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雨田:新出宜脂鼎铭文小考

谢雨田:新出宜脂鼎铭文小考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谢雨田:新出宜脂鼎铭文小考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谢雨田:新出宜脂鼎铭文小考


新出宜脂鼎铭文小考
谢雨田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2009年5月,枣庄市博物馆等单位联合对枣庄市峄城区徐楼村的两座东周墓进行了发掘,其中M2出土的一件铜鼎(M2:25)器内壁铸铭文3行共22字,整理者已经作了很好的释读[1]。下面我们将在整理者意见的基础上,简单谈谈我们关于该鼎铭文释读的一些补充意见。爲了讨论的方便,下面我们先按照自己的理解写出该鼎铭文的释文:
隹(唯)正月初吉日丁亥,
谢雨田:新出宜脂鼎铭文小考(滥)公宜脂(旨)余(择)
谢雨田:新出宜脂鼎铭文小考(其)
谢雨田:新出宜脂鼎铭文小考(臧)金,用
谢雨田:新出宜脂鼎铭文小考(铸)
谢雨田:新出宜脂鼎铭文小考(其)
谢雨田:新出宜脂鼎铭文小考(煎)宜(和)鼎。

谢雨田:新出宜脂鼎铭文小考,国名,见于与M2毗邻的M1出土的
谢雨田:新出宜脂鼎铭文小考夫人镈[2](M1:43)、宋公
谢雨田:新出宜脂鼎铭文小考鼎(M1:39)、宋公
谢雨田:新出宜脂鼎铭文小考铺(M1:24),又见于境外某收藏家收藏的宋公
谢雨田:新出宜脂鼎铭文小考铺(《铭图》[3]06157)。这两件宋公
谢雨田:新出宜脂鼎铭文小考铺铭文相同,行款也相同。又据报导,M1在发掘前已被破坏,部分文物流失。因此可推知《铭图》着录的这件私人收藏的宋公
谢雨田:新出宜脂鼎铭文小考铺应该也是出自M1。宋公
谢雨田:新出宜脂鼎铭文小考鼎“
谢雨田:新出宜脂鼎铭文小考”字,李学勤先生释作“
谢雨田:新出宜脂鼎铭文小考”而读爲费国之“费”[4],研究者已经指出其误[5]。赵平安先生认爲“
谢雨田:新出宜脂鼎铭文小考”可以看做“瀸”的异体字,铭文中读作由邾分化出来的小国“滥”[6],似可信。

谢雨田:新出宜脂鼎铭文小考公”后一字原作“
谢雨田:新出宜脂鼎铭文小考”,“鼎”前一字原作“
谢雨田:新出宜脂鼎铭文小考”,整理者皆释作“宜”,可从。从字形来看,这两形无疑当是同一字,它们下部皆从“肉”,上部则从“宜”,当分析爲从肉从宜,应是“宜”的繁体。前一形体上部宜形中的肉形与“
谢雨田:新出宜脂鼎铭文小考”(秦子戈,《集成》11353)、“
谢雨田:新出宜脂鼎铭文小考”(史宜父鼎,《集成》02515)、“
谢雨田:新出宜脂鼎铭文小考”(
谢雨田:新出宜脂鼎铭文小考叔山父簋,《集成》7.3797-3801)等“宜”形中的“肉”形写法非常接近。后一形体上部宜形中的两块肉形又加以省略,变成近似两个小圆形,类似变化亦见于天亡簋(《集成》04261)“
谢雨田:新出宜脂鼎铭文小考”。与一般的“宜”字相比,鼎铭这两例形体省去了两块肉形中表示俎面界阑的横笔,类似变化亦见于宜章矛(《集成》11474)“
谢雨田:新出宜脂鼎铭文小考”以及前引的秦子戈等“宜”字。此外,这两例形体上部“宜”形下的那一横笔写作一曲笔,与一般“宜”字稍微有别。但综合以上所例举的相关字形来看,鼎铭这两例形体释作“
谢雨田:新出宜脂鼎铭文小考(宜)”应该问题不大。

谢雨田:新出宜脂鼎铭文小考公宜”后面一字,原作“
谢雨田:新出宜脂鼎铭文小考”,整理者未释。我们认爲该字应分析爲从“
谢雨田:新出宜脂鼎铭文小考”从“
谢雨田:新出宜脂鼎铭文小考”,“
谢雨田:新出宜脂鼎铭文小考”即“肉”,而“
谢雨田:新出宜脂鼎铭文小考”比较“
谢雨田:新出宜脂鼎铭文小考”(孟姬
谢雨田:新出宜脂鼎铭文小考簋,《集成》04071)、“
谢雨田:新出宜脂鼎铭文小考”(燕侯旨鼎,《集成》02628)、“
谢雨田:新出宜脂鼎铭文小考”(伯
谢雨田:新出宜脂鼎铭文小考鱼父簠,《集成》04525)等形,可知它显然是“旨”字,因此“
谢雨田:新出宜脂鼎铭文小考”应释作“脂”。这是目前已发表金文中首次出现“脂”字。“脂”疑读爲“旨”,“宜脂”,
谢雨田:新出宜脂鼎铭文小考公之名。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该鼎应该称之爲“宜脂鼎”。

谢雨田:新出宜脂鼎铭文小考,原作“
谢雨田:新出宜脂鼎铭文小考(
谢雨田:新出宜脂鼎铭文小考)”整理者径释作“臧”。据文义,“
谢雨田:新出宜脂鼎铭文小考”应是“金”的修饰语。又根据它从
谢雨田:新出宜脂鼎铭文小考声以及伯剌戈(《集成》11400)“嚣仲之子伯剌,用其良金,自作其元戈”、徐王
谢雨田:新出宜脂鼎铭文小考鼎(《集成》02675)“徐王
谢雨田:新出宜脂鼎铭文小考用其良金,铸其饙鼎”之“良金”来看,“
谢雨田:新出宜脂鼎铭文小考”当读爲“臧”,训爲“善”。“臧”作名词的修饰语,这与先秦古书中训作“善”的“臧”的常见用法不合。该鼎铭文的公布,爲研究“臧”的用法又增添了新的资料[7]。
“脂”后面的“余”字,据文义,它在此铭中应是作动词而非其它铭文中习见的第一人称代词。我们认爲“余”应该读爲“择”[8]。
《说文》:“余,语之舒也。从八、舍省声。”关于“余”、“舍”的关係,《说文》分析有误,许多研究者已经指出这一点。“余”、“舍”关係密切,据古文字,“舍”应是“余”的分化字,舍当分析爲从“口”、“余”声[9]。而“舍”与“睪”声字关係密切,传世文献[10]以及出土文献[11]中常见两者相通之例,因此鼎铭的“余”读爲“择”从语音方面看是完全没有问题的[12]。
从文义方面看,把“余”读爲“择”也非常合适。目前已发表的金文中,此鼎铭用“余”来表示“选择”之“择”尚属首见,这与之前的用字习惯完全不同。伯句簋(《铭图》04989)“京”用作“粱”、登铎(《文物》2013年7期第4—19页)“
谢雨田:新出宜脂鼎铭文小考”用作“铎”、冠甗(《铭图》03356)铭文中从“倝”之“
谢雨田:新出宜脂鼎铭文小考”用作“甗”,这些亦是类似的例子。看来随着新资料的不断公布,我们应该不断调整我们关于“用字习惯”的认识。
“铸其”后面一字原作“
谢雨田:新出宜脂鼎铭文小考(
谢雨田:新出宜脂鼎铭文小考)”,整理者隶作“
谢雨田:新出宜脂鼎铭文小考”,读作“爨”。此字从火从泉,整理者的隶定可从。如果“
谢雨田:新出宜脂鼎铭文小考”是动词,“宜”是它的宾语,“
谢雨田:新出宜脂鼎铭文小考宜”整个动宾结构作“鼎”的修饰语。那么“
谢雨田:新出宜脂鼎铭文小考”可如整理者所说读爲“爨”,“宜”则指肉肴。“
谢雨田:新出宜脂鼎铭文小考(爨)宜鼎”指“(用来)煮肉的鼎”。如果“
谢雨田:新出宜脂鼎铭文小考”与其后的“宜”是并列结构,都是器名“鼎”的修饰语,我们疑“
谢雨田:新出宜脂鼎铭文小考宜”似可读作“煎和”。
“泉”声字与“前”声字关係密切,两者可通[13],故“
谢雨田:新出宜脂鼎铭文小考”可读作“煎”,从它从“火”来看,它也有可能本是“煎”的异体。宜,疑母歌部,和,匣母歌部。“禾”声字与“冎”声字可通[14],“冎”声字与“化”声字可通[15],而“化”声字与“我”声字可通,“我”、“宜”语音关係密切[16],以上是“宜”、“和”辗转相通之例。
《周礼·天官·内饔》:“内饔,掌王及后、世子膳羞之割亨煎和之事,辨体名肉物,辨百品味之物。王举,则陈其鼎俎,以牲体实之。”郑玄注:“煎和,齐以五味。”“煎和”在铭文中作“鼎”的修饰语,应该是强调该鼎的功用,说明该鼎是用来煎和食物的[17]。



[1]枣庄市博物馆、枣庄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枣庄市峄城区文广新局:《山东枣庄徐楼东周墓发掘简报》,第4-27页。下引整理者说,皆出自此文,不再另出注。
[2]该镈钲部残存铭文,整理者释作“用乐□”,“乐”下残存部分作“
谢雨田:新出宜脂鼎铭文小考”,据笔势,它似当释作“
谢雨田:新出宜脂鼎铭文小考(以)喜”二字。左铣部还残存一字作“
谢雨田:新出宜脂鼎铭文小考”,当是“
谢雨田:新出宜脂鼎铭文小考(沬)”字,据它在金文中的一般用法,此铭中亦当是用作“眉寿”之“眉”。
[3]吴镇烽:《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9月。
[4]李学勤:《枣庄徐楼村宋公鼎与费国》,《史学月刊》2012年第1期,第128-129页。
[5]赵平安:《宋公
谢雨田:新出宜脂鼎铭文小考作
谢雨田:新出宜脂鼎铭文小考叔子鼎与滥国》,《中华文史论丛》2013年第3期,第31-36页。傅修才:《新见宋公
谢雨田:新出宜脂鼎铭文小考铺铭文辨正—兼论宋公
谢雨田:新出宜脂鼎铭文小考铺与宋公
谢雨田:新出宜脂鼎铭文小考鼎的关係》,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13年10月18日。
[6]同注5赵文。
[7]由于铭文中的“臧”与先秦古书中训作“善”的“臧”的常见用法不合,因此对此字的释读,我们心存疑虑。在向陈剑先生请教相关问题时,陈先生怀疑所谓“臧”字很可能是“良”字。陈说很可能是正确的,鼎铭之字左边与叔良父匜(《新收》602)“
谢雨田:新出宜脂鼎铭文小考”比较接近,且从口从良之字见于仲子平钟(《集成》00175 )“
谢雨田:新出宜脂鼎铭文小考”、仲子平钟(《集成》00174)“
谢雨田:新出宜脂鼎铭文小考”等,特别是后一形体与鼎铭之字写法比较接近。
[8]M2出土的一件铜鼎(M2:24)“此余”后面的“王”字,整理者漏释。“王”后面一字,左似从“㚔”,右边不太清楚。“此余王”之“此余”与宜脂鼎中的“脂余”应该没有关係。
[9]参看季旭昇:《说文新证》,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第452页。
[10]张儒、刘毓庆着:《汉字通用声素研究》,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第365页。
[11]白于兰:《战国秦汉简帛古书通假字彙纂》,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5月,第193-194页。
[12]训作“择”之“虞”,研究者已经指出金文中见于吴王夫差盉以及郑臧公之孙鼎,而“余”与“虞”可辗转相通(《汉字通用声素研究》,第365页),或以爲鼎铭之“余”亦可读作训“择”之“虞”。我们认爲就语音关係来讲,“余”读作“择”更直接。
[13]《汉字通用声素研究》,第702页。
[14]《汉字通用声素研究》,第593-594页。
[15]《汉字通用声素研究》,第586页。
[16]《汉字通用声素研究》,第591-592页。
[17]宋•沈括《梦溪补笔谈•器用》:“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谓鬲也。煎和之法,常欲湆在下,体在上,则易熟而不偏烂。及升鼎,则浊滓皆归足中。……”此则材料时代虽晚,但讲到用鬲或鬲鼎来煎和牲体,则可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