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三国曹魏谋士太尉贾诩?

我国历史上的东汉末年、三国时代,是一个文臣、武将大放异彩的年代,在这一段几十年的历史中,涌现出许多智谋超人的谋士,这其中,除了我们熟悉的诸葛亮、郭嘉、周瑜等人外,还有一位谋士,一生也是奇谋百出,算无遗策,他就是曹魏重臣——贾诩。

  在后世中,有许多人评价三国的第一谋士,不是诸葛亮,也不是郭嘉,而应该是贾诩(xǔ)。

  那么,贾诩为何能获得这么高的评价呢?今天趣历史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贾诩(147年-223年),字文和,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人。贾诩早年在董卓手下为官,也并没有显露出什么过人的才能,直到董卓被杀后,已年过四旬的贾诩才开始展露头角。

image.png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杀后,王允要清算董卓余党。当时李傕、郭汜等人心怀不安,打算各自逃亡。

  贾诩出面阻止了他们,并说:“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三国志》)

  于是,李傕、郭汜等人联络凉州诸将,率军昼夜兼程,奔袭长安,及至长安城下,已聚合十余万之众。后在城内叛变士兵的引导下,凉州大军攻入长安城,与守将吕布展开巷战,吕布兵败,仅率百余骑逃走。

  李傕遂占领长安,并杀死王允,控制了汉献帝,开始掌握东汉朝政大权。

  当李傕等大功告成之后,以贾诩之功欲封其为侯,贾诩说:“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而坚决不接受。

  李傕又让贾诩为尚书仆射,贾诩仍拒不接受。最后,李傕只得拜贾诩为尚书,负责选拔人才。李傕等人虽然亲近贾诩,但同时又很忌惮他。

  兴平二年(195年),李傕、郭汜、樊稠三人互相猜忌,开始争权夺利。汉献帝在他们内乱之际偷偷东逃到了洛阳,落入了曹操的手中。

  贾诩担心祸及自己,就辗转投奔了南阳张绣,成为张绣的谋士。在贾诩的说服下,张绣屯兵宛城与荆州牧刘表联合。从此,二人便成为曹操的心腹之患。

  张绣依靠贾诩的计谋,竟然两次击败当时还不算强大的曹操,曹操甚至还损失了自己的长子曹昂和猛将典韦。

  官渡之战前,袁绍派人前来招降张绣,张绣准备答应,贾诩却极力劝阻,并建议张绣再次归顺当时还弱于袁绍的曹操。

  为此,贾诩指出了归顺曹操的三点优势:“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於四海,其宜从三也。”(《三国志》)

  贾诩成为曹操的谋士后,又为曹操出了很多计谋。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占领荆州后,想乘机顺江东下攻吴。贾诩劝阻,说此时应该安抚百姓,不应劳师动众讨江东,等待时机再做打算。

  但是,曹操唯一的一次没听贾诩之言,结果就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而归。

  建安十六年(211年),以韩遂、马超为首的十部联军,聚集十余万人马,据守潼关抗曹操。贾诩又献离间计,瓦解马超、韩遂的联盟,使曹操一举平定关中。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已经成为魏王的曹操在立太子的问题上摇摆不定,当时曹植一方势头正盛。曹丕问计于贾诩,贾诩只是简单地说:“原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

  这几句话看似平淡无奇,但仔细琢磨,就会发现其中之奥妙:面对文采超群并深得曹操喜欢的曹植,你跟他拼文采肯定是没戏的,那就只好避其锋芒,乖乖地做个老实的孝子好了。

  后来,曹操私下问贾诩对立嗣的看法,贾诩闭口不答,曹操问他为何不答,贾诩说:“我在想袁绍和刘表啊。”曹操大笑,于是,在当年冬确立曹丕为太子。贾诩也从而暗助曹丕成为太子。

  贾诩认为自己不是曹操的旧臣,却策谋深长,所以怕遭到晚年曹操的猜嫌,乃采取了自保的策略,他闭门自守,不与他人私下交往,他子女婚嫁也不攀结权贵,“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

  黄初元年(220年),曹操死后不久,曹丕就逼迫汉献帝禅让帝位,代汉建魏,当上了皇帝。曹丕为报贾诩之恩,拜其为太尉,封魏寿乡侯。

  黄初四年(223年),曹丕问贾诩应先灭蜀还是灭吴,贾诩建议应先治理好国家再动武,曹丕不听,结果出征东吴无功而返。同年八月,贾诩病逝,享年77岁。

  贾诩在东汉末年、三国乱世这么一个复杂的环境下,能左右逢源,数易其主后,竟然还能位居三公,并活到了77岁的高龄,由此可见,贾诩不仅智谋超群,也深谙处世之道,说他智谋不输诸葛亮,也不为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