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的身世之谜 历史上最真实的鬼谷子(2)

老子孔子、孙子都已谢世半个世纪到一个世纪以上,墨子刚刚去世,而孟子庄子即将诞生。这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对于少年王诩来说,他不能不受时代风气的影响而发奋读书,立志扬名。那时,摆在他面前的经典着作,既有《周易》、《春秋》、《论语》,又有《黄帝内经》、《道德经》、《孙子兵法》等等,他广泛涉猎,兼收并蓄,为自己打下了扎实的天文、星象、哲学、历史、医学以及军事等方面的功底,正是在诸多方面的纵深学养,使他在日后求学或求官于列国时,总能在特殊时刻引发出其不意的命运转折。

  那个时代又是一个狼烟四起、弱肉强食的时代,少有大志的王诩并不想仅仅只做个书生,他更向往那种叱咤风云、纵横捭阖的政治生活。大概在十五六岁的时候,他踏上了拜师学艺之路。他所学的“艺”,乃是干政之术;其旅途的第一站,就是当时的天子之都洛邑。

  此时的周王朝虽已江河日下,但作为名义上天下共主的所在地,洛邑多少还有一抹盛世浮华。据说王诩在这里拜了三个老师,一个精于天道,一个通晓兵法,一个擅长说辞。通过注重演习的手把手的传授,王诩的思想日益精进。他在洛邑呆的时间大概得有好几个年头,期间悉心关注时政,了解各国地理。因此,在离开洛邑返回魏国之前,他已经对当时各诸侯国的自然条件、风土人情以及天下大势了然于胸。

  应该可以推知,王诩返回魏国时,他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当年他的先祖太子晋十五岁加冠成人礼,现在,即使按正常的二十岁加冠,他也该步入成人行列,何况他还有着比同龄人深厚得多的造诣。可是,当时的魏国正好陷入王位继承人的权力纷争,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王诩,是没有人会注意到他的。急于一试身手的他显得很无奈,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得选择远走他乡,到楚国去谋事。

  自春秋至战国,楚国一直都是一个历久不衰的强国,这里江河纵横,沃野千里,物阜民丰,先秦“九薮”之一的云梦泽在其境内绵延九百里。只是可惜的是,在这样一个鱼米之乡,王诩的运气并不好,楚王一点也不赏识他,他只得靠占卜维持生计,顺便考察世风人情。 传说他曾在云梦泽一带,或者说在洞庭湖边一度隐身,这可以看作是他人生的第一次静心思考。之所以有王诩是楚国人的说法,大概跟这段经历不无关系。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王诩结束了隐居生活,自楚涉韩。王诩在韩国得到了很好的接待,他在外交上的特长也有了发挥的舞台,这位几经波折的饱学之士终于开始了他一生中仅有的一段风光岁月。他常常作为韩国的外交使节出使诸侯各国,屡屡为韩国争得利益。他善于把每次活动的过程记录下来,尤其善于总结智谋策略的运用,就这样日积月累,王诩的强国合纵、弱国连横的纵横学思想初步形成。

  但王诩的前半生似乎注定是颠沛流离的,与韩国一段好景不长的蜜月过去之后,由于受到排挤,他被迫出逃,投奔宋国。宋国是个小国,在七雄并举的时代,它顶多只能算个陪衬而已。因此,尽管受到了礼遇,王诩还是觉得池塘太小。这一次,是他主动选择离开,他不辞而别,到了东边的齐国。齐国是一个人才荟萃的国家,这里的争鸣论辩之风十分盛行。按说,王诩正可如鱼得水,可是,后来的史实证明,他在这里也并没有干出什么令人称道的事情来,否则,史书肯定会记他一笔。

  似乎历史上那些入世很深的人,大多都不能着书立说;而那些入世了、后来又抽身隐退的人,却往往能够留下传世之作。因此,从这层意义上讲,尽管王诩有志不能展,有才不能用,但这正好促使他以另一种形式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经过在齐国的一段惨淡经历,王诩决定顺乎天意,彻底退出世俗纷争,隐遁山林。

  鬼谷山下授名徒

  王诩的隐逸之地叫鬼谷,并因此而得名鬼谷子,对于这一点,没有人有异议。但对于鬼谷究竟在什么地方,王诩究竟在当时的哪一方天地隐居,那就众说纷纭了。据说,全国叫鬼谷的地名有十几处之多,像湖南的大庸、湖北的当阳、四川的峨嵋、陕西的韩城、河南的登封等等,都有叫鬼谷的地方。那么,鬼谷子究竟隐居在何处呢?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有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