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秦武王?

西汉文豪贾谊曾在其代表作《过秦论》一文中曾如是写到:“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贾谊认为,秦王政之所以能够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在短短十年的时间里顺利灭掉与秦国争霸百余年的山东六国,是因为有孝公、惠文王、武烈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这六代君王打下的坚实基础。

  在这六位秦国君王之中,有不少人认为武烈王、孝文王、庄襄王对秦国的贡献并不大,尤其是在洛邑扛鼎而死的秦武烈王更是被后人所耻笑,再加上一些影视剧作有意的“抹黑”,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秦武烈王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莽夫”。

  可是,秦武烈王真的如《芈月传》这类影视剧作中的形象一般——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吗?

image.png

  其实不然!

  或许,很多人对于秦武烈王的事迹知道的并不多,只知道他是大摇大摆地前往洛邑,试举龙文赤鼎,最后活活被砸死,然后觉得可笑罢了。

  的确,在作为秦国“初代大魔王”的父亲秦惠文王和“二代大魔王”的弟弟秦昭襄王面前,秦武烈王的功绩并没有他们那么耀眼,但是对于后来秦国东出争霸,蚕食六国,却也有不世之功。

  公元前329年年初,咸阳的秦宫之中传来了婴孩的哭声,二十七岁的秦惠文王迎来了他的嫡长子,联想起此前大良造公孙衍歼灭魏国河西守军于雕阴,收复了河西故土,秦人自四世乱政以来遭受的屈辱被洗刷干净。年轻的秦惠文王意气风发,开始将目光投向崤山以东的山东各国,遂给这个孩子取名为“荡”,希望这个孩子能够秉承先辈遗志,锐意东出。

  公元前311年,叱咤风云一生的一代雄主秦惠文王去世,太子荡在叔父樗里疾、相国张仪的见证下登基即位,是为秦武烈王。

  秦武烈王即位之初,秦国的局面便不容乐观,可谓是内外交困——此时,深受秦国压迫的魏韩两国组成联盟,正在对政局不稳的秦国虎视眈眈,而内部又有宗室不振,魏系群臣控制朝政的问题。

  秦武烈王针对这一危局,先是安抚群臣,随即趁六国使臣前来参与惠文王葬礼之时,与齐国达成了一系列的合作,共同向魏国施压,而后又施展羁縻之策,麻痹韩国,使得韩魏联盟不攻自破。

  不仅如此,为了拉拢在秦齐之间摇摆不定的魏国,秦武烈王将惠文王与惠文后为其迎娶的魏国公主立为王后,次年又与魏襄王在临晋会盟,巩固了秦魏联盟,至此,秦国的外部威胁暂时解除。

image.png

  在外部威胁解除之后,秦武烈王将目光投向了内部,开始大刀阔斧的整顿内部魏系群臣问题。在当时的秦国,魏系群臣的依仗便就是出身魏国的惠文后、武王后以及相国张仪,秦武烈王自然不可能对母亲和妻子动手,再加上张仪此前的外交欺诈,使得秦国与天下各国的邦交皆出现了裂痕。于是乎,张仪就成为了秦武烈王的首要目标,被秦武烈王褫夺相国之位,驱逐出秦国,而后又以相国权力过大为由,分设左右丞相,由外客甘茂与叔父樗里疾分领左右丞相。

  可就在此时,一连串的变乱打乱了秦武烈王整顿内部魏系群臣问题的脚步……

  公元前310年,蜀相陈庄发动政变,诛杀了蜀侯通国,企图叛秦自立,秦武烈王得知消息后,不得不停下了对内的改革,急调左丞相甘茂、大将司马错率军入蜀,诛杀陈庄,平定蜀乱。而后,又因义渠蠢蠢欲动,秦武王又施以小惩大诫,攻略义渠。

  秦武烈王是历史上极为好战的君王,如同他的名字一般,他一生以“涤荡中原”为己任,当时的秦国想要东出崤函攻略韩魏,韩国的重镇宜阳便就是最大的绊脚石。公元前308年,秦武烈王以“车通三川,欲窥周室”为由,遣使与魏国立盟,攻打韩国,而后与甘茂立下“息壤之盟”,将攻韩战事全权托付给了左丞相甘茂。

  经过了大半年的征战,甘茂率领秦军取得了宜阳之战的大捷,秦国攻取韩国重镇宜阳,韩国被迫割地求和,兵锋直指周王畿洛邑。

image.png

  得知甘茂攻取宜阳的消息后,秦武烈王连忙赶到了宜阳与甘茂会合,而后率军直扑周王畿洛邑,意在夺取象征周王室王权与天下的九鼎。奈何,秦武烈王在试举龙文赤鼎,也就是代表秦国的雍州鼎之时,不甚失手被砸伤,以至于当晚便绝膑而死。

  笔者很喜欢一句话——九鼎有多重,江山便有多重。

  在春秋时期,王孙满面对楚庄王的诘难,以一句“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告诉楚庄王,江山,你楚国还扛不动!

  在秦武烈王时期,秦武烈王绝膑而亡,这是龙文赤鼎对秦国的回答,同样,江山,这个时候的秦国,你也扛不动!

  数十年后,秦昭襄王锐意东出,横扫六国,破魏韩于伊阙,破楚于鄢郢,破齐于济西,破赵于长平,而后灭亡西周国,轻取九鼎,此时,秦人可以自豪的说一句——这江山,秦国扛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