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湘军不同的地方在于,湘军的各营,哨长招士兵,营官招哨长,各营的哨长,都是各营长官自己招募的自己人,从士兵到军官,只听命于自己的长官。如果长官阵亡,则该营解散。
而绿营则根本不是这样,兵将之间,没有什么关系。绿营的士兵,多半是老于行伍的兵油子,抢劫在行,逃跑在行,打仗不在行。但湘军的士兵,多是质朴的乡民,多半跟自己长官有着浓厚的乡谊,甚至有宗亲关系。只要训练得法,上阵即使为了自己的长官,也多肯卖命。
有人说,曾国藩是用书生带乡农,即用自己的弟子门生回乡招募最不开化、最质朴的乡民,组成了湘军。
其实,也不尽然。的确有大量他的弟子、宗亲、师友的弟子、同乡进入湘军将领之列。他的弟弟曾国葆、曾国华、曾国荃都成了湘军的骨干。但是也有不是湘人的鲍超,还有不少出身行伍的原绿营将领,甚至还有塔齐布这样一个满人。
不错,排除老兵油子与有市井气的市民,建构带兵官与士兵之间的血缘宗亲关系,用特别的制度规则,让兵将之间形成生死和利益共同体关系,这一切,都可以给湘军加分。
▲太平天国(1851年~1864年),后期曾先后改称上帝天囯、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囯。是清朝后期的一次由农民起义创建的农民政权,也是清朝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但是,湘军能够成功的关键因素,还有另外两条。
一是兵饷高,高出绿营两倍,正勇每月白银4.2两,亲兵还高过此数,这个数额,甚至比八旗兵还高。这样高的兵饷,至少在建军初期,士兵是可以拿到的。对于长年在土地上谋生而收获无几的老实巴交的农民而言,这样的兵饷,值得他们为之奋斗。
二是“取具保结”,每招一个士兵,都要登记其府县、邻里、父母、兄弟、妻子。如果该士兵有临阵脱逃,投敌叛变的行为,他的亲属将遭到惩罚。
当年戚继光还没有曾国藩这么多名堂,但招募乡民练成的戚家军,就已经很有战斗力了。所以,曾国藩这样的干法,成功的概率相当大。
事实上,李鸿章的淮军,虽然是以五营老湘军为基础组建的,但组建之后,淮军跟湘军已经大不一样,但只要是兵为将有的体制,配上洋枪洋炮,一样能战。鲍超的霆军,有不少都是城市里的市井之辈,由于兵饷高、训练好、打胜之后得到的好处多,也一样能战。
但比较起来,即使在曾、左、李三支军队里面,曾国藩系统的湘军,还是最能打的。
没有多少洋枪洋炮的霆军,可以傲视淮军劲旅刘铭传。
李鸿章和左宗棠的队伍,现代化程度都比较高,而且越来越高,对阵太平军取得优势,有很大的武器方面的因素。
但曾国藩、曾国荃的湘军,武器方面的优势比之太平军并不明显,但每每能够以少胜多。而且多数的硬仗,都是曾系湘军打的。这里的奥秘,不仅是曾氏兄弟带兵得法,而且在于,这支湘军在精神士气上的确有过人之处。
在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国度,传统的信仰和习俗,即使信从之人怀的是功利心理,也不见得能够一下子将这些传统从他们的心目中清除。
更何况,太平天国这种蛮横专断地对传统信仰的扫荡,可以打动某些心怀不满的农民,也可以让另外一些固执于传统的农民愤怒。
所以,当曾国藩打出卫道的旗帜的时候,不仅忠于儒家传统的乡绅会感到振奋,就是那些不满于太平天国做法的农民,也会表示拥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