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太平洋上空首次笼罩核阴云(5)

杜鲁门当局的这次核威胁,对中朝军队并没有产生什么影响。那些恫吓之词传到了北京,但朝鲜战场上的地面战斗依然照常进行。 面对一个有备无患、不怕核威胁的国家,威胁不起作用,即使真的使用核武器也难讨到什么便宜。和这样的对手打交道,杜鲁门当局机关算尽,依然是一筹莫展。1951年6月末,B-29轰炸机和所载运的核武器,又悄无声息地撤回了美国。随着战场局势的进展,美国人随后不得不坐到谈判桌前,开始与中朝方面进行停战谈判。 核打击计划直到最后一刻才解除 1952年是美国总统大选之年,此时朝鲜战争已经进行了两年,胜利十分渺茫,和谈亦不见希望。这引起美国人民强烈不满,反战、厌战情绪日益高涨。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艾森豪威尔,乘机抓住朝鲜问题攻击民主党的杜鲁门政府,并最终赢得了总统大选。 当时,大多数的美国人同意采取“强硬步骤”结束这场战争。刚刚入主白宫的艾森豪威尔告诉国家安全委员会:“我们应该考虑(在朝鲜)使用战术核武器”。“为了结束战争而扩大它可能是必要的”,这成为美国新政府在朝鲜问题上的主旨。 面对艾森豪威尔的赤裸裸的威胁,中国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方面不能作出任何让步,因为任何让步都会被对方理解成懦弱的表现”。中国方面断言,“要使美方返回谈判桌,唯一的做法就是为即将到来的战争做准备”。此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发动了一场修筑前线工事的运动,其中包括“前线战场的工事,反原子屏障在山中央挖防空洞”。 艾森豪威尔对核政策的变化,是因为美国武器库中增添了一种意义重大的新的核武器。1953年1月中旬,在新墨西哥州核试验场,一种适于大口径火炮发射的原子弹第一次爆炸成功,这意味着核武器既可用于战略目的,又可用于战术目的。这一消息使美国参联会立即重新考虑核政策。 1953年2月11日,在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一次秘密会议上,美国参联会主席布莱德雷将军介绍说,在三八线附近的开城地区28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集结有大量的中朝军队和军用物资,于是,艾森豪威尔总统开始考虑在开城地区使用战术原子弹,他甚至在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上亲自参与选定了攻击目标,目的是为了迫使板门店谈判尽快达成协议,以减缓国内外的巨大压力。 然而,这时的国际形势又有了新变化。1953年3月初,斯大林去世,美苏之间的紧张关系便有所松动。3月30日,中国宣布有条件地接受双方自愿遣返战俘的原则。美国再次坐下来与中朝两国进行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