亡”,同一般楚文字中的“桑”和“丧”差别颇大,这当同《语丛一》和《语丛三》具有齐系文字特点的抄本有关。[3]属于齐系文字的“齐侯壶”,“丧”字正作: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4]与简文字形相近。这类“丧”字当直承西周金文,西周金文“丧”字作: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毛公鼎)、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量侯簋)等形。[5]此种字形李守奎先生分析为从亡桑声。[6]
第二类字形见于《包山楚简》和《上博二·民之父母》,其下部从“木”,当为“桑”字,在简文中多用为“丧”,此种字形和用法当系承继甲骨文。甲骨文中“桑”字作: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佚487)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粹470)[7],亦常用作“丧亡”之“丧”,如“不桑众”、“其桑众人”等。[8]
第三类字形见于《郭店简·老子》等简文,其下部从“死”,同第二类这字形相比,很显然是将其下部的“木”改作意符“死”而成,可谓表示“丧亡”义的专用字。
不过须要指出的是第二、三类字形的上部所从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形当是金文字形的简化,金文中“丧”字还作: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丧史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鉼)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南强钲)等形,[9]与此相比可以看出,第二、三类字形的上部所从“九”形正当是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形的进一步简化。此种简省过程还可以从第四类字形当中比较清晰地看出来。第四类字形下部从“死”,其上部所从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形,右半部分正从“亡”。
第五类字形见于《上博三·周易》,原简前后文分别作:“亡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亡得(简44)”、“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丌僮仆(简53)”。此种字形同第四类字形相比,很显然就是第四类字形上部所从。黄锡全先生已指出“简44、53的这个字,今本均作‘丧’,其形的确像从‘丧’省。”[10]
第六类字形同样见于《上博三·周易》,原简前后文分别作:“悔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马勿由”(简32)、“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羊悔亡”(简38)。整理者说:“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亡,丧’合文,或释‘芒’”。黄锡全先生综合上述简44、55两种字形,认为此字不大可能是“芒”字,而应释为“丧”。[11]虽然整理者将简32、38两字形均隶定作“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但同简44、53中两字形相比,两者的不同在于其上部所从变为了“屮”,楚文字中“芒”字作: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郭·缁9)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郭·语四·3)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郭·语四·6)、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九·56·46),比较可知,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当即是“芒”字。
裘锡圭先生指出:“古人为了使新旧字形有比较明显的联系,往往把表意字字形的一部分改成形状跟这部分字形相近的一个声旁。”[12]楚文字中的“芒”与“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相较,二者形音皆相近,因此《上博三·周易》简32、38将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字用作“丧”。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当即“芒”字,只不过此处的“芒”字当由第五类字形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声化而来。楚简中另有两例“桑”字作: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上博二·容成氏41)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上博四·采风曲目·1),[13]前一例比较清晰,上部所从“芒”字作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其左上部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形仍有些向左倾斜,充分体现了从“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到“芒”的声化过程。
第七类字形见于《上博四·昭王毁室》1号简,此字整理者隶作“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认为即“丧”字。[14]苏建洲先生认为整理者的隶定不确,此字右旁作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同《上博(三)·周易》32“亡丧”作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形同,可知此字右边就是“桑”字所从的“九”形,不可分解为从“屮”。而且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所从的“九”形是一笔划的,作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形,这与楚系“芒”字的“屮”旁一般与其下的“亡”形不相连,如《郭店·缁衣》9作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九店》56·46作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有所不同。而亦可说明隶作从“芒”是不可信的。其实,此字形已见于《郭店·老子丙》8作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从“歹”与从“死”意思相同,所以此字可以从李守奎先生隶作“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15]
苏先生认为此字右部同于《上博(三)·周易》32号简中的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字,并且将此字形同楚文字“桑”字上部“九”形相联系,这都是相当正确的,但由此认为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形并非“芒”字则可能不够准确。楚文字中的“芒”字(按:字形见上文)与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相比,二者之间差别并不大,苏先生认为差别主要在于“‘芒’字的‘屮’旁一般与其下的‘亡’形不相连”,而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是相连。其实从原简文来看,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和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上部的“屮”,和下部的“亡”并非一笔连写而成,也就是说二者的运笔是一致的。[16]所以,我们认为此字右部所从正是“芒”字,字形当从整理者隶定作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即楚文字中从歹芒声的“丧”字。此处的“丧”字之所以从“芒”,亦当同于第六类字形,当是由于“形符声化”所致。这从第八种、九两种字形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出来。
第八种字形见于《上博五·鲍叔牙与隰朋之谏》,此种字形上部所从正是“芒”字,又见于信阳楚简,作: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2、23)。此种字形当即第七种字形的异体。值得一提的是此种“丧”字从“死”、“芒”声,可证《说文》认为“丧”从“亡”声有其合理性,张琨等先生将“丧”字用作上古汉语有复声母*sm-的证据并无可厚非。[17]赵彤先生认为楚简“丧”字中的“亡”为意符并不一定准确。[18]
第九种字形见于《上博五·弟子问》,此字形上部所从同于第六种字形,以及第七种字形右部所从偏旁,均当为形符声化的“芒”字。
最后顺便一提《上博五·三德》简18中的“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字。此字原简文作: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整理者释为“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旺)”,季旭昇先生认为:“细审照片,上似从‘芒’,当隶作‘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19]禢健聪先生认为是“丧”字简体。[20]苏建洲先生从之。[21]从以上我们对楚简中“丧”字的分析可以看出,此字与“丧”字上部所从均当为“芒”,虽然此处“芒”字上部的“屮”形同下部“亡”字左侧连为一笔,但仍当是由于笔画距离太近而连成一笔所致。不过此字下部从“贝”,这是不同于“丧”字之处,因此字形隶定当从季旭昇先生隶作“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楚文字中“芒”多用作“逃亡”、“死亡”之“亡”,[22]如: 盍(盖)西北之遇(寓),芒(亡)伥(长)子。(九·56·46)
古(故)心以体灋(废),君以民芒(亡)。(郭·缁9)
悲苲〈芒〉(亡)丌(其)所也。[23]
参(三)世之福,不足以出芒(亡)。(郭·语四3)
皮(彼)邦芒(亡)将。(郭·语四·6-7)
郭店简《缁衣》简9“君以民芒”,上博简《缁衣》简5正作“君以【民】亡”,此外,信阳简“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芒之纯(信2·23)”包山简则作“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無之純(包263)”均可证上述简文中“芒”字当读作“亡”。
因此我们认为此字即《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36号简中“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
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字异体,不过文义似当从禢健聪先生所分析的为是。
(编者按:[1]范常喜《简帛〈周易·夬卦〉“丧”字补说》,简帛网(http://www.bsm.org.cn/ ),2006年3月14日。
[2]苏建洲《“丧”字补说》,简帛网(http://www.bsm.org.cn/ ),2006年3月15日。
[3]参见冯胜君《论郭店简〈唐虞之道〉、〈忠信之道〉、〈语丛〉一~三以及上博简〈缁衣〉为具有齐系文字特点的抄本》,北京大学2004年9月博士后工作报告。
[4]参见容庚《金文编》,中华书局1985年,第79页。
[5]参见高明《古文字类编》,中华书局1980年,第128页。
[6]参见李守奎《楚文字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79页。其实此处“亡”当为声符,详见后文。
[7]参见高明:《古文字类编》,中华书局1980年,第128页。
[8]参见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中华书局1979年,第75页。
[9]参见容庚:《金文编》,中华书局1985年,第79页。
[10]黄锡全:《读上博〈战国楚竹书(三)〉札记六则》,简帛研究网(http://www.jianbo.org/)2004年4月29日首发。
[11]黄锡全:《读上博〈战国楚竹书(三)〉札记六则》。
[12]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153页。
[13]整理者将此字隶定作“丧”,指出:“丧之末,曲名。”案:此字实为“桑”字。《诗经》咏桑之句多见,如:《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黄鸟》:“黄鸟黄鸟,无集于桑。”《南山有台》:“南山有桑,北山有杨。”
[14]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82页。
[15]苏建洲:《楚文字杂识》,简帛研究网(http://www.jianbo.org/)2005年10月30日首发。
[16]苏建洲先生同我们的主要分歧即在于此,我们主张的是此处看上去是相连的,但相连并不说明两者即为一笔。我们认为应当是两笔写完,由于二者靠得太近,从而导致了二者的相连。此外,我们年前写作此文时,曾就此问题请教一位广东省书协的朋友(由于未经这位朋友的同意,名字恕暂不能公开,敬请谅解),他亦告诉笔者此处应是两笔而成。新近读到苏先生大作后,我们又将此问题请教了几位书法爱好者,几位朋友均认为应是两笔。虽然楚文字距今太过遥远,但运笔的方法和习惯可能有其一致性,所以我们仍然认为此处当是两笔而成,而非一笔贯穿,当即“芒”字。
[17]张琨、张谢蓓蒂:《汉语*s-鼻音声母》,刘宝俊译,见赵秉璇、竺家宁编《古汉语复声母论文集》,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34—225页。郑张尚芳:《上古汉语的s-头》,载《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4期。
[18]赵彤:《战国楚方言音系研究》,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2003年学位论文,第15页。
[19]季旭昇:《上博五刍议(下)》,简帛网(http://www.bsm.org.cn/ ),2006年2月18日。
[20]禤健聪:《上博楚简(五)零札(二)》,简帛网(http://www.bsm.org.cn/ ),2006年2月26日。
[21]苏建洲:《“丧”字补说》,简帛网(http://www.bsm.org.cn/ ),2006年3月15日。
[22]李零先生认为:“这种写法的‘亡’在简文中是用为表示死亡或逃亡之义的‘亡’,不同于用为表示无义的‘亡’。学者多以为它上面形状如‘屮’的部分是‘艸’的省略,但我们在楚简中见到的这个字,它上面的这一部分经常都是连下而书,并且向右倾斜,如同‘丧’字省去四口。我们怀疑,此字当是由‘丧’字分化,而与‘芒’字无关,上面的‘屮’也不应写成草字头。下文简3‘不足以出亡’的‘亡’,情况相同。”(参见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47-48页。)从我们对简文中“芒”及“丧”字上部所从“芒”的分析,尤其是我们文中所列的第八类“丧”字,其上部所从是一从二“屮”且与下部“死”相分开的“芒”字,更加可以看李零先生“在楚简中见到的这个字,它上面的这一部分经常都是连下而书,并且向右倾斜。”的看法并不全面,因此认为此字即“丧”字之分化可能并不一定合适。
[23]“苲”是“芒”之误,这里读为“亡”。参见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65页。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5027.html

以上是关于苏建-对于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补充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