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惠妃的第一个儿子刚生下来,欣喜若狂的玄宗就将其命名为“嗣一”,这名字简直将自己前面八个儿子视如无物,所寄予的厚望昭然若揭。可惜,还在襁褓中的时候,这个“一生而美秀”的孩子却很快就夭折了。玄宗悲痛不已,“时车驾在东都,葬于城南龙门东岑,欲宫中举目见之。”
其后,武惠妃又生了一个“幼而丰秀”的十五子,结果,又是小小年纪就死了。接下来武惠妃生了一个女孩,上仙公主,仍然没能活到成年,就死了。这让武惠妃和唐玄宗在悲痛之余,都开始疑惑起来。于是,当武惠妃再次生下一个儿子,寿王李瑁的时候,唐玄宗便将他送到哥哥宁王府中,交给王妃元氏抚养,并且对外声称是宁王的孩子。果然,这个在宫外抚养的寿王平平安安地长大成人,而吸取了教训之后的武惠妃又如法炮制,接着生养了剩下的儿女:盛王李琦、女儿咸宜公主、太华公主。由此可见,后宫的争斗是多么深不可测,即使专宠擅斗如武惠妃,也是明枪易躲,暗箭难防的。
既然有了儿女,武惠妃的胃口就大了,她与王皇后的争斗马上从一般的女人之间的争宠上升到为子女争继承权的高度。在后宫里她完全是占尽风头,唐玄宗之前的宠妃赵丽妃、刘才人、皇甫德仪等人统统靠边站,就连对王皇后,她也开始礼数怠慢,不放在眼里。王皇后对此非常不忿,经常向身边左右的人发牢骚,但因为皇后平素待宫中的人都很好,并没有人去告状或者诬蔑她。武惠妃一时半会也找不到她的岔子,只好发挥枕头风的功能,不停地在玄宗面前说王皇后的坏话,慢慢地玄宗也开始疏远皇后了。王皇后知道之后,又悲又恐,于是请唐玄宗来,一起忆苦思甜,回忆当年的贫贱岁月,甚至流着眼泪说:“陛下独不念阿忠脱紫半臂易斗面,为生日汤饼邪?”这说的是韦后时期,他们的日子过的非常艰难,以至于当玄宗生日的时候,竟然没有钱摆生日宴。后来还是王皇后的父亲王仁皎将身上的紫色斗篷脱下来拿出去换了一斗面回来,才勉强办了一个寒酸的生日家宴。玄宗听了之后,颇受触动,废后的话自然不好意思再提。但是他心里到底还是想让自己心爱的武惠妃当皇后,于是就把这个想法告诉了自己的心腹姜皎。谁知姜皎却是一个“保后党”,他转身就把这消息透露给了王皇后的弟弟王守一,王守一知道消息后非常惊恐。玄宗为了稳定人心,于是找了个借口将姜皎处死。
姜皎虽然死了,但是后宫的争斗却已经无法再停止了。而皇后无论从德行还是人品上,都无法挑剔,唯一看上去充分的理由就是她没有生育任何子女。为了能尽快生下嫡长子,皇后和王守一都开始了病急乱投医。就这样,一个叫明悟的妖僧粉墨登场了。他先是让皇后祭祀南北斗星,然后将一块霹雳木剖开,在中间写上天地尊号以及唐玄宗的名讳,然后合在一起交给王皇后,让她佩戴在身上,说这样就可以得儿子,而且皇后以后的荣华富贵堪比“武后”。王皇后欣喜若狂地佩戴起来,可是不久,这件事就被武惠妃知道了,密报了玄宗,玄宗大怒,亲自审查此案,将王皇后废为庶人,王守一也被处死,王氏家族也受到了极大的株连。直到王皇后的养子、肃宗李亨即位之后,才“雪其事,追复后位。”
整个厌胜时间在史书的记载上看来似乎没什么破绽,可是细一推敲,却不能不让后人疑点丛生。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明悟这个妖僧,他的出现非常莫名其妙,唐书及后来的任何记载中都找不到他的来历,也没有交代他后来的去向,仿佛他就是为了这次的事件而出现。其次他说的话会对王皇后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也是非常耐人寻味的,他说“当比为武后”,为什么放着长孙皇后不去比,偏偏比武后呢?武后在唐朝的名声可不算好,而且王皇后的死对头,恰恰就是“武”惠妃。而这一言语却能让王皇后这样一位并不算没头脑的女人动心并且深信不疑,实在是耐人寻味。最后,则是两代皇帝对该事件的态度变化,王皇后当时虽然被废,不久后死去,但是“后宫思慕之,帝亦悔”,到了肃宗即位,更是“追复后位”,由此可见,这次的厌胜事件,绝不仅仅是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