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之道是什么

黄老之道一般指黄老之学,又称黄老学说,是黄帝学和老子学的统称。战国中期至秦汉之际,黄老道家极为盛行,既有丰富的理论,又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该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

战国时期,在当时的儒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各种流派中,产生了一批特殊的人物,他们本身有道家气质,即黄老之道。

黄老学派作为早期的道家思想之一,用传统的隐士道家哲学来治理国家,实现强兵富国,因此以崇尚黄帝和老子而得名。黄老道家后来成为道教的开端。并推崇伊尹和姜太公,主张清静无为,让百姓“修身养性”,从而使天下太平,天下共治。

黄老学派不同意老子的原始主义,他们认为制度和文明本身就是“道”的具体表现。这是由于本身内心的宁静,没有偏见,完全不受制于他人的生存状态,才最终得到了“法”是“道”的观点。他们主张“贤未足以服众,而势足以屈人。”一个圣贤说服不了多少人,但一个有权有势的职位足以让别人俯首称臣。黄老学派的政治主张是“君无为而臣有为”,君王只能依靠下属有目的的活动来维持自己的无为。基于制度,他把责任托付给别人,但他只是把这个制度和他的精神融合在一起。

自秦始皇登基以来,滥耗民力,大兴土木,不久之后,山东六国反叛,秦王朝迅速灭亡。因此,汉高祖刘邦即位后,奉行黄老思想,与民同乐。黄老的统治是以黄老为基础的,即黄帝时期的政治清明和道家老子思想中提倡的清静和节俭,并在西汉初期成为国策。

经过反秦战争,原本在黄河流域的农业人口大量流失,当时的西汉宰相萧何,为了让流失的人口迅速回归,减少多余的政策支出和浪费,践行黄老之术,制定了“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清静俭约”三大施政方针,作为西汉建立初期的纲领。

后来,汉惠帝、吕太后、汉文帝、汉景帝、窦太后,这些在位的皇帝和皇后,基本上都是黄老之道的追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