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参加雅尔塔会议?雅尔塔会议与蒋介石的困境(3)

  “今之患不在倭寇而在盟邦”

  在美国过高估计日本战力的另一面,即是对中国抗日战场的轻视。实际上,在雅尔塔会议期间,正是罗斯福私下划掉了蒋介石,使中国再一次承受了领土和主权被分割的切肤之痛。此时,很多颇有政策影响力的美国人对蒋介石几年来的作为感到失望,这其中既有对蒋领导下的国民政府效率低下、军队战力薄弱的诟病,也有对中共作为新兴政治力量崛起的另眼相看。

  如果说开罗会议召开之际,常德保卫战的胜利为蒋介石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尊重的话,那么1944年的豫湘桂战役,却令蒋的抗战形象大打折扣。豫湘桂战役是日军在华进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在历时8个月的战役中,国民革命军虽打出了衡阳保卫战这样壮烈的战役,但总体上却呈一再退守之势,损失60余万人,丢失大小城市146座,总计丧失国土20多万平方公里。这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节节胜利的大形势下,着实令国民政府颜面尽失。对于这场战役的溃败,不仅有战前对日军进攻时间和地点预估失误、军队内部腐败、军民关系紧张、兵力调动不当、领兵将领相互推诿等因素,同时也因为蒋介石的众多精锐部队当时为配合盟国战略部署,仍滞留在缅甸,严重影响了其本土抗战的实力。1944年8月衡阳陷落后,蒋介石也陷入到绝望之中。针对当时的境地,他在日记中曾说:“今日之患不在倭寇而在盟邦矣。”

  另一方面,由于日军在发动这场战役时投入了半数在华兵力,使华北、华中、华南敌后战场日军兵力进一步减少,敌后解放区军事、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敌后战场的客观形势空前有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适时进行了颇有实效的反攻。在实际控制区域内,中共领导下的政权组织深入基层,实行的很多政策也得到了群众的拥护,而国民党控制区域的人民则越来越对政府不满。1944年,当美国记者和官员亲自视察中共控制地区时,得出了对比鲜明的报告。其中很多都描述了共产党在战时取得的惊人发展,认为共产党已经强大到足以确保在“在战后至少能控制中国的华北”,并预言它将继续壮大。而且,在1944年秋,美国和中共建立友好关系的前景看起来相当不错,这与华盛顿和国民政府的关系迅速恶化又形成了鲜明对照。而从罗斯福的角度来说,他需要的是一个团结的中国,以作为东亚的一支稳定力量。因此,他在面对国共力量此消彼长的情形时,十分担心苏联与中共的联手,所以他愿意在苏联答应支持国民政府的情况下,让出中国的部分权益以维持其战略意图。

  1944年11月,美国大使赫尔利飞赴延安,与毛泽东举行了两天会谈,主要是达成了成立联合政府的共识。毛泽东和赫尔利都积极肯定了此项成果,但是蒋介石却从一个截然不同的角度看待中共问题。对他来说,联合政府意味着国民党训政的失败,并为共产党“渗透”进政府开了方便之门。正是由于对中共势力壮大的忌惮和对美国此前轻蔑态度的逆反,蒋介石在1945年7月拟定的对苏外交政策出现了重大变化,强调了所谓对俄对美“不偏不倚”,这便为之后对苏妥协预留了政策空间。最终,当他还在为是否在《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上签字时,斯大林发出的若不签字便支持中共的警告,成为压垮蒋介石对苏抗争的最后一根稻草。